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领悟春天的作文(用心去感受春天的作文)

领悟春天的作文(用心去感受春天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12 04:49:14
领悟春天的作文(用心去感受春天的作文)

领悟春天的作文【一】

由于课程要求,不得不阅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一书并撰写报告,在此总结如下。

此文中计划先总结梳理本书的架构和脉络,然后对某些经典的表述和句子进行摘录和评述,最后就几个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说一点想法。

关于本书

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爱究竟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艺术呢,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旌荡漾的,只有幸运儿才能体会个中滋味的快感?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认为爱只是一种快感,这是因为:

1很多人只是把爱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

2人们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

3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而本书的作者认为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像掌握音乐、绘画、工艺、外科手术那样去学习。因此,在接下来的篇幅之中,作者从爱的理论、爱的实践和对于西方社会中爱的异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爱是如何产生的?爱是人类对于生存问题的回答。

从动物到人,使得我们开始具有自我意识,人们开始感到孤独(本书的孤独应该指的是广义上的,也即是意识到自身的软弱与无助,对与同伴、与外部世界和谐统一的渴望,这种孤独,如作者所认为的,是所有恐惧感的根源。因此人类发明了各种抵抗它的方式:从远古时期的集体纵欲,到现代社会的个体纵欲,到追求同一化,到创造性劳动,这些方法虽有形式上的区别,但都无法完全彻底地解决问题,于是仅存的“爱”成了达到与外界、与他人和谐的唯一路径。

在作者看来,爱是一种积极行动,是“人的力量的运用”,它“允许人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完整性”,也即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同时,爱也需要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等要素的参与,弗洛姆批判了弗洛伊德对于性行为纯粹出于释放性压力的解释,他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男女各自人性的不圆满,过分强调了,而没有深刻认识到性其实是人对于结合的强烈愿望。为了使得“爱的理论”更加为大众所接受,作者接着从父母之爱、博爱、性爱、自爱和上帝之爱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父母之爱,作者认为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父亲的爱是严厉而理性的爱,一个健康而成熟的人,需要由以母爱为中心的阶段发展到以父爱为中心的阶段,最后完成父爱和母爱的综合。

博爱是爱的基本形式,是一切爱的形式的基础,如果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就会爱一个人,进而爱所有人,爱世界,爱生活,能够深入人的内心而发现人性的共同之处。

只来自于生理上要求,或者只为了释放精神的紧张和压力的性爱,会随着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性爱既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互相吸引(如自由恋爱中的一见钟情,也不单单依靠意志力的维系(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它需要从生命本质去爱对方并体验对方的生命本质,同时也需要承诺和决定。

自私不是一种爱,相反的自私的人根本不要自己,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过分关注是他缺乏对自身的爱和关心的体现,作者引用了梅斯特·艾克哈特的一段话:“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的人,如果你对别人的爱少于对自己的爱,你在爱自己的时候也不会成功。如果你爱所有的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来爱,那个人既是上帝,又是人类。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他既爱自己,也爱他人。”

上帝之爱这一节比较抽象。上帝意义的演变有两种趋势,一种趋势与上帝的性别有关,宗教从以母性为中心的阶段发展到了以父性为中心的阶段,另一种趋势与人所达到的成熟程度有关,上帝从人格化的神演变为一神论纯粹抽象的原则的象征。对立统一的逻辑给了我们这样的结论:对上帝的爱既不是从思想上了解上帝,也不是在自己心中保持敬爱上帝的思想,而是在爱的体验中与上帝结合,与上帝统一。

作者认为西方文明社会中充满了虚假的爱,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导致了管理阶层成为主导,同时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企业导致人成为了流水线上的机器,“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被异化了,人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商品,人与人本质上是陌生的”。婚姻成为了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境况下,社会经常可以看到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偶像化的爱、伤感的爱、投射自身的问题、认为爱就是没有冲突等误区和病态。

掌握爱的艺术需要哪些准备工作?

学习任何一门艺术:一是自律;二是专注;三是耐心;四是“极大的热情”。而对于爱,除了上面几条之外,还需要克服自恋,保持客观性,也就是能够对任何事物具有开放的态度,能够从事物的真实情况出发认识事物,并且能够将事物的真实面貌和自己处于渴望或者惧怕而形成的想象分开。其次还要有信仰的支撑,理智的信仰是立足于自己思想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心。是对自己思想中所具有的确定性的坚持。相信他人的人格核心是成熟的,相信自己的人格核心是稳定的,相信自己的爱能够唤醒别人的爱,相信爱是稳定可靠的,同时,也要相信别人具有发展的可能,人类有能力建立一个以平等、正义和爱为原则的社会制度。

如何去培养信仰呢?第一步是注意自己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失去信仰,还要看穿我们为失去信仰而辩解的借口,同时,任何时候都要积极地行动,不断主动地关心所爱之人。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阻碍了爱从个别特例发展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公平原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平等交易的价值观。要构建一个普遍存在爱的社会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社会制度变革,但是我们可以从个人做起。

摘录

1.在一般情况下,所谓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其实是在对这件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购买能力估价之后才产生的。

2.我们所有的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独特的并且只能存在一次的、不可重复的生命。从所有人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能够以博爱来爱所有的人;但从我们是个体生命这个意义上来看,性爱就要求体现鲜明的、独特的个性色彩,而这种能够吸引自己的个性色彩,只会在某些人身上发现,绝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京华出版社,P55

3.在真正的宗教文化中生活的人也许可以比喻成一个八岁的孩子,八岁的孩子一方面离不开父亲的帮助,但另一方面他已经开始把父亲的教诲和原则接收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而现代人则像一个三岁的孩子,需要的时候就哭着喊着要父亲;不需要的时候就只顾自己玩耍。

4.从出生到去世,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早晨到晚上,所有的活动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一个个被安排、计划好的时间点贬值成了一张密密的大网,那么请问,一个深陷网中的人怎样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一个有独特个性禀赋,只有一次生命体验,能感受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渴望爱情和惧怕孤独寂寞的人呢?(京华出版社P17

写在读后

论宗教的世俗化和侵略性

其实对于宗教所知甚少,唯一有所了解只是因为有一个修国关双的舍友,在每日一同进餐时向我发表过一些她对于宗教的独到见解。加之自身出生在一个对于祭祀等礼仪较为重视的地区,也算是耳濡目染,此处看法也就是随口说说,并不值得推敲。

作者极为推崇这样一种与上帝的关系:也即是上帝就是我,我就是上帝,作为一名___,他认为神非人格化,不能用任何具体的形容词去表述,你只能说他不是什么,而不能断言他必然是什么,因为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非可以定论的实体。作者说“对上帝的爱不是从思想上了解上帝,也不是在自己心中保持对于上帝敬爱的思想,而是在爱的体验中体验与上帝的结合,与上帝的统一。“

作者认为当代社会爱的扭曲来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所以人与上帝关系的异化必然也归因于此,这种异化具体指的是人和上帝成为了一种商业上的”合作“关系,人希望通过对于上帝表面上的恭敬而获得一种庇佑,从而在事业上、在权利游戏里、在金钱竞争中获得成功。上帝沦为一种手段而非信仰,与千千万万的工具一样,人们对于他谈不上爱,或者说像爱救命的药、御寒的棉袄、饥馁时的面包一样的”爱“。

而另一方面,总会对神爱到近乎癫狂的人群,他们在外人看来几乎是疯子。宗教的极端主义分子,他们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而成为神的子民,神的奴仆,他们的生命完全的因为捍卫神而光荣。他们不具有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一方面,他们是未断奶的孩子,对神有着对父母一样的依赖,近乎盲目地追逐,他们像好斗的孩子一样在异族面前捍卫者自己”父母“的尊严和权威。另一方面,他们全然不爱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虚无的形象附庸,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归属感,和千千万万追逐着同一个神的人结成兄弟姐妹,感受着群体壮大带来的热闹,以此抵御人的孤独。他们对于质疑他们的异教徒有着近乎残忍的仇恨,因为对于他的宗教的否定将会带来他对于自身存在和价值的全盘推翻,将会使他置身于孤独之中,从而让他们和他们的后代赤裸裸地面对最深刻的恐惧和无力感。

对于西方的'侵略性的宗教,我更能够接受东方道教佛教等无为寡欲的教派,也更愿意相信所谓的神其实也就是一个信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即使是缺少监控和旁人的僻静处,也能感受到神的目光在内心凝视着你,所以慎众而慎独,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不因为这样有利可图,只是因为这样才能心安。

领悟春天的作文【二】

读罢匹普的坎坷人生,我反复斟酌匹普带给我的启发:

一个真正的人心中必然会定下自己将来的目标,在社会上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但在这漫漫路途中又该如何奋斗的问题上出现了错误的思想。

在我们学生一代人身上会出现这样的想法:现在我只管享受,今后的事靠父母打理,我长大后要过好的生活,父母现在赚钱就可以了,总之我全靠他们了。除了这种无所事事,全靠父母的一些人的想法外,还有许多人也是被逼迫在学校里学习的。他们认为来学校学习是为了逃避父母的唠叨。对今后的学习抱以渺茫的态度,父母应该会替我们安排的吧!这是他们所想的。

现在普遍的学生都在父母打造的舒适安逸的家庭环境下生活,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前程,靠父母嘛!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口头禅。

可又有谁想过,这种幸福的生活还能维持多久,一辈子吗父母会老,我们会长大,会担起养活家庭的重担,到那时靠的是知识与智慧才能立足扎根,这知识便来源于现在所学的知识,学的多,学的好,根才扎的深,站的住脚,这就足以说明一切的前程靠自己拼搏进取,在父母创建的舒适的学习环境下静心学习,投入地学习,这才是真正的通往远大前程,自己美好蓝图的捷径。

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公共场所,这就会发现在整洁、美观的环境下有不和谐的东西——垃圾,现在正在提倡文明型社会,,面对这样刺眼的垃圾有的人会停下脚步将它投进垃圾箱,而有的人呢明明看到了却视若无睹,他们会想:总之别人会处理的,我拣不拣无所谓。

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把建设文明型社会的责任都推脱于别人身上,让别人拣起这片垃圾,让别人维护整洁的环境,这种把责任都施压在别人身上的行为是与现在的社会多么不相符啊!

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幸福的生活中,我们缺少了自立自强的精神,而增添了依靠父母来达到目标的思想。

在这个发展的时代,为了建设更文明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出份力,不要依赖别人会去解决,倘若每一个都不予理睬,我们谈何文明。

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前程,不管是大是小,成败与否,都取决于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远大前程",在这期间饱受锻炼,挫折,通过自己的奋斗达到的前程才是最远大的。

领悟春天的作文【三】

第一个游戏,寻物眼力,参加的共8人,每小组两名,都是男同学。陈老师把语文书“藏”到很显眼的地方,其实一眼就能看到,让同学们来找。看着他们陆陆续续地来找书,让我发现一件很惊人的事情:他们都只找到稍隐蔽的`,而忽略了最显眼的。不过,在他们之中眼力不错的陈泽彪一共找到7本,显眼的,隐蔽的,通通都找到,然而,勇夺这次游戏的冠军,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也让这第一个游戏落幕。

而第二个游戏,听音辨人。从游戏一开始,就闹出了一个笑话:老师让同学们唱歌,结果叫到了我。我就用我那惊艳全场的动人的歌声唱起来,结果,全场一阵爆笑……但后来换了人,游戏还是顺利进行,听觉不错的梁启航获得了这次冠军,令人大喜!

从这次游戏中,也使我总结出一个道理,要想在生活中取胜,就必须要通过多感官的合作观察,我相信,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出细心,学会事事观察的能力。不管是视觉、听觉、嗅觉或是触觉,只要用心去细心地去观察、去发现,就一定能得到确切的结果!

领悟春天的作文【四】

“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读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不禁想起了这句话。想了想,这句话又太过纠结。试着问自己,如果没有爱呢?忘记曾经爱过呢?又想了想,接着问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你在生活中,还是生活的旁观者?于是就进入了哲学的`冥想,答案万千,问题万千。

哈罗德·弗莱令人羡慕,在夕阳西下的生命里,他终于把人生的角色抛弃活了一回自己。而故事之外的我,还在寻找人生的角色里,哪个是真实的自己。

生活很多时候像一架老水车,吱呀、吱呀的随流翻转。人们生活在惯性下,朝九晚五的忙碌着。就算旅游,也很难松弛下来,扶老携幼,牵妻领夫一路狂奔。所有的历经,痛苦或者欢乐,都被当成生活天然的,理所应当的答案,顺着生逆着活。哈罗德·弗莱如果再年轻20岁呢?他会如此不顾一切的“走”出生活,去活一回自己吗?

读老头儿年轻时候的经历,读着读着不禁会心一笑。仿佛一个自己从书中走出来,给你着重演绎曾经自己的乏味。可生活呢就是这样,谁不乏味呢?或许电影的节奏才是理想的生活。可那样活着,心脏可能就会受不了,时间长了会心律不齐。乏味是不是生活的常态?乏味的幸福?还是幸福的乏味?

揪着心跟着老头儿的步伐往前走,一个一个的邮箱,生怕那封乏味的信就这样被投递出去。当老头儿上路,又想起路边蜷缩的老年无家可归者,直到老头儿终于不站在别人的视觉看自己,才释然得轻松下来。虽然老头破茧的有点晚,可破了。多少人一辈子作茧自缚的活着,临也没明白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爱,一定是为了爱。当生活中爱变少了,其实心中的那份爱正浓。在远方,在心的海里,在乏味生活的渴望里,只要有爱,岁月积淀生活发酵就会浓烈起来。而这浓烈有人共享了,有人把心扒拉扒拉,腾块地接着发酵。

生活就是一场朝圣。佛云:放下既是得。可很多时候,我们不嗔不喜不怨不悲的活着是源于麻木,源于活着的惯性。哪怕大声的歌一回,窜上墙头看看院子外面的风景,都会踌躇半天,然后在左顾右盼中坐回到椅子上想象。你的渴望呢?理想呢?心中忽然唱响了一首歌:佛光穿过无边的苍凉/有一个声音幸福安详/清晨我挥动白云的翅膀/夜晚我匍匐在你的天堂/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时光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

你、还有我要去哪里?那就上路吧。跟着哈罗德老头儿的步伐。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

领悟春天的作文【五】

“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这是一段有关信念、救赎他人与自我救赎的故事。

已经退休的酿酒厂前员工哈罗德是一个有些内向沉默的老头,他和妻子莫林过着平淡、普通的生活。而某个周二上午曾经的友人奎尼寄来的一封写着自己已身患癌症信,却打破了他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让他开始了一场他从未预想到的旅程,一段救赎自己,救赎他人的“朝圣”。

哈罗德一开始,不过是想给过去的友人寄出一封写着自己关怀的信。但当他步行走到第一个邮筒面前却未投出那封信而是继续行走想寻找下一个邮筒时,一切已经开始悄悄改变了。他走过了几乎整条福尔街,走到了加油站,在里面遇到了经历过姨母患癌的女员工,女员工的一句“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做成”为他种下了信念的种子,为他开启为救赎友人的“朝圣”道路。

65岁,行走87天,走过627公里,在这段行走的朝圣路上,不断有人加入他的队伍,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他此行的目的,最后哈罗德从这群人中脱离,一个人孤单的到达了目的地。哈罗德在朝圣的路上默默的回想着自己的一生,他想到了自己悲惨的童年,一个爱自由胜过爱他的母亲,一个可能从未爱过他的父亲;想到了与自己有着深深隔阂,最后因抑郁自的儿子;想到了在丧子后和自己渐行渐远的妻子;想到了为自己顶罪而被公司开除的友人奎尼。但他在慢慢回想过去的同时也在慢慢的和自己和解,他意识到是自己缺爱的童年造成了他的性格缺陷,让他不懂如何去表达爱,在儿子遇到困惑时,不知如何支持他,而造成了悲剧。儿子的去世与他的不善沟通,都让他与妻子关系逐渐冰冷。但他选择原谅自己的父母,他不再纠结于别人的过错,不再纠结于自己悲惨的童年,而是选择放下,选择坦然接受,去面对自己全新的人生。

当他完成自己的旅程到达医院时奎尼已经不能再言语,奎尼的生命像在风中摇曳的微弱烛光,随时都会熄灭。他最终也没能救回自己的友人,但他却救赎了自己,经过这段旅程,他变成了不一样的哈罗德,不仅是身体上的强健,更是内心的救赎与谅解,他与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妻子和解,带着坚定的信念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可能这就是人生,我们有时也许不能够完成自己刚出发时定下的目标,却总能在路上收获到自己从前不曾发掘过的美好,行走的路上永远不要只顾目的匆匆前行,而是学着反思,学着感悟,学着理解。永远不去讲“不可能”,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坚定的走下去。

“那么,我是谁?”——答案就藏在我们行走在的路上,就藏在我们慢慢反思自己,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中。

领悟春天的作文【六】

马马虎虎翻完《街道的美学》,最喜欢的节是第三,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尤其对"小空间的价值"和"留下记忆的空间"这两小节感兴趣。

"小空间"意味着什么?作者说:首先,它是个人的、安静的、想象的、有诗意和有人情味的。而我觉得,小空间是最富有故事性的地方。

电视剧情节。青春期的男生或女生,嘭地把房间门大力关上。父母一脸懵逼,敲门问道:赵日天,赵日天,你怎么了?赵日天将枕头蒙住脑袋,回应道:别烦我行不行,我想静静!于是,赵日天就在他(她小小的房间一个人静静,直到肚子饿。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崔欧巴的正怀胎的老婆被冷手害后,凶手没得到应有的惩罚,凶手还一脸不屑地嘲笑崔欧巴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崔欧巴黑化了,表面上他像往常一样生活,实际上他数年如一日地在谋划报复计划,他的房间墙上贴满了凶手的社会关系,出狱时间,性格习惯,等等,就等待他出狱之后,亲手将他弄了。

还有,全世界的鬼片,都少不了厕所这种小空间。厕所里的镜子,坑,都是会发生故事的物。对了,在厕所,不许回头看。

还有还有,小时候玩过过家家吗,女主人指着这张小凳子说,这里是厨房,我要在这里摘菜,指着那几个被铺平的尼龙袋说,那里是卧室,我们要在这里睡觉。小小的女主人十分有条理,凭空就把堆放杂物的空地,变成了玛丽苏豪宅。不像那些男孩子,整天就在外面放动感光波,舞六脉神剑,耍乾坤大挪移。一点都不懂"打江容易,守江难"的道理。

呵,小空间,你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同学。小空间就是这么常见,琐碎,不可缺。

相对而言的大空间,是那不能让人静静,不能保守自己秘密和不能称其为家的地方。大空间的存在也是有它的价值的。比如,建筑与建筑之间较大的间距,可以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有足够的日照长度,比如,城中村楼挨着楼的状态被推到可以开发出更宽敞通透卫生的空间。

但是诚如芦原义信所言: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是半途的空虚地段······对居民说,是使他们形成不愿真正定居只是暂时寄居的观点的原因之一。

所以,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让烟火气息在这些小空间里流窜,小孩笑闹奔跑在这些小空间里的声音被屋里腿脚不便在阳台晒太阳的老人听到,邻里邻居端着碗在屋外吃饭同时逗逗别人家的小狗小猫,这是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在城市里应该做的事。因为这是冷漠大空间城市里一十分具有人情味的事。因为人们对大空间的回忆是茫茫然的,往往是一种到此一游的感知。

哇,这个塔真高!哇。这个楼好酷!哇,这个村好有feel!然而,细节是缺失的。细节总是需要被多观察才能看到,然而因为所置身的空间太大,往往日后只记得当时的氛围气场,全没有日常琐碎亲切记忆。

加斯东·巴什拉《大地与休闲的梦想》提到"出生之家",其实我们很多人孩提时代都有自己的"游戏天地"时间和空间定格得刚刚好的,充满日常琐碎亲切记忆的"游戏天地"

放学后天黑前的那段时间——《你的名字》里说的黄昏,既不是夜晚也不是白天,世界的轮廓变得模糊,传说中可能会遇到非人之物的时候。被喊回家吃饭前恋恋不舍的那块小空间——《言叶之庭》里说的"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能留你在此"的此地。故事性极强,也极富感情的当下空间。我觉得,这样的空间才是充满个人的、安静的、想象的、有诗意和有人情味的空间。

凯·林奇发表《城市意向》的四年之前,他和阿尔·卢卡肖克一起进行了关于对街道的儿时记忆的调查,根据测验卡片调查结果,了解到是铺装面、围墙和树木之类的东西,永远留在了他们的记忆中。每个人都是场景控,也许,那些记忆中的情感,情感中的记忆,又岂是那些散落的客观事物可以言喻的呢。

敏感细腻的作家们最懂得感受和将其感受描述出。苏童总是不厌其烦地将故事搬到香椿树街上演。苏童:说起香椿树街,基本上我脑子里是有地图,这个地图就是我从小生活的苏州那条老街。并不存在一条名叫香椿树街的街,但它确实自作家记忆里的西门外老街。奥野健男在《学的原风景》里也谈到了作家自己形成的空间的"原风景"——多年以后带着不可思议的留恋心情回想起时,小时候不理解的那些风景或形象的意义会逐渐得到理解。

《街道的美学》分上下两册,城墙、住宅、街道、空间、城市景观构成、格式塔心理学、"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等等,暂时没消化好。这篇,算作不正儿八经的读书报告。没有提纲,写到哪算哪。最后想说,也许不是人人都懂美,但人人都是场景控,小空间很重要,留下有记忆的空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