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热闹的车站作文(热闹的车站三年级作文)

热闹的车站作文(热闹的车站三年级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14 10:45:43
热闹的车站作文(热闹的车站三年级作文)

热闹的车站作文【一】

站在车站旁等待公交车,绵绵细雨诠释着带有几分惆怅的秋日,一辆辆车在我眼前驶过,逝者如斯,人群来来往往不知在下一刻这些人会在何处,又不知这些人又会不会在与我相见,若相见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会想起。

一辆车驶过乘客有上有下,井然有序。人们匆匆而过,一辆车行驶过来,有离开,接着又是下一辆。一次次循环,虽然人不一样,做的样子却如此的相似。焦急,忧愁,悲伤,欣喜充盈着车站,淡淡的月光洒在黝黑的柏油路上,洒在人们的那多愁善感的心畔间。以许只有哪朦胧的月,青石板的台阶和深邃的车站铭记着历史,夜的苍穹、月、车站、车,人竟构成了一幅悠然平和的画。

上车,离开了驻足已久的车站仿佛现在我已孑然一身,坐在斑驳的车椅上望着窗外不知下一站在哪里会遇到什么,会看到什么。暮然间竟想到人生不就像一辆车或者是坐车的人,没有人会知道下一站在哪,下一站会做什么。在下一站会不会和你相识的人离别,会不会又有不认识的结识。

车上还有一老一小,一长一幼。小女孩在车上玩,老人则神态安然的坐着,看着的一老一小,心随之一颤小女孩老了不就好那老人一样吗,老人还是孩童时不是和那小女孩一样吗。此是生命像梦一般,今天我所见得想的会是巧合吗。

车停了下车撑开伞消失在冥冥黑夜,留下的还有命运曲折的安排

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经历,但却有纤毫的相似的人生。

车虽停了,我还在人生的轨迹上相遇知己。

热闹的车站作文【二】

故事发生在里约热内卢一个熙熙攘攘的中央车站。在这里被抓拿的小偷求饶时仍被警察当场击毙;警察会勾结人贩机构获利;靠帮人写信寄信为生的多拉却从没寄出一封;小男孩耶书亚在妈妈遇难后请求多拉再写第二封信给爸爸被多拉严词拒绝。这是巴西在上个世纪90年代文盲率高,治安残暴,人性淡漠和麻木的社会缩影,当地热带偏海洋性的炎热气候似乎也无法温暖冷漠的人心。

但是多拉有一个很给力的闺蜜:伊琳。在多拉要撕掉耶书亚和妈妈写给爸爸的信时,被伊琳阻止了;在多拉用卖掉耶书亚的钱换回新电视机时,伊琳及时识破并斥责了这种行为,多拉才得以良心发现;在多拉解救耶书亚逃亡到车站给伊琳打电话时,伊琳说:我就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女人。同为单身大龄女性,伊琳更具有善良,明辨是非的清醒的品质,能够在朋友犯迷糊时当头棒喝,在朋友改邪归正时给于鼓励支持,这是真正的朋友所为。

小男孩耶书亚长到十岁都没有见过他父亲,尽管他的父亲事实上是个十足的酒鬼,但是妈妈阿娜却给儿子极力塑造了一个好父亲的形象。在耶书亚的嘴里经常会蹦出:我的爸爸工作很忙,他是个木匠,他的木工活很好,我家的房子是我爸爸盖的。孩子对父亲的憧憬中充满了对父亲的'钦佩和敬爱。虽然孩子得到的只是片面的印象,但是相比母亲只会在孩子面前抱怨丈夫的不负责任,大吐苦水,把孩子拉拢为一致不满丈夫的对立面的这种做法,却是避免母亲爽快,孩子却成了失败婚姻的牺牲品的结局。有妈妈的呵护和能干厉害的“爸爸”护航,耶书亚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却成长得阳光坦率,犹如一枚没有经受风霜的纯洁玉石。

女主角多拉的儿童时期,父亲出轨,母亲过世。离开家多年之后,父亲已经认不出成年后的多拉。她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印象不好,骂他们是笨蛋,蠢货。我想多拉是非常害怕分离的,或者说是没有得到好的分离,就衍生出被抛弃的不好体验。甚至于成年后单身的选择也不无可能受到小时候的创伤所影响,试想就连最亲近的人会离自己而去,也会将自己给遗忘,那为什么还要付出感情去建立关系呢,这些都是不靠谱的,犹如泡沫灰飞烟灭。既然如此,不如不付出即不会受伤害。既然不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就无所谓自我要求。所以她的人生都很暗淡,穿着朴素,不化妆,不抹口红。她对耶书亚说:“就算化妆化得再漂亮,像伊琳一样,不也是没人要吗?”

在两人到达北邦吉苏找耶书亚的父亲未果,两人又饿又累还身无分文,耶书亚问怎么办,多拉爆发了:“你爸妈就不该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这句话伤力十足,小男孩被气跑了。她否认了孩子的存在价值,事实上喊出了自己潜意识里的心声,内心千疮百孔的多拉持着一种否定自己的消极想法而过活着。但是这一回她不想回避分离,她赶紧去找耶书亚,在茫茫人海,在全城人都参与的向基督救赎的祈祷聚会中找寻男孩,最后因体力不支而晕倒。人群消散后,多拉枕在耶书亚的腿上睁开眼睛,两人相视而笑,化解了之间的隔阂。我想这也是多拉与自己的童年重新连接上,与自己做了和解,接纳了自己。

接下来,剧情开始了正能量的色彩。片中一共有三段写信的场景,第一段是开篇是路人各种宽恕亲人、朋友的信件,第二段则是此时两人在北邦吉苏为攒路费而摆摊写的,这时候写的都是感恩主题信件。我觉得编剧这样的安排是与多拉的转变有关,多拉早年家庭的不幸她认为都是由他人造成的,尤其是不负责任的父亲,但是却又无能为力去改变,所以她只能站在批判的角度去宽恕别人。第二次写信时,多拉敞开了自己的心灵,不仅接纳了自己也接纳了世界,她的看法也变了。任何一个人都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但也有值得感恩之处。当一个人不再自我攻击和否认,能量就开始向外涌出,她开始感受到了爱。

第三次写信是多拉自己写给耶书亚的信,在送男孩找到哥哥们的家以后,天还没亮就悄悄离开在早班车上写的。“你说的很对,你爸爸的确跟你想的一样好。我还记得以前我爸爸开火车的时候,他会让我这样一个小女孩儿,一路上一直拉着汽笛响个不停……其实我很想念我的爸爸,很怀念曾经的一切。”信还没写完,多拉已经泪流满面,这么多年的不满,其实深埋着的是对父爱的追求而不能。耶书亚的爸爸做得一手好木工,但酗酒卖房被二儿子嫌弃,多拉的父亲虽然一堆破事但在她的童年里也曾给过她些许宠爱呀。人无完人,想要个完美的父亲似乎真是太难了。事实上,我们对父母,对很多事情没有选择权。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离开时的多拉换上了耶书亚给她挑的蓝色碎花连衣裙,涂上了路人给的口红,用口红给腮边润色,迈上轻盈却又踏实笃定的步伐向着晨光走去。她已为父亲的不满在心中释怀了,完成了女儿和已逝父亲的和解,对生活更是激发了热情。多拉年纪不小,脸上都有褶子了,与年轻美女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这时的多拉却美得发光。

多拉临走前把男孩母亲托她写的信送达到了她丈夫家里,和她丈夫半年寄回家的信,两封信放在一起相聚在他们的画像之下。信里面各自表达着浓浓爱意,迫切希望重逢相聚在一起组建家庭,这一情节重重回击了多拉之前的那句话:你爸妈就不该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而事实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相爱的结晶,至少是曾经相爱过的产物。我们是为爱而生,我们也应该为爱而活。

热闹的车站作文【三】

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早晨,还有一点点湿润的气息。

在一个车站有一群等车的'人,有大家小姐,有工地的农民,有白领,有带有传染病的医生,有中年妇女,也有抱着几个月的婴儿的妇女,很是热闹。

当然在车站也有规定,妇女儿童,老人,职业工人,都有属于他们的车站。

在车站的一旁,立着一块高高的牌子,牌子后面是一个“绿色通道”牌子上面写着:母子上车处。但是,牌子后站的应该是妇女儿童却站的是四个假文盲。第一个穿着一件大衣,手插在两边的兜里,嘴里还哼着一首小曲,看起来很悠闲的样子,但是他不知道,他已经列入了“文盲区”尽管他可能不是文盲。第二个头戴毡帽,闭目养神,身上穿着毛领大衣,手插在裤兜里,脚慢慢抖动着,可能湿润的空气冻着他了吧!他后面的那个人,一脸埋怨,撇着嘴,像和人吵架了似的。一副自以为是,闷闷不乐的样子。下面穿了一件棉袄,一件棉裤,手和前两位一样。第四个人,脸上带着口罩,身上穿的像一个北极熊一样,好像生病了,病恹恹的。牌子后站着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她好像没地方站。

这四个人又不是文盲,那为什么还要站在“母子上车处”就因为两个字“便宜”第一个人可能是这样想的:我没看见,就站一会没什么,反正也没人管。就因为没人管,才要看自己的自觉性。第二个人会想我闭着眼,我看不见。但是同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比上了眼,就等于关上了心灵之窗,关上了良知。第三个人会想:站哪都一样,反正都要上车。你站在了一个不属于你的位置,你会让一个属于他的人没地方站。第四个人会想:我生病了,别找我的事。不要想着自己有特权,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你们如果都这样想,那就完了,世界将笼罩在自私中。

打消这个念头吧!

同学们!不要为了自己的一己利益而让别人无法享受属于他的利益,不能占有不属于自己的车站。

热闹的车站作文【四】

我没走几步,就被赶了出来。在我张望的瞬间,我再次走出火车站的出口。第二次走出出口。

我又从我曾经走过的网吧面前走过,在积水低洼的地洞口走过。我想从火车站的出口走进去,然后跨过并排伸向远方的铁轨,回到地洞口的那一边,但是我被站务管理员赶了出来。我只好再次从地洞口走过。

地洞口在灰暗的钠灯照射下显得有些恍惚,我似乎看不清彼方。呼入一口新鲜的空气之后,我明白我已经走出地洞口,走出灰暗,走到铁轨的另一方。

我就在这儿轻轻地回望。回望我曾经跨过、曾经魂牵梦萦的铁轨。之前,我就是从这儿上去,然后看到远方驶来的列车在这里徐徐停下。远方带来的旅客,使口音的地域性差异在这儿分外鲜明。

我就是从这儿上去的。之后看见了石子,铁轨下面烙着的石子。我并没有那样轻盈地走过去。我感受到了铁沧桑的沉重,感受到了彼方的沉重。恣意增长的灰色在停靠的车厢上蹒跚,粗犷却又在明亮与灰暗之间的铁轨伸向未知的远方。我没有踟躇,我就那样完成了一次铁轨的跨越。

不同的轨道上停靠的不同的车厢在缄默,我无法透彻地领悟它们的表达。是坚于沉默还是安于安宁?不得而知。穿着黄色衣服的工作人员在旁边一一查看,没有了牵引力,它们在此处恬然地陶醉于他人他物的抚摸。

突然间想起老狼的《关于现在,关于未来》。

“关于未来,你总有周密的安排,然而剧情总是被现实篡改。

关于现在,你总是彷徨又无奈,任凭岁月黯然又憔悴地离开。“

也许老狼略带沙哑的低声吟唱是对的。谁知道,列车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远方?

这儿完全没有了烟雨江南的痕迹,尽管此处并非江南。倘若不是江南,那么我觉得它能算得上半个江南。因为它有江南的特质。呼啸而过的列车带着旋风从海岸驶向内陆,从现代走向远古,从灵动趋向沉稳。“江南”里横穿梅雨季节的使者,逾越了时空的界限,把现代带去远古,把远古带来现代,把现代还原,让远古氧化。

我看到了从远方到来的列车。车上沉睡的旅客使列车更见沉默,站上稀少旅人让火车站愈显凄清。偌大的空间回旋着小贩叫卖的吆喝声,我望了望脚下的铁轨,开始往出口走。

之后我想再次跨越铁道,却被赶了出来。是否,每个真实的背后,总有坚守的人?

往回走,到了铁轨的另一边。

回望,发现列车正在启动,蹦溅出来的笛声,穿破高空。

热闹的车站作文【五】

这个时代的文盲已经很少了,大家都上过学,认识字,我以为文盲只是不识字罢了,但当我看到这幅漫画的时候,却看到了另一种所谓的“文盲”。

在哦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里,在车站里的一个入口处,大大的写着“母子上车处”,而这里却站这四个“绅士”。第一个人穿着件大褂,脚上穿着皮鞋,也许是因为天气的寒冷,他把手插进了口袋里,尖尖的鼻子上紧闭的眼睛,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第二个人穿着羊皮大衣,脚蹬皮靴,头戴棉帽,眼睛地闭着,闭成了弯月牙,装作什么也看不见,生怕别人不把他当盲人看似的。第三个人比其他三个人都要显得矮小,穿着的.棉袄像是被充了气似的,鼓鼓的,脚上穿着一双尖尖的皮鞋。大大的嘴巴,尖尖的鼻子,圆圆的眼镜下依然是闭着的眼睛,从帽子里自然垂落下几根细细的头发。最后一个人的装束跟第一个人差不多,只不过嘴上戴了一副口罩。他们“霸占”在通道里,却把一对母子俩挤在了一边,妈妈围着头巾,孩子手里拿着玩具,被妈妈抱在怀里,母子俩用看小人的目光看着他们。

这就是所谓的“绅士风度”,只会装作文盲占用别人的通道。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做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人,不可以像画中的人物一样只想贪图便宜却被别人看低了。

热闹的车站作文【六】

当你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当你深深地看着我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当你踏上离别的列车,我终于不停地呼唤:诺儿、诺儿,你可要回来啊!我会在这儿等你的……

看着列车顺着铁轨将你送往站牌所指的方向,我的心也随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在颤动,在流泪……我时常会去那送走你的地方找你,因为你曾经站在这里,因为你是从这里出发的,因为你……还因为你说过你会回来的,还因为你还说过我们之间的情谊是永远的,还因为你说过……

我知道在这离别的车站,许多人再难重逢,剩下的只是那美好的回忆,剩下的只是那对车站的企盼。虽然我们距离得很远很远,虽然至今列车还未把你带回来;但是我想,你一定会回来的,你总会乘坐列车回来的,因为你不会忘记我那含泪的眼睛,你不会忘记你的诺言,你不会……

当我站在车站等你时,当我极目远眺时,当我望着一列列列车呼啸而至时,当我一次次黯然神伤地离开车站时,当我看到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失望地离开车站时;我觉得那车站上的站牌也低垂着头,也在为我们的离愁而伤感,它好像也无法承受每天离别的人群带给它的伤痛;那车轮撞击着铁轨发出的“咣当、咣当”声,也在为我们的失望而内疚,它也好像也不情愿太快地离开车站,也在说:我会慢点、我会慢点……

我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这车站台,望着开来的开走的那和你乘坐的一样的列车;我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这既陌生而又熟悉的车站,来到这曾经有过你的身影现在却没有你的身影的地方;我一次又一次站在车站上,抹着永远也抹不完的泪水。诺儿,回来吧……

热闹的车站作文【七】

一拨来了,一拨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又走了……早晚高峰时间的车站上,变的永远是人,不变的永远是等车人的心情。

红日初升,我急匆匆地赶到车站,各路人马不约而同地如期赶来:有穿着时尚的小白领,夹着包的男士,提着菜篮的老人,戴着头盔的工人,更有像我样背着书包的学生,都希望在这宝贵的早晨先人一步。我们就这样聚集在同一个小小的车站,成了一群等车族。车子没来,急人哪!有人时不时踮起脚跟向远处张望,希望看到公交车的身影,难免等来的是别人的,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人上车;有人不断地向外挪动脚步,希望能在车子到来的第一时间挤上去;有人还晃动着身子,跺着脚,双手互相摩擦着撞击着,把眉头皱到不能再皱……我也不时看看表,左顾右盼渴望车子早些到来,哪怕只早几秒也行,唯恐脱了班次,贻误了上学时间。

其实,不管等车人着急不着急,车子到站的时间是不会为此而改变的,心焦徒增烦恼,破坏一天好心情,不如静心静气地等。生活也如此,不管你悲观也好乐观也罢,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与其沉沦毁灭自我,不如积极面对。正如古希腊米南德所说:人生在世并非随己所愿,而是尽己所能。但纸上谈兵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不可企及。终于等来了,带着欣喜与希望告别了车站。

暮色降临,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之后,我和同学来到学校对面的车站。此时,我和同伴边聊边等,心里竟盼着车晚些来。身旁,有成群结队一同等车的工人,干完了一天的活儿乐呵呵的;有三三两两看完世博的游人站站坐坐,好不悠哉;有形单影只的员工,翻翻报刊杂志……各种生活情趣在这小小的车站展现得淋漓尽致。

生活就是这样,一天里或阴或晴,或喜或悲,有了比较才显美好。

车站,聚集了各色各样的人,容纳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展现着五花八门的人情世故。它就像生活的缩小版,平平淡淡,却形成了特有的车站文化。

热闹的车站作文【八】

幸运的是,这时在公交车站等车的人并不多。可能是上一辆车拉走了很多人,剩下的都怀揣着下一辆空车的梦想,找到自己的那个角落里的座位。

一些学生们背着厚重的书包在旁边嬉戏,追逐着,前面的人已经跑在马路上,仿佛一下子就抛弃了一天学习所积淀下来的疲乏,和上课时的倦意,唯独初三的学生。其实,他们面对的压力不亚于将要高考的高三学生。他们抛弃不了疲乏和倦意,眼神呆滞,一直盯着对面的餐厅。

一辆辆的公交车从车站经过,人们就有些厌倦了。开始向车开来的方向张望,每隔几秒就看一次,最后直跺脚,并抱怨着,控诉着公交车。仿佛自己所看到的每一辆公交车的号码都是自己的那辆。

最后,一些失望的人从车站边的人群中退出,站到一片松散的区域。

车来了。

不知道是怎样的力量,车站已经挤满了人。车来了。人们奋不顾身的向车门打开的方向移动。车门打开在一个幸运儿面前。但他却上不了车。两边的人一下挤了过来,没有一个人能上车。最后,有一个人用力一挤,就化解了这紧张的局面。但处在上车人群中的人就没那么幸运——被两边和后面的人夹在中间。于是他就拼命地喊:别挤了!最后,他无奈地退出人群,站到了队伍的最后。上车的人,早已准备好了公交卡,飞速的刷响后,跑向他心仪的座位,后面的人远远地看到车厢后部座位已满后,迅速转身,坐在了旁边的座位上。最后的人,绝望的看了看车厢,就站在了售票员的座位旁。有的人索性站在了车厢中部,打开手机。

车走了。

迟到的人绝望的站在刚刚闭合的车门前喘气,用眼神告诉售票员再给他一次机会。但还是被汽车尾气无情地拒绝了。最后表情尴尬地靠在车站的牌子旁,安慰着自己等待下一辆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