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语文本就是写作文的吗(语文书上所有的课文都要背吗)

语文本就是写作文的吗(语文书上所有的课文都要背吗)

更新时间:2024-06-13 22:04:28
语文本就是写作文的吗(语文书上所有的课文都要背吗)

语文本就是写作文的吗【一】

随着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兴传播媒介的迅速普及,人与人交流的言论自由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由现实空间向虚拟化空间延展。开放性的空间与实时的互动性使得网络交流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世界。网络的普及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表达个人想法的平台。然而,在网络平台上部分网名逾越法律界限,发表不当言论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现实正常生活,酿造了许多的现实悲剧。更有甚者,利用网络平台损害国家社会的公众利益。

语文本就是写作文的吗【二】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出教室。讲台下,不知是谁随便乱扔了一个纸团,同学们见了都议论纷纷:“是谁扔的纸团呀?”“我也不知道……”“查一下监控吧。”“我觉得没必要。”

麦豆走了过来,他戴着一顶深黄色的牛仔帽,穿着浅黄色的牛仔衣,一条深灰色的`裤子上,还编着m的字母,脚踏一双牛皮鞋,手插在裤袋里,他看到纸团不禁皱了一下眉说:“这是谁丢的纸团呀?真没素质!”说完他用脚一踢,纸团被踢到了墙上,又反弹到讲台底下了。他心里想:算了,让别人来捡吧。

麦芽走了过来,他头上戴着KFC的吃完了的全家桶,穿着有m标志的衣服,一条沾满油的裤子看着都觉得恶心。他看到了纸团,就像饿猫碰上老鼠一样扑了过去,心里想:这会不会是吃的,他把纸团拿起来放在嘴里一咬,不禁说了一句:“这是啥子东西,真难吃,俺不要了。”说到这,把纸团往旁边一丢,也没把它扔进垃圾桶里。

麦穗走了过来,他带着一顶蓝色的侦探帽,穿着深蓝色的侦探服,一条浅蓝色的侦探裤,一身打扮得跟柯南差不多。他看到纸团,拿着放大镜蹲下来,面目严肃地观察着任何的蛛丝马迹,并小声说:“真相只有一个。”可是他观察了半个多小时,也没判定出是谁扔的,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侦探。

我的同桌这时看到了纸团,他不慌不忙地下了座位,用手把纸团捡了起来,扔进了垃圾桶。大家以为是他扔的,都来责怪他。他却不以为然,回到座位上继续写作业。

“叮铃铃……”上课了,老师一进到教室就表扬了我的同桌,我们都很纳闷,老师似乎已经看透了我们的心事,大声说:“同学们,这个纸团是我扔的,我就想看看谁会把它扔进垃圾桶。”这下纸团案终于告破了。

“叮咚……叮咚……”下课了,刚才责怪我同桌的同学都走到他面前对他说:对不起,我们不该误会你,请你原谅我们好吗?我的同桌爽快地答应了。

语文本就是写作文的吗【三】

[1]林坚逢.微博时代言论自由权利的冲突与协调.法制与社会.2011(9).

[2]方天皓、鲍文强、张泽宇.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法制与社会.2015(8).

[3]孙权.当前我国网络实名制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

[4]周宁宁.论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及治理.河北大学.2010.

[5]孟庆祥.言论自由权及其限度.北方工业大学.2014.

[6]戴激涛.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平衡保护.法学.2008(11).

[7]唐秀霞.论我国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自由权.中国海洋大学.2008.

[8]许竟.论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保护.长春理工大学.2012.

[9]李默菡.晚清表达自由制度研究.武汉大学.2011.

[10]秦前红、陈道英.网络言论自由法律界限初探.信息网络安全.2006(4).

[11][日]彬原泰雄著.吕昶,等译.宪法的立式――比较宪法学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语文本就是写作文的吗【四】

亲爱的爸爸:

您好!

您的爱是这么伟大,像高山,像大海,像天空,像森林……您是我们家,最勤劳、最辛苦、最宽容的爸爸。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

记得有一次,语文得了八十九分,您并没有打我骂我,一直在跟我讲道理:宝贝,你今天怎么会考成这样?是不是没认真?是不是太粗心?是不是没检查?是不是……我只是在旁边小声叹气。您继续讲:宝贝,你唉声叹气有什么用?你要自己去努力,自己去争取,凭自己的力量考到九十分以上。后来,我终于考到了九十四分,这里不光有我的努力,也有您的一份力量,是您安慰我、鼓励我,我才有现在的成绩。谢谢您,我亲爱的爸爸!

您在学习方面耐心地教导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宽容我。小时候与您一起睡觉时,妈妈说您碰到我,我就要打人。但是,每次我打您的时候,您都从无怨言,空调开着,您又怕我着凉,一次次醒来帮我盖被子。如果是妈妈,我打她,她就要骂我几句,离我远远的。还有,我每次想要吃什么,您都先考虑这些东西能不能吃,吃了对身体健不健康,让我吃上有益的食品。早饭、中饭、晚饭,我想去哪里吃,您就带我去哪里吃。爸爸我再次献上这句话:谢谢您,我亲爱的爸爸!

爸爸,是您养育了我,是您培育了我,是您教育了。要是没有您,也没有我的今天!

祝:

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您的女儿:XX

时间:

语文本就是写作文的吗【五】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

人们正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无限便利,同时也经历着互联网高度发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暴力”的蔓延。网络暴力造成的危害极大,所侵害的法律实体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受法律保护的私人利益”。本文主要讨论的网络暴力主要围绕公民私人利益展开,即指“基于互联网,部分网民针对互联网上发布的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事件,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损害当事人人格尊严,侵犯其名誉权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信息,侵犯其隐私权以及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侵扰,侵犯其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行为”。

(二)网络暴力的现实危害

网络暴力是与公共利益相对立的,而网络暴力行为已经冲击了或碰触着法律的底线。与现实中的传统暴力方式相相比较,网络暴力具有自己典型的特征,即网络暴力是虚拟的,但其所带来的伤害是真实的,并且这种伤害所造成的后果远比传统暴力要严重得多。

1.网络暴力可能会助长现实暴力:

网络空间虽然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其影响力并不仅仅止步与虚拟空间。部分网民在网络中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便捷性对其他个体进行无中生有的指责与谩骂。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也会带到现实生活中,“网络暴力”也可能转化成现实暴力。

2.威胁法治秩序,践踏现实社会法律:

网络的虚拟空间是一个所谓的“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并不了解,似乎每个人都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用被追究责任。没有了现实生活中各种规则的限制,人们的言论也容易失去理智,甚至会触犯现实法律。这样的行为会扰乱虚实社会秩序,践踏现实社会法律。

3. 挑战公民道德底线: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衡量行为正当性的意识形态。网络虚拟空间的存在,使得人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这种自由之下很容易出现权利的滥用,权利的滥用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公民道德的缺失。

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网络暴力”不单单是言论自由权的滥用,一般情况下,还涉及对他人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基本人身权利的侵犯。其造成的影响不仅严重影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危害其正常的现实生活。

5.引发社会群体漠视:

在心理学中存在着一种称作“责任分散效应”的心理现象。

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但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网络虚拟社会也正是这样,当人们针对某个网民或网络事件集体展开负面言行时,往往会忽略其个体不良言论应负的责任。导致群体性的冷漠。   五、区分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暴力”

孟德斯坞曾经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每个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言论自由也并不是指的\'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相对自由,即“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也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网络暴力” 属于权利的滥用,因为它超越了言论自由权的应有范围,在外观上虽是言论自由权权利的行使,但该权利之行使并非为达到设立该权利之原始目的,而是为达到其他目的。“网络暴力”也可谓是互联网时代下言论自由的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