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有关误会的高中作文(误会与解释为主题的高中作文)

有关误会的高中作文(误会与解释为主题的高中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10 16:30:27
有关误会的高中作文(误会与解释为主题的高中作文)

有关误会的高中作文【一】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刻画了两百多个人物,他们各具特色。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有关误会的高中作文【二】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寄信人名字的信。苏菲不断收到艾伯特的信,因为他的问题使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后来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从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课主要认识了罗盘、火器和印刷术这三大发明和它们的作用……苏菲运用了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可是,事实和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随便翻了以下,整本书都是字,连一幅插图也没有。我心想:这本书怎么可能在欧洲畅销三百万册呢,不看就知道,一定很枯燥。但花时间看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话就像动画片一样展示在我的眼前,很多部分我看了一遍又看一遍。在看到苏菲进入少校的小木屋时,我很奇怪一个少校的房子干嘛要建在那么远的地方;在看到汉密士开口祝席德生日快乐时,我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在看到席德的爸爸知道女儿在监视他却仍然给她买东西时,我十分感动,尽管他是一个少校。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哲学家。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在雅典诞生的伟大哲学家,他和他的两位传人都在雅典生活和工作。他或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派的始祖。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非常的和蔼可亲。我之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家,是因为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也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同时也是梦的世界。

有关误会的高中作文【三】

一朵花开、一片落叶、一缕清香都会触动我们的心;一个眼神、一句暖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让我们久久难忘,也许这只是误会,可却深深地让我懂得——“妈,我要迟到了,先走一步了。”不等话音落下,我便飞快地跑出家门。来到马路上,路上行人稀少,我便又加快了速度。“啊!”不好,一位提着菜的老奶奶突然出现,接着被我撞倒,真是“半路出个程咬金”,这可如何是好,我的心猛地一缩,接着急跳起来:过去扶她一把,那我不就逃不脱了,而且眼看补习时间就要到了,如果这次再迟到,那我就完了;溜之大吉,那也不行,我可不能成为品德败坏的孩子!看着地上无助的老奶奶,我的心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正在我束手无策时,一个穿着朴素的中年男子连忙跑了过去,然后把老奶奶给扶起来,用他那双粗裂的手轻轻拍打了一下老奶奶大衣上的灰尘。我再也忍受不住良心的谴责,也走了过去。“大娘,要不要紧?”中年男子问道。“哼!你害我摔了这么大个跟头,能好吗?”老奶奶一脸愤怒的表情。“我……我……”中年男子欲言又止。“老奶奶,这不怪叔叔,是我不小心撞了您——”憋在心里的话终于说出了口。“小朋友,你不用为他辩护。”老奶奶亲切地对我说,又转过头,“连小学生都比你敢承担责任。哼!”“是的是的,大娘,对不起,那我送您去医院吧!”中年男子诚恳地说到,接着对我笑了笑:“小姑娘,我认识你,你这么大早,急匆匆地,是去补习吧!快去,别耽搁了上课。”“嗯!”我忍住泪,从他的笑容与目光里,我读出了人性的美丽。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泪眼模糊,心颤动着。晨风柔柔地抚摸着我通红的脸颊,仰望天空,我仿佛又看见了大叔那真诚、美丽的笑容……这个永远的误会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每每想起这个散发美丽人性光芒的误会,我便有一种强烈的自责感,同时一股暖流也倏地涌上心头。

有关误会的高中作文【四】

这是诗人席慕容写的一篇散文,全篇仅有二百余字。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长短,它传达的意境,却深邃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山茶花又开了”,忽然其来的第一句,直点所要开展的主题,一个“又”字,证明了作者长时以来对于“花”或者“山茶花”的关注。“洁白”与“开了满树”,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引申了所要展开的内容。“花”,给人以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它是一个画面和时间的定格,它背后的内容很复杂,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美丽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无视走过一颗开花的树”,就是这个道理。

“洁白温润”是温暖明朗润湿而柔弱的,“洁白”象征着纯洁,“纯洁”是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儿”是口语,读来让人亲切,充满了未知的幻想。“饱满”和“绽放”,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越来越”、“慢慢的”是一种坚深,有种了然于胸却不愿道出的苦痛。“半圆”、“将圆”、“满圆”,非常形象而贴切,用一种象征的意蕴,同样点明了一种成长的过程。总之,若花儿开了,你认真去体会,你会发觉它的过程有总有无限多的故事。“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

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的春天”,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几句,我的心中特别的感动,她的语言是那样的质朴,却又是那样的深刻;像春日里的细流,缓缓地注入了我的心中。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的才华,如:“就没有一朵开错的”;试想,花有开错的时候吗?因为对于一生仅有一次的生命,我们才必须要尊重,才不能错过,才不能让无情的岁月悄悄地溜走。我们是“唯一”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的,你没有理由给岁月留下苍白印记,那些长长的拖着的背影,是玻璃般明亮挤过去的岁月,来来去去的路呵。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当我们穿越时空,用“神”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本身时,还有什么可说的?你只有愈加赞叹于生命的美丽,屏心静气地再次感受于一种真切的感动——“所以,我每次走过一颗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这段呼应了第一段,表现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一幅立体多姿的画面,通过对山茶花细致的描写,着色的正是作者那颗多愁善感的心,写出了人生的美好与追求,道出了对自然的崇敬,对生命的热爱与不懈的追求。静下来,我同样惊讶于文字的力量,惊讶生命的美丽与这种明晰的感动。

有关误会的高中作文【五】

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发给国内每一个孩子一粒花种,说种出最美丽的花的人就是未来的国王。到了评选的当天,只有一个端着空无一物的花盆的孩子被选中了。原来孩子们的花种都已被蒸过,根本不会发芽。其实这次测试不是为了发现最好的花匠,而是为了选出最诚实的孩子。既然未来的国王都需要非常诚实,由此看来诚实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三则事例,诠释了诚实的小部分含义,诚实也是力量的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敢,诚实,这个高贵的品质,应该成为我们永久的伴侣。

有关误会的高中作文【六】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有关误会的高中作文【七】

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理解黛玉,她也无需别人理解,因为不懂得她的人是不会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