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生活原来这样美丽作文500字(生活原来如此美好作文500字以上)

生活原来这样美丽作文500字(生活原来如此美好作文500字以上)

更新时间:2023-10-26 18:46:07
生活原来这样美丽作文500字(生活原来如此美好作文500字以上)

生活原来这样美丽作文500字【一】

??学原来这样轻松1500字叙事文

我关注申忠海的散文写作,已有两三年了,这一次他结集出版了散文集《心域无疆》。至于对他散文的评价,此书附录收录我的一篇评论文字《人生贵在行胸臆》基本上已经表达了我对他散文的大致观点。可以说他的散文更多的是一种智性散文,知识广博,视域开阔,富于思辩性,多奇思妙想,幽默感强趣味性浓厚,文字口语感强,充满论辩性,行文有一种语言的气势,读其文有如面对其人听其侃侃而谈,文字只是他话语的.实录而已。

现在翻阅他这本书,我偶然产生一个新的想法: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些莘莘学子们,或那些意欲短期内获得大量知识以开阔眼界的人,推荐给他们阅读也许更合适一些。可以说,这是一本知识含量非常高的书,作一个比喻,如果说这本书是一棵树,那么知识就是这棵树上结的繁密的果实,读者可以任意摘而实之。让他们的读书有收到以少胜多,事半功倍之效。如果真能如此,何乐而不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此一本书,胜读十本书。针对某些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这话是有道理的。当然。我这太过功利给阅读限定范围的念头,在读书上有投机取巧之嫌,也可能会让一些人对此书的艺术性、文学性产生怀疑,会对这本书的普泛价值和意义产生误解。其实不然,我之所以有以上想法,同时也表明此书读者面广,具有雅俗共赏品性。文学作品真正要做到雅俗共赏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当然,申忠海的散文除了知识丰富外,还有另一显著特点,就是趣味性,活泼快乐,很有幽默感。几乎读他的每一篇文章,我很有少不笑的情况。或忍俊不禁,或会心而笑,佩服他写文章怎么会有如此多奇思妙想,文彩飞扬,亏他想得出来。古人说,读到妙处须浮一大白。我如果也学古人动辄就浮一大白,必定一篇文章未读完,就已歪倒书案边了。尘世难逢开口笑,在现代社会快节奏强竞争,能让人会心一笑,心灵为之舒展,一篇小文章能有此功效,也算不易了。《猫的自白》,《上帝的游戏》《酒说》等这些篇章我早就读过,现在还记忆犹新,耳熟能详,能记得其中的经典幽默和俏皮话。快乐可以营造,可以自己收藏,也可以用文字的方式传染给别人。读他的文章,我时常会有这样的感想,写文章对他来说真是一件快乐的事,轻松的事,有时甚至是一种高雅的游戏。君子坦荡荡,写文章既能一吐心中积郁,让自己身心健康,又能把一己的快乐人生感悟与人分享,如此愉己又益人之事,何乐而不为?我能体会到他的写作心态,他写作有时是出于一种“自娱自乐”,一种消遣,缺少为文的严肃感使命感,文学对他来说并不沉重,他并不对文学采取过于仰视的姿态,不故作深沉,而多出于是一种平常心,有了这种心态,往往却能出状态,灵感的不期光顾,时常会奇思妙想,神采飞扬。说心底话,我特别羡慕申忠海那种轻松快乐的写作心态,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有一本书名为“篆刻原来这么有趣”,把这话套用到申忠海的写作心态上可以这样说:“文学原来这样轻松”,真让人恍然有悟,会心一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知申忠海他本人是否真有此想法,反正我是确有此感,于是越俎代庖替他一语道出罢。

从申忠海写作心态上,于我作文也多少有点悟道的感觉。酒未沾唇就闻香而醉,书未细读就已有了收获,得其意忘其言,开卷有益一词语用于此,我以为恰当。

生活原来这样美丽作文500字【二】

对于生活,我从未渴望甚至奢望过幸福,每当每个早晨起床的时候,总是默默暗示自己你要快乐,后来发现我从未快乐过,在一个个人面前表现的没心没肺,也许从未有人懂我最心底里的`悲伤。每当耳机被我拿起总是舍不得放下,因为我害怕面对这个灰色无情的世界。走进家门,他们又吵架了……呵,然后从容淡定的走进自己的卧室,拿起书,像是在读。呵……习惯了就好。但,为什么这么陌生的气息越来越挤在我不该承受的无情世界……Why?!

学校,好学生所谓的校园,在这,我……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和老师顶撞。有时也想一了百了,可心里总是放不下什么,Why?我才如此年轻,竟承受了那么多……那么多……上课了,班里还是那么吵,呵……我是班长!谁信啊,?我只是觉得挺对不起那些还想考高中的同学,可能因为我的无能,你们的一生都会受到牵连。提前说声对不起,抱歉……

梦想,它对我很虚无又很真实,看得见却摸不着,听得见却没有方向。有谁的梦想可以实现,有谁想要实现,又有谁没有梦想,更有人一生下来就被安排好了人生。

生活、学习、梦想,我想让我感到快乐,幸福。并且我深知,没有人能给我什么更没有我想要的。

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若想让虚无变为充实,就得有翻天覆地的勇气和魄力”。

我不想世界变得虚无,更不想身边的变的虚无,我不想这样生活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