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作文完整结构(作文结构及方法)

作文完整结构(作文结构及方法)

更新时间:2023-11-07 23:00:53
作文完整结构(作文结构及方法)

作文完整结构【一】

《完整的成长》的作者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人。她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历年来被CCTV、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千万家长心中的“育儿百宝箱”。

《完整的成长》继承并发展了《爱和自由》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一个完整的人。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这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我们读着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

何谓完整?《完整的成长》里所阐述的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完整而不是完美。凡是人,都不可能会是完美的,无法也无需做到完美。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这个成长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自己创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强制性地闯入你的内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最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本书第九章《自我创造的历程》第一节《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中,1岁半的麒儿有一次忽然很惊奇地盯着马桶观察着自己的便便,一连两三个月不但不让家人冲马桶,还牵着家人和他一起“欣赏”。在麒儿的有效的心灵中,生命里的一扇大门好像突然被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意识从这扇门里走了出来。也许,麒儿似乎在突然间发现了“自我”。这个创造性的发现,导致有一天,麒儿居然把自己在幼儿园拉的便便包的整整齐齐地带回了家,还不让妈妈碰。这足以见孩子对“我的”渴望达到了一种极限。我们已经无法理解“我的”对孩子的重要程度究竟达到了怎样的一种状态。

《完整的成长》一书中的真实案例,让我们成人清醒地意识到,虽然我们已错过这样的成长过程,但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场和心理去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和考虑,尽力给孩子创造和营建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外在成长环境,让他们经历完整的成长,构建内在自我,成为完整的人。成就孩子,又何尝不是成就我们自己?

作文完整结构【二】

因为幼儿儿童的心灵暂时还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儿也只会简单放弃,并把兴趣转移,有的家庭有着友爱和宽容,这样一种氛围就是对儿童的爱!在爱中,儿童才可以无拘无束,他的兴趣才会不断涌现,随机产生、变化和拓展。

爱。能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

在儿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以便学会感受身体的每一部分,把握身体的行为,从而达到身体上的独立。他依靠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来探索身体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发展内在的天赋和身体敏锐的感觉以开发他的心理领域,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

个人感悟:通过这几小段话,以及书中讲到的实例,我切实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应给与太多的阻碍,因为孩子们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真的就是一个空白。为什么说是空白呢?婴儿刚出生时的哭、自己手和脚的动等等这一切的行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说这些动作根本就不受大脑的控制。他的开始懂也源于他对事物的探索。

书中讲到了一个实例,一个1岁的婴孩小曼曼对一个帽子产生了好奇,把帽子给他后,他用嘴啃、用脚踩,坐在上面。当看到他做这些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从孩子手里拿过帽子放到一边,或是直接给他戴到头上,但作者却没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给孩子这样一个机会。最终,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头上,虽然不合适,但也没有给他摘下来。相对于我们一贯的做法,无疑作者的做法是给了小曼曼独自探索的机会。而我们就往往会把自己的经验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剥夺孩子接触这个事物的机会,这样就忽视了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丧失了探索的机会。

其实孩子跟我们一样,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试问,如果我们连摸索的机会都不给孩子,又如何让孩子有更多的进步呢?又如何要求他们更好的成长呢?我们以为的让孩子走我们给出的捷径,恰恰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机会。

作文完整结构【三】

人,其实怎么活,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也无权过问。只是,到了生命走到终点,总会回头看看,看看是该露出满意的笑容,还是满心的遗憾。毕竟,就这一趟旅程。有些人,整个人生如同看不完的故事、画卷,有的人,每一页都是空白,零零落落,没有内容。

生命的这个过程,需要懂得去规划,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做好不同的事情,那这一生,才能够完整,而不会变得残缺。

种子,默默无闻地埋入土壤,无声无息,不声张、不抱怨、不争奇斗艳、不邀功!这个阶段如同人在胚胎期,无声无息地在母体内吸收营养,默默地构成了五脏六腑,形成人体。这个时期,全然是神在那里工作,没有任何人的帮助,只要有身体需要的营养,剩余的一切,人体自动完成。

种子从土壤里吸收养分,然后破土而出,是那么稚气、单薄,又那么可爱、美好,正如童年的你,迎着风,充满了朝气!沐浴着阳光和雨露,生命既脆弱,却又茁壮成长!

过了胚芽阶段的生命,开始迅速发育成长,长成一个树,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如同青少年时期的你,满带羞涩,欲说还休!

童年,就是童年,不要错过可以顽皮的日子,不要错过那充满稚气的幸福。少年既是少年,羞涩而好奇的生命体验,是这一生最美的回忆之一。

少年一过,你就不可以再幼稚,你的树枝与树干,就必须顶得住风雨,你不可以逃避,不可以躲闪你必须迎风去接受挑战,必须借助风,锻炼你的躯干!必须借助风,让你的根可以扎得更深!这就是青年的你,从18岁开始到25岁,你必须做的,就是寻找一切可以磨练你的生命的力量,不要躲,不要藏!你的生命如果想要是完整的一生,你就必须坦诚接受这个阶段!

不要急着开花,你的树根不够深,开了花也不好看!你的树干不够粗,开了花也没有几朵,当你是青年,你一定不要错过可以被批评,可以被刁难,可以被坡上大粪去羞辱的机会,否则,你后来的人生成就就极其有限!这就是青年必须的精神!

作文完整结构【四】

跟随叙事者团队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里面一句话让我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正确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的,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太重要了,现在的家长是在比赛着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当知识填满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试想,一个没有玩过水,没有玩过沙,没有登过山,没有看见过五彩缤纷的植物蔬菜,没有领略过大自然四季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游戏过,没有抬头看过星星月亮,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能是幸福快乐的吗?

孙瑞雪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作为家长,有责任学习如何协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成长为一个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灵性合一的人。经由一斑可窥见一豹,我们可以经由我们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灵性的粗浅探索,便深刻感知到我们的内在世界都发生了什么!也经由此而深刻认识到我们每天与孩子的相处,都在孩子的内在世界里发生着什么!这是一堂父母们必修的成长课题!自我的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是人的核心,而儿童正在形成这个核心,这就是成长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为自己”。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你的幸福感有多高,你是否拥有爱的能力,你的生命状态是怎么样,核心就是自我的尊严、自我的价值感,而这些绝不取决于你所获得的荣誉、金钱、地位,也不取决于谁给了你荣耀、关注或者爱,更不取决于你站在一个怎样的平台上。

教育当是创造人自身的事业,而基础教育更当是创建人自身之基础的事业,那是一种至深基础和无限高远的事业,但它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真正的重视。才高志远的人们远离着基础教育,人们不愿去造就人而更愿意去制造物。

教育,如果我们还继续用这个词的话,应该赋予怎么样的新内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师说,“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坏了。”其次,它不能“育”,又一位老师说:“我终于相信,儿童是自己成长的。”

作文完整结构【五】

最近读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对于成长有了新的认识。儿童在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外在环境中经历完整的成长,成长则离不开关注。

我们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出生时,父母对他的关注度极高,连取个名字都要绞尽脑汁。凡事都以孩子为中心,小心翼翼地呵护,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说话,陪他游戏……一直都想给他最好的,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慢慢地,孩子长大了,能独立做很多事情了,对于孩子的关注也就随之改变,可是,父母的关注却一直都在:上幼儿园了,关注他什么时候不再哭闹;上小学了,关注他什么时候独立完成作业;上初中了,关注他什么时候不再令人头疼……

其实,关注也是有规则的。“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的家长会越俎代庖,“对于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过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历程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是认知的层面。”因此,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我妈妈说了”的“妈宝”的存在,他们完全内化了妈妈,遵循了他们已经认为的正确规则,失去了自主,从而失去了自我。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了《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啃老族”,苏明成从小就仗着妈妈的宠爱对妹妹颐指气使,脾气暴躁的动不动就动手打人,郭京飞用实力演绎什么叫“妈宝男”。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最佳状态,无外乎“你是怎么知道我就是这么想的呀”的心有灵犀。父母能够读懂孩子,孩子也乐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这就要求我们父母对孩子适度的关注。“人的身体隐含着精神和意识,隐含着喜悦和爱,而强制会迫使孩子只留下身体本身,其他的就会被压抑。所以我们要更加懂得尊重孩子身体的自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被校长骂成“低能儿”,刚进学校三个月便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没有责怪孩子成绩差怎么办,而是给孩子讲罗马帝国的兴亡,英国发展的历史,讲文学、物理、化学等等,培养他爱学习的习惯和好的学校方法。在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10岁就能阅读《美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少年儿童很难懂的书籍。在他15岁那年,由于在火车上搞试验,引起大火,回到家,母亲并没有责怪,反而帮他在家里设置了一间简单的实验室。爱迪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到试验上,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作为成年人同样需要成长。婴儿3年的成长,需要成年人用33年来完成。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牵绊阻碍了自己的成长,但是只要你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你的成长也就随之而来。从一切事物、任何人身上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你终将成为你期望成为的那个人!

关注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更要关注自己,不断地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走过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