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社会对人的影响作文(身边的人对你的影响作文)

社会对人的影响作文(身边的人对你的影响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28 21:44:19
社会对人的影响作文(身边的人对你的影响作文)

社会对人的影响作文【一】

“权威”这个名词,自小就播种在我们的脑海里,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权威,上学后老师是我们的权威,工作后业界的大佬们又渐渐成了我们的权威。这种意识无处不在,但是能够善用它的却不多。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权威的信服,使他们慢慢地变成了盲目地自动顺从。因为他们觉得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权威期面前思考或是质疑几乎成为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渐渐放弃了独立思考,习惯了机械式的反应。

来自权威的分享或者告诫,确实能够指引我们少走弯路,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寻找到达成目标的捷径。但是凡事过呦则不及,过度的依赖权威,会让我们丢失自我,永远的生活在权威的天花板下,很难有突破,甚至受权威所累。比如,工作中如果你永远以老板的要求为准绳,百分之百和顺从和照做,那么你的老板就是你的天花板;但如果你在老板要求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你的成长会加速,你的天花板也就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何利用“权威”这一影响力工具,达成自己的目标呢?比如,代销金融产品需要去其他金融机构做委托人及金融产品的尽职调查,去之前我会做详细的准备,了解他们公司及产品以及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情况,并特意设计好几个问题。第一次做这件事其实我的内心是有几分胆怯和担忧的,但是为了达成合作以及争取到有利于我方的条件,初次的见面我必须想方设法树立自己专业懂行的形象,而不是一副稚嫩新手的样子。因为大家普遍的心态是愿意认可专业与权威。

社会对人的影响作文【二】

《影响力》从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等角度总结了“拒绝—后撤原理”、“对比原理”、“互惠原理”、“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等一系列的影响力工具,并通过诸多的案例进行详尽的阐释。影响力工具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拥有正反两面,关键在于用剑之人。于我们而言,看完这本书应该清楚两点:

(1)清楚每个影响力工具背后的逻辑,以防被别有用心的人暗箭所伤。

(2)运用影响力工具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对人的影响作文【三】

摘要:“营改增”是我国针对企业所实行的一项新的税收政策,其能够减少企业的税收压力,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而积极应对“营改增”的首要要求就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优化。基于此,本文对“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企业优化会计核算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营改增;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影响与对策

企业是我国经济市场中最为活跃的元素,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根基。同时,企业还承担着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赋税。只有企业依照国家规定进行纳税,才能够激活社会经济,助力经济腾飞。国家为了更好地维护企业纳税权利,提升其利润空间,积极探索更好的税收政策。“营改增”便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重要税收政策。而企业要想真正在“营改增”环境下获得更好发展,就需要对会计核算进行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优化,最大程度上避免重复纳税的可能性产生。因此,探究“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并寻找更好的发展路径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1.对成本核算的影响。“营改增”的实施对企业的成本核算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作用。在“营改增”实施之前,成本的核算主要是以价税合计数来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运行经营所产生的真实成本加上企业的进项税额构成了企业价税的成本。在“营改增”实施之后,成本在受到影响之后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主要在于进项税额与销项税发票之间存在的差值,二者之间相互抵扣。“营改增”导致了企业成本核算方式的变化,其改变之后,专用发票的开出能力,对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的抵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降低了企业税负,增加了企业利润。

2.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营改增”的实施对企业所得税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企业所得税在会计核算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可扣除的流转税减少了,税改后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中扣除只能从进项税中扣除,这样就加大了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额的增加,加大了企业的税务负担。第二,能扣除的成本费用减少了。税改后,企业的运输和劳务费用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只能将抵扣后的价值作为成本费用进行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第三,购置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发生了变化。税改后购置固定资产缴纳11%的增值税。

3.对现金流、利润核算的影响。在税改前,企业经营活动收入、成本及营业税缴纳容易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核算。“营改增”税收制度的提出和实施,营业税被增值税替代,这样拓宽了企业的现金流,使企业的现金支取压力得到了缓解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使企业不用承担过于沉重的税务负担,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运用到企业的运转中去,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4.对发票管理的影响。“营改增”实施后,企业就开始承担增值税,作为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原始凭证增值税发票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应严格审查交易过程中有关发票的工作,做好相关发票的管理工作,避免因财务会计风险导致的税款方面的问题,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

二、“营改增”实施下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分析

1.改进和完善企业会计核算机制。为了更好的适应“营改增”税收制度的调整,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保证,生产结构得到改善,使企业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就要求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企业的会计核算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对于会计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做好相关会计数据明细核算,通过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实现对企业相关经营活动的管理,用来保证企业相关计划的正常进行,优化调整企业内部人员的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保证企业企业会计活动良性循环的基础。企业会计核算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对保证企业相关会计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应建立健全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通过建设制度化的管理来保证企业会计核算机制的建立。这就要明确企业相关的岗位明确自己的责任,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具备足够的工作热情发挥更大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当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引导工作,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促使其积极投入到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工作中,从而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当然对于会计的数据信息也应当做好数据的传递和存档,保证会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做好会计活动的检查工作,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对企业会计核算活动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发生不当的行为,保证企业会计核算活动能够规范的进行。此外还应当注重会计报表的编制,充分做好会计要素的分类工作,选用适当的会计计量方法,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使会计体制的建立得到充分的保证,从而使会计核算机制不断得到充分的改进和完善。

2.注重涉税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升。在“营改增”实施之前,企业在缴纳税款时并不包括购进抵扣。“营改增”实施之后,就意味着增值税和营业税在实际核算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所以,这就要求不仅要加强财务人员处理账务的能力,更要提高相关人员的税务意识。为了保证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够正常稳定进行,保证它的规范性与正确性,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大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多开展那些针对相关财务人员的培训。既培养他们税务筹划能力又提高他们税务核算水平。让财务人员做到主动了解和掌握税务相关政策,严格要求税务的管理工作,合法合规地领取、使用和保管专用发票。以便于在以后的实际会计工作中能更好的满足工作的需要。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不仅会带动企业全体员工税务意识的不断增强,也会最大限度的降低因为新的政策而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他们能以更好的态度投入到会计核算工作中去,承担起企业的涉税责任,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企业在“营改增”的情况之下实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3.对企业的财务核算进行强化。在“营改增”实施的情况之下,使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的表达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会计核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使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公正性与规范性得到保证,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能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在准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升和改进企业会计财务核算的质量,保证企业的会计核算正常发挥其作用,以此来推动企业的进步与发展。除此之外,企业也应该根据增值税的相关具体的特点,对增值税的具体过程进行充分的分析与了解,以此来适应“营改增”之后记账方式的变化,用来保证企业的财务会计记账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最后,关于企业方面也要注重会计的内部控制,加强内部财务的管理工作,以此来实现内部的均衡,应加大涉税工作的管理制度,最大程度的扩大企业税务管理的范畴,保证企业的税务工作能够切实有效的得到开展,从而促使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企业原本的缴纳营业税方式,通过增值税的缴纳避免重复缴税情况的发生。会计核算工作人员需要对相关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做好相应的账务处理,提高涉税人员的素质水平,从降低会计成本支出、提高企业利润空间方面为企业的发展谋求更好道路。

参考文献:

[1]何美霞.浅议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其完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xx,03:86-87.

[2]张姝梅.“营改增”对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品牌,20xx,09:131+133.

[3]卢漫.浅议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当代经济,20xx,15:118-119.

[4]黄兆凯.“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xx,23:159-160.

社会对人的影响作文【四】

这篇文字是用来描述自己看完书单上的《影响力》的感受的,一方面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承诺和计划——凡走过必留痕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读过的东西能慢慢的忘掉,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在这本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一一拆解他们的招术,学会保护自己以及让这6大秘笈为我们所用。

读过此书之后,定能使你做到以下两件事:一是当你真正的意图是要说“不”时,你不会再说“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具影响力。

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有种“原来如此”、“我又被套路了”的感觉。很多人运用足够的技巧成为顺从大师,让人不自主的认同他们的观点,达到他们的意愿。当然,如果可能的话,这会是极为成功的“共赢”。而要提防这些技巧,违背“大师”的意愿,常常是在跟这么久以来,整个社会的界限进行对抗。

技巧本身无可厚非,甚至在我读来,偶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如果不把其作为技巧来理解,当成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想来会少不少内心的抵抗。那如果把他作为和《菜根谭》一类的书来理解,想来更容易在固有的知识体系当中构建连接点。只是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这样尤为直白的书籍,或许更加有价值。

不说废话,对我从这本书里获得的有效知识,我想用三个词和一句话来概括,三个词分别是“共赢”、“冷静”和“底线”;一句话则是:让自己获得舒适。

“共赢”这词在这本书中出现多次,很多时候,共赢不是一个目的。是的,我必须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没有标准的评判是没有意义的——正如没有标准的制度是没有价值的。这里的共赢只是让人产生“共赢”的感觉。简单来说,顺从大师们从某些角度,让你觉得获得了好处(这种好处可能是赢得什么便宜,或是避免的什么损失甚至是咬牙维护了自己的形象),然后依从他们的建议,达到对方的目的,实现“共赢”。那么你说,如果你看到这里,你会怎么想,是的,这只是你自己觉得你获得了好处。

事实上,当每个人在足够冷静和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很有可能,这位美丽的女士,你柜子里买来却从未穿过的衣服要少上一大半还多。那么,应对这种“共赢”的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冷静”。

“冷静”,有时候戏称,深夜十点之后,人类开始有了灵魂。我相信,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开始思考白天怎么都不可能花心思去思考的问题,比如人生的终极意义,比如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等等……虽然更多的情况是,在没有思索出任何意义的迷糊中,明天就意外的到来了。所以,可能,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更迫切的是认识“现在”。但这并不是代表“冷静”就没有价值。很多人在选择之后,为了证明我没错,我不会错。不断的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试图让事情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进,甚至不断的说服自己,我是对的,世界不一样了。那么,你只需要在“冷静”的时候想一想,如果当初我知道现在的情况,我会不会做同样的选择,如果答案是“不,我绝不会明知道是个坑我还往里跳”,那么,现在赶紧出坑吧,这是止损。如果不需要自己说服自己,答案还是坚定的“是”。那么不妨多付出点什么,这叫投资。

可是,我们知道,不是时时刻刻我们都能冷静。甚至有些人一年也冷静不了几次去反思自己。是不是这些人就注定被大师们“牵着鼻子走”呢?

如果我说是呢?比如你明明很不愿意答应朋友的请求,比如你明明不需要别人推销给你的按摩器,比如你根本不想吃超市里导购请你品尝的试吃甜点……

那么第三个词或许有点用,“底线”。

“底线”,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词也是非常主观的。而一旦说到这个词,就会让我不由得再次想当《金瓶梅》里的潘金莲。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反而是全书中最真实最有底线的人,尤其是在爱情上。只是她的底线,更多的也许是出于无力改变事实的“我和我最后的倔强”。而在本文中,如果你向这位女性学习,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你必须设置你的底线,你必须了解你的底线,你也必须在别人触及它时还击——或是保护自己的底线。人性的可悲在于他有极强极强的可塑性,而且,在从恶方面不需要人教导。因为我们社会道德中,恶是获得利益和部分需求满足的最简单的方式。所以,在你认为自己该说不的时候,坚决说不。不然,你可能会失去说不的机会。

让保护自己的底线成为潜意识中的东西,这样会轻松许多。

前几日看别人的公众号,看到一段很励志的故事,说谁来着我忘了,大致的意思就是撇开细枝末节,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然后尽量避免接触你认为“也挺重要”的事。也就是说,如果你接触到了“也挺重要的”,就会影响到“最重要的”。是的,精力有限,想做的事情,要么全心去做,要么不去做。对于我来说,某种东西,如果它“不得不去做”,那么,给自己一个程度。比如说书法,天可怜见,我是真的对其无爱,但是字却实在太丑,觉得会影响到别人对我的印象,那么自然而然,让字“工整、整洁、干净”就是我练字的目的。是不是挺简单的呢?

看完这本书呢,好像学到了挺多,可是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最后的那句话,就是让自己获得舒适。

人和人的交往,说到底是有目的和需求的。或许是出于利益,或许是出于情感,甚至或许是出于百无聊赖和生理需求……人的意识可能会一再的说服自己去接受“我不太乐意”的事物,但是身体可能更诚实。就像张爱玲的名句,也只是告诉你,身体更诚实。当我们“不得不”答应什么或是舍弃什么的时候,你的肠胃会告诉你,不,我不乐意。或者是,你的双脚会想“逃跑”。亲爱的们,这时候,你真的是非常不乐意了,你身体的所有细胞都在叫嚣,好可怕,他在套路我。那么,就逃吧,不要怕。偶尔的成为“弱者”或者“不那么好的人”,很有必要,因为他会让你在其他的,你乐意的“好”上更加热情。毕竟,你我一样,都是普通人啊。

《圣经》上有一句话,我常常对自己诵读,“凡事都可做,只是不都有益。”这是上帝之子对于信他的人的应许:因为有了他的救赎,信者做什么就都可以,只是,不一定是好的。如果作为人生哲学,那么,请告诉自己,在道德的范围里,甚至是在法律的框架内,我做什么都是被允许的。只是,对我,不一定有益。判断有益的标准,请你们自己制定,比如让你的“最重要的”事更容易完成、让你“最在意的人”更加快乐。至少,我说的是至少,也请别忘了让自己“获得舒适”。

最后的话,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对未来很迷茫。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现在缺乏认知,对自己缺少接纳,对理想缺少热爱——低估了自己,高估了“束缚”。然后告诉自己,我也很无奈啊……你真的竭力之后再说“无奈”好么,或许,你力竭之后,反而不会觉得“无奈”呢?

社会对人的影响作文【五】

前面也说了,作为桥梁的舆论,连结的是真实的意见表达者,而这种真实,则是每天面对面交谈实现的。

所以塔尔德暗示了新闻业蓬勃发展下的舆论,虽然是一种社会合意,但仍要回到微观的个体互动之间去观察,也就是要回到面对面交谈中去。

报纸只是一个传播的源头,而“交谈是一种经久不衰、无所不在的媒介,是一条看不见的涓涓细流。它渗透在一切时代,一切地方,虽然它未必很有规律。”

虽然交谈包含一切可有可无的讨论,但是塔尔德强调“如果没有交谈,报纸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没有报纸,交谈也不会对任何人的头脑产生影响。”。

这里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报纸中蕴含着许多社会中反映出来的信念、态度等,如果看了报纸的人不在交谈中反映出其中的判断,那么报纸的传播就没有意义,因为发明没有被模仿,也就没有进步可言;反过来,当人们心中的判断,没有媒介得以扩散,也是没有什么进步可言的,因为同样得不到模仿,无法在对立中调和,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如此看来,塔尔德把交谈、会话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他认为“会话是强大的模仿动因,也是传递情感、思想和行为方式最强大的动因......交谈着在近距离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许这就是塔尔德最愿意看到的模仿以及调和的过程吧。

塔尔德给交谈做了很多的分类,最值得去整理的分类是以下两种。

一,舌战和交互式谈话;二,义务性交谈和自愿性交谈。

第一种中,可以类比为吵架与和解。无疑,塔尔德看到了其中的思维碰撞,以及碰撞后的和谐。社会中的人们确实是在避免矛盾,但总会发现有着新的矛盾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种中,义务性往往体现着地位的不平等,和仪式性生存的存在。而自愿性交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而这种平等性是自古以来都难得一见的,相比之下仪式化、带着社交目的的义务性交谈更加常见。但是平等性的交谈是更加现代、文明的交谈形式。这里体现现代性的就是报纸了。

报纸具有强大的力量,“使人们在交谈内容上统一,使交谈更加活跃,使之在空间上异质,在时间上多样。”

塔尔德列举了很多学科领域所认为的.交谈的结果,并指出社会学中,交谈的结果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即交谈的运作和舆论的变化会改变社会结构。

人们的地位、威望、权力都会被其改变。在舆论的关注下诞生了一种特权,可以参比王室的特权。

人们都对“至高无上”有着一定的追崇,底层的人民也会使用书信给报社投稿。书信文学在报纸中蓬勃发展,这其中就有一种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原本在个体之间的交谈,通过报纸变成了个体面对群体的交谈,当这实现并且成为长久可靠的事实,那么无疑,这个个体的威望是不断上升的。

所以塔尔德也指出,“报纸是一种公共的书信,公共的交谈;它来自于私信和交谈,正在成为私信和交谈的最大的调控力量,正在给它们提供最丰富的营养。”

那么最后再重新回顾一下塔尔德的舆论观。

报纸,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抽象的和独立的群体——公众,也就是舆论参与者们。舆论始于交谈,在通信的技术支持帮助下得以延申。舆论中是诸多个人意见的融合,逐渐扩大地域影响的同时形成了公共头脑。公共头脑其实就是一种反应判断和需求等社会信念的集体心理,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随着人数增加,舆论的强制力就越强,人们就越难抗拒。

所以舆论在塔尔德看来不仅是一种社会控制,更是社会偏离的主要推手。

社会对人的影响作文【六】

我国理工科院校由于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分科过细,造成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除本专业相关知识外,罔顾其他,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艺术教育可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成为社会主导教育模式,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作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旨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切合社会发展现状,在高校教育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艺术教育工作,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调开发,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的需要。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认为:“在大学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其重要出发点之一。

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利于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其内在气质和修养,培养其创新意识。由于受到学科布局及专业特点的影响,理工科院校师生多以严谨、求真的理论研究和精确的数据分析为教学理念,专业课程也相对繁重,因此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的构建,普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系统性、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参与面、覆盖面较小,互动性不足等现象。据国家教委调查表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还很薄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健全,并且艺术教育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充分切实地开展艺术教育,能够烘托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品质,增添校园人文气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学生逐步了解和体验艺术带来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愉悦,缓解压力。艺术教育本身的需要。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类教育,其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易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理工科学生这样一群特定群体,可以成为艺术教育的素材,作为丰富艺术形式的载体,使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和发展。在理工科学校中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推广艺术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扩大艺术教育的受众面,避免曲高和寡,使艺术教育民族化,大众化,延长艺术形式的生命线,是艺术教育本身延续并发展的需要。

几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对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影响

虽然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的,但是艺术本身的目的都是创造性地反映人类对自身或世界的认识,反映人类的真实情感。开展艺术教育的优点在于能够突破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局限性,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得学生在大学中真正完成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要在高校中有序、有效地开展相关艺术活动,应考虑到参与受众面、开展场地、形式、经费等现实因素,其中,绘画、舞蹈、音乐、戏剧、文学这几种形式较易开展,以下对其影响进行分别探讨。

1、 绘画。

理工科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空间想象力的现象,对专业中的机械构造、图纸设计、产品研发等一系列涉及空间想象力方面的课程存在“短板”。绘画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观念、形象思维能力,塑造空间感、三维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对理工科院校的工程制图等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对绘画作品的鉴赏、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绘画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手指的灵活性,以及近距离的视觉敏锐度。

2.舞蹈。

舞蹈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是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物、事物及其深刻内涵。理工科学生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舞蹈的欣赏和学习,能够增强自身的社交能力,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思想,丰富与人交往的形式;而大多数舞蹈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情节性、故事性及教育意义,通过学习或者欣赏,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音乐。

音乐具有“不可翻译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刺激。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强调音乐对管理和改良社会及完善人格的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通过音乐引发的灵感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创造力和发现力。学生通过欣赏和参与学习一方面了解了很多音乐专业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其艺术魅力,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大量的事实证明,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音乐修养较高、形象思维能力较为发达的理工科专业人员,通常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更具创造力,更易获得一定成就。

4.戏剧。

戏剧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舞台剧,通过肢体表现、音乐烘托、语言表述等表现方式反映社会万象和传达精神状态。学生在排演、观看戏剧的过程中,更深刻的体会和分辨善与恶、美与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生哲理,唤醒他们对社会正义、美德良知的拥护,作品中反映出的道德准则、行为礼仪等方面内容,通过对剧中人物情节做分析评价,引发不同的观点立场,探讨正确的解决方式,换位思考品味人生,从内心深处的思想道德教育,到外在表现的行为举止,有着显着的启发作用。

5.文学。

一个人的素质表现为对环境的认识及认识环境的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具体而典型形象表现了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及认知的过程。现代社会,理工科学生不仅需要懂得专业知识,还需要懂得社会时政、国家历史、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以深刻地了解过去、准确地把握现在。阅读健康优秀的、反映历史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有助于理工科院校学生了解和适应当代社会,可以从典型人物、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文学素养的培养进而提高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其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阅读、写作、理解、口语交际的语文能力。

对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建议

1.转变理念。

目前高校教育观念普遍认为就业率是首要的,艺术课程教学并不重要,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在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今天,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确立艺术教育在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地位,重视艺术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和艺术实践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功能,从理念上彻底转变,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加大力度。

2.优化物质艺术氛围。

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先生提出,大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常决定大学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和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②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中,无论是建筑、雕塑、壁画、公共设施都充满艺术气息。例如,在公共场所建立艺术走廊、树立格言标牌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兴趣。此外,还应重视标志物的建设,包括校训、校徽、校歌、校服、礼仪、雕塑、楼名、路名、校园风物、文物景点、学校标志、室内环境等,创造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文美、科学美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潜移默化地凝聚人、熏陶人、感化人、教育人的作用。

3.开设相关课程。

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是相对开放的,适用于集体活动组织,通过教学的方式达到丰富学生精神需求的目的。理工科院校应开设一些比较系统的艺术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重点院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校内推行艺术公选课学分制,后迅速在全国高校中普及开来。学生可自主地选择,修满学分方可毕业,从而明显提高了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在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形成一套适合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及方式、组织管理、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实施方案。

4.开展实践活动。

将丰富的艺术理论寓于各活动中,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使艺术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互相补充促进,并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艺术的氛围下,有效地凝聚学生,对理工科院校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影响。定期举行大中型的文艺汇演,包括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红歌会、五四青年艺术汇演等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例如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欣赏到高雅音乐,印发观众须知,让学生了解出席音乐会的相关礼仪,并在音乐会进行的过程中由主持人介绍有关作品的背景和赏析,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可将艺术教育活动结合不同理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进行合理整合,将科学理念注入艺术教育的表达形式中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校园里最具活力的教育形式之一,高校开展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各种艺术活动为主导的艺术教育,改善、补充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审美能力、开发智能、培养创新思维、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让艺术教育渗透进理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

社会对人的影响作文【七】

第一章:影响力武器

一,影响力的基础:固定的行为模式

1.人和动物身上都具有固定的行为模式,构成这些模式的所有的行为几乎都是按照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顺序发生的。且触发这种固定行为模式的往往是一些微小的行为或特征。

2.实验案例: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因为人就是单纯地喜欢做事有个理由。能够触发人们顺从行为的不是具体的原因是什么而是“因为”这个词本身。

3.固定行为模式的作用于意义:

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在大部分人类活动中是相当普遍的,因为很多时候,它是最有效的行为方式;另一些时候则是必要的。从长期综合来看,把堵住压在这种固定行为模式的捷径上是一种理性行为。(短期的不理性反而是长期的理性

二、产生固定行为模式的原因: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极端复杂的环境中,说不定是地球有史以来变化最为迅速的了,为了对付它,我们需要捷径。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去辨识和分析我们一天当中遇到的每一件事物,所以我们只能频繁地利用我们的范式、我们的首选,根据少数关键特征把事情分类。即便这种范式并不完美,不适用于每一个情景,但是我们只能容忍这样的不完美,因为别无选择。

三、固定行为模式的触发特征的作用

固定行为模式的触发特征能够激发出环境中也已存在的强大影响力、并将它指向特定的目标。

四、具体应用:对比原理

要是第二样东西跟第一样东西有着相当的不同,那么,我们往往会认为两者的区别比实际上更大。

(互惠、承诺与一致、喜好、权威、社会认同、稀缺,是人类6种固定行为模式背后的原理。

第二章:互惠原理

一、互惠原理的含义:这条原理说,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这种原理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且被人们所认同。

二、互惠原理的意义

互惠原理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适应机制,因为互惠机制的存在,人们不用担心“一个人给了另一个人某种东西(如食物、精力和照料等会变成损失。”互惠机制降低了一对一资源交换的门槛,成为人类社会复杂协作体系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人类才得以实现劳动分工,交换不同形式的商品和服务,让个体相互依赖,凝结成高效率的单位。因为互惠原理的作用,依靠着人人都经历过的社会化过程,它根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深处。

三、互惠原理的作用

1.互惠原理效力之强,压倒了通常会影响顺从决策的另一因素(也即是否喜欢提出要求的人。不管有多奇怪、讨厌、不受欢迎,只要先给我们点小恩小惠,就能提高我们照着其要求做的概率。

2.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互惠原理的社会目的是为了推动个人之间互惠关系的发展,如此一来首先发起这种关系、头一个表示善意的人就不必担心会有损失。

互惠关系给孕育它的文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优越性,因此文化里也就存在着强大的压力确保原理为其最初的目的服务。

当实施互惠原理时,存在一种不对称性,发起方掌握了所有真正的选择。发起方选择了最初施恩的形式,又选择了回报这种恩惠的形式。

3.互惠原理触发不对等交换

虽然原理要求某一种行为需要以与其类似的行为加以回报,但是这里面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别人最初给予的小小恩惠,能够让当事人产生亏欠感,最终回报以大得多的恩惠。因为在互惠原理中最初让他人产生亏欠感的行为,以及缓解亏欠感的回报行为,都可以由最初的发起者来选择。这样一来,那些打定主意要利用互惠原理的人就能轻易地操纵我们,让我们完成一种不公平的交换。

四、互惠式让步

1.互惠原理的一般性规则指出,要是有人以某种方式对我们行事,我们理当对他还以类似的行为。我们已经看到,这一规则造成的后果之一是,面对接受的善意,我们感到有义务要偿还;而这一规则带来的另一后果则是,倘若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让步也是一种施以恩惠的手段

请求者从大请求退让到小请求,被请求者则从不顺从变成了顺从。

2.为什么我会觉得人家让了步,我就应该让步呢?答案仍然出在这种倾向对社会有好处上面。(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形成了某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我们之所以会做出某些行为,是基于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不是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即便这种行为对个人利益是一种伤害。

3.互惠原理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相互让步。第一条是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第二条是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1“拒绝—后撤”术

由于互惠原理决定了妥协过程,你可以把率先让步当成一种高度有效的顺从技巧来使用。这种技巧很简单,一般叫做“拒绝—后撤”术,也叫“留面子”法。假设你想让我答应你的某个请求,为了提高获胜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一个大些的要求——对这样的要求我保准是要拒绝的,等我真的拒绝这个要求以后,你再提出一个稍小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倘若你的要求设置巧妙,我会把你的第二个要求看成是一种对我的让步,并有可能感到自己这边也应该让让步,于是就顺从了你的第二个要求。

(2“拒绝—后撤”术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因素

是知觉对比原理。小要求跟大要求一比,更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我们更能接受小的要求。

(3拒绝—后撤手法的积极副作用:对方会对这种安排滋生出更大的责任感和满意感,靠着这种甜蜜的副作用,拒绝—后撤手法推动受害者履行协议,痛快地答应之后的约定。

第三章:承诺和一致

一、原理的含义

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此处应该叫做一致性原则,其不仅仅包含了言行一致、还包含了前后行为的一致性形象和行为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可以把言语、行为、形象看作是人做出的承诺。或者说人一旦在心里或观念上做出决定(承诺,表现为语言、行为和形象认同,然后就会在行为上力求保持一致。

二、为什么?

1.和大多数其他自动响应方式一样,它为穿越复杂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条捷径。

2.机械地保持一致还有第二点吸引力,它更容易令人避免误入歧途。

三、承诺是关键

要是我能叫你作出承诺(也即选择立场,公开表明观点,我就帮你铺垫好了舞台,促使你不假思索地自动照着先前的承诺去做。只要立场站稳了,人就自然想要倔强地按照与该立场保持一致的方式去做。哪怕在作出最终决定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倾向,它也会让我们在这之后偏爱与之一致的选择。基于这种原理,有些人会诱使我们采取某种行动或作出某种表态,而后通过我们内心保持一致的压力逼我们顺从。而诱使我们做出某种承诺的方式是以小积大,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一旦我们接受了一些琐碎的小请求,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进而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小小的承诺操纵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只要你把一个人的自我形象设置在了你想要的位置上,那么这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地遵从一整套与这一全新自我形象相一致的要求。而要想让承诺达到这样的效果,承诺得是当事人积极地、公开地经过一番努力后自由选择的。

四、有效承诺的条件

1.公开: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每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2.付出努力: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对承诺的影响也就越大。“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

3.内部归因(主动:承诺者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一旦做出承诺就没有借口可找。而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应用:抛低球手法。

卖家先给买家一个小利益,诱使买家作出有利的购买决定。然后等作出决定交易还未最终拍板时,卖家巧妙地取消最初的小利益。但买家依然会履行自己的决定,并自己为自己找出很多新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决定。

观点:我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判断别人是怎样的人,同样我们也是通过观察行为来判断(确认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源。

观点:周围的人认为我们什么样,对我们的自我认知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

第四章:社会认同

一、原理的含义: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二、意义与缺陷

大多数时候,很多人都在做的事,也的确是应该做的事。社会认同原理的这一特点,既是他的强项也是他的弱点。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是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三、适用条件

1.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多元无知现象:在审视他人反应、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狐疑一点微妙而重要的事实: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寻找社会证据。尤其是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结果就会导致多元无知现象的发生——受害者迫切需要帮助,全体旁观者却无动于衷。

对紧急情况的无动于衷,不是因为人们的冷漠,而是人们不确定。因此,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最佳策略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的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

2.相似性。我们在观察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能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

维特效应

第五章:喜好

一、原理含义: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二、我喜欢你的理由

1.外表魅力

2.相似性,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同时相似性还是社会认同原理发挥作用的条件之一,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

3.恭维

4.接触与合作。我们都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

(1虽然接触带来的熟悉往往能导致更大的好感,可要是接触本身蕴含了让人反感的体验,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有证据表明,以团队为导向的学习能缓解这种敌对状态。

应用:顺从专业人士从来都在努力建立一种“我们和他们在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氛围,这样我们必须为了共同的利益“团结一致”,他们其实是我们的战友。

三、条件反射和关联

人很容易觉得事物之间只存在单一的联系。和美好事物的进行关联,能增加人们的喜好。我们展示积极的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高大,更值得喜好。

第六章:权威

一、原理含义: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权威的压力能够全然控制我们的行为。

二、为什么?

1.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被人类普遍接受的多层次权威体制能赋予社会巨大的优势,有了它,适于资源生产、贸易国防、扩张和社会控制的成熟社会结构才得以发展。

2.从小的教导。从出生起,社会就教导我们:顺从权威是正确的,违抗权威是不对的。父母的教诲、校舍里风传的小曲、故事和儿歌里,甚至我们成年后存在的法律、军事和政治制度中,都无不充斥着这条信息。而所有这些“教化”,无不将服从和忠于正当规则摆到极高的地位。

3.对个人的益处:

(1来自公认权威的信息能为我们判断如何行动提供宝贵的捷径。我们知道判断一个行为正确与否,跟它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危害、公不公正、符不符合通常的道德标准没有关系,只要它来自更高的权威,那就是对的。

(2服从权威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采纳权威的建议是有益的,部分是因为他们更有智慧,部分是因为他们手里攥着对我们的奖惩。

三、代价

一旦我们意识到服从权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好处的,就很容易不假思索地服从。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这种时候,我们并不从整体上来审视局面,而是只对其中的一个方面给予关注,作出反应。

四、应用:权威原理带来的影响不需要我们拿出一个真正的权威,光是看起来像权威就足够了。只要拿出权威的象征就能将我们降服了。

象征权威的符号:

1.头衔: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更恭顺,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

2.衣着。

3.身份标志

第七章:稀缺

一、原理含义: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特别是处在风险和不确定的条件下,遭受潜在损失的威胁能强有力地影响人的决定。

二、应用:商业促销中的“数量有限”和“最后期限”。

三、稀缺原理力量的来源:

1.我们思维捷径上的漏洞。难于得到的东西要比轻松得到的东西好。故此,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

2.机会越来越少,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

四、逆反心理

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根据这个理论,只要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胁,保护自由的需求就会使我们想要他们的愿望愈发强烈。因此,一旦短缺或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我们就会比从前更想得到它,更努力地想要占有它,跟这种妨碍对着干。

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而我们很少意识到是逆反心理带来了这种想要的迫切感,而只知道自己就是想要。而为了解释这种莫名的渴望,我们开始给想要的事物上附加各种积极的品质。

因一样东西遭到禁止而觉得它更有价值,这种倾向不仅仅限于洗衣皂等消费品,连信息的获取也如此。信息审查对受众的影响不是受众比从前更渴望这些信息了,而是人们对得不到的信息变得更加包容了。

应用1:要是一些特别聪明的人在某问题上持有不受欢迎的立场,或其观点根本站不住脚,他们兴许会做一些刻意的安排,让自己的信息遭到禁止,从而博取我们的赞同。讽刺的是,对这类人(如一些边缘政治群体的成员来说,最有效的策略恐怕不是大肆宣传他们不受欢迎的意见,而是让这些观点遭到官方的审查,再告知公众自己遭到封的消息。

应用2:想让信息变得更宝贵,不一定非要封它,只要把它弄成稀缺信息就行了。根据稀缺原理,要是我们觉得无法从别处获取某条信息,我们就会认为它更具说服力。——独家信息最能说服人。

五、适用条件

1.较之一贯短缺,对从富裕变到短缺的饼干,人们的反映更加积极。新出现的稀缺更使人觉得迫切。

应用:一个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条件改善后,要是在短期内出现剧烈逆转,最有可能爆发革命。而且,最容易起义的,不是那些传统上最受压迫的底层人民——这些人已经把自己的贫困潦倒看成社会的自然秩序了。相反,走上革命道路的,往往是至少品尝过了更美好生活的人。他们经历并习以为常的经济和社会进步突然之间可望而不可求了,于是他们对进步产生了更为迫切的渴望,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来保护既得的进步。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强的孩子。

2.我们不光在物品稀缺时更想要它,碰上有人竞争时还最想。由于需求而造成的稀缺,能获得我们最积极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