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记录今日的美好与温馨的作文(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优秀作文)

记录今日的美好与温馨的作文(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优秀作文)

更新时间:2023-02-13 03:53:48
记录今日的美好与温馨的作文(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优秀作文)

记录今日的美好与温馨的作文【一】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发展背景下,终身学习,智慧与研究结合,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班主任发展是主题。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陈琦教授《中职学校德育发展背景下的班主任专业成长》,广东省中职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汪永智书记《做富有教育智慧的中职班主任工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主任张辉教授《中职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及素质养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陶红教授《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与疏导》,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林家祥校长《德育校长视角下:中职骨干班主任工作定位及实践——以顺德陈村职校为例》,广东省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刘卫东副校长《做个幸福的班主任——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压力的调适与专业成长》等,他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广阔的视野,阐释着班主任的成长风雨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成为一个合格乃至于优秀的班主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修养与锻炼形成的。21世纪信息时代下,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问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如果教师只用简单地说教去规范学生,学生是无动于衷,甚至对牛弹琴的,班主任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努力学习,树立自身形象,赢得当代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就必须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就必须学习班主任专业知识和其他各门学科知识,精深专业知识,完善教育思想与方法,丰富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当然也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虚心学习,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学生观,教育观,做一个幸福、智慧的班主任。

记录今日的美好与温馨的作文【二】

河流的坚冰面目木然,山野的树表情漠然,一切都在半梦半醒之中,昏昏然……现实此刻还远离想象,顺其自然的面对,不属于你的个体选择范畴,唯一的,就是坦然地接受。

这个时候,对于我来说,相守着时光,读几页书,听一段音乐,再来一杯咖啡抑或是红酒,是等待中消磨冷清的有效途径……淡然的情绪,因此安静而从容。

几页书的阅读,会把一些关于季节关于生命关于情感之类的文字带入你联想和想象中,让你的向往冲破冷寂飞向遥远……不知不觉中,冷寂的时光似乎缩短了许多。

一段音乐在反复的倾听中,会让我有些发木的思维渐渐舒活,犹如律动在五弦上的那些音符,微微地跳荡,舒缓了听觉,也舒缓了神经,让一些念想释放,也让一些情绪恢复……

用咖啡来醒脑,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尤其是在这样乍暖还寒的'时令里,一天一杯淡味的咖啡,让一些忙碌后的疲惫“绝尘而去”,让一些沉积中的盎然“卷土重来”……

这样的等待已成了多年的习惯,没有落寞感,很充实也很宁静。不急不躁地等待春光漫过来再漫过来……一个人,守着这样的时光打发时光,不说悠然,自然悠然。在风儿将一季的灰白轻抚为一点点鹅黄再到一片片的葱绿时,憧憬变为现实,心境里悄然升腾的欣喜,让整个人神清气爽。

习惯了等待,自知那到来的一切都在季节的计划书中。会按照季节的计划一步步地靠近你或一步步地远离你,这不是宿命,这是规律。你的等待只需遵从规律,因此安下心来,等待季节给予你的又一次更迭。这自然而来的一切,跟你或者我为了改变命运,抓住机会去努力做好什么完全不同。

对于季节,等待的结果,自然会达成你的希望看到的结果;急不可耐的等待,烦躁不安的等待会让你身心处于煎熬的状态,也是一种折磨。季节,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由是,心平静气地等待,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是一种修养或者心态,更是因为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和敬畏。

翻累了书,喝一口咖啡听听音乐;到户外走走,在渐暖的阳光里伸展四肢,做一次深呼吸,向远处深深地遥望……就这样,等待的日子便不再漫长而悠远;相反,那期盼中的一切,会在你不经意的等待中,惬意地停靠在了心灵的海岸……

记录今日的美好与温馨的作文【三】

我们传统的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本组织教育教学,一切从教材出发,习题、考试都离不开课本中的内容。而课程改革以来,变动最大的就有我们的教材。课本中鲜艳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多了起来,乏味俗套的问题少了许多。教材的编写不光是给学生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这些新理念的实施离不开我们教师。

1、研读教材

现在的教材依据学生的情感知识需要进行编写,贴近了学生的心灵,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在独自阅读课本时也有难以逾越的困难。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因为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将这些难题和问题忽略,相反,它们正是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密切注意和着力最重的地方。一个教师,能否在拿到教材后发现这些难点,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础。当然,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根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同时,新教材中人文化的东西逐渐增多,一篇看似简单的课文背后,可能蕴涵的情感、态度极为丰富,想让学生能感悟这些情感,那么教师首先就需要具备从字里行间体悟情感、价值的能力。这也是现在教师所要有的研读教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组织教学

如同工程师的建设图纸,医生的医治计划一样,在深入研读教材后,走进课堂前,

每一位教师都会在心里对一堂课给出自己的设计。书中提到了一位中学教师,他在对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的代表开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而学生也非常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真可谓是天衣无缝。这样的一节课在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心中绝对是一节无可挑剔的好课,但对于美国代表来说却是一节充满了问号的怪课:学生的问题去了什么地方?学生既然会回答所有的问题,那还要上课做什么?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都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技能和解决难题上,如果一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记忆知识,都能没有问题了,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一种怪现象,当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一年级的小朋友时,他们能回答出22种不同的答案;而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大学生时,他们却不知如何作答,最后才在老师的点名下说出了一个答案。难道大学生还不如小朋友吗?不是,关键在于,经过长时间的学校学习和训练,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了。书中,作者把这种教育叫做:去问题教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创造,创造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明确一堂课以后学生得到些什么。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发现、思考、合作,让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对未知知识的探求。

3、 走出教材

课程改革以来,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其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但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信息量巨大,不用说是教材,就是权威的科学用书也有道不尽的地方。我们的学生最终还是要进入到社会中的,对于信息的掌握自然是越多越新越好。现在很多的教师都将目光放到了教材以外,课堂信息量大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在跳出教材上需要有一个度,如果喧宾夺主、不分主次,那么就算信息再多,也只能是学生脑中的“过眼云烟”,不能生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更不能激起学生的探求。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要让丰富的信息充实教材而不是割裂和主导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