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永不泛黄的记忆作文(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的作文)

永不泛黄的记忆作文(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13 12:14:11
永不泛黄的记忆作文(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的作文)

永不泛黄的记忆作文【一】

今天,我看见了一张黑白旧照片。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我们可以想象到,原来这里应该很繁华,可是突如其来的子弹毁了这一切,它把本来很繁华的火车站炸得一片狼藉,不可收拾。断了的桥,被炸得只剩下车头的火车,倒塌的房屋,这是看就能想到子弹的威力。

咦!在地上怎么坐着一个哇哇大哭,大约三、四岁的小朋友?仔细一看,这个小男孩的衣服被炸得破破烂烂,头上、胳膊上、腿上都伤痕累累。他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串一串的问号冒了出来,也许,在不久前,这个虎头虎脑的小朋友正在妈妈的怀里安睡。可是突然“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人们纷纷发出尖叫:“爆炸了!快点逃啊!”大家四处乱窜。爸爸紧紧握住小孩子的手,可这么多人,即使再紧地握这也很可能走散,那时小男孩一定在想:爸爸在哪里呢?”这个谁也不知道,也许,被人群淹没了,也许,已经因为可恶的日本侵略者的狂轰乱炸倒下了。小男孩望着眼前的一切,只有哇哇大哭(虽然不会有人能听见了。他害怕,害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他害怕,害怕自己再也见不到自己那张舒适的小床;他害怕,害怕自己再也不能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了,他害怕。。。。。。他面对着这一切,只有无助的哭。唉!真不知道还有多少孩子像照片中的孩子一样呀!

我真想对日本侵略者说:“你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难道你们没有家吗?试想一下,我们中国这样对你们,你没的孩子像照片中的孩子一样,你们会好受吗?我希望你们仔细想一想。”

永不泛黄的记忆作文【二】

爸爸妈妈的房间要重新装修。星期天我想帮爸爸妈妈收东西!我能做什么呢?“去把照片收拾一下吧!”妈妈看见我无从下手,向我发派了任务。

我一边收拾一边欣赏照片,突然我看见一张旧得有点发黄的黑白的`照片,一排低矮的瓦房前站立着四个人,我很好奇,因为上面的人我都不认识。

于是我拿着照片问妈妈:“妈妈,这上面有四个人黑乎乎、咧着嘴笑着,都是谁啊?”妈妈看着我手中的照片,一下子陷入了沉思,没有回答我的话,这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了。“妈妈,这照片上的四个人到底是谁啊?”妈妈似乎从回忆中走了出来:“这是你外公,你外婆,你大姨,那就是我。”妈妈指着照片说。我乐了:“妈妈,你小时候的衣服真奇怪啊?”妈妈对我说:“不许笑,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妈妈只有10多岁,一晃30年过去了。现在条件好了,可是妈妈那时候想穿一件新衣服有多难啊!能穿那样的衣服已经是很好了。”

“哦!”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妈妈接着说“那时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有到了过年才能有件新衣服,平时都是穿你大姨穿过的。”

妈妈停顿了一下,继续回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吃是莫大的诱惑,一根油条,对我来说都是美味,过年成了我最大的期盼,有新衣服,还有肉!”妈妈指着另一张彩色照片说:“现在和以前差远了,上次我们去厦门旅行,光新衣服就买去两千多元,相当于以前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还有你每年买吃的也用去几百元,和小时侯的我们真是天壤之别呀!”

我看了看旧照片,抬头看看窗外的一切,高柳林立,宽阔笔直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流。三十年如惊梦,与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年轮,不过是窄窄的一圈,但是,这照片见证了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沧桑巨变。作为21世纪的少年,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茁壮成长。“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想,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优越的物质条件,将祖国带向更美好的明天!

永不泛黄的记忆作文【三】

第一种:总分式(最常见的全文结构,也称“总分总式”

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在论说文的写作中,往往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中心问题,展开层次,逐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要遵循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这种全文的论证过程是由人们认识事物时思维的自然过程决定的,不是人们主观赋予或规定的。

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论点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

同样是议论文,有的侧重理证,有的侧重例证;有的横式并列论证,有的纵向深入论证;有的一事一议,有的借题发挥,有的比喻论证。

【例文借鉴】

第二种:并列式(比较常见的论证结构

并列式,也叫“横式”,也叫排比论证。它常用于议论文的论证部分,其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其先后次序有时是可以前后互换的;它们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永不泛黄的记忆作文【四】

要搬家了,我开始整理、收拾自己的东西,我准备离开了这个我最熟悉的怀境。一阵风吹过,有几张照片随风而飘起,我弯下腰,将那张早已泛黄的照片捡起,这张泛黄的照片,让我进入了时光隧道中。

照片上的五个小孩子,头上都有一片柚子的皮,脸上也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最下面的那个男孩,脸圆圆的,身材丰满,眼睛小小的,那个男孩,就是肉包。后面那个妹妹头、眼眸深邃,皮肤有些古铜色的女生,就是珊仔啊!还有穿着棒球衣的杨杨,身旁站了一个马桶盖头的'卓董,而卓董的身后还站了一个仍然一脸稚气的阿伯。

那天,是星期二,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们这一班,一起到柚子园去摘柚子,看那柚子树上的柚子,一个一个都饱满结实,我们摘了几个下来,就坐在树下,开始拨起柚子,品尝着它。

在剥柚子的时候,笑话频频出现,有几个让我们为之惊艳的!有个成绩很好的人,她不会剥柚子,他请老师帮它切线,她想尝试看看剥柚子的滋味,过一段时间后,她高兴的说:“我终于剥完了!”我们满心期待的转头去看她的成果,我们全部的人都傻眼了!因为,她只有把“绿色的皮”剥掉,忘了把“白色的膜”撕掉了。

她还很骄傲的说:“你们看!我剥得很成功对吧?”我们每个人,都憋着笑,勉强的点了点头。这个笑话,至今我仍无法忘记。

那时候,我们把一些剥下来的完整柚子皮,丢到别人的头上,让别人“戴绿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女生看见就尖叫,每次都闪得远远的!谁知道,连我们老师都玩这种游戏。

老师突然从后方出现,把一个柚子皮放在阿伯的头上。我们全部的人都呆住了。因为阿伯发现有人在她头上放柚子皮的时候大声的说:“哪里个白痴在我头上放柚子皮啊?”全部的人都瞪着阿伯看,她发觉不对劲,说:“你们怎么了...我说错话了吗...?”

我们指着她身后的老师说:“自己看看后面,你就知道你做了什么事”

他胆战心惊的转过头,屏气凝神,原本低着头的她,抬头一看,原来...在我头上放柚子皮的人...就是...老师。

她马上低下头说:“老师,对不起喔!因为我不知道是老师放的...!”老师拍拍她的肩说:“没关系!这样才能看见你们最真诚的一片啊!”老师跟她说完话,便转身走到树下休息。

这天,就这样在我们的欢笑中度过,这样的回忆,会永远的流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我的朋友、师长,都是我在那时的重要回忆之一,我不会忘记他们的...

“呤~”闹钟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的世界里,原来,这是一场梦,我睁开惺忪的睡眼,看见了我的手上,正拿着那张,已泛黄的照片,变露出了一抹微笑。

永不泛黄的记忆作文【五】

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感慨万分。这是一张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的照片。

那天,天气很热,天空中硝烟弥漫。小毛一家来到了上海火车南站,准备逃到远方躲避战争,在拥挤的人群中,爸爸小心翼翼地抱着小毛,生怕他受伤。就在这时,几架可恶的战斗机从远方呼啸而来,迅速投下了几颗罪恶的炸弹,顷刻间响起了接二连三、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原本繁华的车站瞬间充满了人们的尖叫声以及天桥轰然倒塌的声音。一颗颗无情的炸弹摧毁了一座座美丽的高楼大厦,毁灭了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撕碎了每个人的美好梦想。

霎时,流成河,尸横遍地,惊慌失措的人们四处逃散,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小毛一家被击中了,他的爸爸妈妈中弹身亡,小毛被炸到了天桥下,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疼痛使这个两岁的小孩嚎啕大哭,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好像在表示对侵略者的憎恨,又好像在呼喊爸爸妈妈:“你们在哪?你们在哪?我疼……”小毛惊恐的眼神四处寻找家人的踪迹,可他的家人却早已离他而去。

看着这张泛黄的旧照片,我不禁想:我们现在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世界并不太平,许多地方还存在着战争,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要向国际社会呼吁不要再打仗了,不要让美好的家庭瞬间破碎,不要让孩子失去父母,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让我们美丽的世界多一份真情,少一份伤害!处处充满爱!

永不泛黄的记忆作文【六】

月朗风清,微风吹拂,皎洁的月光射进屋内,月色朦胧,清风吹动窗帘,也撩动我的心。我走入书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泛黄的相册,轻拂去一层薄薄的灰尘,翻起那久远的回忆……

翻开相册的第一页,是四个女孩的合影,照片正中间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教学楼,门前有一条小路,两侧是绿油油的草坪。四个风华正茂的女孩捧着书本向镜头缓缓走来,其中就有我的曾祖母,那时的她,烫着一头卷发,淡淡的柳叶眉,嘴角微扬,眼中含笑,穿着一件无袖的浅色旗袍,前襟右掩,长度过膝,脚上还踏着一双黑色凉鞋,整个人看起来既年轻又书卷气十足。爷爷告诉我,曾祖母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照片记录了她美好的学生生活。

穿梭于照片的海洋,漫溯于时光之中。突然,一张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让我再一次沉浸在老故事的温情里。

天高云淡,微风吹拂,一个个挺直的脊梁都弯下去了,几棵大树孤零零地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中。一群年轻人坐在稻田边上,女生梳着麻花辫,穿着浅色的粗布衬衫,男的'都梳着寸头,穿着军装或汗衫,大汗淋漓,憨憨地笑着。爷爷居中而坐,笑得一脸阳光灿烂。他梳着乌黑光亮的寸头,黝黑的皮肤,穿一件白衬衫,一手托着草帽,向着镜头挥手,但眼神清澈,神采飞扬。爷爷在乡下一待就是8年,乡下记录了爷爷的故事,也记录了一代中国人的故事。爷爷对我说:“这是他一生最艰苦的岁月,但也是他最美好的时光。”

影集翻得越薄,距离如今便越近。我看到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去重温她秀丽端庄的模样。

灯火阑珊,几盏大红灯笼在风中摇曳,妈妈站在一座古香古色的钟楼下,梳着马尾辫,洁白的皮肤,一件粉色的连衣裙,手里提着一个红色的包,一双黑色皮鞋,整个人显得青春靓丽。这是妈妈年轻时的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她美好的青春时光。

身在数码时代,用手机、相机可以轻松记录生活的每一刻,而在那个时代,用胶卷记录的却是生活中最值得珍惜的时光。所以,让我们重新去寻觅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中最动人的故事,去聆听那些故去的人儿,讲那过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