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内求于己外求于人作文(以求于己求于人为题的高分作文)

内求于己外求于人作文(以求于己求于人为题的高分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10 12:11:07
内求于己外求于人作文(以求于己求于人为题的高分作文)

内求于己外求于人作文【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利益分割问题,我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多替别人考虑,学会替别人着想,长期这样就会形成习惯,养成美德,受人尊重。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过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完全是基于两种不同的思想,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考虑别人,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值得钦佩和效仿的。所以,大禹治水自然成了千古佳话。

内求于己外求于人作文【二】

今天中国式的教育考试制度,就好比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盛行的科举制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追我赶,最终只有精英份子才能挤过桥,其余的纷纷逃脱不了当落水狗的下场。分数录取线就好比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一夫”,给理想丰满而成绩不优秀的学生当头一棒,震得他们两眼无神,心神俱碎。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不符合时代的发展,社会有没有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之道?

要说隋唐时期举行的科举制度,那无非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而制定的选拔人才的方法,直至明朝这一刻靠制度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文字狱层出不穷,统治者只想把那些狭义的思想灌输给天下,好为自己博得”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功名,不得不引得一片唏嘘。其实现在的中国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中国,要求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国家以及人民寄予我们非常”高“的期望,他们认为中国的孩子具有非凡的天资,是聪慧的,有能力的,但是,却从没体恤学生本身的思想。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苦不堪言,另一方面还得承受家长厚厚的期望,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望子成龙,而且绝大部分肯定的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够出人头地,无论是在思想上,语言上,动作上,都严格要求孩子,轻则说,重则打。读不好就是对自己的不孝,读得好皆大欢喜。我们真的应该反省,到底有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经就有不少父母寄予孩子太大的厚望,因为孩子高考分数线差几分考不上重点大学就一味的责骂孩子,最终年纪轻轻的孩子因为承受不了父母的责怪以及舆论的压力,从楼上一跃而下,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的,分数固然重要,但学校到底教给了孩子些什么,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会教什么?他们毫无疑惑的认为读好书就是人才,人才就能帮助国家兴旺发达起来,就能实现中国的”复兴“之梦,可是我要说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学生逃课,旷课的人与日俱增,打架斗殴也不在少数,甚至有学生因为鸡皮疙瘩点小事就将自己的老师直接刺,我们应该反思。除了成绩,是不是还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的培养。是不是不能再一味的追求重点高中或是其他的不是学生所喜爱的?我们是不是不能再:”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值得中国式的教育彻底反思一回的,是不是应当”因材施教“而不追求完美?人生来就会有瑕疵,但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优点所在,如果人们能够更善于并利用这一点,那我想中国的复兴之梦将更快实现。

内求于己外求于人作文【三】

一个下午的自习时间,刚刚开会结束的我匆匆赶往教室。“老师,李乘风把颜丙庥的数学课本扔到楼下了!”一走进教室,值日班长张天骄同学就跑过来对我说。“李乘风为什么要把别人的\'书扔下去?”“李乘风和颜丙庥说话,颜丙庥在做作业,不想和他说话。结果李乘风就把颜丙庥的书扔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听着值日班长的汇报,我已经弄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李乘风,十一班名人也。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上午作业下午交,天天上学常迟到。

老师上课他睡觉,自习时间他打闹。可应该怎么办呢?稍作思考,我想出了一个办法。“乘风,是你把同桌的书扔的?”我走到李乘风的座位前,轻轻地说。“老师,我不小心扔的”。这个孩子倒没有撒谎。我于是拍了拍他壮实的肩膀,“那你就去捡上来。”我的话刚说完,他就快速地往楼下跑去。

李乘风,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做什么事情从不想后果,常做错事常后悔,常后悔而又不改正。“颜丙庥,他给你扔了几次书?”我转过头去,严肃地问道。“老师,有三四次吧!我做作业,他特别烦人地乱说话。”颜丙庥抬起了头,满脸堆满了委屈。唉!谁愿意和这样的孩子同桌呢?这次一定要好好地惩罚一下他。“老师,我把书捡回来了。”李乘风气喘吁吁地说着。“乘风,速度还挺快!很可惜,你的书也不小心被你的同桌扔下去了。”我漫不经心地说道。

李乘风把嘴张得很大,随即扭过头向楼下跑去。一个体重二百三十多斤的同学,在短短时间内,就从一楼到三楼跑了两个回合,也应该是一次强度不小的锻炼吧。

这一事件没有就到此结束,我紧接着召开了一次班会。首先由李乘风同学谈了谈个人的认识与感受,让他去切实地一下这个捡书的过程。然后由其他同学针对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我们不希望别人给自己制造麻烦,那就不要给别人制造麻烦。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内求于己外求于人作文【四】

春秋时期的某一天,子贡向他的老师,也就是大圣人孔子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略加思索,道:“应该就是恕了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流传千年至今不变的道理便出现了。

现在的很多人都应该学过这个道理吧?不妨在看到此文时细细想一想,你的行为和孔子所言一致吗?相信很多人都会点头称是,但是这不大现实吧,再仔细想想吧。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当我问他这个问题后,他想都没想就点了头。其实我这个朋友比较小气,每次别人送了他他不喜欢的东西,他不会丢掉,而是要等到要送给其他人礼物时就趁机把这些他不喜欢的东西当做礼物送出去。什么不合他尺码的T恤啦,戴着不舒服的表啦,不太喜欢的书啦,统统送了出去,却把那些好看的,实用的小玩意儿给自己留下来。有一次我看他这样做,忍不住问:“你这样做会不会不太好啊?”他却头也不抬答道:“你懂什么!我这叫做省钱好吧。”

几年省了下来,他身边的朋友却越来越少,直到某天他收到一个朋友寄来的生日礼物—一大箱的烂苹果,他刚开始忿忿不平,却在突然间想起了自己寄出去的那些礼物;那些收到这种礼物的人,会不会心情也同现在的自己一样呢?他顿悟,此次不再将自己不喜欢的礼物送给别人。

也许你看了这个故事,就会发现自己身上也有我朋友的这种毛病。虽然我们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但我们却无法做到,哦不,应该是只能偶尔做到。我们言行不一致,我们经常口是心非,我们的心还会不时地被自私蒙住,我们会因此而忘却一切美德,一切道理,这往往是会让我们后悔的,但很多人也会不以为意地忘掉这些事情。我们太自私,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的不对。

如果孔子活到如今,肯定是不希望我们这样子的吧。但“人无完人”孔子也不一定做得到没有私心吧,所以,别管他,因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内求于己外求于人作文【五】

庄子讲“鲁侯养鸟”——鲁侯想让一只海鸟高兴,就用车把海鸟迎进太庙,用酒肉美食招待,奏《九韶》音乐让它欣赏。最终,“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究其原因——“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主观地认为别人想要的东西与自己差不多,至少不会差很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我们做一件自己认为有益的事在他人身上时,这件事有可能会使对方产生误会,对方也有可能因不适应而“殆尽”,正如这只鸟。

现实生活中,很多养宠物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要给它们吃最好的食物,让它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每天带它们去溜达,建立起友好的关系。我们总是主观地认为这就是它们的幸福。但,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对于它们来说,吃饱足矣,并不需要多么可口的饭菜,多么可爱的`衣服。他们眼中的幸福是自由,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我们人类所不能给它们的生活。

因此,不要总是拿自己所渴求的东西去揣度他人的想法,不要试图将他们变成与自己一样的人。我们所喜欢的,未必是人人追求的,有时候,随意地揣度,伤人亦伤己。

我们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想一想这是不是他们所追求的,我们是不是真得能帮上忙?

无独有偶。中央之帝混沌之也是由于好心办坏事。

浑沌对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特别友好,倏、忽也对浑沌心存感激,想找一个好的方式来报答他的善待之德。他们觉得人有七窍,而浑沌没有,为了报恩,花了七天时间给浑沌凿出了“七窍”。结果,“七窍”即成,浑沌却。

倏、忽原本是好意,想要报恩,这于情于理都没有任何过错。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浑沌是否真的需要,这样做是否对混沌有利。

有时候,我们会主观臆断,好的东西就与别人分享,这没有错,但强制他们如自己所想,从中获得自己所谓的帮助他人的快乐,这便是大错特错了。

出于好心,而办坏事,往往都是过于在意。而庄子的“己所‘甚欲’,勿施于人。”也许能给我们启迪。

越在意,则越应理性对待,更应考虑周全,好心办坏事,伤害的不只是别人,还有自己。不要因为在意,就理直气壮;更不要因为喜欢,就强加灌输。不要总拿自己的标准揣度别人,因为他们不是你。

都记得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也不应该忘记庄子的“己所‘甚欲’,勿施于人”。千万不要“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不要让你爱的人,成为那只鸟。拼命爱,实则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