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以尊先贤探仁义为题写一篇作文(以仁义的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以尊先贤探仁义为题写一篇作文(以仁义的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30 09:41:53
以尊先贤探仁义为题写一篇作文(以仁义的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以尊先贤探仁义为题写一篇作文【一】

考完试了,真的好开心。不管战绩如何,都已成为了历史,至于成绩的好坏,哪是下星期的事了。

这两天为了应付考试,忙得焦头烂额,终于解放了!!!今日闲来无事,拜读了语文老夫子推荐的《读者》一书,感触颇深。我始终相信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要想能够呼风唤雨,左右逢源,就必须有一套再适用不过的手段。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也”以鄙人拙见,被两千多年来成为“孔圣人”的孔老夫子和“亚圣”孟子却称不上能够识时务之人。此二人出生于春秋战国的乱世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休,这等乱世,理应仿效孙武,苏秦等人。学些安邦定国,图霸天下的本事,只有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本事,方可扬名于诸侯,拜将封侯。而老夫子却不识时务,在这诸侯割据的时代,传播“仁义”学说,仁义之事固然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但在战争频繁的年代里,诸侯只想着称霸或吞并其他国家,如何会认同孔老夫子的学说,有仁义可言?如有仁义,秦王安能统一六国?安能成为这千古第一帝?虽然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让孔老夫子受到了两千多年来世人的膜拜,其讲学陶冶了千百年来人们的思想,本人也万古流芳,名垂青史,但其生前何等悲凉,不远千里到各国讲学,却处处不得志,碰一鼻子灰,连晚年的生活都靠弟子子贡周济。悲哉!反之,邹衍,苏秦便是战国时期最风光之人,为何?只为邹衍讲的是阴阳玄妙之术,各国君主听了觉得高深莫测,几乎把他奉若神明。苏秦讲的是攻伐之道,正是诸侯们安邦自保或图霸天下所需要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顺应历史潮流,学一些切合实际,对当前时事有较大用处之本事,方是明智之举。

适者生存,当今社会就业困难,要想在当今社会有一席之地,就应学会一技之长。我们这代的竞争会更加厉害,现在不刻苦学习,更待何时?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

以尊先贤探仁义为题写一篇作文【二】

掀开泛黄的书卷,溯流而上,驶进历史的长河,我找寻先贤的遗迹。

——题记

易水寒

不知何时,易水边已经涌满了燕国百姓,太子丹紧紧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燕国的未来全在你手上了。他默默无语,只是轻轻点头,他眼望着波涛汹涌的江水,不禁吟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动人诗句,吟罢,他消失在瑟瑟秋风中……他就是荆轲。

易水无语东流,却冲刷不掉荆轲的足迹。我从他毅然决然的背影中读出了令人战栗的悲壮。

濮水边

长者在濮水边垂钓,秋风吹散他那飘逸的须髯。身后的`两个楚国使者垂手而立,静静地观看长者钓鱼。其中一位忍不住开口言道:“先生,你果真不给楚王效劳吗?”长者头也没回,只是淡淡地说:“乌龟在泥坑里摇着尾巴多快乐啊。你们别打扰我了。”两个使者对视,败兴而返,长者依旧悠然垂钓。

濮水滔滔而逝。从庄子鄙弃名缰利锁,曳尾于涂的淡然中,我读出了傲王侯的潇洒。

茅屋中

时值隆冬,瑞雪纷飞。茅屋内,一个手执鹅毛扇的儒雅年轻人和一个大耳垂肩有王者之风的贵胄相对而坐。贵胄抱拳:“久仰先生,刘备特来拜访。”年轻人不卑不亢:“岂敢。”一场智者的对话在寒暄中开始了。孔明先生以三分天下高瞻远瞩的定论给刘备送上了一份丰厚的见面礼。此后,他为酬三顾之恩,鞠躬尽瘁而后已。

卧龙岗上茅屋不复存在,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却活在了华夏子孙的心里。他高屋建瓴的隆中对,让我读出了运筹帷幄的智慧。

张开的书页如一只只小船,载着我寻觅先贤的遗迹。荆轲义无反顾的悲壮,庄周淡定自若的坦然,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智慧,使我真正明白了穷独善其身,达兼济天下的情怀。

以尊先贤探仁义为题写一篇作文【三】

时光荏苒,人生如白驹过隙.中华民族在岁月的不断变化中变得富强,更加昌盛,中华民族之文化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值得我们学习.

孟子云:“生于忧患,于安乐.”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奋进.逆境能够磨练人的意志,能使我们在逆境中战胜自我而取得成功.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迷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中沉迷酒色,最后却落得个自食恶果的下场,实属可悲.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至理,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岂不是它最好的例证吗?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消灭了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为何能够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奋起的结果.这表明,当逆境重重,欲退无路之时,人们常常能显示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为自己拼出一条生命之路.

但是有了生命之路,有了安逸的生活,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于安乐”.这方面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打天下、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 安乐,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对此不能抵抗,一败涂地,教训是多么深刻啊!

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方面都要经受一番磨炼.这使我想起欧阳修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人们在险象环生时,努力的拼搏,因此化险为夷;人们在安逸的享乐中却意志消退,结果一无是处.总之人处逆境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历史的风吹走了一切,却吹不走古代先贤对我们的影响与教诲.学古为今用.先贤们的良言慧语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奋斗和前进

以尊先贤探仁义为题写一篇作文【四】

清明节到了,祭祖,上坟,烧纸,寄托哀思,怀念故去的先人,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也是文化。自古至今,崇拜祖先就是重要的宗教信仰。除此之外,人们还认为人即使身体不存在,灵魂也是存在的这个观念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涉及到每个家庭,在祭奠祖先的时候,报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护,感激父母的生养之恩,表达个人对亲人们的诚敬,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课,使人性深处的道德理性重被唤醒,即使远在海外的游子,也会遥祝自己的亲人们在天堂里生活得幸福快乐!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还加强了亲友间的联系和团结,在共同的先祖和亲人墓前,缅怀他们为家族的繁衍壮大作出的一切,继而学习他们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而与家人亲友一起,继续发扬家族的传统美德。

清明也被称为清明节,这一天悲伤的成份并不多,相反节日的气氛倒是比较浓厚,因为扫墓是与天堂里的亲人的一次聚会,先让久违的亲人们品尝家乡的小吃,再干一杯醇厚的老酒,然后与各路后人相见言欢,互诉衷肠,向他们告知家族的各种悲喜信息,唠叨唠叨自己的心思,如此一来,对亲人的思念就变得真实了。

追忆先贤 传承好家风。家风是什么?就是一个家庭为人处世的风格。有什么样的家风,大体就会走出什么样的人。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优良家风的典范,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它的积极意义。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家风。

以尊先贤探仁义为题写一篇作文【五】

我以前觉得除亲人、老师外,同龄人不可信,大家都总是嘴上答应,实际却言行不一致。比如和别人说一件事,叮嘱绝不能告诉其他人,他满嘴答应,可实际却和别人说了。

我有一位年长我一岁的朋友,名叫李俊龙。他是个小短腿,平常从不和同学发生争吵,每天都过得平静安宁。我起初问他是不是因为自己小个子,吵起来闹不过人家,才这么佛系平和。他却说自己在班里没有什么不和不顺,每天和同学相处都十分和谐。看见了他说话总会先思考自己的话有没有伤害别人,做事时总是先关心别人,自己放到最后。他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他从不发生纷争吗?发生了又该如何化解?我真想让他体验一下我们班的氛围,特别是中午,没事都显得不正常。一会儿这位笔盒丢了,一会儿那位作业本找不到,班级里“小偷”可多了。

有一次,我看见他与一名同学干起“嘴仗”,那位同学刚要动手时,我就跑去叫来“扶助员”来。不过李俊龙没怎么说,就放了那人一马。我不懂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道:“那位同学并非故意找事,既然他没大的举动,我何必要还人家一击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人一马,海阔天空。”听了他的话,我领悟到了“仁义心与宽容”究竟是什么。它不任由别人做坏事,不是不打架。它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对待人的一种态度,以礼相待,以诚相交,是一种仁义。既然选择了一个人做朋友,便不因为特别情况而疏远他,是仁义。生活中处处都是细节,做好每一件事,可以不让人都满意,但要人收到答复,言有信,事有果。

与他交往,看他种种行为后,我变了。不再随意生气、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不对事情的结果抱怨,不将责任推给别人,他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愿意以他为榜样,来改变自己。我可以不完美,但我必须让身边的人感到轻松和愉悦,我改变是为了塑造更好的自己。

以尊先贤探仁义为题写一篇作文【六】

仁义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仁义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良好品质,仁义就在我们的身旁。今年的暑假,我就关注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明朝人。我刚听到书名的时候,感觉不好看,但是当我看到书面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被那副带有英雄豪气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我就认真地读了起来。

《水浒传》里有许多令人敬仰的人物,如张飞、关羽、孔明等。但最令我敬佩的人,那还要数关羽了,因为他特别重情义,讲仁义!

记得那次,曹操发兵二十万攻打刘备,关羽拼坚守,但靠孤军奋战也是不行的,曹操还是攻破了徐州,刘备匹马投奔了青州袁绍,张飞也中计败走芒殇山,刘备的家眷和关羽被曹军重重包围,曹操劝其投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我只向汉帝投降,决不屈服于曹操;二、两个嫂嫂那里,请拨皇叔的俸禄赡养;三、只要我知道皇叔的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也都要去投奔他。这三缺一,关羽就决不投降!曹操一心只为招降关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答应了。于是关羽就开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生活。这难道不叫做“仁义”吗?你看,关羽宁可,也不愿投降自己的敌人,当今社会上像关羽这样的人简直太少了,甚至没有。我想如果我是关羽的话,在当时无奈的情景下,一定也会投降于曹操的。而关羽则不,他还记得当年在桃园发过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共同报国安民!这就叫做“忠义”吧。虽然关羽暂时安身于曹营,但身在曹营的关羽却时时刻刻不忘故主刘备,我认为这也应该叫做“仁义”。当关羽打听到刘备的去处时,就想去找刘玄德,可曹操不惜让这么一员良将如此走掉,就越发对关羽好,先是送给了关羽许多金银珠宝,又赠了一件战袍,接着又送给关羽一匹好马。关羽虽很想念刘备,但也被曹操的一番深情所打动,决定报答曹操,于是就帮助曹操斩袁绍两位大将。我认为这更叫“仁义”。当关羽报答完曹操大恩之后,就去找刘备,但曹操设下种种阻拦,可关羽为了兄弟情义,毫不畏惧,过五关,斩六将,这也叫“仁义”。当时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围得水泄不通,但关羽又想起在曹营时曹操待他不薄,又顾念旧情,就又把曹操放了,这也叫“仁义”。当时吴国为夺回荆州,周瑜被气,吴蜀之间的怨恨更加深重。这时吴国鲁肃居然宴请关公赴会。面对东吴摆下的`鸿门宴,关云长却是不动声色,单刀赴会。这叫做“忠勇”。

有一次,关羽在与曹操奋力抗战的过程中中了箭毒,关平请来华佗为他父疗伤,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而关云长却谈笑着与马良下棋,另一只手还拿着鸡肉。华佗拿出一把尖刀,让随从在一旁接。华佗先割开关羽手臂上的皮肉,一直割到见得到骨头,只见骨头已经发青,华佗用刀刮着骨头上的毒素,发出“沙沙”的响声,帐上帐下的人都掩面失色,关公却一边喝酒吃肉,一边笑着下棋,脸上不见一点痛苦的神色。不一会儿,就流了一大盆。华佗刮尽关公骨头上的毒,就敷上药,再用线将皮肉在缝起来。手术刚做完,关羽就大笑着站起来,还伸了伸手臂,说:“手臂伸舒想过去一样,不痛了。先生真是神医啊!”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是何等的英勇!如果是我们,早已吓得昏了过去,而且那时候没有麻醉人的药,把骨头刮出来那得有多疼啊!而关羽还能谈笑风生,显得如此轻松,我真是自愧不如呀!

“ 义”这个字可真奇妙,虽然只有三笔,但里面所包含的意思却深奥的不得了。关羽就配得上“义”这个字。因为他特别仁义、忠义,还很忠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真是受益匪浅呐!

以尊先贤探仁义为题写一篇作文【七】

提起关羽,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人都在心里敬仰他。当然我这个痴迷于《三国》的人,也是打心眼里敬佩他。哦,我听到你问了,是怎样喜欢关羽的。别急,听我慢慢讲来:我是从《三国》的其中三回悟出了关羽的性格从而喜欢上关羽的。

从《三国》的第五回(温酒斩华雄)中悟出了关羽“神速”的作战风格,书曰:“其人身长九尺,丹凤眼,卧蚕眉,迎战华雄也,眼间,手起刀落,关公已提华雄首级提入帐营中矣。”不仅如此,还悟出了他不夸大功劳,而且不狂妄,书曰:“关公提华雄首级来到营中,曰:“吾此将华雄斩于马下,只将首级提来,小弟束是无能。”关羽是多么谦虚啊,这对于我的学习也受益匪浅。关羽的第一次战斗出场便在我的脑海中定了一格。

还从《三国》的第二十八回(古城相聚)中悟出了关羽精忠报国的精神,虽然在魏国吃香喝辣,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国家,在孙乾的劝告之下,关羽回国的决心更大,于是他带着孙乾保二嫂赤兔行千里向汝南进发。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到了蜀国,碰见了多月不见的张飞,书曰:“关公望见张飞到来,喜不自胜,付刀与周仓接了,拍马来迎。只见张飞热泪滚滚,兴奋至极。”关羽是多么忠厚啊,他既能身在曹营却不忘桃园三结义。他是多么赤心报国啊。他的作风对我们也受益终生,于是关羽这个勇谋大将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又攀升了一格。

也从《三国》的第五十回(义释曹操)中悟出了关羽仁义的精神,虽然曹操是自己的敌人,但关羽把曹操的位置放的很重。在关羽诈降到魏国时,曹操为了留住他,日日大型款待,关羽的赤兔马,便是曹操所赠送的。后来,关羽虽然回国了。但他也很仁义,不忘曹操所赠送的每一件物品。所以,当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关羽这个仁义汉,放过了曹操。这就等于放虎归山啊,可是关羽这个仁义将,就是白白将虎归了山。有些人说:“关羽真是个愚蠢的大将。”我却极不认同这种说法,虽然三国相争,拼各不相让。但总是一个世界啊,我想:刘备也该在心里高兴,因为有了一个仁义的大将,他都能对敌人仁义如亲,还愁对义哥不仁吗??读到这,关羽这个忠义大将在我心中的位置彻底攀升到了顶层。

关公这个有胆有识、赤胆忠心的将军,他忠心耿耿、殉节报国的精神,感动着无数人。在这里,我想说一声:“关公,你的英雄形象会被无数人所倾佩的!!”

以尊先贤探仁义为题写一篇作文【八】

盛唐曾错过你的年华,那国破家亡的时代自然是承载不了你的才气。

——题记

比起“诗仙”李白的激昂奔放,他更加地沉郁顿挫。他将个人遭遇以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他就是“诗圣”——杜甫。

他的一生坎坷曲折,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但他的雄心气魄依然存在,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诗篇。

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激励着我们有梦去追,有梦去闯,敢于攀登的雄心壮志;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悲景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更悲,巧妙绝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几字,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我们面前。这种境界,又有谁能媲美?

在我心中,杜甫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面能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一位描绘画面的心灵描绘师。

他的《垂老别》描写一位“子孙阵尽亡”的老人告别老妻出征的情形:“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熟知是刑,且复伤其寒。”以及在《石壕吏》中的一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将差役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描绘的淋漓尽致。都赤裸裸的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他也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和对美好憧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亦足!”一字一句,道出了诗人的理想(即渴望结束战争,恢复天下的美好心愿)。

不管是白居易所说的“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还是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都是对杜甫文学成就的极高肯定,他无愧于“诗圣”这个称谓,他的诗也无愧于“诗史”之称。

时间如流砂逝于掌心,“诗圣”杜甫却永垂不朽。——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