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在诗中寻找远方作文800字(在书中寻找诗和远方作文)

在诗中寻找远方作文800字(在书中寻找诗和远方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11 11:02:43
在诗中寻找远方作文800字(在书中寻找诗和远方作文)

在诗中寻找远方作文800字【一】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长大,学会了许多东西和道理。我们要感谢父母,报答父母。但有些人却忘了对父母的知恩感恩,他们认为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从来没有知恩感恩的意识。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则令人心酸的新闻: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独自在山里生活,住的是破烂的木屋,用的'家具也破烂不堪;床,也仅仅只是一张铺在地上的薄被。老人并不是没有子女,而是没有一个子女肯照顾这位老人。看到这则新闻我震惊了。父母辛辛苦苦把他们培育长大,可他们却忘了父母,忘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毕竟,这样忘恩负义的人很少,更多的人无论是什么时候,都能记得父母,把父母放在第一。浙江磐安教师陈斌强。他的母亲年近六旬,患有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的能力。陈斌强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带着母亲去上课。母亲曾经背他长大的那根绑带,如今变成了他照顾母亲的绑带。陈斌强每天“绑”着母亲,骑车三十多公里,从家里去到学校。而这一“绑”就是五年!陈斌强说:“我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把母亲带在身边。或许母亲已不记得我是谁,但她知道我对她的照顾。”陈斌强的事迹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知道了无论父母有什么疾病,我们都不能抛弃他们。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也应要有尽孝之心,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憾。当我们在成长时,父母也在慢慢老去,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我们要时刻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用生命去珍爱父母,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父母,用切实行动去报答父母。

在诗中寻找远方作文800字【二】

一个人从父母孕育生命到呱呱落地,再到长大成人,父母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这种含辛茹苦、毫无代价的付出不是我们不为人父、不为人母的人可以感受得到的。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连父母都不孝敬,还谈什么善待他人、报效祖国呢?

敚斎松在世是多么的不容易,要走好这一辈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既漫长又短暂的人生之路,更不知要多少人的扶持和帮助,初中作文《学会感恩父母作文》。认真回眸一路艰辛一路欢歌的人生历程,就会发现我们要感恩的人很多。只有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才会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敚斞Щ岣卸鳎首先就要孝敬父母,敬重老人。要孝敬老人,就要知老人冷暖,即便是在外面工作学习,也应常回家看看。在生活富足的今天,老人图的是一种安慰。要知道,儿女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自从我们降生的那一天始,父母就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拉扯大,送我们上学,为我们以后的成家立业,倾尽了他们一生的心。大凡有良知的人都会扪心自问。有一首叫《奉献》的歌唱得好:小鸟奉献给了蓝天,江河奉献给了海洋,岁月奉献给了季节……我们拿什么奉献给父母呢?总不至于再让父母饥肠漉漉、病卧床榻吧。

敚斣偎担敬重老人,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古有“行佣供母”、“扼虎救父”、“卧冰求鲤”、“卖身葬父”这一系列催人泪下、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也有“救父”这样一个可歌可泣、孝感天地的人间佳话。作为新时代有有肉的儿女们,或许早就知道这些吧,即使是不知道,起码也目睹了父母是怎样对我们的关爱吧。

敚斕热羰兰浠褂胁恍⒅子,不孝之女,那可谓是禽畜不如啊。可否知道,羊有“跪奶之恩”,鸟有“慈乌返哺”,这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难道还不能唤醒我们的良知吗?

敚斞Щ岣卸鳎还要报答我们的老师。可以说老师是我们的再生父母,老师不仅给我们传授了知识,还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关心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一句话,没有老师的关爱和栽培,不管我们有多大的天赋,都不可能有我们今天骄人的业绩,不可能有人生的辉煌。

敚斠感恩老师,就要牢记老师那些刻骨铭心的教导,从小努力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求真务实,学会做人。当我们长大成人,学业有成时,就要像老师那样关心好下一代,善待他人,做好为人的楷模,把人类灵魂高尚的情操播洒大地,奉献人间。

敚斆辖加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谁给了我们阳光雨露,才让我们有茂盛的枝叶?学会感恩,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更要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如果说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老师给了我们灵魂,那么社会就给了我们生机。试想,一个人没有了根基,哪能安稳立足?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长治久安,哪有人民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又何谈什么人生的幸福呢?

敚斊涫担我们要感恩的人很多,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以及生活中所有心地善良的人民。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也该会有所醒悟吧。其实,草木对我们人类也很有灵气。你看,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各显特色,把一切美好的东西献给了人间,不也是草木的灵性吗?只可惜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缺乏人性,伦理道德低下,利令智昏,不知回报,确实不如草木,不如禽畜!

敚斘蚁耄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的今天,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是我们建设和谐家园、和谐社会最起码的为人准则。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情意,善待一切有情有意于我们的人和事,才无愧于天地良心。还是记住我们前人的告诫吧:受人点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涌泉在哪?涌泉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在诗中寻找远方作文800字【三】

《在远方》一剧,就因此而进入我所欣赏的行列。

该剧讲叙了一个我们今天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服务到的快递与互联网、从无到有的故事。

故事里又穿插着非典疫情(SAR4)、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等,一个接一个,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喘不过气来。

就如同小孩听鬼故事,越怕越爱听,而且越想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也是该剧成功之处。

该剧剧情的悲欢离合,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有时似乎山穷水尽,有时又峰回路转,牵动人心,引人入胜。

记得若干年前,曾看过电视剧《新闻启示录》,那是一部谈改革的剧,曾给人留下过耳目一新的印象。

如今观《在远方》,也有同感。

尤其是该剧对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的展示,与时下十倍、百倍于当年疫情之相比较,除了似曾相识的恐惧与悲痛外,更感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灾害之多,损失之巨,真不可同日而语也!

该剧主要讲了物流及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过人物关系、把其间物流的每一步发展细节,随着剧情展现了出来;快递与互联网,状如欢喜冤家,既相爱又相,既互相抢地盘,又互相成就事业;从而使观众明白因网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之巨变。

该剧在讲叙一个底层的小人物姚远,如何艰难地创业,如何应对危机与机遇,如何进行人性抉择;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博奕,通过股权之战等,展示出一个草根人物的“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气概。

应该说,电影与电视剧比起其他戏曲来,更贴近于生活;因为它来自于生活,于是乎便还原于生活。

我以为,除了还原生活外,电影与电视还有一个引导观众向着真、善、美境界不断升华的作用。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春风化雨的引导。

正因为如此,观众在观剧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跟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与审视,比方说:

如果我是剧中人姚远,面对此情此景,我该怎么办?

如何去抉择?

怎样才会两全其美?……

似乎怎么去琢磨,都不乏其味。

而且该剧有些情节,引而不发,调人味口;大有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味道,使你欲罢不能。

剧中一些带有哲理的言论,也是可以启发人的。

再如,剧中反复出现的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也是我所爱听的世界名曲。

尤其是有过在外漂泊与饱经风霜的经历者,会在沧桑、悲愤、坚韧与希望的情感交织中,产生共振与共鸣。

音乐的`神奇,除了其有着较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外,其深刻与丰富的内涵,可使每个聆听者的解读,都各有领悟,各不相同;我想,音乐之神的高妙不也正在此处吗?

该剧在讲叙草根人物姚远的奋斗史时,也顺便将其狼性的气质展示了出来,从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中站立起来,向着自己理想的目标奋勇前行;剧中的另一个人物刘云天,外表儒雅,又似乎霸道心狠,但正如该剧编剧申捷所言,其人“心有猛虎,细嗅薔薇"(东宝注:这是英国当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的诗句,意为再凶猛的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之时;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所折服。每个人都有其阳刚与阴柔的两面气质,只不过多与少罢了)。

追根溯源,因刘云天的家族,只有围绕着资本的尔虞我诈,缺乏可贵的亲情。

老子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淮南子》一书有言:“多欲亏义,多忧害智,多惧害勇”,诚哉斯言!中国有句老话:

日久见人心。

以马克思与恩格斯为例,俩人初次见面时,马克思对恩格斯的印象并不好。

他认为面前的恩格斯是个“庸俗”的商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俩人却成了并肩而行的战友。

姚远与刘云天也是如此,由相互对立、你我活的敌人,渐渐由了解和理解,成了合作双赢的伙伴。

我较为认同编剧对路晓鸥与刘爱莲的塑造,的确,女人之间不仅有矛盾中的互撕互伤,还应有高境界的互体互亮,互理互解;相互退步,海阔天空。

爱的方式,并不单一,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师生情、朋友情之爱,同样丰富多彩。

况且,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一草遮慧眼。

更须知,人各有缘,不必强求。

事实上,剧中的刘爱莲已有了幸福的结局。

尤其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见识的女性,更不应有市井泼妇的低劣行为,否则有辱斯文,有伤大雅。

我以为,在面对情感、事业、理想时,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大格局、大襟怀,就应从他是否能从儿女情长中跳将出来,并在痛苦的经历中超越过去,从而进入理想的彼岸……

剧中的路晓鸥,是大学心理学系的优秀研究生。

表面看似乎冷傲,但其内心却是温情与浪漫的。她起初不过是把姚远当成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一个有着病态心理的病人,可通过相互接触与交往,并真的治好姚远埋藏心底、从不示人的心病;俩人的关系由此而升温,从一般的友情进入生相恋的爱情。

在姚远的事业处于低谷时,路晓鸥以女友的身份全力以赴地为其排忧解难,辅佐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尽管俩人管理企业的理念不同,相互分歧也必然影响到彼此的感情),而当他事业有了起色时,路晓鸥又毅然离他而去,她要去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帮助姚远……

路晓鸥与姚远,似乎接近于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谬笔下的“局外人”。

加缪通过其中篇小说《局外人》,塑造出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角色,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诞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莫氏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而路晓鸥与姚远,表里似乎不一,其所做所为,并非俩人内心所想。

俩人在有意无意间,想逃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与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自己内心夲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说其孤傲也好,清高也罢,俩人并非心如枯井,麻木不仁,而是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

这是编剧透露的创作意图,是否达到,观众自有自己的评价。

编剧申捷坦言,想把路晓鸥这一角色,塑造成《纸牌屋》中辅佐丈夫的克莱尔。

克莱尔辅佐极具野心的丈夫弗兰西斯成为临时总统,然而事成之后,她却决定离开丈夫。

因为她已从极为理性,逐渐变得感性了;而且还重新思考自己与丈夫之间的关系……

《在远方》一剧故事的结局,路晓鸥因车祸成了植物人,以情义为重,待人善良的姚远,不离不弃地守护在其身旁,念着每天的新闻,盼望着她早一天醒来……

这是该剧结尾的一个悬念。

我想,精诚所至,将感动天地,其愿必成!

观众也是这么想的,编导无非是想冲破剧情大团圆的俗套而已……

在我看来,心理学的高境界,最终都会回归到宗教上去的,都会回归到老子、佛陀、耶稣上去的……中国的圣人,有“推天道以明人事”,“与天地而合其德”之言;所谓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也就是说,要使自己的行为绝不偏离光明正道。

通过探索自然的变化规律,从而使人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生存的变化规律是应相联相合的,是不可对抗的。

了然于此,也就会明白做人的道理。

故,我们不妨清醒时做事,糊涂时看书,大怒时听琴,独处时静坐。

高科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很容易会使人们忽视人类情感的主导元素。

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中言:技术控制了人。

当人类陷入见物不见人、过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的陷阱时,也就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乐趣。

人,岂可成为技术的奴隶!

人,不可放弃自我!

人,应诗意的生活!

剧中的霍梅,放弃了商场如战场的拼斗,带着疲惫的的身心,与同学合开了一处清雅的客栈。

她每天品茶、抚琴、打太极,练瑜伽等,正是诗意生活的体现。

后来,与霍梅结合的刘云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倦鸟思归,归向心灵也。

李白有序云: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太白之言,吾之所想也。

然而,疫情还未过去,面对时下各地传来的水灾信息与惨状情景,怎不令人悲从中来?

但愿天佑中华!

在诗中寻找远方作文800字【四】

路上的萍水过客。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如若有缘相处,那更是不易,所以我们都应当懂得珍惜。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与很多缘分擦肩而过,不是不懂珍惜,而是有些缘分注定了长短,来时芳华灿烂,美好如初,去时杳无声息,静默退出,由不得人选择,缘深缘浅,皆要以平常心对待。有时候走过熟悉的那条街,看到熟悉的招牌,眼前的画面会蓦然像放电影一样,黑白的老电视上映出我们曾经的模样,一切消失,空旷的街道上行客稀少。那些曾经的故事,我们的`美好,纵仍挽不回这芳华,也是真正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的,并慰藉我们的余生。这让我想起白落梅先生的一段话:“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同行的人,一起走过美好的花季,也终将会在某个渡口离散,那时红尘陌上,只一个人的独世清欢。”

年轻的我们不懂得何谓相忘于江湖,不懂得迁徙意味着和过往的时光决别,任夜晚的灯光拉长我们孤单的影子。

路上的小镇驿站。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旅程,只是所走的路径不同,所选择的方向也不同,但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那么一个地方,是牵挂,是信念。三毛喜欢流浪,喜欢漂泊,也许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停留最长的是沙漠,是异国他乡,可我从她的字里行间也读出了对台北的牵挂。三毛常喜欢和荷西一起吃从台北寄过来的“雨”(粉丝),面对荷西的追问,她从不说这是什么,只是独自享受着这份温馨,却也藏不住对双亲的思念。年少时因爱情而离家出走,在外漂泊了半生。我想三毛一定明白沙漠只是她人生路上的小站,家才是她永远的港湾,无论她在外飞多久,累了总有家的枝头可供她栖息。同样,多少年轻人也明白这个道理,背上行囊,去流浪四方,因为他们知道,不论身在何方,心里总有一个叫家的地方。

曾经有人描写过一杯茶、一个人的世界,听起来文艺美好,遗世独立,可人却是像蝶一样活着,留给世人清新脱俗,未免对自己也太寂寞清苦了些。人还是该在路上,在路上,路是一个未知数,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却又发自骨子里的渴望。人生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光里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让人生不那么空虚,而多一些圆满。

看到那远方的路了吗,那里有四季。

在诗中寻找远方作文800字【五】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走进词,我们可以跟着诗人去欣赏四季的美景。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淅淅沥沥滋润大地的春雨。夜晚时分,春雨纷纷,让锦官城被美丽的花包围;我们还可以在春天的早上聆听到鸟儿的啼声,去欣赏那东风剪出的娇嫩柳叶,即使被挡在园外,也惊叹出墙红杏的美。

夏季,我们能看到农民们在正午时耕耘,一滴滴的汗水滴在地里,还可以感受那“首夏如清和,芳草亦未歇”。或是看那才露尖尖小角的荷叶与点水蜻蜓,在一个闲暇时听那蛙声一片。真是:“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请闭上眼睛想一想,一个人行走在枫林中,看那红过的二月花的.美丽枫叶。忽然,下起了雨,这是使人宁静、使人怀想、使人思念的秋雨呀,这时,人们会感受到一种不同于春季或冬季的温暖和舒。田野中,春天种出来的粟这时也饱满起来,秋风骤,解落了秋叶。真盼望有一天,我去看看那湖天相接、水天一色的洞庭秋色。

冬季,我们能发现那梨花一样纯洁美丽的雪,也可以看到梅花凌寒独自开放。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踩着雪玩耍的人,也可以看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景。

在古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四季的美景,还可以享受诗中乡情,诗中友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落叶归根的夙愿;“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是对亲人的牵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对家乡的眷恋。朋友分别之时,送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祝福,好友很久不见,我们可以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当我们毕业的时候,也可以唱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一卷诗词,一缕书香,一份古韵。走进古诗词,就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古诗词里的四季如画,古诗词里的乡情让人回味无穷,古诗词里的友情让人难以忘怀,古诗词里有流连忘返的美景。

在诗中寻找远方作文800字【六】

人的一生有多少磨难在等待我们。也许能轻易克服;也许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许会遭遇车灾人祸,我们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克服困难后的心情是喜悦的,回想这些困难是辛酸的,也是快乐的。假如真有天灾降临,也并不可怕。轻则残疾,重则失去生命。前者还有亲人的陪伴,后者则不会有任何快乐和烦恼。而那些流落街头,饥一顿,饱一顿,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都受到别人的嘲笑、欺凌,时刻在忍受别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流浪在异国他乡的人,才是天下最可怜但又可敬的人。

他们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坚强地活着,心中怀着同一个信念,远方的那个地方便是我的故乡,活着就是到达它的唯一希望。他们渴望得到关爱、幸福。渴望别人不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哪怕十分短暂。你一定听说过“幸福,不在乎天长地久你,只在乎曾经拥有。或许只有一瞬间,但在生命的长河里,这点闪光,足以照亮整个人生”这句意义深刻的哲理。

清晰地记得去年的寒假中,我们村里来了一个乞丐。因为他全身衣服破烂不堪。乡音与本地不同,他面如土色,瘦得可怜。大家认为他是个傻子。当我从家里泡了一碗热面递给他时,他却说了一句十分惊人的话:“谢谢。”我们都惊呆了。便有人问他:“你家在哪?”他指着远处说:“那里,那儿是我的家乡。”大家一听都很高兴,打算把他送回家。但经仔细询问后,发现他是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我们失落极了。他在我们村停留了几天后,往东去了,边走边嘟囔:“我的故乡在远方,得快点回家……”看着真让人可怜。临走时,我又塞进他怀里一包方便面。当时我在想:“假如我是他,我能活下来吗?想到这,我的泪如雨点滚落下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得快点回家……”时常在我耳旁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