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探讨对联中的文化作文(有关文化的对联式小标题作文)

探讨对联中的文化作文(有关文化的对联式小标题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1 00:14:08
探讨对联中的文化作文(有关文化的对联式小标题作文)

探讨对联中的文化作文【一】

6.A(“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贡纸”错)

7.B(必然选用最适于造纸的青檀皮制造宣纸。)

8.C(C中“整个纤维长度”说法错误,应是80%。)

探讨对联中的文化作文【二】

现在我们班里开始流行“对对联”啦!有一天,老师上了一节有关对联的课,我们对对联也产生了兴趣。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开始“对对联”啦!

下课了,我猜想我的\'同学韦坤杰会不会又来让我“对对联”呢?这时,果然,他来了,笑着给我出了句“上联”:“一起来‘对对联’啊!‘上联’是:‘早上,覃天作踩到香蕉,摔了个全身残废!”“哼!策我?以为我对不出来,看我怎么还给你”我说。然后思索着该怎么“对”他的“上联”。“早上”我就对“夜晚”吧。“覃天作”就对“韦坤杰”,姓名对姓名。“踩到香蕉”就对“踏中西瓜”,反正都是滑的东西。“摔个头脑开花”对“跌得满体流”,嘿嘿,一样惨。“哈,对出来了!”我笑着说,“韦坤杰,上联是‘早上,覃天作踩到香蕉,摔了个头脑开花’,那么下联就是‘夜晚,韦坤杰踏中西瓜,跌得满体流’!哈哈!你策我,我当然也要策你啦,否则――不工整!”韦坤杰哭笑不得。

接着,“还有!”韦坤杰又来了个上联:“上联”是:‘男男女女天天亲亲密密恩恩爱爱’!”啊?又些不三不四的感觉,不过照样可难不倒我!“男男女女”对个“老老少少”。“天天”当然对“日日”啦。“亲亲密密恩恩爱爱”嘛,我要想想了,老人和小孩天天都要怎么样呢?对了!对个“建健康康快快乐乐”吧。哈哈,搞定!我大声说道:“韦坤杰,我又对出来了!“上联”是:‘男男女女天天亲亲密密恩恩爱爱’那么“下联”就是:‘老老少少日日建健康康快快乐乐’!”韦坤杰心服口服……

怎么样,“对对联”好玩吧!大家也和班里的同学们一起“对对联”呀!

探讨对联中的文化作文【三】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画,也是一幅名扬中外的国画,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画的。这幅画很长,有528厘米呢!它宽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清明上河图》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安然无恙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呢!

张择端画这幅画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撑着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摆小摊的摊贩,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人都画上了。

那里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各样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里面热闹极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小毛驴,有的小孩在欢快地放风筝,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那时的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街头溜达……画面上的人有的还不到一寸,但我们能看清楚人们都在干什么。

我国的民族艺术真是有趣!咱们中国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哦,我忘记了,我们可不要只观看不发扬呀,我们要把祖国流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哦!

探讨对联中的文化作文【四】

从前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就是关于对联的。明末清初,洪承畴做寿时,一个书生赠他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人们不明白这副对联的意思,那书生解释说:“首句隐藏无人,次句隐说无耻”,令洪寿畴暴跳如雷。后人用这副对联来批评卖国贼袁世凯,对他的所做所为十分愤怒。

读了这个小故事,你肯定又知道了一些对联的结构,只要巧用语言,对联就可以蕴含许多道理,如上面的一则小故事,就是一个交际联,用于人口头交流,另外,对联还分春联,装饰联,专用联,名胜联,我就有一些名胜联,看了之后,你一定会从中懂得它蕴含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长江,是我国著名的大江,有些文人墨客就写了许多对联来通过长江抒发感想: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风采三秋明月,文章万里长江;大地迎春红日照,长江破浪白帆飞……这些对联都有它的价值。有人从中知道了高尚品格,有人学到许多文学,对联能让许多人受益匪浅,所以我们要好好理解对联。

为了更好地认识对联,我们班还举行了一次“对联交流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从苏东坡身上学到了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我看到了解缙的聪明才学,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艺术百花园中,我最喜欢对联这一朵奇葩!

探讨对联中的文化作文【五】

??秀作文:游记中的文化之旅

出版一套《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的想法,是我们在推进文明旅游的实际工作中产生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朝历代都不乏游记佳作,这些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脍炙人口,传世不绝。春秋孔子周游列国,感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经历过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游访过许多历史遗迹、名山大川,殚精竭虑写出了千古巨作《史记》。从一定意义上说,唐诗、宋词、元曲的许多篇章正是产生于旅行、旅游之中,将它们作为游记诵读亦未尝不可。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圣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外,还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关汉卿的《碧玉箫》、白朴的《天净沙·秋》等等。这些杰作虽体裁不一,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历代相传的游记华章。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不满明末的腐朽统治,毅然放弃仕宦,游历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自22岁起到去世前一年为止,前后30多年中,游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留下60余万字传世佳作《徐霞客游记》。该游记记录了作者对祖国许多名川大山深入细致的考察,如对广西山峦的特点作了非常精辟的描述:自桂林至阳朔,是“石峰离立”的峰林谷地;柳州府西北则“两岸山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间,忽石峰数十,挺立成队”,“所异于阳朔、桂林者,彼则四顾皆石峰,无一土山相杂,此则如锥处囊中,犹觉有脱颖之异耳。”至贵县郁江两岸,更是“石山点点,青若缀螺”,石灰岩山峰已被夷为平原,地表上的石峰变成螺蛳形小丘;至今大新、天等等县,则又是“攒峰突崿,纠丛甚固”“千峰万岫,攒簇无余隙”的峰林地貌。这些描述现在读来仍感十分清新。我曾经在桂林乃至广西工作18个年头,现在读起《徐霞客游记》有关篇章,仍感到格外亲切。

还有无数的游记可以帮助我们重温丝绸之路曾经的繁华。当年的丝绸之路沿线,一支支驼队来来往往,满载着丝绸、茶叶、瓷器向西,又满载着香料、皮货、珠宝向东,悠悠驼铃声中更承载着造纸、印刷等先进技术的传播和艺术、宗教的交融。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马可·波罗游历中国、郑和下西洋是游记中反复提及的段落。今天的丝绸之路早已超越丝绸交易的单一范畴,成为沿线各国日益活跃的经济往来、人文交流大通道,成为游客心驰神往的黄金旅游线路,正在产生并且相信会产生更多更好的游记。

世界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发展迄今不过150年。而在中国,旅行虽然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则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发展起来的。短短35年,中国旅游业就已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相关的问题自然也陆续显现。旅游原本是休闲放松、怡情悦性的活动,但现在一些人仿佛患上了焦虑症,在旅游中无以自控,既不利于自我,也妨碍他人,使得人们对旅游既爱之,又恐之。综观一些国家公民的出游历程,大都有一个从不太文明逐渐走向比较文明的过程。如何让人们焦虑的心态静下来?如何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真正优雅地享受美、传播美?读游记、品游记,乃至写游记,显然有益于实现此目的。

首套《世界著名游记丛书》收纳了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唐代玄奘叙述、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唐代鉴真所著《鉴真和尚东征传》,元代耶律楚材所著《西游录》,元代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明代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明末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和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游记》、元代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所著《伊本·白图泰游记》、民国时期瑞典人斯文·赫定所著《亚洲腹地旅行记》等10本游记。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旅游经典,正是为积极倡导寓学于游,寓思于游,寓教于游,学习先贤雅士,传承旅游文化。

探讨对联中的文化作文【六】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后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子一生71年中,有50余年在武夷山奉母治学中度过。

朱子奉母至孝,远近闻名,相传其母喜食他亲手做的汤饼。朱子每次出门远行游学,都要亲手制作大量的汤饼贡奉母亲,漫漫长日,以慰老母思儿之情,乡人感其孝心,相互效仿,以饼奉母,教化子孙,乡人遂称此饼为“朱子孝母饼‘’。

此次人文之旅,我们有幸来到了朱子的治学之地——武夷山,感受朱子文化的魅力。在导游的介绍下,我们来到了一家百年老店,品尝了作为当地一大特产的朱子孝母饼。孝母饼有多种口味,包括玉米、大红袍、桂花、莲子、鲜肉等八种味道(除鲜肉外,其余口味都是甜的)。用手捻了一块到嘴里,瞬间,特有的\'清香充分地与味蕾结合,满嘴余香,一点一点的咀嚼,细细品尝,融合得更恰如其分。尤其是桂花味与大红袍味,陷料自带的清新花香或茶香,品时更令人觉美妙,可谓是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甜的甜而不腻,咸的更显一份鲜美,足以称得上是武夷山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美食固然令人神怡,但更令人称叹的是其背后的孝亲文化。林语堂曾说过:“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而今天的我们,在品尝之余,更应感受那小小馅饼背后深藏的孝亲文化,学习朱子,用心对待父母,关心父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这份可贵的传统文化。

很多人说当今中国社会是个没有信仰的社会。然而其实并非缺乏信仰,缺乏信仰,而是我们在前行中逐渐丢失了他们。一个丢下文化的民族,是空虚的,更是可悲的。我们总是抱怨社会乱象,却很少真正意义上地去反思,应如何去解决。

百年风云,朱子已逝,但朱子文化从未消逝,而我们要做的应是传承,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