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关于历史英雄战争的作文200字左右(历史英雄人物的作文200字)

关于历史英雄战争的作文200字左右(历史英雄人物的作文200字)

更新时间:2023-12-19 13:35:46
关于历史英雄战争的作文200字左右(历史英雄人物的作文200字)

关于历史英雄战争的作文200字左右【一】

王朝正规军依仗人数优势获胜的剿匪战争,应该没有什么可看。戚继光抗倭的传奇性在于,戚家军人数较少,而且是从乡民中培养的类似于特种部队的军人。其对手倭寇的成分复杂而且战斗力惊人。在元末及至到明万历年间,倭寇构成多有不同,从日本浪人到沿海的商民甚至是日本藩主的正规部队都成为了倭寇中的一员。许多人对公元1555年72倭寇(一说53人袭扰南京城印象深刻,这群倭寇转战浙江、安徽、江苏(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明朝时安徽、江苏直隶南京,属南直隶,谢谢网友 徐草央 提醒三省,最后虽被全歼,但是给明官军造成的伤亡超过4000人。这样一群具备超强战力,行动诡异,无恶不作的匪寇成为了大明军民的一场灾难,也是戚继光的强悍对手。

《荡寇风云》聚焦于台州之战。台州之战是由九次不同规模的战斗合成的战役。片中重点呈现了新河之战和花街之战。新河之战发生在1561年4月26日,花街之战则在27日。其中花街之战颇具传奇色彩:此战明军歼倭寇1000余人,斩首300余人,俘寇首2人,淹倭寇甚多,缴获武器650余件,救出被掳男女5000余人,而戚家军仅阵亡3人。这么精彩的故事,从商业片要求的故事性和传奇性来看,绝对是选对了。那么,陈嘉上团队做了哪些工作呢?

第一, 交代了倭寇的构成和敌我双方的常规战力对比。片子展示出,倭寇的主力是松浦藩正规军,包括了少主和一群家将,这群人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且纪律严明;倭寇中纠结了一群浪人,这些真正的倭寇烧掳掠无恶不作,单兵作战素质较高;倭寇中还有一些中国的商人武装,这些人伙同倭寇劫掠,战力和人数不详。这支合成部队占据有利地形,携带以火炮、火枪为代表的远程火力以及倭刀为代表的近战武器,给明军造成了惨重伤亡,抗倭名将、武术家俞大猷率军进攻数月也没有攻克护寨,而一般明军对倭寇存在畏惧心理,很多时候一战即溃,无法发挥人数优势;

第二, 展示了戚家军成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戚继光认识到了明正规军的懦弱怯战,发现明军抗倭不力是因为军人战力不足,战斗意识不强;戚继光从永康和义乌两地民间私斗中发现浙江本地人战力惊人,可堪大用;随后,训练军队,改良武器;

第三, 呈现了明受倭乱的政治因素。当时的明朝权臣严嵩当道,诬害忠良。即使像胡宗宪这种想为民谋利的官员,也无奈遵从官场规则,夹缝求生,求取了一场即使胜利也可能引来责备的战争;

第四, 展现了戚继光与妻子的生活日常。着力展示了戚继光妻子生活中的小女人,大事上有担当的巾帼英雄形象,而戚继光则有惧内的嫌疑;

第五, 呈现了几场动作和战争戏。主要包括了戚继光和俞大猷,戚继光与村民头目,戚继光与倭寇首领三场格斗,以及宁海新兵战、新河守城战和花街遭遇战。

在评价《荡寇风云》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本片是近些年少有的古装历史战争片。就历史而言,如上所述,台州之战包含了9次战斗,作为本片着力展现的花街之战,片子设定为倭寇的伏击战,但是在历史上此战更可能是遭遇战;片中在力量对比方面,呈现出了1500戚家军击溃并追歼20000倭寇大部的故事,可能并不符合历史。而且片中有意将戚继光的妻子塑造为巾帼英雄,成为新河城城防的实际领导者可能也不符合历史。(戚继光夫人确实指挥守城,谢谢 知乎网友 儒雅的子木君 提醒 但是电影不是正史,不能以是否符合历史作为标准去评判一个电影的好坏。所以那么书生谨从电影呈现方面说这个片子的优点和可能的不足。

先说优点。

第一,荡寇风云中的武器、盔甲以及演员服饰非常考究、美工布景也颇为精良、画面极富质感。特别是片中日本官军的盔甲以及休憩场所的布置应该参照了经典日本武士电影,布置考究、细节丰富。至于我们很多人想要看到的戚家军的鸳鸯阵、三眼火铳、狼筅、藤牌等在片中都有细节体现。

第二,洪金宝、赵文卓、吴越以及仓田保昭的加持,让这部片子的动作表现在水准之上。比如,洪金宝与赵文卓在展示棍术时,洪金宝棍法刚猛,而赵文卓以枪术化为棍术的打法非常精彩。

第三,陈嘉上作为一个成熟的动作片导演,有意向经典电影致敬,对熟悉这些动作电影的观众简直是会心一击。

比如,抄起棍子的赵文卓口中的,我可是“一寸长、一寸强”,来自《功夫皇帝方世玉》,赵文卓与李连杰对打前的一句台词;

再比如,赵文卓与仓田保召的对打中,赵文卓手中的长刀被削断为短刀,赵以断刀胜敌的设定来自于徐克导演的《刀》,片中赵文卓手持断刀快速旋转打败熊欣欣的场面堪称经典;

还有,洪金宝在片中扮演名将俞大猷,但是在1975年胡金铨先生的《忠烈图》中,俞大猷由乔宏扮演,洪金宝扮演的则是倭寇头目。40多年过去了,洪金宝转换了角色,却依然是全宇宙最灵活的胖子。

再说缺点

第一,片子由于详略失当,显得剧情拖沓、节奏缓慢。

说其详略失当在于,片子本要着力展现的是花街之战,但是在戚继光与妻子的生活情节、戚继光通过俞大猷之口和自己的观察发现明军的问题等方面着墨过多。如果这些剧情能够为片子高潮蓄势,那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对戚继光妇人的展示特别是闺中情话的展示除了徒增尴尬之外,与片子主线剧情基本无益;

在呈现戚继光与俞大猷的惺惺相惜、在一群人讲战争战术时,也没有通过精炼的对白将此环节快节奏推动,而是走向了类似于电视剧的对话形式,坐而论道。国内除了冯小刚能驾驭这样的内容而且保证观众不出戏外,好像还真没有太多的人有成功的经历。要知道,姜文让一票演员在《一步之遥》中密集对话并没有收获太多的好评,而昆汀则是一个异类,那种叨逼叨、叨逼叨的作风确实吸了一波粉丝,但那是昆汀啊,人家cult片起家的,至今也未入主流啊。

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看做是陈嘉上在为片子增加厚度和温度。但是这种以破坏电影叙事节奏为代价的尝试还是应该适可而止吧!

第二,混淆了历史战争片与武侠动作片,动作精彩,而战争场面呈现不足。片中出现了三场格斗虽说颇具水准,但在历史战争片中,显得过于牵强,给人一种剧情不够打来凑的观感。事实上,讲述明朝抗倭的作品有成功的先例,最典型的要数胡金铨先生的《忠烈图》。胡金铨先生充分发挥自己在执导武侠片方面的套路优势,在打斗方面别出心裁,而且突出了俞大猷作为名将的智谋。

在本片中,虽然有一些战术层次上的阐释,但是并未出现智谋上双雄对峙的场景。胡金铨以历史为背景做武侠片,大量的格斗动作无可厚非,但是要展现《荡寇风云》这种历史战争题材,则不能拘泥于个人的战斗力。在历史片战争片中不是着力展现战争,而是大量加入武侠格斗场景,明显不合时宜。

第三,片子缺少富于仪式感的场景,其结果就是想要传达的爱国主义情绪以及战争中伤亡带来的悲壮感时,难以将观众代入预定情绪。

爱国主义情绪的表达在电影中依赖于语言、符号或者是仪式性行为。但是片子在这方面明显着力不足。

士兵跑步时喊出的口号非常精彩,但是在电影后部分并未展现;军队出征前、两军交锋前或者军队遇到重大挫折时,将领的.训话其实是非常重要,也是升华电影主题,传达价值观的宝贵节点,但不知是何原因,荡寇竟然放弃了这些节点;

战士阵亡或者惨烈打斗是要展现战争的悲壮感,但是陈导因为在战争时没有全景展现,也没有刻意用一些慢镜头或者闪回处理,再加上背景音乐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所以情绪表达不到位;

本片最大的缺失还是是仪式感不足或缺失,对阵场面中,仅在鸳鸯阵新兵对敌时才有阵法的呈现,但在战士牺牲、战争胜利时全然没有适当的情绪引导性的仪式性镜头,整个片子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旗帜特写,也没有太多用于激励战士的口号,没有太多将领发号施令的展现,这不得不说是片子的缺失。

如果将香港的商业导演看做一个群体,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很鲜明的特征。比如,与很多大陆导演相比,这些导演商业嗅觉更为敏锐,对桥段的把控更为精准,类型片技法也更为纯熟。但是这批商业片导演,往往过于拘泥于成熟的电影桥段,有时将商业元素的直接代入,以至于,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显得过火夸张,不合时宜;而且,习惯了聚焦于个人的商业导演在执导武侠、动作、爱情片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游刃有余,但在面对宏大历史题材时,其内蕴的格局就略显不足;还有,最近的香港电影似乎也在尝试对家庭价值的展现,这点在叶伟信制作的叶问系列中非常明显,但是如果将这种家庭情趣不加选择的生硬代入,就有些牵强了。比如本片中,导演还给戚继光一段床戏……我非常赞同将英雄人物塑造成有有肉的形象,但是原谅书生无力消化这样的设置。

总而言之,荡寇风云是一部沾染着武侠风气的历史战争片,就题材而言,香港导演敢于触碰都是一大进步。作为披着古装的主旋律题材,导演如果能摒弃一些动作片思维和小市民情趣,将历史、国家的大情怀、大格局注入片中,相信会有一个更为精彩的作品。

关于历史英雄战争的作文200字左右【二】

《不许动》影片主要讲的是:1945年8月,抗战快要结束了。日本军队投降前,要把他们战争中在中国掠夺的黄金全部装箱秘密运回日本。运送黄金的日本兵,装扮成一支换防的队伍暗中护送黄金,他们以为这样就能瞒天过海偷运成功。可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八路军早已获得情报,在峡谷里埋伏阻截日本军队,想要夺回黄金。日本军队看到中国八路军火势强大,于是就用手推车将黄金转移到小村庄里。结果转移途中,被少年游击队员陈小兵和他的小伙伴们发现。陈小兵和他的同伴经过和日本鬼子的斗智斗勇,历经艰险最终成功夺回黄金保护了国家的财产,并成为“抗战小英雄”的精彩故事。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陈小兵将日本鬼子引到村里,把马蜂窝放进西瓜里,又在旁边地上扔了许多西瓜皮。日本鬼子以为那西瓜是游击队头上的那顶帽子,就用军刀切了下去。西瓜里的马蜂全都涌了出来,日本兵的脸上都被马蜂叮成了“大花脸”,他们一边挡马蜂、一边把车子往前推,谁知前面还有很多西瓜皮,日本兵又被摔得四脚朝天,他们被少年游击队整惨了。看到这里班上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同学还一边拍桌子一边喊道:“中国万岁!”还有的同学说:“中国人不发威,你还以为是病猫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陈小兵在日本军队弹药库偷了一枚地雷,安装在地窖里。他跑去告诉日本军官说:“地窖下面有很多黄金”就这样把日本鬼子引到了地窖里,结果一个日本小兵触发了地雷引起爆炸,日本军队全军覆没。看到这里影片就基本结束了……

关于历史英雄战争的作文200字左右【三】

节奏不行,前面略显拖沓,但是从开打开始全是高潮,层层相叠,很精彩,看完出来的时候稍微有点腿抖站不稳,当然不免略有心累之感。

对历史及历史剧了解不深,不做评价,但是总觉得从声音方面来说,需要浑厚有力的声音才符合,而赵文卓和洪金宝的声音,一个丹田气力不足,一个是略带港腔,不免略添逊色。或许不是重点,只是我太敏感。

但以仓田和小出为首的日本阵营,不管从声音、眼神、语调哪方面都是相当精致老练,日语台词也是认真的,不像抗日神剧里只会喊八嘎。(我承认是为了小出去看的,一开始沉迷美颜无法自拔以致于无法跟上剧情,不免带有粉丝滤镜。但是就我而言日方的演出除了浪人头儿有点浮夸以外,是无懈可击的

武打动作和战略战术很精彩,是全局的亮点,即使是我这种专注小清新说理片二十年的人也看的畅快淋漓。有些地方简直机智。双方都是非常走心地在打啊,虽然没看懂明军后来是怎么反围剿的,是因为提前料到了于是让虎什么炮殿后了吗?(抱歉有记名字苦手症,全剧人名只记住了戚继光

制作、服装、镜头美学等从我这一介素人的角度来看也很棒。有几个镜头的构造映象很深,很好看,色彩也很舒服,具备印象中历史剧应有深沉稳重。虽然被中间有个地方和结尾突然出现幻灯片字体雷了个措手不及……

bgm也很棒,豪迈沉重的乐章里壮士们英勇赴,疲惫追击,妇女老人顽强守城,简直泪目嘤嘤嘤。相比之下,苟且于世的在下是如此渺小。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一介庸民何尝能有勇气面对这样壮烈深沉的人生?_(:з」∠_遂叹之。

总而言之,觉得是一部很真诚的作品,历史剧也越来越少了,应当鼓励不是嘛。去看吧!不会太失望的。但是感觉自己观点很弱,有不足之处恳请提出。


关于历史英雄战争的作文200字左右【四】

电影《明月几时有》将历史上著名的“省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还原到大银幕上,展现了平凡小人物在国难当头时的勇敢抉择。面对一场生未卜的营救行动,小学教师方兰(周迅饰、神枪手刘黑仔(彭于晏饰与绅士特工李锦荣(霍建华饰根据任务随时变换身份,周旋在对敌前线。在片方最新曝光的人物海报中,三位主演的真实身份被推至台前,他们的身后敌人步步为营,剑拔弩张……命运将带他们走向何方?难免令人牵肠挂肚。

在战争的洪流中,周迅饰演的小学教师方兰后来成长为游击队长,作为片中身份变换最为显著的人物,她的际遇最让人担忧。在海报中,周迅用一种静态的从容展现她的美,而她侧后方的日本兵,让人不禁联想到她的出行是带着重要任务的。对于方兰的人生蜕变,她的饰演者周迅坦言这是现实面前的必然抉择,“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相信很多平凡人都能开发自己的潜能,充满力量地保家卫国。”

”时常以硬汉形象出现在银幕上的彭于晏,在电影《明月几时有》中再度提升“武力值”。海报中的他手执双枪,将刘黑仔身上具备的神枪手特质展现无余。对于这样一个动作感十足的角色,彭于晏坦言刘黑仔可以完美呈现年轻人与敌人交手时的状态,“在战争中刘黑仔可以大展他的所长,游刃有余地完成任务。演起来很过瘾。”

海报中,霍建华的“潜伏”状态显而易见,身处大量文件中的他展现出了文艺青年的特性,而窗外的日本兵则在提醒着观众他的处境非常危险。静态的祥和与动态的危机对比鲜明,让人可以直观感受到影片中的紧张氛围。对此,霍建华坦言自己饰演的“李锦荣”有着非一般的淡定,“虽然处在危险的环境,但他仍然保有乐观和幽默感,这点很重要。”

关于历史英雄战争的作文200字左右【五】

《不许动》看完之后,我非常感慨,曾几何时,悠悠抗日战儿在战火的枪林弹雨中浴奋战;曾几何时,中华民族沉陷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中;曾几何时,中国土地上出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生离别,清末,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窥视着中华土地,挥兵入侵“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惨无人道的毁害着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生相隔是当时中国发生的最常不过的事情了。与泪的清洗,使得东方雄狮戛然苏醒,践踏和屈辱使得东方雄狮一阵怒吼,雄狮站了起来,在风中站了起来,威武风发的气魄令人魂飞胆丧。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志四方的青年少儿粉碎了敌军所谓的“以铁路为主,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破坏铁路474公里和公路1502公里,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俘虏了日伪军不计其数,这一个个数字使中国成功成为必然。

关于历史英雄战争的作文200字左右【六】

这个假期,我在家看了一部电影——《我的战争》,看完以后受益匪浅,我被他们伟大的精神所打动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有一群平凡、伟大、勇敢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决定远赴他乡,在那样艰苦的日子里并肩作战,建立深厚的感情。刘烨饰演的是九连的核心首领孙北川,九连的兄弟们都很喜欢他,他身经百战,性格粗犷,心地善良。当他遇到了文工团队长孟三夏(王珞丹饰)时,内心又多了一层厚重的责任感。孟三夏是个性格开朗,刀子嘴豆腐心的姑娘,她经历这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及生考验后,她真正的柔软被唤醒。可她不知道,喜欢她的还有孙北川的好兄弟张洛东(杨佑宁饰)也对她暗生情愫。自从张洛东老爹牺牲后,她变得更加勇敢独立了。

这里面令我最感动的是他们去打537战争的时候,每一次打仗都会有兄弟牺牲,他们仍然与敌人顽强拼搏。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为了保家卫国,牺牲自己,甘愿付出。

最后拿下537高地时,张洛东问孙北川:“你说会不会有人记得我们?”孙北川说:“肯定会有人记得的!”

是的,一定会有人记得。记得曾经并肩作战的你们,记得那些你们用鲜、汗和泪水守下的土地,更加会记得你们用生命谱写的辉煌!

看完影片,我感悟很深,我们作为学生,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去学习,争取长大后能回馈社会、成为祖国的栋梁!

关于历史英雄战争的作文200字左右【七】

岳飞有一句千古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天下太平矣。”即使是高官,但岳飞依然一生简朴度日。

有一次,吴玠属官出差到岳飞军营,对于岳家军中别无姬妾、歌童、舞女等劝酒作陪,颇感惊讶。回去报告吴玠后,吴玠特别为岳飞送来一个四川名姝,并置办许多金玉珠宝做妆奁,然却被岳飞打发回去。试问这样的一代伟人,难道在后的800多年后却不能被称作“民族英雄”么?我们现在的历史书上介绍岳飞是民族英雄,但是教育部就是不希望因为宣扬岳飞的民族英雄地位而导致民族间感情的对立而干脆去掉岳飞这个“民族英雄”的称号!毁掉了这一民族英雄的原因简单得令人发笑。仅是因为岳飞当年抗金时期的女真族,现在也是华夏子女的一部分。岳飞在抗金时期是一名民族英雄,在21世纪,也是我们心中的一名民族英雄!如果当年岳飞不抗金,女真族就会大规模抢掠百姓,边进攻大宋。岳家军的出现无疑是保护了黎民百姓。他们英勇战斗,击退了一批又一批的女真族,在百姓心中扎下了深根,要不,为什么岳飞被处时,老百姓对他更多的是拥护,对朝廷的所作所为怨恨,对上苍的无情咒骂?这无疑已经是证实了岳飞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从古至今,岳飞都是广大群众心中的英雄,即使“岳母刺字”难辨真假,但岳飞的精忠报国是有书记载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还有《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抬望眼,昂天长啸,壮怀激烈。”那是何等的激昂!难道就因为岳飞被冠名“民族战争的'冲突者”而被摘去了“民族英雄”这一冠么?难道岳飞就是出于要屠同胞的目的才出兵,因此才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吗?难道他就不是为了要维护自己民族的利益的吗?难道你要苛求岳飞早在几百年前就预见到女真族今天会成为我们民族的一部分吗?试问,当我们说到民族英雄岳飞的时候,有几个人会认为这是对女真族同胞的挑衅呢?没有嘛!要说岳飞称为“民族英雄”会危害在这个和平年代里的民族和平的话,那文天祥的民族英雄称号也要被剥夺么?他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若照此逻辑去思考,难道文先生留给我们的“丹心”就不危害民族和平了么?再照这个逻辑思维去想,我们将会失去更多的民族英雄!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而拥有英雄的民族却不去珍惜的,是没有前途的!

岳飞是民族英雄,不是现在我们能够改写历史的,我们不像某些人一样无耻地去从新编写历史,而正是历史见证了岳飞这个民族英雄的存在!难道我们要像某些人一样,不相信事实而幼稚地自欺欺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