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与父母的交谈800字作文(我与父母对话的作文800字)

与父母的交谈800字作文(我与父母对话的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3-06-01 14:22:13
与父母的交谈800字作文(我与父母对话的作文800字)

与父母的交谈800字作文【一】

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在《青春对话》一书中,有一部分是与两位高中部长谈有关读书的对话。由此引发的随感让我们在读书的同时,认识到要抱有怎样的心情和读书态度。

好书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结晶,好书就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之所以有了好书,人类才有憧憬,才有发展的幻想,才有真理的启迪,才有舒适的愉悦和情感的奔放。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到一位伟大的老师,能否体会到“阅读的喜悦”,其人生的深度、广度,会有天渊之别。抱有与好书交谈的态度,在阅读中吸收书中的雨露和蜜酿,去结识让人崇拜、钦佩的人物,的确是一件让人赏心悦目的事情。“阅读当中能发现人生的花絮、河川、道路、旅程。有星辰、有光,有高兴、有愤怒,有辽阔的感情大海、有理智的船只、有无边无际诗样的风,有梦想、有戏剧,别有天地。”

与好书交谈,先要“与书为友”,把阅读当做和一位知心朋友交谈。大凡有些生活经历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面对一本好书,只要你走进它,便可以从它的描写、情节、内容让你感到亦真亦幻,只要你诚心从中汲取,生活的启发、联想、反思、挫折,会让你激动,会让你向往,会让你沉稳,会让你坚强。只要你肯和它“交谈”,就能体会到你站到又高一层的台阶去观察社会,去审视人间的世态炎凉。

抱着与好书交谈的态度读书,就是把一本好书当做结识了一位有缘的朋友,一旦你打开它,就与它相识了,就不要因为工作忙、生活节奏快、太多的应酬、太重的负担而放弃这个朋友。“诸君对喜欢的人不也是渴望见对方一面,就算看一眼,见五分钟也好。道理是一样的。”早上、中午、晚上各抽出十分钟来看书的话,一天就能看三十分钟的书。不如说,愈在忙碌中抽出时间来看书,愈能集中注意力。有时比起漫不经心地看半天书要来得印象深刻。

读书像旅行,能与东南西北素昧平生的人物、风景相遇。而且没有时空的限制,可以和亚历山大大帝一起远征,和苏格拉底、雨果为友,交谈对话。《徒然草》的作者兼好法师也这样描述:一个人在灯下阅文,与古人为友,不了解这份喜悦,是多么可惜呀!就如同入宝山却空手而回一样。

与好书交谈,正如池田大作先生所说:不光要只注意书中的故事情节,如果边阅读、边思考,了解此书的出版渊源及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书中人物以及书中所要传达的含意,了解作者的境遇、人生观、世界观,这样就能与之交谈得更深刻一些。

总之身边有好书是很重要的,与好书结识、与好书交谈,如同健康的身体需要食物的营养,健康的心灵需要书籍的营养。好书如教师、前辈、父母的存在。好书当中有智慧之泉、生命之泉,有人类善良的灵魂。

与父母的交谈800字作文【二】

2.要检验自己内在的信任感是否厚实,首先要关照“眼神”对我们的意义。

3.当我们发现自己在某段关系中,总是被生气、难过、讨厌的情绪淹没,这段关系的背后,肯定隐藏着我们早年与父母相处的缺憾。

4.承认渴望,也就理解了自己想要寻找的方向。

5.当年岁增长,我们的心智可能更坚强,但心底却可能更悲伤——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信任与了解我们的人越来越少了。

6.愿意相信别人而示弱的人生,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生——因为故作坚强地活着,往往过得很辛苦。

7.依赖并不可耻,它代表我们心里还愿意信任那个纯真弱小的自己。主动和父母或他人重建安全关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我们心里那个弱小的自己。

8.当我们打心从心里感受不到爱,就容易困在黑暗里,不论我们多努力想充实自己、填满自己的生命,还是会感觉到深深的孤单。

9.因为无感,让我们即使在对方面前,也感受不到彼此。

10.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越深,越会阻碍我们清晰地观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且使我们变得容易为父母互动所激发的情绪所扰。

11.一个挨饿的心灵,也许外在可以生活得很好,内在却总计划着从这样的生命里逃亡。

12.当我们内在处于一种“无法信任自己”的状态时,所看到的外在环境往往是“别人不相信我”或“别人不尊重我”。

13.我们要这样隐藏在“我不相信自己”的骗局背后,往往是因为:不够相信自己,就会害怕被别人看穿那些不美好。

14.没办法打心底肯定自己存在的人,往往能从生命中找出一段不被信任的深刻经历。

15.在幻灭中调适心情,以及学习接受无法控制,是挫折忍受力的来源,逐步形成我们成年后的抗压力。

16.这就是“矛盾意象”的力量:当我们化太多力气阻止自己去想,那件事情反而对我们更加重要。所以,要让自己沉浸在一种相反的状态里。

17.当年被如何对待,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好,而是父母带着他们的遗憾与伤痕,所以也只有能力如此对待。

18.依赖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离不开谁、不能没有谁,而是为了认识自己内在真正的渴求。那是一种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渴求。

19.当我们无力向颁布禁止讯息的人询问“为什么不行”时,无形中也就发展出一套在禁止讯息中生存的逻辑——要不就是说服自己,被禁止也没什么不好;要不就是编造谎言,蒙骗那些我们需要顺从的人。

20.隐形攻击是一种父母加在子女身上的情感包袱,但它往往是透过柔顺的善意而生,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软性的要求,伴随着父母诚恳的、透露着“我都是为你好”的眼神和话语,就这么一天天深植于我们内心。

21.自由加自律,会为我们带来享受自我的快乐。若少了自律呢?可能就会让人活在一种缺乏边界的自我焦虑中了。

22.这种限制的框架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哪里、可以成为怎样的人。于是,我们拥有了成为一个人的方向。这是人生必备的框架,是一种有“边界感”的框架,让我们不至于被过多的自由给淹没。

23.孩子的生活与梦想,往往夹杂着父母所投射出来的未完之梦。

24.如果我们宁愿停留在此刻抱怨,那么,抱怨背后的真相可能是:其实是我们自己无法放下父母的梦想。当我们不愿真正放弃父母的梦想,就会让自己陷入无法真正自主的处境。

25.在父母的内心深处,往往藏着一个说不出口的声音:他们总是盼望我们能在他们入土后,还能幸福快乐地活着。对父母而言,我们一辈子的快乐,才是系在他们心头最重要的梦想。

26.释放童年的痛苦,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扛起自己的责任。当我们愿意承认和感受自己,我们的内在将更加强大、有能量。尝试找回心的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扛起父母以外的、属于自己的责任。

27.成年后的孩子与父母,终究要面对自己的难关与未来,谁有没办法真正帮得了谁。

28.人的天性本身就具有一种“双性特质”——一个住在世界可见之处的性别特质,和一个住在世界不可见之处的性别特质,而我们却不见得知道,自己压抑了哪一种特质。答案可能在我们对父亲与母亲的认同上。

29.我们用一个虚幻的笼子,关注了原本可以自由的自己。

30.让我们一起行行好,好好向幻想中的那对完美父母道别,然后看到现实生活中父母真实的样子,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

31.越是对自己父母生气的人,其实越放不下父母带来的创伤,最后只好用不快乐来纪念被父母伤害的过去。越是对父母生气的人,其实也越胆怯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所以常常把错怪到父母制造的伤痛上,这样就可以永远活在童年的伤痛李,不用成为成年的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