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初一语文作文大纲(初一下册语文作文题目必考)

初一语文作文大纲(初一下册语文作文题目必考)

更新时间:2023-12-01 18:46:34
初一语文作文大纲(初一下册语文作文题目必考)

初一语文作文大纲【一】

当木兰在回家的.途中,看见街道上人来人往,不时想起几十年未见面的亲人,迫不及待的加快了矫健的步伐。

木兰兴高采烈地哼歌高昂。父母听到女儿要回来了,便急忙去迎接,穿上了节日的服装,带着精美的饰品。姐姐听到妹妹回来的消息,急忙穿上轻纱的服装,脸上涂上了一层淡妆,把自己大阪城美貌如仙的天女。弟弟听到姐姐回来,穿上帅气的服装,还宰猪羊,庆祝木兰回家。木兰见了这个场景激动地泪流满面。

含有亲情味的团圆饭开始了,餐桌上鸡鸭、鹅、虾、蟹、羊等等,木兰便认为这像是出除夕晚的一幕,因为只有过年过节才有大鱼大肉,如此丰盛。

吃完团圆饭后,木兰一家人一同出门逛街,木兰一肚子的疑问,便说道:“店铺何时变得如此美丽,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红灯酒绿,街道上挂满了喜庆的灯笼?”父母亲喜笑颜开地说道:“是为了庆祝你胜利归来而设计的。”

回家后,木兰把所有精美的饰品赠送给同县的人。

木兰打开东屋的阁门,坐在西边的床上,脱掉打仗的袍子,穿上晚日的裙子,对着窗户,看着镜子梳理美丽的鬓发,贴上漂亮的花黄。出门去看战友,伙伴们惊呆了:一起征战十二年,尽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儿身。

初一语文作文大纲【二】

美妙的大自然令人难忘,它会勾起你无限的遐想。

淅淅沥沥,淅淅沥沥……这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音乐老师春雨正在给我们演奏音乐。春天的旋律给大自然带来了欢乐。

夏天的.池塘边,青蛙在唱歌,“呱呱,呱呱……”。知了听了,也唱起歌来“知了,知了……”

秋天树叶唱着歌,“哗啦哗啦——”。果子成熟了,“砰砰砰!”是什么在掉?哦,原来是成熟的果子掉落的声音。

冬天寒风在唱歌,“呼呼——呼呼——”。小朋友们在堆雪球,“砰——”,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有一个小朋友堆的雪球太大了,在一个坡上摔破了。哈哈哈哈……我们笑得可真开心啊。

大自然真美妙。其实还有很多的声音在等着你呢!只要你用心听就可以听到很多声音。

初一语文作文大纲【三】

初夏,沿着林阴大道,在一阵阵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中,我来到了长江边,想尽情领略一下长江夕照的美景。

山映斜阳天接水。此时,正是红日西坠,余霞满天的傍晚时分。望着夕阳,我不由想起来了刘白羽在《长江三月》中的`一段描写。

一轮落日—那样圆,那样大,像鲜红的珊瑚球一样,把整个江面笼罩的淡淡的红光中,面前像有一种细细的丝幕柔和地、轻轻地撒落下来。

这不正是眼前景色的真实写照吗?

晚日的余辉洒落在水面上,如万点碎金,闪闪发亮。波浪在轻风的吹拂下,柔和地、温顺地一起一伏,舒缓地向前、向前 每一朵涌起的浪花顶端,都闪着耀人眼目的亮光。它们闪烁着,荡漾着,互相逗着,闹着,活泼极了,热闹极了。远远望去,恰似一尾尾金鳞的大鲤鱼正划着双鳍,摇首尾畅游。这大江之中,该有多少尾这样的鲤鱼在追逐嬉戏啊!

偶尔,一两只白色江鸥贴着水面轻快地飞来,像着意要点缀一下这晚景。一会儿,又抬起头来咿哑地鸣叫着,这叫声充满着欢乐,充满着对长江夕照的无限赞叹。

回首望去,我看到了幕色中黄鹤楼的新姿。它巍然屹立在蛇山之巅,夕阳给它镀上一层绚丽的色彩,更显得肃穆而瑰丽。它和长江犹如一对新密的伙伴,长江仿佛为高楼日夜吟唱,高楼也好像着意给长江增添光彩。如果那位骑鹤而去的仙人,能看到今天的长江美景、黄鹤楼和雄姿、白云黄鹤之乡的崭新面貌,我想他定然会为之动情,满怀欣喜地翩然而归吧!

啊,长江上的夕照。夕照中的长江,你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联想和希望。

初一语文作文大纲【四】

在暑假的一天里,我的妈妈带我去长江玩一玩。

第二天,我们来到长江。我早早就起床了。早晨,江面上升起了一层如纱一般的薄雾,绣过这层薄雾我看了长江正在缓缓地流淌着。这时候的长江还在沉睡着。我呼吸着早晨的空气,使我一阵清爽。

中午,还在沉睡着的长江醒了起来。这时候的长江开始忙了起来。水流得很急,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小男孩把一个个旋涡卷了起来。长江有时也会唱歌,你听那啪啪的响声这就是长江得意的杰作。

到了傍晚,太阳下了山,给江面铺上了一层金黄色。我站在船上观赏那美丽的黄昏,突然一个小弟弟问我:“大哥哥,是谁给长江铺上了金黄色?”这时,忙碌的长江似乎感到了一丝疲倦。

听当地人说长江白天的景色比不上长江夜晚的景色。夜晚降临了,漆黑的天空上挂着一轮皎洁的圆月倒映在长江里,也是,那么圆那么百好像长江也有一个圆月一样,美丽极了……

深夜,奔腾了一天的长江渐渐平静了下来。在那美丽的月光下,显得十分宁静。

如今我还想去那美丽的长江玩一玩。

初一语文作文大纲【五】

“下雨了!下雨了!”植物们兴高采烈地仰着头等待着雨的降临。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植物们大口大口地喝起水来。

雨水流进了田野,田野里的秧苗喝着雨水。雨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喝够了,你们能结出更饱满的谷子。”

雨水流到小河里,小鱼小虾在快乐地戏水。雨水说:“玩吧,玩吧,我的水很清很清,能照见您们的影儿。”

雨兴奋地、不停地下着,越下越大。没过几天,河水上涨,整个田野变成了汪洋大海。植物们被大雨给困住了,庄稼被大雨吞没了。

“别下了!别下了!”植物们惊慌失措地叫着,可是雨却仍旧下得欢。

雨有时给人类带来幸福,有时却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只有掌握了雨的脾气,才能让雨更好地为我们人类造福。

初一语文作文大纲【六】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历史的意义在于知道我们国家的精神,学习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独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所以说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国史大纲》前言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问题是鉴个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记里说,已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国史大纲》前言里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线在水平线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现代标准谓之野蛮的行为,在当时是进步是科学是有效的。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我以为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大乱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当然重典也应有度,只是这个“度”两千年后无法精确计算。若以现代法律衡量,秦皇汉武枪毙一百次都不够,最符合标准的不是袁世凯就是伪皇帝溥仪,如此岂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长城,难道劳工们仅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吗?若如此,其工程质量可想而知,然结果却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责任心何来?关于秦暴政的来源多为汉代史家所载,如同清否定明一样,我们不能否认汉代史家们有偏公允的可能。

钱老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所谓的喜欢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陪得上“历史“二字,可是钱老这本书虽是教科书,但其服务于政治的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国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老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中国的方法及思想。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而同时也有极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开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觉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经过过多的处理过的,我们都希望知道真实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所享有的了解我们民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的权利。钱老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以其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的这本书,应该有很高的真实度。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是用词概念。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场。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但事实上中国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守“人民必革命进步”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本国历史呢?先生说要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会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历史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鉴古而知今,历史总能带给我们温情。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对历史毫无敬意可言)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前人不知后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过而责之于前人之身?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带着温情与敬意,带着能够鉴古而知今的心态去学习本国历史,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报效祖国

简单的举个例子,官方历史教科书中,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的,讲他们如何爱国,而没有提到他们的愚昧和残忍,而本书有较为详实的阐述。不过我要说明一点,知道历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们知道了义和团的残忍就可以了,毕竟在列强野蛮入侵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他们的任何残忍都是应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我们要以此时时勉励自己,努力让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这本书以后我收获很大,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得到了深刻知识,满足了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我没完整地读完这本书但我了解还是比较深刻,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中国古代历史浮现了在我眼前,虽然是过去但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