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自我忏悔作文300字(自我反省作文300字左右)

自我忏悔作文300字(自我反省作文3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3-08-24 10:32:11
自我忏悔作文300字(自我反省作文300字左右)

自我忏悔作文300字【一】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自我忏悔作文300字【二】

有人说父爱如山,冷峻而深沉。沉默中蕴藏着无限深情。恩我认为也是这样。

记得那是冬天的一个夜晚,天下了雨,吃玩晚饭的我正准备到外面去运动一下,可刚迈出一步,就摔了个狗吃屎,疼的.我不得不以大哭发泄。

爸爸听到哭声,走了出来,站在我身边一动不动,眼里留露出一种不可琢磨的眼神。许久,爸爸仍那样站着,我赌气地爬起来,冲进房间,倒在床上......

当我睁开眼睛,天已经亮了,不知谁给我把肿的象馒头的脚包扎了,被子也盖了。“反正不是爸爸!”我心想。吃饭时,爸爸象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没办法我也装着什么都忘了。

午后,爸爸才说了句:“行李都收拾好拉,我送你去上学。”说完,背起行李就走了。我也只好跟上,走到河边,寒气扑面而来,不禁打了个寒战。爸爸早已脱了鞋,踏入水中,边走边说:“你等我,我把行李放过去就回来背你。”

许久,爸爸回来了。此时他的脚已冻的通红。我真不想让爸爸背我过去,但这该的脚......哎!!

啊!他的背是那么宽阔,温暖......我的叫一下触到了什么,打断了我的思路,原来到岸拉。

到了公园,我上了车,交了车费,望者爸爸的背影,我无意中发现了爸爸的鞋子上有块迹。哦!怪不的他刚才那么迅速的穿上鞋子。我心一酸,泪模糊了视线。我第一次发现爸爸已经老了,背也不在那么挺直,宽阔了。而是瘦瘦的,弯弯的。哦!我记起了有位诗人曾说过:“孩子是箭,爸爸是弓,要想把箭射得更远,爸爸的背将更弯。”

自我忏悔作文300字【三】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 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寻找?既是通过记忆,也是通过期待。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不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 而且通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满了罪性,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争。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记忆不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生命,往生命之前无限延伸,就是因为这股力量最终来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实,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创造人的初始所赋予人的恩赐。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始叙述或者讨论之前,以及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充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布朗(Peter Brown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深沉动机的唯一语言。而祈祷语言所呈现的正是一种期待的姿态。奥古斯丁的记忆和忏悔,始终处在一种朝向上帝、朝向永恒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忏悔录》的全部写作,都在这种期待中获取力量。属尘世的记忆和期待之所以显得虚无,是因为所记忆和所期待的,顶多是短暂而相对的善好;更不用说,如果记忆和期待的对象是罪的快感给心灵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将在时间中彻底沉沦,无法摆脱罪的习惯对心灵的桎梏。但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却不同,因为这时记忆和期待的对象乃是最为真实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灵更加内在的本质,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实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把时间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联系起来。在对永恒上帝的记忆和期待中写作《忏悔录》的奥古斯丁,虽然仍然处于时间之中,但是他难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吗?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关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我,而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为前提。记忆和期待之所以能够指向幸福的实现,就是因为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为恰当的关系。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创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认识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现在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未来的期待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人的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心灵的不同描述。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既体现为存在于时间中的虚无处境,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意志的错误追求。因为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悲惨的在,人的理性无法把握时间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乐。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帝的关系,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骄傲变成真理面前的谦虚,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间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幸福。

通过正确的记忆和期待,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体。而人对他的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则能够恢复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样,奥古斯丁也要面对“认识你自己”的问题,然而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却和古典思想迥异。苏格拉底在执行神谕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其实没有什么知识,只能带着无知之知的谦虚不断地追求智慧。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并没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典思想那里,远远没有在奥古斯丁身上这样复杂和迫切。追求智慧的无知之知,体现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从而运用理性的爱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 但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理性,连同人的心灵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质。人的真正本质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认识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人才可能真正“认识他自己”。幸福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动,爱智的生活只有在爱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 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确实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必须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现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自我忏悔作文300字【四】

有人问:阅读一些思想比较深刻的书籍,要在怎样的心情之中,怎样的处境之中才会更适合阅读呢?

面对这个问题真是不好回答。我也深深知道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的难处。就是因为拿起这类思想深刻的书籍的时候往往哈欠四起,脑袋发胀、心思全无。所以或许才问出一个人是不是在一种特别心情和处境之中时会更容易接纳和喜欢上这类思想深刻的书籍。对于我而言,喜欢看这类的书籍,全因为自己不由自己地在思考并且也乐意去思考。可以这么说一个阅读的书籍与他思考的程度和对象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与一个人在特殊的心情和处境中,突然间对一本自己平时很讨厌,认为过于深奥的书深深地喜爱有矛盾。好比如生活在公元四世纪的奥古斯丁,在他一生中最低潮,最颓废,最绝望的时刻,因为《圣经》中的一句话就全然改变了生命的状态和生命的方向。因着这个改变,在若干年以后他就写了一本名为《忏悔录》的自传。这本书被举世瞩目,同样也影响和改变了无数的人。

在我印象中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有过两次的正面接触。一次使现在,另一次就只有在我脑海中的星星点点而已了。而更早地使知道另一本《忏悔录》,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卢梭创作的。能接触道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完全使由于因为信仰的缘故。那时,更接触教堂不久,听闻弟兄姐妹们说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不错,作为新鲜的基督徒很由必要也使很值得去翻阅的。为了让自己多学习一点,更为了让自己在前人的点化之下做一个更像样的基督徒,自己就跑去借了来看。巴望着自己看了书以后,自己能够对自己深刻反省,深刻忏悔,来一个彻底的洗心革面。

其实自己看书也并不是都出于兴趣和爱好,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更是我钻进书堆的动力。看厚黑学,希望自己能心黑、脸皮厚、练就一个妖精本领;看心理学,希望自己能洞察旁人一切心机,使自己无人不晓;看成功学,想自己能胸含百惠,马到成功。不过可惜,自己总是看什么不成什么,在世道上也没听说谁看了一两本书就成了名流。或许使自己做梦做得太傻了吧。

总之第一次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没能亲密得起来。草草翻了几页之后,就被生涩、古怪的、不知所云的语言表达给吓退了。自己只能感叹人家大师太深奥,自己太过肤浅了。

谁知我这一放下,竟是两年多过去了。两年多来,自己在书堆里无数次重演着拿起、放下、拿起、放下的戏目。

而这一次拿起竟是在百无聊赖之际,对上帝未能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完整看完呕出气来。我发现它就躺在自己的床边,于是狠心咬牙非得看完不可。这一看就把我带入了公元四世纪的世界,遨游在文字铸造的历史记忆里的历史之中了。直到自己把它看完,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也深陷其中,俨然有余音缭绕,三日不知肉味之感了。自己的心底才迸发出激情的昂思,犹如发现一座盛产的宝藏,要大声疾呼,好让众人同得宝石的喜悦。

如果生命是一段旅程,这些引人深思的书籍就是旅程中前人遗留下来的方向标和提示。看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这种感觉越加的深刻。

从呱呱落地的婴儿道咿呀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调皮捣蛋的童年,到举目望苍穹而会倍感惊愕的少年,再到学业有成,一心追求名利的青年,再到浪迹社会,贪图奢华享乐的壮年。从美丽田野道梦幻纯真的课堂再道人心狡诈的社会江湖,一路奥古斯丁带我们一同领略,带我们一同思考。

谁一落地不曾是婴儿呢?可谁又能言语地清楚在记忆中早已消失得年岁呢?

谁不曾小偷小摸,调皮捣蛋呢?可谁又是否知道我们的这些举动的真正原因呢?

婚姻、金钱、情人、哪一样在被年轻气盛的青年拿来作为调侃和吹嘘过呢?可里面到底是毒药还是快乐,我们真的在意吗?

喜欢上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因为他的诚实和正直。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样真的就足够了吗?

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在此刻的光景里是一错再错过来的,也许是满目苍痍,而我们勇敢地去面对了,去承担了就完全不是一个懦夫了吗?也许这种勇敢只是顽梗地无奈何的胆量吧。好比被蒙了双眼的人,勇敢地冲下了悬崖,而不愿解开眼套,停住双脚。

真正的勇敢还要敢于反省和忏悔,敢于否定和接受。

缺少反省和忏悔,就是行走在黑暗中。也许你很勇敢地在黑暗中爬行,只不过是因为你见到过光明,只不过是因为你一直拒绝光明。黑暗若被光照明,从此就是行走在光明之中了。

自我忏悔作文300字【五】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自我忏悔作文300字【六】

我曾经对小狐狸这样说,我不爱被束缚。

"我曾经一个人走在冰冷的大街上,只有闪烁的路灯陪伴我,把握的影子一次又一次的拉长,在一次又一次地剪短。我不喜欢孤独的感觉,但当我爱上了猪,我便学会了一个人生存。"

我曾经对小狐狸这样说,我不爱孤单。

我一直不爱孤单的傻风筝。在寒冷的空中寻找混暖的翅膀。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单的。没有陪伴你的.人。可我好时忍不住向猪撒娇:

"不要让我孤单一个好吗?我怕黑。"

猪听完总是微微一笑,在阳光下,温暖一遍遍地袭遍我全身,让我误以为他是不经意间坠落人间的天使。

可是,天使是要回到属于他的天堂的。

到现在,那一片湮红还不时出现在我的梦中,那大概就是从人间到天堂的通道,从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的黑色中渗出。

黑色,我的猪,最爱的颜色。他的颜色。

孤单的风筝,永远是一个人。天使,也将离去。

风筝,向往天空的宁静。

无论人世间的一切如何改变,天都不会变,永远那么平静与安详。

风筝,向往天空,我的猪,在那里安眠。

自我忏悔作文300字【七】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