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什么的领悟作文350字(多么快乐的领悟3年级作文350字)

什么的领悟作文350字(多么快乐的领悟3年级作文350字)

更新时间:2023-06-19 00:54:12
什么的领悟作文350字(多么快乐的领悟3年级作文350字)

什么的领悟作文350字【一】

拿起这本书刚看了一会儿就感觉被作者深入浅出和非说教式的细腻言语不自觉的吸引,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极其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特别是开始作者介绍日本和意大利人对于内外空间领域的认知的比较,作者巧妙地从日本人进门脱鞋这一细节出发进行分析,最终使得我们了解了这背后的众多问题。他还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书中是这样说的:“西欧将街道空间延伸到住宅内的客厅部分,是一种外部秩序主导的空间系统,家与街道在空间领域上一视同仁,而日本的街道空间是处于门锁和城墙之间的一个含混空间,是一个并不具有重大意义的空间系统,家被看作内,街道则被视为与个人无关的外”。书的第二章是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在整本书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是作者论述的重点,我感觉也是整本书的精华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街道的边界——建筑、街道的构成、D/H、广场的美学、阴角空间等等。并且通过考察和实践来说明街道美学的价值与意义。作者总结了其认为的作为广场的四个条件:

⒈广场的边界线清楚,能够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的遮挡视线的围墙;

⒉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

⒊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

⒋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这对我们以后城市设计中广场的设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于建筑的“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对于街道的影响做了介绍。所谓第一轮廓线就是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所谓第二轮廓线就是建筑物的外墙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作者在广场的四个条件中的第一个条件就广场的边界线很重要,街道的边界线对于街道空间的营造同样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作者主张由建筑的第一轮廓线来构成街道,因为第二轮廓线没有第一轮廓线的稳定性,而且将建筑立面的整体性破坏掉。简·雅克布斯(JaneJacobs说:“如果城市中的街道看起来很有趣,城市就有趣,如果它看起来很单调呆板,那么城市也就没有了生机。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就会沉闷。

在城市设计中设计师们越来越有一种闭门造车的感觉,不去亲身体验城市,怎么设计出一个好的宜人的场所呢。作者的细腻触觉感官和小中见大的能力实在是让人佩服。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对于外部空间的观念的转变,应该将外部空间当做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来考虑。

什么的领悟作文350字【二】

当“哈罗德”接到好友“奎妮”的来信时,他仿佛才觉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他手里捏着信纸,有如攥着一根细线,而线的那头是遥远的往事。时间早已成了“嘀嗒”声,没有了具体的意义。生命已然只剩下呼吸,每天都重复着同样是频率。沉闷,枯燥,乏味的生活,让这个家失去了原有的温馨,也让他陷入深深的苦闷。

“哈罗德”开始给“奎妮”写回信,并决定去看她,有时走路也是一种修行。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的事物。他一边走一边给“奎妮”写信,写他的所见所闻,写他们年轻的时光。“哈罗德”边走边回忆着,自己曾经懊恼的、痛苦的都是那么珍贵。值得珍惜的、爱护的又都无法挽回。他开始一点一点的反思,婚姻、家庭、爱他的妻子,一辈子付与家庭的那个人,他有多久没有拥抱她?他开始给妻子写“明信片”,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他也能感觉得到她看到时的笑容。

“哈罗德”越走越轻松,虽然鞋子已经破的磨坏了脚,有时也会被大雨淋得湿漉漉,那一块小小的面包常常支撑不起疲惫的身体,但他却感受到了灵魂的愉悦。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他用的是回忆!是来自心灵的自我救赎!“奎妮”在病床上,抚摸着他的来信,分享着这一切,等待着他的出现。

什么的领悟作文350字【三】

由于课程要求,不得不阅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一书并撰写报告,在此总结如下。

此文中计划先总结梳理本书的架构和脉络,然后对某些经典的表述和句子进行摘录和评述,最后就几个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说一点想法。

关于本书

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爱究竟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艺术呢,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旌荡漾的,只有幸运儿才能体会个中滋味的快感?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认为爱只是一种快感,这是因为:

1很多人只是把爱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

2人们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

3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而本书的作者认为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像掌握音乐、绘画、工艺、外科手术那样去学习。因此,在接下来的篇幅之中,作者从爱的理论、爱的实践和对于西方社会中爱的异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爱是如何产生的?爱是人类对于生存问题的回答。

从动物到人,使得我们开始具有自我意识,人们开始感到孤独(本书的孤独应该指的是广义上的,也即是意识到自身的软弱与无助,对与同伴、与外部世界和谐统一的渴望,这种孤独,如作者所认为的,是所有恐惧感的根源。因此人类发明了各种抵抗它的方式:从远古时期的集体纵欲,到现代社会的个体纵欲,到追求同一化,到创造性劳动,这些方法虽有形式上的区别,但都无法完全彻底地解决问题,于是仅存的“爱”成了达到与外界、与他人和谐的唯一路径。

在作者看来,爱是一种积极行动,是“人的力量的运用”,它“允许人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完整性”,也即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同时,爱也需要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等要素的参与,弗洛姆批判了弗洛伊德对于性行为纯粹出于释放性压力的解释,他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男女各自人性的不圆满,过分强调了,而没有深刻认识到性其实是人对于结合的强烈愿望。为了使得“爱的理论”更加为大众所接受,作者接着从父母之爱、博爱、性爱、自爱和上帝之爱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父母之爱,作者认为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父亲的爱是严厉而理性的爱,一个健康而成熟的人,需要由以母爱为中心的阶段发展到以父爱为中心的阶段,最后完成父爱和母爱的综合。

博爱是爱的基本形式,是一切爱的形式的基础,如果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就会爱一个人,进而爱所有人,爱世界,爱生活,能够深入人的内心而发现人性的共同之处。

只来自于生理上要求,或者只为了释放精神的紧张和压力的性爱,会随着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性爱既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互相吸引(如自由恋爱中的一见钟情,也不单单依靠意志力的维系(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它需要从生命本质去爱对方并体验对方的生命本质,同时也需要承诺和决定。

自私不是一种爱,相反的自私的人根本不要自己,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过分关注是他缺乏对自身的爱和关心的体现,作者引用了梅斯特·艾克哈特的一段话:“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的人,如果你对别人的爱少于对自己的爱,你在爱自己的时候也不会成功。如果你爱所有的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来爱,那个人既是上帝,又是人类。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他既爱自己,也爱他人。”

上帝之爱这一节比较抽象。上帝意义的演变有两种趋势,一种趋势与上帝的性别有关,宗教从以母性为中心的阶段发展到了以父性为中心的阶段,另一种趋势与人所达到的成熟程度有关,上帝从人格化的神演变为一神论纯粹抽象的原则的象征。对立统一的逻辑给了我们这样的结论:对上帝的爱既不是从思想上了解上帝,也不是在自己心中保持敬爱上帝的思想,而是在爱的体验中与上帝结合,与上帝统一。

作者认为西方文明社会中充满了虚假的爱,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导致了管理阶层成为主导,同时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企业导致人成为了流水线上的机器,“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被异化了,人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商品,人与人本质上是陌生的”。婚姻成为了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境况下,社会经常可以看到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偶像化的爱、伤感的爱、投射自身的问题、认为爱就是没有冲突等误区和病态。

掌握爱的艺术需要哪些准备工作?

学习任何一门艺术:一是自律;二是专注;三是耐心;四是“极大的热情”。而对于爱,除了上面几条之外,还需要克服自恋,保持客观性,也就是能够对任何事物具有开放的态度,能够从事物的真实情况出发认识事物,并且能够将事物的真实面貌和自己处于渴望或者惧怕而形成的想象分开。其次还要有信仰的支撑,理智的信仰是立足于自己思想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心。是对自己思想中所具有的确定性的坚持。相信他人的人格核心是成熟的,相信自己的人格核心是稳定的,相信自己的爱能够唤醒别人的爱,相信爱是稳定可靠的,同时,也要相信别人具有发展的可能,人类有能力建立一个以平等、正义和爱为原则的社会制度。

如何去培养信仰呢?第一步是注意自己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失去信仰,还要看穿我们为失去信仰而辩解的借口,同时,任何时候都要积极地行动,不断主动地关心所爱之人。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阻碍了爱从个别特例发展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公平原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平等交易的价值观。要构建一个普遍存在爱的社会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社会制度变革,但是我们可以从个人做起。

摘录

1.在一般情况下,所谓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其实是在对这件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购买能力估价之后才产生的。

2.我们所有的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独特的并且只能存在一次的、不可重复的生命。从所有人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能够以博爱来爱所有的人;但从我们是个体生命这个意义上来看,性爱就要求体现鲜明的、独特的个性色彩,而这种能够吸引自己的个性色彩,只会在某些人身上发现,绝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京华出版社,P55

3.在真正的宗教文化中生活的人也许可以比喻成一个八岁的孩子,八岁的孩子一方面离不开父亲的帮助,但另一方面他已经开始把父亲的教诲和原则接收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而现代人则像一个三岁的孩子,需要的时候就哭着喊着要父亲;不需要的时候就只顾自己玩耍。

4.从出生到去世,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早晨到晚上,所有的活动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一个个被安排、计划好的时间点贬值成了一张密密的大网,那么请问,一个深陷网中的人怎样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一个有独特个性禀赋,只有一次生命体验,能感受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渴望爱情和惧怕孤独寂寞的人呢?(京华出版社P17

写在读后

论宗教的世俗化和侵略性

其实对于宗教所知甚少,唯一有所了解只是因为有一个修国关双的舍友,在每日一同进餐时向我发表过一些她对于宗教的独到见解。加之自身出生在一个对于祭祀等礼仪较为重视的地区,也算是耳濡目染,此处看法也就是随口说说,并不值得推敲。

作者极为推崇这样一种与上帝的关系:也即是上帝就是我,我就是上帝,作为一名___,他认为神非人格化,不能用任何具体的形容词去表述,你只能说他不是什么,而不能断言他必然是什么,因为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非可以定论的实体。作者说“对上帝的爱不是从思想上了解上帝,也不是在自己心中保持对于上帝敬爱的思想,而是在爱的体验中体验与上帝的结合,与上帝的统一。“

作者认为当代社会爱的扭曲来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所以人与上帝关系的异化必然也归因于此,这种异化具体指的是人和上帝成为了一种商业上的”合作“关系,人希望通过对于上帝表面上的恭敬而获得一种庇佑,从而在事业上、在权利游戏里、在金钱竞争中获得成功。上帝沦为一种手段而非信仰,与千千万万的工具一样,人们对于他谈不上爱,或者说像爱救命的药、御寒的棉袄、饥馁时的面包一样的”爱“。

而另一方面,总会对神爱到近乎癫狂的人群,他们在外人看来几乎是疯子。宗教的极端主义分子,他们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而成为神的子民,神的奴仆,他们的生命完全的因为捍卫神而光荣。他们不具有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一方面,他们是未断奶的孩子,对神有着对父母一样的依赖,近乎盲目地追逐,他们像好斗的孩子一样在异族面前捍卫者自己”父母“的尊严和权威。另一方面,他们全然不爱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虚无的形象附庸,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归属感,和千千万万追逐着同一个神的人结成兄弟姐妹,感受着群体壮大带来的热闹,以此抵御人的孤独。他们对于质疑他们的异教徒有着近乎残忍的仇恨,因为对于他的宗教的否定将会带来他对于自身存在和价值的全盘推翻,将会使他置身于孤独之中,从而让他们和他们的后代赤裸裸地面对最深刻的恐惧和无力感。

对于西方的'侵略性的宗教,我更能够接受东方道教佛教等无为寡欲的教派,也更愿意相信所谓的神其实也就是一个信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即使是缺少监控和旁人的僻静处,也能感受到神的目光在内心凝视着你,所以慎众而慎独,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不因为这样有利可图,只是因为这样才能心安。

什么的领悟作文350字【四】

在自己学习之余,抽出时间认真的阅读了大师佛洛姆的作品《爱的艺术》。感受十分深刻,我们学习工科的,平时注重了太多理性而忽略了对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现象的分析,对爱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这使得有些人可能在自己的感情处理中遇到很多问题。读这部作品最大感受就是能在享受中警醒,在反思中顿悟。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于其中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佛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或者说爱是一个人的活动能力,而不是两个人的偶然相遇。因此,人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爱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具备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践爱。

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人从开始有自己的意识以后一直在追寻的问题。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是”爱”。这也是人与其他自然界东西的本质区别,我们的全部的人格都是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当然会不会爱也就体现出人生的真正的价值。要想探索出爱的真谛,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起。

爱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人们从脱离自然界开始后的孤独和无力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的束缚中逃离并获得自由,却又转而依附另一种精神权威而逃避自由,就是为了克服孤独和无力感,但这种方式永远也无法让个体获得真正的自我,实现人作为人的真正价值。然而,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终究要实现,并且这种发展的最终归宿就是爱。

尽管当今社会的人们在爱的旅途中到处碰壁,比如高离婚率、自率、犯罪率等等问题对这个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们对爱的实践感到空前的茫然,对爱的关注和渴望更是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但是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忽略探索爱的本质含义,在行为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尽管他们对爱如饥似渴,却又认为几乎每一件事都比爱重要:成就、名望、金钱、权力——几乎人们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这是作者对世人的这种行为表达了深深的不满,”难道只有那些能够赢得金钱和名利的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而爱只对精神有益,在现实意义上并无利可图,是一种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学习的奢侈品吗?”可以看出爱才是最珍贵而且是人生的真谛。

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各种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关心是首要因素,这在母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作,是促使某物成长,爱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从真正意义上讲,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是我们对另外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而当今我们理解的责任却多是指职责,从外部加于人身上的某些事。尊重和责任是互相依存的,假如没有尊重,责任就完全有可能是支配和占有。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惧,它是指按照个体的本来面目,发现个体的独特个性,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顺其自身的规律和意愿。了解是为爱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现实的依据。

所以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自已应该对爱有进一步的理解才能够在爱的实践中取得正面的效果。从而面对自己的人生才能不迷茫,真的掌握人生的真谛,在生活中处理好”爱”。

什么的领悟作文350字【五】

人们说,伟大的作品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吟咏,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履历的增厚而觉愈久弥新。《远大前程》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一部煌煌巨制,烛照我们平凡的人生。我们的前程,是否也会因远大而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呢?

皮普是一个孤儿,没读什么书,他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面由他粗俗的姐姐和善良的姐夫养大。他不可能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他觉得能学会姐夫的铁匠功夫就是人生的成功。但是有一天,他觉得他的理想渺小和卑微。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美丽的富家小姐艾斯黛拉,她成为了他超越的目标。如果不能超越艾斯黛拉,他将永无跟他结婚的希望。可是,她给他的却是羞辱、嘲笑和谎言。皮普的前程很渺茫。

机会来了,有位神秘人物资助皮普去了伦敦,并且进入了伦敦的上流社会圈子。他接受了礼仪交际的教育,有了一些所谓上流圈子朋友,他拿钱挥霍,加入人们认为高不可攀的俱乐部;当然,他还经常去看望他喜爱的艾斯黛拉,并嫉妒和她来往密切的龌龊乡绅。他远离了家乡的姐夫姐姐,他厌恶了那种粗俗的乡村生活,但他又找不到自己在伦敦到底拥有什么。他仍然没能获取艾斯黛拉的芳心。

皮普看到了伦敦的肮脏,听到了闻所未闻的阴谋故事。他也经历了由富有归复贫穷的起伏;更难以接受的是,他高尚的生活竟然是由一个逃犯给他带来。而他深爱的那个遥不可及的女人,竟然就是逃犯的女儿。他失去了财富,甚至差点失去生命,最终流落遥远的东方某国。

远大前程,那个曾经难以企及的高度,如今于皮普的价值与意义何在?皮普的远大前程与其说是对繁华世俗的追求倒不如说他的终极梦想就是那个自小一直萦绕心中的艾斯黛拉。人生的目标其实也就可以这么简单,但是达成这个简单的目标,却差不多耗尽了皮普赖以存活于世的力量和良知。

繁华已逝,铅华落尽,皮普与艾斯黛拉最终重逢,不过都由起点又回到起点。“确实她的青春艳丽已经消逝,然而她那难以言表的端庄华丽,她那难以言表的迷人妩媚却依旧当年。”虽然“夜雾正开始消散,广阔的静寂沉浸在月色之中”,但,他们人生的线条有否交点?也许是的。不过现实远非如此,现实总跟远大前程既非平行,也可能永远没有交点。经常如此;甚至,从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