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作文超级素材考点帮电子版(作文素材电子版可打印)

作文超级素材考点帮电子版(作文素材电子版可打印)

更新时间:2023-11-11 00:29:13
作文超级素材考点帮电子版(作文素材电子版可打印)

作文超级素材考点帮电子版【一】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2、说明文的三要素:被说明事物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特征可分为:外部形态特征(事物说明文和内在规律特征(事理说明文。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确定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的。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含: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

3、说明文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科学性,说明文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目的。

(2条理性,说明文的结构严谨而有序。

(3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

作文超级素材考点帮电子版【二】

绿色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天然加工厂。人和动物要不断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各种燃料燃烧也要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到一定浓度时,人就会感到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压增高。但你不必担心空气中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因为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据测定,每15亩绿地每天能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产生600公斤氧气。

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空气调节器和净化器。绿色植物能调节小气候。夏天,绿化地带的温度比非绿化地带要低1—3度;冬天,绿化地带温度又比非绿化地带高0.1—1度。灰尘、工业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小,能引起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矽肺等病,绿色植物是吸附灰尘的能手。据测定,在绿化地带空气中灰尘的含量比非绿化地带要减少一半以上。不少绿色植物还能释放出一股芬芳的气味,其中含有植物菌素,能够灭又大量细菌,如香樟、桉树、柏树、杉木、夹竹桃等都能分泌菌素。而且许多绿色植物吸附有害有毒气体,如松树、柑橘能吸收二氧化硫,夹竹桃、香樟能吸收汽车废气。

1、文中两次出现“据测定”,能否删去,为什么?

2、全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3、请你拟一条有关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语。(语言要精练得体

例1、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例2、春花烂漫,请您手下留情。

试题解析:题1考察说明文语言特点。回答此题的思路是:一要正确理解词语含义,二要结合语境指出词语的作用,三要回答此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此题答案:不能删。因为“据测定”是依据科学测定的意思,(表明下面引用的数据是有科学依据的,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2考察考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文段的内容,要抓住中心句。文段的2个中心句非常明显,并且使用了生动的语言,考生可以据此归纳出文段的内容——绿色植物的作用。如果答案就停留再这里,此题就不能得满分,原因是不够具体。这个文段再说明绿色植物作用的时候,紧紧抓住绿色植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来说明,所以,这点必须注意到,我们由此得出正确得答案是:绿色植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题3属发展性,考察运用语言的能力,此题要求语言精练得体,此题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考生的思维是否开阔。平时在公园里散步,这样的提示语比比皆是,可以得来全不废功夫的;二是化用诗词中的名句或歇后语,改一(几字而传神即可;三是使用修辞,以拟人为佳。

作文超级素材考点帮电子版【三】

1.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考查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4.辨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或论证角度。

5.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探究品析。

6.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作文超级素材考点帮电子版【四】

(1)交代时令,交代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景物什么特点要写具体)

(3)烘托人物的心情(具体心情要写出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形象,暗示人物的命运。

(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例题:“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孔乙己》)

答案示例:环境描写,交代了时令,天气的变化,衬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为下文孔乙己的不幸结局做铺垫,暗示社会的黑暗和人心的麻木。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作文超级素材考点帮电子版【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经常出现的位置是:标题.开头.结尾

(2)文章第二段:如果第一段列举生活的种种现象.就可能在第二段出现论点。

(3)文章中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就是论点。

(4)文章有分论点出现.没有中心论点.要把分论点进行整合.自己概括中心论点。但这种情况在中考中很少出现。

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

我们可以用四步“解题技巧”来进行解题:首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这类题基本都在这个词语的前面而不远处出现.回答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有时也需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

例子:“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这段话中加点的“这样的功绩”指代什么?

答:“这样的功绩”指代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3.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道理论证:通过引用X的话,充分有力证明Y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举例论证:通过举X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Y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比喻论证:把X比作Y.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通过X与Y对比,鲜明、有力的证明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例子:

如“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表演者.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依靠外表的华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诚、丰富来赢得更多的掌声。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这段话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1)比喻论证。作者把人生比做舞台.论证了诚实是可贵这个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引用傅雷先生的话.有力地论证了诚实的可贵这个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怎样?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

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1)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2)要答出论据是什么(3)用好连接词。(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

5.下面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常见的作用:引出下(全)文.总结前(全)文.承上启下

(2)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1)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2)引出论点或论题。(3)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开头段的作用的答题技巧:

(1)通过写***事例(引用).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2)通过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寓言)提出**论点(或引出**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把**事例(名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6.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先看这两断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

两种答法技巧:(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或不符合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习惯.)

7.根据文章.给文段补写一个恰当的论据。

首先要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看题干要求你补充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在搜索你平时积累的论据是否符合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并且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同时注意关联词语的运用.从而补写出恰当的事实论据或则道理论据。

8.文段中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答法技巧:用了***论据.证明了***论点。

9.:本文的结构怎样?(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注意顺序条理)

3)、对比式。正反对比。

4)、综合式。

10.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题技巧:(1)不能。(2)这个词文中的意思是***.(3)删除后的意思是***.(4)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议论文的语言:

1)严密性;2)“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3)词语的感情色彩;4)语气、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

11.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

答题技巧:(1)论点。(2)结合文段阐述论点的由来。(3)联系实际(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4)发出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