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疫情后的我们作文高中(疫情下的我们作文高中)

疫情后的我们作文高中(疫情下的我们作文高中)

更新时间:2024-03-13 16:38:30
疫情后的我们作文高中(疫情下的我们作文高中)

疫情后的我们作文高中【一】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一样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一样于我们。但是,一向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简单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我言语,在亲人墓前一齐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疫情后的我们作文高中【二】

前几天看完了《我们仨》,感受到一个幸福美满、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这样的一生,不管对于丈夫、妻子还是孩子,都是人间最美的。

整本书差不多是从他们快有女儿圆圆开始直至女儿因病去世,多数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当然也通过字里行间传递出了他们生活的态度及追求:酷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谨慎、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家平淡安全地团聚在一块。

现在社会及价值观多推崇求名求利的成功、先大家而后小家的奉献精神,貌似脱离了此非主流就人生一无是处了。看看他们,很多专注的是自己小家庭的构建、重视内心精神的安宁,其实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比,我也曾怀疑过,怀疑这种格格不入的追求小家与自我内心精神愉悦的人生态度是错误的。现在懂得了,貌似得到了答案。

联想到毛姆的《刀锋》及其他作品关于人生意义、如何生活的问题,个人觉得:内在精神的追求确实是最重要的,但是具体生活方式需要结合个人的兴趣、优势、天赋才能身心愉悦。心灵的修炼没有必要一定必须要找到一个地方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当然也有人找到世外桃源,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也是对此的一种概括吧。

精神很重要,身体也要呵护。其实心理、文化、医学、科学、健身等等都是从各个方面述说着身心的重要性。所谓的开悟可能就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吧——当然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保持身心愉悦才是重要的。

疫情后的我们作文高中【三】

岐山县第三高级中学位于岐山县北环路上,这座学校不像其他学校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建于二十一世纪,它的前身是岐山县范家营高中,这座学校对面是岐山县高级中学,可能是受到它的影响,因此这座学校有着浓厚的学习气氛。

走进学校,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雕像,它叫“托起明天的太阳”这座雕像矗立在这座学校的中轴线上。雕像的北面是实验楼和老师办公楼。东面是一个不大的小卖部,西面是几座红墙黑瓦的小房子,听说这几座房子还有一个来历:据说当时是因为几个外国人来到这里以后没地方住,所以才依照他们的喜好盖了这几座“洋房”。

经过雕像继续往里走,就到了教学楼。教学楼总体分为两大部分,中间是一个巷道。经过巷道又有一个雕像,这个雕像是两个人奔跑的样子,这座雕像栩栩如生,雕刻的人物表情非常严肃但却不呆板。听说这座雕像叫做“奔向未来”。雕像后面就是学生公寓,公寓下面是一个不大的餐厅。

顺着学生公寓右侧的一条小路可以到达操场,操场是一个长约100米宽约80米的一个长方形。操场上有各式各样的运动器械,还有一个弧形的跑道。

这所学校布局非常合理。老师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公寓楼、餐厅等使人一目了然。这所学校也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圣语墙、雕像、墙上的字画等,总之所有的让你认为不起眼的地方都可以找出一些富有内涵诗句、字画或标语出来。

这就是我们的学校,我爱我的校园。

疫情后的我们作文高中【四】

我校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将所属八所具有20多年办学基础的高完中进行调整、优化、集中,于1990年新组建的一所大型高完中,也是一所于1996年晋升为四川省重点中学的子弟学校。现有36个班(其中高中20个),有在校生1578人,教职工总数248人。

我校的办学思想和模式是一全二分三面向:一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二分即在高中阶段实行分层次教学和分流教学;三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校教职工发扬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努力工作;全校学生以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科学家王淦昌为榜样,刻苦攻关。

建校五年多来,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4年,被评为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历届高考成绩显著,尤其是1993年统招上线列绵阳市榜首,特别令人鼓舞的是高1995届的韩星同学以676分的优异成绩摘取了四川省理科状元的桂冠。我校的拳击被省教委、省体委列为四川省传统体育项目,校拳击队在省级赛中多次夺魁,在历次体育大赛中,有46人达国家等级运动员标准。1994年,被评为四川省环境教育先进单位。学生有300余人次在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奖,尤其从1903年至今,成绩喜人,获国家奖的6人次,省级的62人次,市级的151人次。我校是培养合格人才和辅送优秀人才的教育基地。

全校占地面积5.91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699万平方米,环境十分优美,是我们学习的好地方。

来到校门口,一眼便看到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校名,那烫金的大字苍劲有力,使人迸发出一种奋发进取的激情。

跨过电动式自动化大门步入校内,你会倍觉新奇:整座校园,俨然一座姹紫嫣红的大花园!

大门左边,是一个花坛式的大植物园,鲜花正艳,碧草吐芳,绿树长成的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体现了园艺工人'独具的智慧与匠心。

大门正前方左角倚楼的是扇形的橱窗栏,那上面的文字、图画和照片,是一中精神的展现,是一中腾飞的剪影,是校园生活的大观。

大门右前方正对着橱窗栏的是飞彩流瀑的植物园,那盆花的造型艺术简直令人惊叹不已。

这个植物园往前(西)向右的大楼是四楼一底的一号教学楼,底楼有多功能厅和电教室,五楼是图书馆(有藏书4万余册,期刊200多种),阅览室和微机室。

进了大门往左约走一百米,但可进入一座被植物园环绕的连环式的建筑群。正中是四通八达的大厅。厅上是可容144人的阶梯教室,厅左(南)是四楼一底的办公楼,厅右是三楼一底的二号教学楼,厅后是三搂一底的三号教学楼,厅后与三号教学楼相连的入口处往左(南)是两楼一底的实验楼。这个建筑群,楼楼相连,层层相通,这大概也算得上建筑史上的奇迹吧。

这个建筑群的南端是一片很大的操场,是我们活动的\'主要场所,西南方是毗邻涪江的蜿蜒回环的读书走廊,每当夏夜,走在这曲径通幽的走廊上,迎着江面飘来的凉风,真是惬意极了。

建筑群的西端是花圃,它是心灵手巧的老花工施展绝技的地方。花圃里四季飘香,百花怒放,万紫千红,令人美不胜收。

这个建筑群的西北方是紧连花圃的五楼一底的住宿楼,上两层住女生,中间三层住男生,底楼是学生食堂和校办企业的办公重地。住宿楼的北端是国家级的足球杨,场上的绿茵草地达1200平方米。住宿楼的东面与一号教学楼隔场(操场)相望。一号教学数的东面是一大块平地,学校即将在那儿修建现代化的图书馆和大礼堂。

这就是我们的富有现代化特色的学校。

疫情后的我们作文高中【五】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低一部分中,杨女士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写了钱氏夫妇赴英国留学,他们远离家乡,不复早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他们两人作伴,相依为命,他们在那的生活可以说是又节居又欢乐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钱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我都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没事。在牛津学习时,由于学费较一般学习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费也较高,于是为了节省点,杨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并且钱氏夫妇还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见他们还是很节居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钱氏夫妇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