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我重新认识了幸福作文(以认识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我重新认识了幸福作文(以认识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2-07-21 23:44:37
我重新认识了幸福作文(以认识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我重新认识了幸福作文【一】

苦瓜,入口时苦苦的,但不一会儿,甜甜的味道就钻出来了。其实幸福也是这样,开始似乎苦苦的,到了后来,它就如蜜一般甜。

“轩轩!你看你,就是没收拾,书怎么又跑到厨房里去了?”妈妈又在唠叨了。我不禁皱起了眉头,赶紧用手堵住耳朵,“你烦不烦啊!我在写作文,别来打扰我!”思路被打断了,我顿时火冒十丈,声音提高了八度,朝厨房大吼一句。可还没过去两秒钟,妈妈的声音又弥漫在屋里了:“你又不耐烦了吧?你就是这么…….”后面的话我再也听不进去了,大吼了一句:“我出去了!”——“啪”地一声,我摔门而去。

走到街道上,我踢着路边的小石子,不禁小声嘀咕道:“妈妈真讨厌!明知我已累得筋疲力尽,可回家还唠叨个没完,真是的!”走着走着,我竟来到了一家水果店门口。朝里一望,我无神的双眼不禁一亮,有桔子!这可是我最爱吃的水果了。我急忙问老板: “老板,桔子几元?”“二十元”老板手中数着钱,漫不经心地回答。 “二十?你真是飞起来吃人哟!”我愤愤又无奈地离开了。

轰隆隆!变天了,雷响了起来,夏真是个顽皮的孩子,肯定又吃鞭子了。两滴雨水落到了我的肩上,我急忙来到了屋檐下躲雨。不一会儿,雨就有豆子那么大了,风也开始舞蹈起来了。这时,一对母子也躲到了屋檐下,与我相距不远。母亲问:“儿子你冷不冷?”“不——不冷。“儿子颤抖着回答。”“你看你,还说不冷。”母亲一边心疼地说,一边脱下了外套披在了儿子身上,“来,披上。”儿子穿上了母亲的衣服,似乎暖和多了,依偎在母亲怀里。可母亲的身体却有些颤抖。看到这里,我的心好似被什么撞了一上,往事一一从眼前闪过…….书桌前,那写字的人不是我吗?教我写的不是妈妈吗?病床上呼吸微弱的不是我吗?为我送水喂药的不是妈妈吗?我再也无法停在原地,飞一般冲进了雨中……

快到家了,我忽然停住了,前面那个背景好熟悉,是妈妈!她快步起来,一把将我抱在怀里,语气中尽是焦急:“你看你,出门也不多穿点,也不带雨伞,万一感冒了怎么办?”我没有说话,幸福的暖流涌遍了全身。回到家,妈妈从桌上拿出一盘黄黄的果子,说:“你不是爱吃桔子吗?今天我恰好看见…….”后面的话我已听不清,只觉得眼前一片模糊……

就像吃苦瓜一样,入口时苦苦的,不一会儿就好甜好甜,这真的'很像幸福的滋味,开始似乎苦苦的,后来就好甜好甜…….

我重新认识了幸福作文【二】

幸福就是——炎炎夏日,一饮清泉;万物之春,一赏春花;金色丰秋,一品鲜蔬;寒冷银冬,一望草原……

春天,农人们在养育他们的土地上撒下种子,脸上的笑容仿佛是看见了丰收的农田。外婆也在自己那小小的一亩田中劳作,全然忘了这刚解冻的泥泞。妈妈在一旁帮外婆,我却去寻那最美的春色了。

乡间的小路,是有趣的。刚破土的小草,还只是新绿,并没有夏日那油光的娇嫩欲滴。小路的心头是条小溪,潺潺水声,引来了鸟儿,鸟儿们享用着大自然给予的甘露,仿佛沉寂了一个冬季的嗓子润了,和着流水婉转动听。鸟儿们散了,我也累了。还是那条小路,不知是被我遗漏了,还是什么,竟生出了几朵小花,隐在新绿之中。

再望农田,有几块刚还是一片混乱,现在却是一片整整齐齐的稻秧,如同镇守大地的新兵。

村里那位老奶奶的田里竟有好几人在帮忙。其中还有没种完自家田的呢!众人脸上却只有欢乐,和和睦睦心与心连。不一会儿,老奶奶的田就插完了秧,比边上那几块田都要绿,都要整齐。

到了夜幕降临,众上脸上洋溢着欢乐与幸福,聚在大院子里,吃着美味的饭菜,谈论着农田里的趣事,分享着心中的幸福。平时严肃得很的那几位老人家,现在也沉浸在那欢乐中。

我的心仿佛与众人的心连在一起,被幸福感染着,眼前这一场景不就是春天最美的景象么?众人脸上的笑容就像此时的饭菜一般香甜。

幸福的味道就是那饭菜的味道,香甜润心。

我重新认识了幸福作文【三】

唐君毅从道德实践指出,道德生活的本质为自觉的自己支配自己,超越现实的自我,从而显示出道德自我的尊严。然而,唐君毅进一步思考,这道德自我的根源在哪里?这样,他就开始了对本体论的追寻。一般来说,追求本体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主客两分的方式,一种是主客合一的方式。单波先生认为,唐君毅“显然采用了主客合一、天人合一的追寻方式,去探寻‘心之本体’,而且是由道德实践而进入的。”

首先,唐君毅对心之本体的追寻,是从思考“什么是世界?我们当前的现实世界是否真实?”这个哲学上老问题开始的。他经过反省发现这个现实世界“是虚幻、是妄、是梦境”。最显著的理由在于它呈现于时间。时间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流转,是无常的。唐君毅反复思考,还是觉得“一切存在者必须消灭,时间之流水,如在送一切万物向消灭的路上走。一切的花,一切的光,一切的爱,一切人生的事业,一切我们所喜欢之事物,均必化为空无”。由此可见,唐君毅对现实世界空无的无奈,让他多次想逃脱这样的感受,可是越觉得它逼迫他,所以发出了“此现实世界是根本无情的”哀叹。进而,唐君毅看到现实世界永远是一自其所生的过程。人生每一活动所有的价值与意义都是唯一无二的,所以其消灭与过去,都是一可悲的事,这样的无可奈何再一次让唐君毅感受到“现实的世界,是一残酷而可悲的宇宙”。

其次,唐君毅并没有落人佛家的空幻之中,他反省到对现实世界的虚幻、残忍不仁及不完满有一种不满,他要超越现实世界,向上追求真实的根源。唐君毅说:“我现在相信了’在我思想之向前向下望着现实世界之生灭与虚幻时,在我们思想之上面,必有一恒常真实的根源与之对照”。而此根源,不能在我自己之外,“当即我内部之自己”,“此内部之自己,我想,即是我心之本体”。唐君毅明白了之所以对现实世界不满,就在于我内部的自己,原是恒常真实的,但与所见现实相矛盾。由此可见,唐君毅先是怀疑现实世界的不仁,转而对于此怀疑心灵的肯定。此过程颇似西方哲学家笛卡尔论证“我思故我在”的过程。然而,两者的思想过程还是有区别的。笛卡尔所肯定的心灵,是一理智的心灵,而唐君毅所肯定的心灵,是一道德的心灵。笛卡尔由于我思所以证明“我”在,但唐君毅由于我不忍见世界的不仁与虚幻,以证明有要求仁与真实的“我”、“心”在,可谓是“我感故我在”。

再者,既然肯定此道德的心灵,那如何证成我之心体的恒常、真实、善与完满的?唐君毅认为“我的心体之超临于时空之上”,因为心体虽然不可见,但心之用即思想可以说。思想可以思考整个的时间空间,这样思想的“能”跨越其上而超临其上。在时空之上,本身必不生灭,生灭只是时空中事物的性质。思想在生灭,只是在我回头看时,思想的表现而已,所以不是思想之“能”的消灭。这样,心体就超越时空,是恒常和真实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回头看现实世界的生灭变化,因为我不满残忍不仁的现实世界,我善善恶恶,那么这个念头的根源的心之本体,决定是至善的。并且,唐君毅发现一切道德心理都源自我们能超越现实自我,这说明超越现实自我的“心之本体”是至善的。这里的超越现实自我就是道德自我。同时他深信心之本体是完满的,因为它跨越无穷的时空之上,涵盖时空中的事物,必然是完满无缺的。

其四,唐君毅认为“我的心之本体,即他人之心之本体。”因为我的心之本体是至善的,通过道德心理而命令现实的我,超越现实的我而视人如己,这就表明现实的人与我有共同的心之本体。进一步说,他人的心之本全由我所置定,就可证明他人的心之本体不外于我的心之本体。从现实世界看,我始终与平等相对,所以不会陷于唯我论。我与他人在现实世界中,认识活动也是互相交摄,就在超越的心之本体处相合。唐君毅认为此意即同于刘蕺山所谓“身在天地万物之中,非有我所得而私”及“心在天地万物之外,非一膜所得而囿”。

最后,唐君毅进一步认为,“人我共同之心之本体,即现实世界之本体”。因为心之本体涵盖了现实世界。在这里,唐君毅从能觉且队类思维能力的无限性和超越性来论证心之本体的涵盖性。唐君毅印证了陈白沙所说的“人只争个觉,才一觉便我大而物小,物有尽而我无穷”。纯粹能觉是我本来就有的,只要我一觉,他便在。因此唐君毅最终认识到“我心之本体确确实实是现实世界的主宰,我即是神的化身”。 三、精神上升之道

唐君毅对心本体的追寻,采取了把形上本体与形下世界先分开再合的路子,得出现实世界的物质和身体都是心之本体的表现的结论,不过这样就容易引起人_种形上与形下、心灵与身体物质对峙的情调。所以唐君毅在探讳心之本体表现于文化生活各方面时,改为了把形上与形下,心灵与身体合一的路子,并指出“形下之身体与物质世界,即所以表现形上之心灵,形上之心灵实遍在于人之各种活动中”。也就是说,这是从人生来谈道德自我之建立。在这里,唐君毅提出了“精神实在”的概念代替“心之本体”,表示心之本体与现实世界是合为一体的。诚如单波先生所分析的,“他由人生的当下活动谈道德自我之建立,透视表现于这些活动中的形上心灵,不仅贯穿了道德实践的意味,而且把本体论引向与人相关的世界、人的生活世界,这就为他以后把道德自我推扩为生命存在打下了基础。”虽然唐君毅到晚年,他所建构的“心通九境”哲学系统,是把“道德自我”扩展到“生命存在”,但“最终仍归趋于超越的、理想的道德价值,守住了他的这一中心观念,并使之系统化、体系化”。

首先,唐君毅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出发,来论证人的一切活动是精神的。在唐君毅看来,从外面看,人是现实的物质界存在,人就是他的身体。身体存在于空间并与外物相对而存在,未来是否会存在无法保障,因为它只在时间中随物变化流转,所以是有限,不自由的。从内面看,人当下就是精神界的存在,是超时空的精神存在,这样的主体、活动主体,是永远在活动中求进展,并继续不断的要求新经验开辟,不是有限,有自由。通过这内外两方面的对比,唐君毅认为“人在根本上是精神、是自由、是无限,而非物质、非不自由”,因为从外面看人是物质,仍然是精神在看。我看我自己和他人的身体都是物质,这说明身体只是我与他人精神认识的极限与边沿,“所以从根本上看,人之身体亦是为精神所渗贯,而含精神性”。这样,人的身体成为人之精神与他人精神交通的媒介。在唐君毅看来,真正的人我精神交通,不仅身体是媒介,连我们身体所关联的一切外物都成为人我精神交通的媒介,这样看来,整个物质世界都是人我精神交通的媒介了。因此,从整个宇宙看,人的宇宙是一群精神实在,通过身体动作,互相照见彼此共同之形上的精神实在之存在,从而形成了“精神之交光相网”。

其次,唐君毅认为,只要人人反省,都知道人在根本上是精神的。精神的目的在于超越现实的限制,成为自由的精神,体现形上的实在。因此,唐君毅说:“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说是精神活动。”由此唐君毅分析了“求个人生存的活动”、“男女活动”、“求名求权之活动”等十二种活动。唐君毅认为,由这此活动所代表的人类一切活动,都是精神活动,都是精神实在的表现。这些活动虽然从“量”上看人人各不同,但就“性”而言,都是人人具有的。他们之间的不同,只是高低次序的不同,只是精神表现的纯粹程度及表现方式的不同。由此可见,“一切人类之活动,都是属于同一的精神实在,只是同一的精神实在表现其自身之体段,一切人类之活动,在本质上是互相贯通、互相促进、互相改变的。”

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分析,唐君毅认为人性根本上是性善的。因为,求真、求美、自尊等都是人类公认的善之活动。即使是个体求生存或男女之欲,也都是间接实现精神活动。因此唐君毅说:“我们必须相信人性是善,然后人之不断发展其善才可能。我们必须相信人性是善,然后了解人类之崇高与尊严,而后对人类有虔敬之情。我们必须相信人性是善,然后我们对于人类之前途之光明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人性是善,然后相信人能不断的实践其性中所具之善,而使现实宇宙改善,使现实宇宙日趋于完满可贵。”

再者,如果我们深信人都是求向善、求精神上升的,怎么这个世界有恶呢?唐君毅顺着孟子及宋明儒家的理路说:“罪恶自人心之一念陷溺而来。一念陷溺于饮食之美味,使人继续求美味,成为贪食的饕餮者。一念陷溺于男女之欲,使人成为贪色之淫的荡者。”人世间的罪恶可以善为工具,在于一念之陷溺。人精神的本质是无限的,但如果这一念陷溺于现实的对象而求其无限,便成为人类无尽贪欲的泉源。由此可见,唐君毅之所以把罪恶归因于一念之陷溺,就在于他深信精神的表现是善的,“恶只是源于人之精神之一种变态”。然而,我们这里就要反思,如果人精神是向善的,怎么又会因一念而陷溺于现实对象呢?对此问题,唐君毅认为,人精神上的沉堕,仍是求其上升,人犯罪仍是实践善。因为犯罪的人,在他最内在的自我要实践善,又不知道如何实践善,所以不得不经过精神下堕的过程,走向一条间接的路,即“人的精神之会陷溺沉堕于现实世界而犯罪,即是为的实现:“改悔罪恶、否定罪恶之善”。选择这条间接的路,回到正路上来,必须感受巨大的苦痛,才能够真正回头。既然恶之源,在于一念之陷溺,那么一念自觉之反观就是求精神超升最直接的方法。唐君毅说:“当相信当下一念,即可转移我们之一切罪恶。因为我们说一念陷溺,即通于一切罪恶;反面即是说,只要我们一念不陷溺,即通于一切之善。”

最后,由上面分析可见,唐君毅旨在说明“人之精神根本是要求上升,以致他之犯罪,我们都说是出于精神上升之要求”,这就是一条精神上升之道。但这条道不能离开现实的物质身体世界,换句话说,人的精神必须表现在物体身体世界。精神实在所要求的,就是表现在现实世界,其表现于现实世界,就可以成其精神实在。因此,“精神实在即现实世界之本体,现实世界即精神实在之表现或妙用。”这样,我们就不会视现实世界的一切活动为卑下,在我们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赋以神圣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了。并且,在现实中,由于人的身体结构气质和环境不同,各人就会有不同的精神上升之路。只要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自觉保持不陷于现实对象,最终都会走向共同的最高理想人格即圣。

综上所述,唐君毅从道德实践指出道德生活之本质为自己自觉地支配自己,超越现实自我,进而从怀疑现实世界的虚幻出发,追溯道德自我在宇宙中的地位,发现道德自我的根源是心之本体。他探寻心之本体的理路就是“在道德实践中一念自反自觉,肯定道德自我,心之本体的形上性。心之本体的无限性是在对有限现实世界的超越破除中显示出来的,因此,超越性的形上自我必返回现实中,表现于现实世界,将现实的一切对象置于‘应该意识’之下,使一切生活道德化,使人的世界变成形上的‘精神实在’”。唐君毅把心之本体置于人之内,视本体为主体,开辟了一条“人生之路”。只要我们每个人有求人格上升的真实态度,互相欣赏人格之美,以助各人实现至善,使各种人的人格以其心量互相贯通涵摄,就是一条统一的精神实在的至真至美至善之实现的道路。我们从完成我的人格之念出发,也要求完成他人的人格,从事应有的文化政教的活动,帮助完成其人格,就会实现理想的人格世界。

我重新认识了幸福作文【四】

我看着别人在哪里看着书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我拿出一本书在售中慢慢的看了起来,我慢慢的沉侵在了书的世界,时间飞快。我看着书心里想着不过是一本小小的书却有着怎么大的魅力心里不由的惊奇。我发现我现在就想一个饥渴的人,而,书就是水。我想一只蜜蜂,书就是花,他等着去采蜜。这样我想起来了一个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邓拓

我只读对子有益的书我选其中的对我有益的我并不是去粗略得看而是细细的`去品慢慢的品,时就像是一杯浓浓的茶吸引着我们去喝,但是必须慢慢去品,品汇其中的韵味。

书让我知道了我的身边充满了乐趣我的身边的书籍他在我的心中沉淀就像一壶老酒越陈约好喝越老越耐人寻味。

我重新认识了幸福作文【五】

从那天起,我一直不肯搭理他,谁让他那么“乐于助人”呢。那一次却让我重新认识了他。

那时气氛十分凝重,考试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聚精会神地写着,钢笔却突然没水了,不仅暗暗哀叹了一声:“真倒霉!”我回头望了望,准备向邻桌借,手却在半空中停了下,心里暗忖:他这么小气一个人,才不会借给我呢。那又该问谁借呢?王昳淼她离我坐得那么远,怎么借呀?一时间我有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想着想着把目光移向了同桌,可我却始终拉不来脸面问他借,毕竟是我先不理他的。

内心焦灼之际,一支墨囊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猛地一怔,他怎么会借笔给我。我带着探究的目光,向他望去。他一下子心领神会地说:“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我像是重新认识了他,一股羞愧的情感油然而生。

这时,“咯噔”一声,有支钢笔掉了下来。我原本准备置之不理,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什么,我弯下腰。

我重新认识了幸福作文【六】

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妈妈带我来到了亲爱的外婆家——临澧县文家乡新屋村。妈妈开车比较慢,但尽管这样,从县城出发,也只需要半个小时时间便到达目的地,听妈妈说这里是全县最大的弥猴桃种植基地。

一下车,便迎来了外婆热情、期盼的目光,我连蹦带跳,来到外婆身边,嘴里大声叫着:“外婆,外婆,我要吃弥猴桃!”“好!好好!,多的是,你怎么吃都吃不完!”外婆边说,手边指向离外婆家约30米的前方,“你看,都在那里呢!”我顺着外婆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大片弥猴桃树被水泥桩支起来,翠绿的叶子下面是一簇簇饱满的果实,麻麻的弥猴桃挂满了整片树枝。

“哇!”我不由得惊叹起来,“好多的弥猴桃啊!”我一边说着,一边迫不及待的奔向了弥猴桃地。

“你慢点,小心摔着。”妈妈在我身后焦急的唤着。“那个树上的弥猴桃还不能吃,你只能看看,外婆家里有已经熟透的弥猴桃。”

但是我已经顾不了许多了,一头扎进了弥猴桃地里,那水泥桩支起的弥猴桃树比我长得还高,我只能仰起头,望着那结实、饱满的果实,口水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那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一伸手,便扯下了一颗又大又结实的弥猴桃,捏在手心里,硬硬的,身边没有水果刀,我便用牙齿一块一块的啃去那并不太好看,而且有点粗糙的皮,翠绿绿的果实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一大口咬下去,一股酸涩的味道弥漫了我整个口腔。太难吃了,我心里想着,一口吐在了地上。

这时,妈妈和外婆也走过来了,“怎么样,不好吃吧?”妈妈笑着问我。“是的,怎么没有我以前吃过的好吃呢?”“这些还没有成熟,家里有已经熟透了的,弥猴桃摘下来,还要放三、五天等果实变软了,才好吃。”外婆在旁边答到。“走,赶快回家,我要吃成熟的弥猴桃!”便拉着外婆和妈妈的手,急急的奔向家里。

堂屋里,外公已经削好了两个成熟的弥猴桃放在了桌上,我一手抓一个,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果然味道就是不一样。成熟的弥猴桃,甜甜的,散发着阵阵清香,那香味沁人心脾,让我胃口大开。

我边吃边问:“外婆,我们家里怎么种这么多弥猴桃?我们怎么吃得完啊?”外婆一脸慈祥的笑道:“傻孩子,你看到的那一片,有四百多亩呢,是我们全村的人种植的,每个人都有份。”

“啊?那全村的人为什么要种植这么多弥猴桃呢?”妈妈接过话题说道:“种植这么多弥猴桃并不全是自己吃,大部分是要卖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卖到哪里?谁来运呢?”我越来越好奇了。

妈妈继续耐心地解释:“这些弥猴桃是我们省农科院的一位博士爷爷研究出来的新品种,他也是这个村子里长大的,所以就把这个新品种拿到他的家乡来种植,到了成熟的季节,便派人派车来高价收购,然后出口到新西兰,你看,外婆家宽敞明亮的房子,还有放眼望去这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家家户户的摩托车、还有小汽车,都是因为种植的弥猴桃产量大、价格高、收购及时带来的,近几年来这里的老百姓都富裕起来了,正是猕猴桃换来了大家的幸福生活啊!”

我似懂非懂的“哦”了一声,嘴里满是甜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