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中考作文的素材积累大全(中考作文素材怎么积累)

中考作文的素材积累大全(中考作文素材怎么积累)

更新时间:2023-03-28 10:23:52
中考作文的素材积累大全(中考作文素材怎么积累)

中考作文的素材积累大全【一】

(1)记叙。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主题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事物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情为线索。

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在顺叙之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中联系的内容,是对上文所做的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叙述文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补叙与插叙同是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去的文字,所以也有人把补叙归入插叙,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4、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给人以不可辩驳的力量。

5、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6、概括内容。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7、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8、句子的作用。

语句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

(1)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等;

(2)内容上的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

9、表现(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约意义寄托在所描写拘事物上,表达了强烈鲜明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手法(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入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不同人称的作用及缺点。

(1)第一人称:优点是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缺点是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2)第二人称:优点是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缺点是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

(3)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缺点是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11、描写。

按内容分,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12、议论及抒情的作用。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3、题目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14、记叙文的分类。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15、八种复句类型。

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16、小说文体知识。

(1)小说三要素: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情节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17、散文的一般知识。

(1)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①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

②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

③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2)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散文经常运用: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

中考作文的素材积累大全【二】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三,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而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终是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2006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所用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6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

【素材点拨】 清朝涨潮说:“人生之乐莫于闲,闲非无所事事也。闲者能读书,闲者能游名胜。”三毛的旅行杂记感染了整整一代人,除了她优美洗练的文笔,记事真实的风格之外,一定还有她游历中的悠闲从容,而本文作者说连浪迹天涯的传奇女子三毛也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更显出了江南的清纯,江南的美好,让我们也不觉中随着作者的文字感受到了老祖母的心闲神宁,领略到了老外公的悠闲从容,吴侬软语柔情款款,把栖息江南的情思如流水一般注入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中考作文的素材积累大全【三】

我以我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

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

国既不国,家何能存?

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赠台湾旧友》

爱国如命,见义勇为。蔡锷《致柏文蔚电》 爱国,是一种极高贵的感情活动。茅盾《给青

年作家的公开信》

爆裂同拚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

临患不忘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李白《独漉篇》 苟利国家生似,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指南录.扬子江》

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史.卢产伦传》

一身救国有万,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