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2022江苏姜堰中考语文作文押题

2022江苏姜堰中考语文作文押题

更新时间:2023-11-26 18:18:22
2022江苏姜堰中考语文作文押题

2022江苏姜堰中考语文作文押题【一】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2022江苏姜堰中考语文作文押题【二】

睛常要寻找别人的美,镜子却可以观察自己的丑。

同一棵树,有人看到的是满树的郁郁葱葱,有人看到的却是树梢上的毛毛虫。为什么同样一件事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有的人懂得赏识、赞美,而有的人只会用挑剔、指责的眼光看待事物。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因为和邻居相处得不好想要搬家。搬家的车在一个十字路口停了下来,旁边有位司机问道:“你开得这么急,要去哪啊?”这个人说:“我想搬家到另一个地方。”司机说:“住得好好的,怎么想搬家啊?”这个人抱怨说:“这里的人,做人都很差,所以想搬到别的地方去。”司机问:“你常搬家吗?”这个人说:“今年搬8次了。”司机又问:“原因都一样吗?”这个人说:“对呀。”司机说:“你这样搬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个人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司机说:“有8个地方的人都不喜欢你,难道你没有想过问题的所在吗?如果你不解决自己的问题,就算每天搬家,每个地方的人还是不会喜欢你!”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就是:人总是习惯于抱怨周边的人或事物,而很少回过头来想想,问题是不是出在自己的身上。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对它们的美与丑的定义都在于我们本身,看我们怎么想,站在哪个角度去思考。一棵仙人掌可以在沙漠中无忧无虑地生长,有的人会认为仙人掌本身很难看,因为它没有玫瑰的艳丽,更没有郁金香的香气四溢,而有人则相反,他喜欢仙人掌是因为它的顽强,它的精神。两种态度两种结果,批评出了无数缺点,欣赏到的是很多优点。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学会赞美,努力挖掘周围人的闪光点,赞美、赏识是希望,更是动力。有人曾对赞美、赏识做过这样的评价:赞美、赏识就像是风对于帆,就像雨露对于种子;赞美、赏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品。

2022江苏姜堰中考语文作文押题【三】

12.专心致志;知出知人;不求甚解

评分标准:2分。缺少一点扣1,分。

2022江苏姜堰中考语文作文押题【四】

一直试图去认认真真地看一次夕阳,可总是半途而废。

尽管乐于在六楼的阳台上痴痴遥望西方橘色的天幕,我却从未真正目睹过那一如梦的壮烈,无声的颓败。它总是被打断,留给记忆些许破碎的镜头,供我臆想。

我的夕阳只属于城市角落的黄昏。

偌大的石头森林中,繁忙的身影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却总会有人停下脚步抬头凝望一块房地产广告牌――只因那一片宁静祥和的夕阳、白鹭、别墅、湖泊。驻足者的心头在编织一个闲云野鹤生活的梦吗?我是城市里的追梦者,却常常只能提一下沉甸甸的书包,在脑中冒出《飘》中郝思嘉的一句话:“这不是我今天想的,我明天再想它。”可是明天还有多少天?

别墅是城市人梦中的奢侈,夕阳生活不是。

幸福的人不一定在看夕阳,但看夕阳的一定会幸福。因为夕阳昭示着自然对生命真谛的诠释,把它用温柔的光线演绎到极美的境界,再洒向落日下的你我心头,照亮一片天地。

即使是黄昏的最后一缕残阳,也要发出奇灿无比的霞光,照亮天,照亮无数片云。

没有看过夕阳下的青山和那一点点被黛色边缘吞噬的残阳,却看过夕阳下的高楼和那缓缓被座座方方正正的钢筋混凝土身躯掩映不见的落日。尽管青山绵延、高楼耸立,青山温情、高楼冷漠,但夕阳依然执着地抛洒最后的光芒,再无怨地在一双眼睛中失去色彩和影像。六楼的我,也只能揉揉眼睛,在回屋前再望一眼泛紫的天空和楼房无比清晰的轮廓。

弥留之际献上最辉煌的舞蹈,以古老而确凿的姿势被定格在完美的瞬间。于是,灿烂在人们心中铸成了夕阳的永恒。

相信生命是有轮回的,就像永无休止的日升日落一样。不是唯心主义的我对生命的这种看法仅为缓和对亡的恐惧,为自己多留一点借口与希望。花开花谢,日升日落,云卷云舒,看了太多这样的词,我对于轮回的理解也仅限于那首耳熟能详的歌里所唱: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开。

2022江苏姜堰中考语文作文押题【五】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 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之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12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o《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①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注:①[涵泳]:深入体会。 (节选自《不要秘诀的秘诀》

12.文中作者肯定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是什么?(最好用文中语言作答(2分

答:

13.下面是关于本文行文特点和基本结构的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2分 (

A.作者在引述古代学者关于读书学规和方法的经验之谈后,接着对其作阐释和评述,并且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B.引述陆九渊的诗句后,作者只对其中一句作了评述,是因为其他诗句与读书方法和态度无关。

C.引述——评述——再引述——再评述,如此循环,是本文行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D.本文虽然有三段引述三段评述,结构看似松散,其实是紧凑的,因为有一条读书方法和态度的主线相牵连。

14.作者在引用陆九渊的诗句后,只对其中的“未晓不妨权放过”作了阐释,而不像前面两段在引用后作全面阐述,这是为什么?(2分

15.结合你的学习体验,谈谈文中倡导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在我们学习中的作用。(3分

答.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