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财富的另一种表达作文(以财富为半命题的作文)

财富的另一种表达作文(以财富为半命题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15 18:38:20
财富的另一种表达作文(以财富为半命题的作文)

财富的另一种表达作文【一】

等到上了初中,我回家的次数才逐渐增多,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回家,妈妈似乎察觉到我与她之间越来越生疏,慢慢地开始改变。她会主动与我交流,主动提出想要和我一起去散步,主动带我出门去逛街……可这似乎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我只是不冷不热地应着,顺着她的心意去做她希望的事,但却没有真正去试图走近她,我和她之间总隔着一扇门,她想进来,而我不愿打开。在我看来,她只是想弥补那些年对我的亏欠,挽救一下我和她之间岌岌可危的亲情,我似乎是在报复她,报复她过去缺席的我的成长,我固执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惩罚她,甚至会故意挑她的毛病,与她争吵,与她作对。

直到有一次,我比往常回家的时间都要早,推开家门,发现妈妈正对着镜子拔白头发,听见我开门的声音,忙放下手中的夹子,一脸惊慌却露出微笑想要掩饰自己的行为,她上前接过我肩上的书包,我这才一下子发现,那个骄傲、冷淡、事业心重的妈妈,已经变成了如今苍老、温和的模样,会愿意为了她那不懂事的女儿一再的委曲求全,那一刹那,我后悔了,眼前的这个女人,她是我的妈妈啊,她已不再年轻,我又怎应让她再如此的辛苦和操劳。

那天以后,我开始改变我的态度,主动去接近她,对她所做的一切也都表示出极高的热情,她似乎是察觉出了我的'改变,在惊讶的同时也很欣慰,我们终于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直到现在,我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像母女,倒不如说像朋友,我愿意与她分享少女的心事,她也愿意做我最忠实的听众。

白云苍狗,她在慢慢老去,而我也在渐渐成长,褪去稚气。纵使妈妈在很长一段时间缺席了我的成长,但她的爱却不曾离开。她的爱就像流动的水一样,慢慢流转到我的生命里,一点一点温柔而笃定地保护我长大。嘿,母亲节快乐,我最最亲爱的妈妈。

财富的另一种表达作文【二】

你好!我是广州市桂花岗小学五年(二)班的晓玉,但我更希望你叫我筱郁。恍然间,时间已经流逝了11年。我属蛇,却很喜欢兔子,你们那儿一定有满山偏野的小兔子吧!我唯一的爱好就是我正在干的事——写。但是却很讨厌修改自己的作文,自己亲手写的`作文,却让你带着批评家的目光去修改,貌似滋味不太好受。不知为何,人们总是对自己未驻足的地方心生向往,你我尚是如此,可是到达了梦想的地方,却望景兴叹,所谓的天堂也不过尔尔。我们的教室,天蓝的墙壁,鲜红的国旗,整齐的桌椅,干净的地板。或是我习惯了,或是我未见过,我尚未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校也是如此。

老师说了手拉手的活动之后,我也憧憬着能和那边和我一样的同龄人进行书信来往,甚至有一天,我能来到那令人神往的地方希望我们可以顺利地进行手拉手活动,经过活动后还能互相了解对方,最好还能交上朋友,好吗?

你们哪里有草原吗?你们哪里有森林吗?你们哪里有高山吗?如果有,哪里就是一个令人心醉的地方,如果没有,那也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

因为友谊,所以我们能聚在一起;因为快乐,我们所以聚在一起;因为心灵,所以我们聚在一起!愿我们能忘记以前所有的不愉快,在一起谈天说地!愿我的信能为这首森林狂想曲添上一个最美的音符!

天天好运

筱郁

2月24日

财富的另一种表达作文【三】

最先知晓他,是从他的那本《伊斯坦布尔假期》开始,那时自己年少,尚未燃起环游世界的“野心”,但彼时已经对世界上,诸多拥有异样美感名字的城市印象深刻,例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雷克雅未克、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尔,等等。因此,当时读马克·李维的《伊斯坦布尔假期》,其实也是怀揣着一种想要领略异域风情的心思吧。

然而,正而八经地读完他的这本书,却是在2016年。人的拖延,有时真的相当讨厌,当然,没能成功克服这种拖延习惯的自己,也并不值得赞扬吧。

而后,隔年读完了他在国内读书市场上相当火爆的著作——《偷影子的人》。彼时,对于马克·李维的印象,大抵概括下来,就是“他是一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

而今,读完第三部由他所著的小说——《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却又对他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其实起初,我个人对于马克·李维的感官并不是非常强烈,也从未想过要系统阅读他的所有著作。何况市面上的图书很多,可供选择得,就更多了。而一个人的空闲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各色娱乐相当丰富的年代,比起读书而言,我想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影视剧、游戏、短视频,等等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来消磨时间。

而最终,自己会选择购买并阅读他的这本《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大概纯粹只是因为这个书名吧。

最近一两年来,自己过得不好,谈不上不顺,只是觉得生活中充满了“负能量”,仅仅用“丧”这个字或许已经无法涵盖全部。那种感受,大抵有些像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明明独自一人时悲伤难过,以泪洗面,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他人面前时,却又要表现得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可实际上,他人并不会真的在意你的感受,这种戴着面具和镣铐跳舞,却无人欣赏的场面,总让自己觉得,自己真TM像个傻X啊。

往往越是身处于此种境况时,人越会容易思考和怀疑人生,比如说:我是谁?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快乐?等等。

而我,也不外如是。

且通常,这种自我反思和发问,都是没有结果的。更何况,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三观不一样,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感官也不一样,就更难以得到一个可以通用的结论。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前些年央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片段,记者在马路上采访一位大爷,问他说:“你幸福吗?”大爷的回答,让很多人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回答说:“我不姓福,我姓曾。”

所以你看,其实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定义,对于幸福的感受和理解,往往还同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获得的满足程度有关联。

不少人默认的一种规定俗称的结论,大抵就是,物质生活不够丰盛,且精神需求较少的人,通常会过得更加幸福快乐。而物质生活相当丰富,精神需求更多的人,反而过得不够快乐。

当然这只是一种默认的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就像我,物质生活不够丰盛,精神需求却极多,用开玩笑的语调来说的话,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知道作为一个法国作家,他对于幸福有着一种怎样的认知和定义,于是便有了这场阅读。

起初以为这是一段形同《伊斯坦布尔假期》的小说,因为米利和乔这两个人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调香师阿丽斯和她那脾气古怪的邻居戴德利。

但故事读到一半时,却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公路风格的小说,因为几乎所有的情节展开,都同那辆奥兹莫比尔敞篷老爷车,还有那一段段横贯美国的公路相关联。从一座城市抵达另一座城市,从一个州横跨到另一个州,越过山川河流,只为了追逐那一个不太明确的未来,这样的阿加莎,不得不说,充满了一种别样的魅力。

这是同《伊斯坦布尔假期》中的阿丽斯完全不同的魅力,如果说阿丽斯的伊斯坦布尔之旅,更像是一段追寻过往和爱情的探寻之旅,那么这部作品中阿加莎的横跨美国之旅,更像是去赴一场岁月洗尽之后的约定,有些茫然,但却坚定不移且充满力量。

而且书中讲述到了不少关于美国早年的历史,让比较熟悉历史的读者,更有一种深刻的代入感,觉得这是一场曾证实发生过的故事,而我们不过是在见证着它的再一次讲述。

作品中阿加莎,以及她曾经的伙伴们为了独立和平权所做的斗争,能够让人领略到曾经美国的黑人解放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的些许片段,也正是因为曾经有着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才有了后来更好的美国。而这些虚拟人物于历史中的穿梭和展现,无疑也代表着身为作者的些许观念和立场。一位作者,是很难完全在他的著作中保持中立的,且马克·李维的这种偏向,更让人感觉到他这个“幕后推手”,即鲜活又生动。

或许,即便身处于不同的文化和成长环境中,人们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追求也是殊途同归的吧。

虽然马克·李维没有在作品中明说,但不管是原谅了汤姆·布雷德利,并愿意和他相伴终老的阿加莎(或者该说是汉娜),还是终于认清自己对于友人所持有怎样情感和心绪的米利和乔,都无疑是在无声述说着“幸福的另一种含义”——那就是,能够认清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并能够勇敢追求心中所爱。

也许其他读者会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我觉得该是如此吧。

这种唯爱至上的理念,无疑充满着一种法国式的浪漫气息。而中国式的爱情和浪漫,则要显得含蓄得多。

幸福可以是稳定无波澜的工作和生活,可以是体面的生活,不那么深爱却也不那么讨厌的情人,还可以是彼此相恋相守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更可以是无所顾忌的对于所爱之人和未来精彩生活的热切追求。

幸福,它有着无数种定义,马克·李维说了它的另一种含义,那你呢?

有没有属于你自己的含义?

老实说,其实从马克·李维这里,我依然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我却并不讨厌他给出的这种解答。

这本书读到一大半的时候,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工作上的繁琐冗杂,承受不了家庭中的沉默不语,还有自己日渐深沉的抑郁癫狂。所以独自一人跑出国去潜水度假,放空自己,什么都不想,只是纯粹旅行着,看看当地人的生活。再回来时,之前的那种心绪不宁已经平静了很多,至少,不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而回来后,才读完了这本书剩下的一小半。起初拿起这本书,是想从马克·李维这里找一个答案,而今我知道,自己同书中的米利一样,或许只是少了些时间,少了些机缘吧。而距离自己想要的那个正解,中间所隔,也不过只是些岁月变迁和时间沉淀吧。

莫名想到了扉页背面上,保尔·艾吕雅说的那句话,我觉得拿来作为这篇文字的结束挺好。

“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相遇早已注定。”

也许,你想要的,其实已经遇见过,只是先前尚未认清自己的内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