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风物志作文在线阅读(家乡风物志作文高中)

风物志作文在线阅读(家乡风物志作文高中)

更新时间:2023-11-14 23:22:43
风物志作文在线阅读(家乡风物志作文高中)

风物志作文在线阅读【一】

在人类已走过的21世纪历史进程中,要论及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事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无疑可以重重写上一笔。这场2007年肇端于美国华尔街的危机,至今仍然阴云不散,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步履蹒跚、前景不明。与此同时,一直热衷于向世界推销其“普世价值”的西方国家猛然发现,自己已陷入“后院失火”的尴尬境地:“华尔街运动”轮番在美欧上演姊妹篇,“收入鸿沟”引发众怒;“棱镜门”“邮件门”事件接续曝光,自诩“政治正确”的美国政府和政治精英光环尽失;难民潮不断涌向欧洲,暴恐事件在德、法等国此起彼伏,英国“脱欧”公投“意外”通过,欧盟一体化、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尖锐挑战,使得一个经典理论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资本主义是否已陷入系统性危机?

也许很多西方人士并不愿意面对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话题。他们中的一些人尽管承认危机的存在,但又小心翼翼地将其严格限定在金融和经济的范围内,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世界上是否存在孤立的金融危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又是否只有金融领域和经济领域存在危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政治、法律、文化、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而后者则对前者起强大的反作用。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来观照,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必然深刻影响其政治上层建筑,同时也是其政治上层建筑诸多危机在金融和经济层面的暴露。因此,仅仅从金融和经济层面来看待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并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事实上,近年来在欧美社会频繁出现的各类危机与乱象,也远非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所能涵盖,而是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这一科学论断穿透近170年的历史烟云,仍然可作为我们剖析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锐利武器。在它的烛照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社会财富在大资本家、大财团手中的过度集聚,正是西方垄断资本在其本国甚至全球范围的无序扩张和增殖,正是资本与政治、文化的“联姻”与“合谋”,才使得危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链条中蔓延,成为一种系统性存在。与此同时,作为系统性危机的最大受害者,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者——工人阶级和底层群众也在加强“革命性联合”,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再度觉醒,“华尔街运动”、巴黎“黑夜站立”运动等次第爆发就是明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与所谓“历史终结论”相比,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结论显然更有现实依据和说服力。

然而也要看到,“两个不可避免”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是从这个认识基点出发,马克思同时作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判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近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以蒸汽机和电力为主导的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而且在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又抢得了先机。现在说资本主义生产力“气数已尽”,还为时过早。同时,尽管欧美的工人阶级和底层群众反垄断资本的意识在增强、行动在升级,但尚未从自发走向完全自觉,尚未形成科学组织,尤其是未能从掌握“批判的武器”上升到进行“武器的批判”。由此来判断,“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观察和剖析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性危机,“两个不可避免”和“两个决不会”都应成为认识基点,而不可有所偏废。

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系统性危机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供了最新佐证。然而,百足之虫,而不僵。“两个不可避免”还将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冷静地看,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将长期面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占优势的压力。风物长宜放眼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需要建立在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基础上,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和检验。对此,我们应有足够耐心和历史智慧。

风物志作文在线阅读【二】

随手拿了本董明珠的〈棋行无悔〉,随手翻了翻,论文笔,无甚光彩,更多是大实话和流水帐的感觉。

董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将才,但不客气地讲,她距离运筹帷幄的帅才还差得远!——她以往的成功得益于朱洪江的慧眼和宽容,得益于他们之间的珠联配合,但当朱退居帷,她升至帅位,能否还能延续煇煌,且慢慢看。

人的一生得一知已是莫大的幸事,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朱与董就是工作上的知己。

格力的成功,或者说是董明珠的成功,剃除了华美的外表,本质上在于两颗“心”——一颗是对产品的良心,把产品做好,把质量的口碑做到老百姓心里!二是对人的良心,书中多次谈到为了保证小经销商的利益,而与大经销商进行搏弈的案例,所以格力能在营销做到行业领先!

风物长宜放眼量,短期放弃部分利益,必然在长期得到丰厚的回报!

风物志作文在线阅读【三】

《幽梦影》有言:“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而我则认为,人不可以无国,国不可以无英雄。

从古至今,数不尽的英雄志士为报效国家前仆后继,道不尽的文人雅士志在报国。书曰:“傲骨不可无,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为君子。”换句话说,就是身而为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傲骨,却不能自恃清高,失去为人的谦逊。同样的,作为一个国家的人民,也应该拥有这样不屈的傲骨,我们不挑衅惹事,也不能够丢失作为一个国家人民的尊严。南宋陆游壮年时在《金错刀行》中发出“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感叹,表达对中国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在其晚年即使身处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躬自哀之”,尚且发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强烈祈愿,抒发渴望收复国土、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报国志向。这是诗人陆游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本不必多此一举,但作为年近七旬的老人,犹能抒发“为国戍楼台”的壮志,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

另外,曹植在《白马篇》借歌颂边疆的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抒发出自己的报国之志,“捐躯赴国难,视忽如归”,这不仅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更凝结闪耀着时代的光辉。近代的中国虽然饱受列强的践踏和屈辱,而英雄勇士也几许多。身处衰败的中国,叫他屈辱的大地,湖广总督正义凌然地站在虎门海滩上,不怨恨政府的软弱无能,不惧怕列强的威胁,眼神坚定地看着啃噬中国百姓肉的鸦片同同纷扬滚烫的石灰,化为乌有的烟尘散落在空气之中。

他笑是因为他以虎门销烟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他笑是因为他坚守了“苟利国家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定信念。无疑,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一位民族勇士。现如今,前辈先驱的壮行,为吾辈敬仰。吾辈必不忘身陷国难艰难时,正因为英雄的献身,方才有这来之不易的盛世太,也不忘“此身常再,志在报国”的坚定信念。

自当珍之,护之,继承先辈,继往开来。

风物志作文在线阅读【四】

前段时间刚看完她写的《岛》。如果把《岛》比喻成一瓶稍有些烈性的红酒,那么《线》就是一杯柔和的清茶。故事讲了两个彼此深爱的人,从小时候到老年的整个人生的经历。两个人小时候在不同的城市分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长大相识后又一次感觉到了二战的痛苦。虽说小说是以战争为背景,但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很缓慢,读起来也很舒服。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也很细微,包括敌军的残忍和人民的痛苦,但是却还是感受到了人们暧暧的爱。总之很享受这么慢慢的,一点点的读下去的感觉。也许只有女作家写起战争小说才多了这么多的柔情吧。这本小说多少也让我了解有关二战的知识,也仿佛亲眼见证了希腊在战争中的衰落与顽强。在那个时候,在我们中国,日本也宣布了投降,却在国内却展开了更让人心痛的国共内战。看来自己的历史真的是糟的一塌糊涂,刚刚了解,原来全世界都会经历共产主义时期,很可惜希腊的共产党并不是那么幸运,虽然很接近人民群众,但还是被貌似政府给压制了(这里只能说是貌似了,因为自己国家都这样了,还有啥资格评论外国的是非呢!!。

思绪回到小说,女主人公温柔善良,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像的她瘦瘦的,头发有些发黄,又有些自然卷,个子倒不算高,1米67的样子。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总是她年轻结婚前的样子,甚至我还想像她穿着白围裙的样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白围裙,跟她的工作一点也搭不上!她是一个裁缝。男主人公描写的也很真实,他为了国家选择了共产党,一心想把德军赶出希腊。但最后他发现自己手上也会沾满了无辜人的鲜,他犹豫了。他虽然心中一直有为人民解放的信仰,但是他有时候并不赞同共产党对无辜百姓的伤害。后来他回到了亲人的身边。并不是放弃信仰,而是有时候信仰与现实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书中每个人写的都那么到位,以至于换位思考时,真的觉得那些心情,那些事,那些说话时流露的感情都那么真实,总想像成如果是我,跟着情节发展下去的样子。想像如果我要是和亲人失散了我会是什么样子,想像如果我收留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我会怎么对她,想像如果我的婚姻不幸福,我会和男主人公的妈妈一样沉默下去,自愿与外界失去联系吗?想像如果我是女主人公,心里那么爱一个人,当时以为他了的情况下还会嫁给别人吗?想像在战为纷纷的年代,如果是我,会活出怎样的人生呢?呵呵,一切只能想像了!

风物志作文在线阅读【五】

与张炳吉老师的相识,缘于2015年10月底随《天涯诗刊》第三届诗歌万里行定襄采风活动。来自五六个省市的文友相聚在太行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同吃农家饭,同游红叶谷。哦,在红叶谷,我不慎跌入水坑,是张炳吉老师毅然出手相助、拉我出来。今年六月,得知张炳吉老师的散文集《乡关路远》出版多年仍一直热议时,主动索要一本。七月底收到书,决定仔细拜读。然而,读了一半后,因其他事情搅扰,品读暂停下来,等我再次拿起书来,想不到已搁置两个多月。好书搁浅的是光阴,放不下的是牵念。当理顺很多事情后我重新打开书橱,再次读起了《乡关路远》。

我们说,打开一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人生之窗。读张炳吉老师的书,仿佛随他一起来到了他的老家,来到了他童年、少年居住的故园,看他的调皮、顽劣,和他一起体验故园之趣、之乐、之恋、之情。

开篇《童年的小油灯》,作为告别一个时代的信物,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虽已不知踪影,但深藏于作者心中的记忆被唤醒,且一生难忘。随着寻找的线索,童年的记忆被一页页翻开,“一盏昏黄摇曳的灯光悠然地在我脑际飘摇开来,那憧憧的灯影、轻摆的灯苗,正是伴我生长的那盏小油灯。”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衫的情景,讲故事、唱歌、演“手戏”……往事历历在目,温馨回味历经岁月而不褪色依然在心间流淌。还有晚间自习用的油灯,老师的身影、同学们的滑稽样子,活色生香在记忆力浮现。祖父夜间喂牲口,不断起来为牲口添加饲料的忙碌身影,一桩桩、一件件,激活着作者的回味、思索,“在这个地方,早早学会了勤劳,更学会了‘慎独’。”小油灯虽然找不见了,但,“它就嵌在我的脑海里,印在我的心坎上。”

记忆温暖人生。人和树一样,是有根的。根就是从小生长的那片热土。读《乡关路远》,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了他人生的轨迹。从离开家乡出来求学、当兵、工作,恋恋不忘的是家乡的山水、故园的风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物一事,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回味、对家乡的怀念、对世事的思考。哪怕是一盏小小的油灯,都能使他铭铭不忘、时常唤醒他对过去的记忆。笔下风物,件件是宝,从他笔下的深情描写,足以窥探到他温暖细腻的内心。我在读本书的过程中,常常掩卷暗暗思忖,谁说男孩子的情感是粗线条的?张炳吉老师不失男孩子的淘气,不失军人驰骋疆场的气度,却拥有观察事物细腻的心思、敏感的触觉、深情的依恋。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未到动情处。对先辈的追念,言不表情,却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和一份柔软之爱。

对生活、对事物的细心观察,使张炳吉老师积累了大量的人文素材。全书共收录99篇文章,分为六辑:第一辑故园风物,第二辑走笔悟道,第三辑山水印记,第四辑都市掠影,第五辑史海寻贝,第六辑人性漫笔。细细读来,整体感觉,文笔朴素,情感真挚。从容不迫的叙述中不漏细节,白描中不失幽默,一些趣事读来常令我开怀不已。读后回味,《乡关路远》不失为一本哲理蕴藉、情怀激荡的散文集。作者时时处处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在他的笔下形成了粒粒珍珠,哲思慧悟蕴含字里行间。让我情不自禁联想到,作者就像那海滩上捡贝壳的男孩儿,生活之海潮起潮落,潮来,迎之;潮落,启思。风物长宜放眼量。是啊,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眼界、眼量,日复一日,随着作者思想的日趋深邃、文笔的更加娴熟,相信更多的佳作会呈现出来,更多的珍珠亮闪眼前。相信张炳吉老师会有更多的佳作问世,期待拜读!

风物志作文在线阅读【六】

虽然《线》和《岛)都是出自维多利亚·希斯洛普之手,但是如果把《岛》比喻成一瓶稍有些烈性的红酒,那么《线》就是一杯柔和的清茶,给人淡淡的略带甜味的感觉。故事内容宁静,不争,它不用你去记忆或留恋什么,只是简单地诉说,你用心或不用心听都充满着一个优秀者的滔滔不绝之情。

“那一天,我知道自己和什么东西分离了,可我无法记得与我分离的到底是什么。”五岁的卡捷琳娜与母亲、妹妹失散。她孤身走过陌生的街头,找过每一条街道,找过每一顶难民帐篷,她时时刻刻时时刻刻都不断提醒自己:永远记住妈妈样子!永远记住妹妹的样子。二十年后,她终于收到母亲的消息,是一个噩耗:母亲了。她哭不出来,她已经完全记不起母亲的容颜,妹妹的样子也早已忘得干干净净……故事才刚刚开始,一场令人荡气回肠的生悲欢徐徐展开。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卡捷琳娜虽然与妈妈和妹妹走失,却遇到了的尤金尼娅,迪米特里,和在伊里尼街的善良的人。

就在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动乱之中时,卡捷琳娜和迪米特里的爱情故事也娓娓展开。卡捷琳娜直到迪米特里去为祖国而战时,她才看清自己的情感:迪米特里虽然早就明白自己对卡捷琳娜的爱,却迟迟不肯表明心意,就在迪米特里每天在战场上为祖国而时两人心中也是彼此挂念,后来犹太人被赶去了雅典,莫雷诺家的工厂就此倒闭,卡捷琳娜被邀去德国人的工厂工作,被那里的老板看上,不得已嫁给了肥胖可恶的无良富商,之后又经历了许多波折,卡捷琳娜和迪米特里终于在一起了,他们有自己的孩子,孙子,与他们平淡地讲述着他们的坎坷经历。

这本书以战争中的塞萨洛基尼为背景,讲述了迪米特里和卡捷琳娜的爱情故事,是一部动荡年代荡气回肠的传奇,以爱开始,以幸福结尾,给人以深刻印象。

总之,卡捷琳娜的天真善良让我喜欢,迪米特里的忠贞爱国是我佩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会为自己所爱的人放弃的自己某些原本无论怎样都不愿放弃的东西,爱是伟大的,而受过苦难的爱情更容易天长地久。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就在想,若我是卡捷琳娜,那在我经历这么多的苦难后,我还会不会对生活充满着炙热呢,会不会去冷眼看这个世界,当天色渐渐暗淡黑夜悄然而至时,会不会在心中还保留着一种信念,呼唤黎明的出现?

风物志作文在线阅读【七】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提到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季羡林先生。季先生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化研究,虽然生前曾坚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等称号,但仍然是海内外公认的大师。最近读到《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重庆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一书,能从中领略到先生晚年对文化的思索与探求。

这本书是季先生关于国学和传统文化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文章选录与发言整理。书中所选文章再现了季先生的思想足迹,有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剖析,有对传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客观评价,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更有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全书没有一般学术文章的艰深难懂,却又处处充满真知灼见。无论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大众读者还是传统文化的专业研究者,这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精要读本。其丰富的内容、浓郁的情感,将带给人们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什么是“国学”呢?季先生认为,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关于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既然这样,那么中国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提供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精神资源。因此,国学应该是“大国学”。国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事业,必然会发展下去。

季先生心中,文化也像世界的万事万物一样,有一个诞生、发展、成长、衰竭、消逝的过程。具体而言,东方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东方文化主张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能讲什么“征服”。只有在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条件下,才能伸手向大自然索取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也只有这样,人类的前途才有保障。所以说,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重视人,重视人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是同我经过长时期考虑的结果相一致的。”

季先生大胆地预测,只有东方文化才能拯救人类。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季先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比如,《从哲学角度看中餐和西餐》一文中写到,中餐之所以异于西餐,前者把肉、鱼、鸭等与蔬菜合烹,而后者则泾渭分明地分开而已。中餐是东方基本思维模式、综合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西餐同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分析的思维模式紧密相连。而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相处之道,季先生说,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就是了解。“我们责怪西方不了解东方文化,不了解东方,不了解中国,那么我们自己就了解吗?”读之,让人振聋发聩。

季先生还认为,中国伦理道德中有两点值得提倡。第一点是讲气节、讲骨气。作为一个人,我有我的人格,顶天立地,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多么有钱,你做得不对我照样不买你的账。我们为什么敬佩包公?就是因为他威武不能屈。第二点就是爱国主义。当然,讲爱国主义要分场合,例如在抗日战争里,我们中国讲爱国主义就合乎情理,因为我们是正义的`一方。这些观点读来让人深思不已。

书名“风物长宜放眼量”是毛zd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里的一句,原为劝慰柳亚子放开眼界,以宽阔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句诗被季先生在论及传统文化时引用:“‘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绝不应妄自尊大。但是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我们不应当囿于积习,鼠目寸光,认为西方一切都好,我们自己一切都不行。”在此,季先生赋予了这句诗新的含义,希望我们以长远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读完全书,感觉季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其情也真,其言也善,让人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