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不要抱怨为话题的高三作文(不做任何事 却总是抱怨的作文)

不要抱怨为话题的高三作文(不做任何事 却总是抱怨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4-27 01:32:19
不要抱怨为话题的高三作文(不做任何事 却总是抱怨的作文)

不要抱怨为话题的高三作文【一】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失败呢,就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胜败乃兵家常识,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失败,既要找出主观的原因,也要分清客观的原因。实事求是,不可过于悲观,把困难想成一座高山,自己永远也逾越不了。也不要过于自信,想着任何困难在自己面前都是小儿科。最后,综合考虑,制定一套针对自己行之有效的措施,再采取实际行动。当然,最好能听听一些成功人士的建议,这样对自己的成功将会大有帮助。

有的人在工厂里上班,因为想着自己是大学生,比那些初中生,高中生,懂得多,可是一旦实际操作起来,对那些机器很是陌生,远没有学历低操的熟练,原因何在,其实,那些大学生一开始的想法就错了,他们把自己定位在了一个高的位置,想着自己的'学历比那些学历低的高,眼高手低,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平常却连那机器连碰都不碰,一操作起来,自然就不听自己使唤了。而那些学历低的,热衷于实践,经常操作机器,俗话说熟能生巧,他们操作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当遇到一些学历低的嘲讽时,一些大学生觉得很没面子,便说,那不怨我,这些都和我的专业不对口,如果是我专业的话,你肯定不如我。可我觉得这样想法是在为失败找借口,既然,离开了学校,已经进入了新的岗位,就应该从零开始,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懂就问,不要碍于面子,他的错误不是那些客观原因,而是他缺少实践。如果他能更好实践的话,他也会对那些机器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现在,有一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经常看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可是在碰到具体问题时,还是会失败,究其原因,还是缺少实践,只有理论联系实践,才是成功之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为失败找借口的人,因为是他们亲手把成功的机会给断送了。

不要抱怨为话题的高三作文【二】

苏轼看了一下,便不假思索地说:“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吗?那站着的是个福建人,他在喊‘六’。盆中已经有五个骰子,站立的那人再喊出一个‘六’不就是‘满堂红’吗?”“你凭什么说站着的那个是福建人呢?”秦观满腹疑惑地问。“其他地方的人喊‘六’都是合着嘴的,只有福建人喊‘六’是张开嘴的,所以我判断他是福建人。”苏轼细心地解释说。黄庭坚、秦观听了苏轼的分析佩服得五体投地,对李公麟的画作更是推崇备至。

李公麟的画作被称赞为“天下绝艺”是因为他在绘画技艺上下足了功夫,而东坡先生能参透其画中玄机则让我们更加感佩其画外的硬功夫。苏轼自小便是少有的聪明人,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到他的文章,都不由惊叹说:“吾当避此人一头地。”但他能有后来的成就,绝非自恃聪颖,而是着实下了一番苦功的。

苏轼小时候很贪玩,那时候读书,绝非出自自愿,而是父亲逼出来的。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意思是,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童年,父亲监督着他读书。有一天,父亲要出去办事,给他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就是把《春秋》这部史书读完。

结果他因为贪玩,一看时间,父亲快回来了,可《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那个着急啊,感觉胸口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嘴上就好像那鱼咬了钩一样难受。这首诗写自什么时候呢?是被贬在海南时写下的,那时苏轼已经六十多岁。这么大的年纪想起幼年读书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当年他父亲的严厉程度可见一斑。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为团练副使,他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上建起了一个小屋,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开始用读书驱散人生的阴霾。司农朱载是苏轼来黄州后结识的一个文友。有一天,朱载来拜访苏轼,通报进去之后,很长时间也不见苏轼出来。朱载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很是尴尬。

过了足足有一个时辰,苏轼才走了出来,他向朱载道歉说,自己正在做功课,所以不能马上出来,非常失敬。朱载便问他做什么功课,苏轼回答说:“抄《汉书》。”朱载大为奇怪,说:“以先生的才华,开卷一览,就能够终身难忘,怎么还亲自抄书呢?”苏轼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边抄边背。

开始抄第一遍时,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抄两个字做题目,现在只抄一个字做题目,只要提起这个字,我就能接着往下背诵下去。”朱载非常惊奇,施礼说:“您能将所抄的东西让我看看吗?”苏轼拿出一册抄写的汉书,朱载随口念了一个字,苏轼应声背诵题下文字,没有一字差错。

回到家后,朱载感慨地对他的儿子们说:“像苏轼这样天分很高的人,读书还这样勤奋,天资一般的人应更加努力才对啊!”儿子们听了,吓得直吐舌头,要知道,一部《汉书》将近75万字啊,抄写三遍,倒背如流,这等苦功,几人能为?

不要总抱怨自己的天分不够,与其纠结于此,不如扪心自问,“我的功夫下到了吗?”当你敢给出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时,相信你已成功,所有的设问已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