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写书后感作文350字

写书后感作文350字

更新时间:2024-05-31 21:02:05
写书后感作文350字

写书后感作文350字【一】

“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它是我们回家的方向。”

2057年,太阳迅速膨胀,即将毁灭地球,迫使地球还有36小时撞向木星,一群人追随希望,踏上了拯救地球的路。

这是由刘慈欣写的一部科幻短篇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影片,它深深地震撼了我。

最令我感动的是书中主人公韩朵朵,在最后危急关头,她仍然不放弃希望,对全球说了这样一番话:“大家好!我是韩朵朵,是一名初中的学生,现在情况危急,我很害怕,甚至全身在颤抖,但我们不会放弃希望。前些日子,老师问我们,什么是希望?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它是我们回家的方向。现在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但我所在的救援队有了新的策略,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我们不能放弃这一丝一毫的希望,我们需要支援,一起拯救人类吧!”

另一个令我感动的角色是韩朵朵的爷爷韩子昂。在韩朵朵还是个婴儿时,发生水灾,韩子昂从水中找到了她,把她带回家抚养大。他们之间如同父女一般亲密。当灾难来临时,地球表面温度达到零下80度,使得人们必须戴上头盔才能生存。韩子昂在救援队中不幸遇难,跌下高楼,头盔里只剩下1%的氧气了,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拿起呼叫器说:“朵朵,不要放弃希望,活下去。”说完便拿下了头盔,脸瞬间冻结,任凭韩朵朵怎么哭叫,他是听不见的了。

影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场面,但始终没有人退缩,因为他们知道,一旦退缩,在你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亡。但如果你继续前行,永不言弃,便还有一些生的希望。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我们心中还有希望,加把劲,实现它吧!

写书后感作文350字【二】

一,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美感是可以培养的,也就是说人性是可以改善、可以提高的(在此,作者把本性难移变成了本性可移。当然康德也充分认识到人性中的丑恶面,所以在他看来,能够真正做到高度德行与美的统一的只是少数人。

多样性本身就是美,而不涉及多样性的统一与否。优美和崇高两者是不同的,其区别就是在于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但两者的关系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反相成的。崇高如果没有优美来补充,就不可能持久,它会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从而让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亲而近之;优美感如不能升华为崇高,换句话说,如未能提高,就有陷入低级趣味的可能,虽则可爱但又不可敬了。一切真正的美,它本身就必须是既崇高又优美的,二者兼而有之,即这两者的结合不但有其审美特征,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还有道德的含义。

二,两性之美是不同的:女性是优美的、美丽的性别;而男性是则是崇高的、高贵的性别。在两种性别中并不存在“优越性”这一问题,因为他们是没有可比性的。

三,论不同的民族性:各个民族的心灵特征,从一切对他们已成为了道德性的`那些事物中是最能够识别出来的。所以,康德就以这个为出发点,来探究各个民族对优美与崇高的不同感情:西班牙人是恳挚,沉默和真诚的;法兰西人对于道德美怀有一种压倒

一切的感情;意大利人有着西班牙人的某些东西和法兰西人的某些东西的一种混合的感情等等。

作者在后面的文章中谈纯哲学的地方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谈与其自身专业仿佛无关却又有关的问题,也许这就是大师吧!使人从他的漫不经心,海阔天空的闲谈中得到思想的启发……

写书后感作文350字【三】

最近,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流浪地球》这部神奇而感人的科幻片,欣赏完这部电影后,我受益匪浅、百感交集。

《流浪地球》这部作品最开始出自作家刘慈欣的笔下,后被导演郭帆翻拍成电影,它讲述了在20xx年,太阳急速老化,迅速膨胀,地球面临被吞噬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倾其一切资源,在地球上建造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准备推动地球离开危险的太阳系。可是,在地球经过木星的时候,木星的强大引力使得许多发动机熄火,地球又面临着撞击木星的危险。在即将与木星碰撞之际,国际空间站工作人员刘培强驾驶空间站引燃木星,将地球推开,使得地球免遭灭顶之灾。从此,地球开始了长达二千五百年的流浪之旅。跌宕起伏的剧情引人入胜,却不失人间真情,实乃科幻佳作。

地球,本是个极乐之都。在这里,蓝天白云,晴空万里,万物生机勃勃。45亿年的时光匆匆过去,给蓝天白云涂上了尘埃,给花草树木掏走了灵魂。从前,苍天留给人类的是动物;如今,人类还给苍天的是遗骨。当我仰望被自己复印的灰蒙蒙的天空,当我听到了“臭氧层空洞”、“大气层稀薄”的消息,我突然后怕起来:如果真像《流浪地球》预言的一样,在不远的将来,地球面临着灭顶之灾,人类怎么办?难道人类的灵魂也要像从前人类掏走灭绝动植物的灵魂一样,被苍天掏走吗?人类口口声声夸耀自己的文明,有几次真正做到了文明……此时的我浮想联翩。

可能,有些自信的人会说我在臆想,有些怕事的人会说我乌鸦嘴。有的人说,即使地球灭亡了,人类也可以移居至其他星系,不一定非要居住在太阳系,居住在地球上。可人类要移民是谈何容易;目前科学家已确定,在半径为四千万公里的范围之内,未找到任何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那么人类若企图移居至其他星系将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弊大于利。而与其移居,不如现在开始保护我们的地球,让地球撕下被复印的一切,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闪烁最耀眼的光芒。

写书后感作文350字【四】

文学史书上总给予几个人一个评语——拥有人的魅力。

像是葛利高里、麦勒斯……总之就是勇敢去爱的、富有爱的、不受当时世俗等各种人为束缚的、健壮的、拥有野生力量和一种原始激情的人。以前我也极为认同,不自觉地在阅读中更关注他们的力量,宽恕他们的叛逆。看了《隐于书后》,看到夏洛蒂坐在风雨喧嚣的窗前身形静默、眼神坚定写下“出去散步是不可能了”,看到艾米莉迎风坚定地走在彷如《呼啸山庄》中的那般石楠花开遍的荒野上写出震惊后世的诗句,甚至是安妮温柔恬静的外表下一直坚定地支持着姐姐们。突然觉得她们这些矮小、瘦弱身材包裹着的、甚至没有经历一场轰烈爱情的灵魂,才是真正富有人的魅力的。

影片中夏洛蒂坚定地带领姐妹们出 版诗集,即使被艾米莉打了也坚持自己看了艾米莉的诗是没有错的,带着失明父亲去曼彻斯特,在受到质疑后赶到伦敦面对出版商紧张而又极其坚定自尊、不卑不亢的表白自己,电影中多次给她这样的镜头:喧嚣的.人群车马中,矮小的她疾步行走着,好像外界的一切都和她无关,只朝着自己的目的地去。她给人的感觉整体就是坚定的、非常有自我意识的、又有一点克制自我情感,放在我们的网络语境下,她应该是个有点傲娇的姐姐吧。在电影中,她太像简爱了,她面对乔治史密斯的那一段话的表演,恍惚间让我觉得是简对着罗切斯特先生的那一段表白。

艾米莉是三姐妹中我最爱的,读了呼啸山庄几年来,无论再读到什么书,目前我心中全世界小说里的男主都比不上充满爱与仇恨的希斯克利夫。而艾米莉也像她笔下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一样,无论面对爱情还是其他事物,首先体现的是人独有一种富有魅力的激情,而且是一种我在现实中,在这个科技、物质包裹着我们的当下,不曾拥有,也未曾见过谁有的激情。相比于关注自己周遭社会性环境的姐妹们,她明显具有自然倾向,并且有一个更广阔的宇宙人生的视角。无论是还是小说。电影中的诗句“子夜、月光、伴着闪闪繁星 黑暗与荣耀欣然相会”形容她最适合不过,短暂的生命,在维多利亚时代下却拥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天赋,作为女性受到生活与创作上的各种束缚,但在这些黑暗的元素下,却闪耀着她文学上独特的荣耀闪光。而电影中对她的塑造别具一格,在厨房里揉着面团,带着狗在荒原上奔跑,和姐姐吵架、和嗜酒弟弟正面对峙、对安妮说:他不会打你,他要是打我,我会更厉害的打回去。当我只把她当做一个电影中的人物,我也会爱上她,尤其是她双手叉腰站在门口那一幕,像个持家的女主人、又是一个冷眼旁观者。

那么人的魅力就止步于她们的“坚定”和“激情”吗?

电影中用更多的细节展现了三姐妹的另一面,她们的温柔的情感,关于爱情、友情和亲情。除了开头提及夏洛蒂在布鲁塞尔的单方面迷恋,其他都未提及三姐妹的情感,由于线索是勃兰威尔去世前三年,所以镜头更多聚焦于家庭。最大的几个点是弟弟的迷茫、嗜酒、生病和亡。但有意思的是姐妹们和弟弟互动的处理,弟弟不思进取,整日喝酒,挥霍着父亲的钱,姐妹们也整日忧虑勃兰威尔的前途,也多少抱怨他在父亲去世后不能帮助自己。但他们之间却没有过多常见的“你为什么不努力”vs“我以为我可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行其实我已经有计划了”的冲突,在争吵与纠纷的同时,加入了许多温情的相互理解的部分,他们出版小说瞒着他,因为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所以不想他更难过,艾米莉和勃兰威尔一起看月亮,相互依偎在一起,在勃兰威尔差点因欠债而被逮捕,艾米莉紧紧地抱着他、安慰瑟瑟发抖的他,在他去世后夏洛蒂的哭泣等……其实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吧,因为我们之间有着亲情的各种纽带,所以并不是你做了错事我就不再爱你了,即使你再错,我们仍然是亲人。这是人类情感的独特之处,不是像程序一样严谨,对方做错就可以正确无误的立即终止情感,而是一种无影无形却又肉相连的纽带连着彼此,即使你让我伤心难过,仍然把你记挂在心上……

喜欢这部电影,原因不仅是夏洛特三姐妹在文学创作上闪耀的耀眼阳光(像电影中的三个太阳的影像),还因为美丽的她们展现了人类心灵、灵魂上独特的点点星光,亦可称为,一种专属于人的独特魅力。

S不喜欢略微有点突兀的结局,从开头就一直期待看如何处理夏洛蒂在姐妹们去世后的生活的……不过也可以理解,安妮和艾米莉那么美,展现她们生命的逝去可能也是一种残忍吧

写书后感作文350字【五】

如果有一天,太阳即将熄灭,人类将何去何从啊?小时候,我们害怕黑暗,畏惧一切黑漆漆的东西。甚至连被锁进一间不透光的小屋,都能成为年幼的孩童心中最恐怖的惩罚。

而当生于光亮,长于光亮,面朝光明的人们,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太阳——那是被人们视为地球的母亲的太阳时,又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无论付出多大代价,经历多少艰辛,哪怕要用10亿代人去完成名为“流浪地球”的计划,我们也会义无反顾地去完成。那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这时的人类,已经无路可逃。

可是,正当人们以为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的时候,变故突生。里逃生的地球,即将毁灭。此时的人类,已经黔驴技穷,无能为力。

电影中的场景是这样的,惊慌的人们如闹哄哄的蜜蜂一样,发疯似的推挤争吵、四散而逃,却又不知往哪儿逃。到处都有人绝望地自,幸存的人们,有的声嘶力竭地哭喊,有的目光迷离地仰面狂笑……支撑在他们心中的那根名叫“希望”的柱子——垮了。

可在,得知地球文明仍抱有一线希望时,勇敢的人们却又是那么尽力,那么热情地投入救援,仿佛刚才你见到的颓唐是假象。坚韧不屈的人类,又活过来了——仅仅因为那一丝渺茫的希望的火焰,又燃起来了。

在千万年的劫难中,人类如同在浩瀚星河中缓缓爬行的蝼蚁,一次次面临被赶尽绝的境地,又一次次奇迹般地绝处逢生。坚强,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唯一理由。

孩子们呐,困难来临时,别再用眼泪来回答。“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让我们带着希望的火炬,用勇敢与智慧拥抱未来!

写书后感作文350字【六】

从知道BBC要为纪念夏洛蒂·勃朗特诞辰200周年而拍一部片子起,我和朋友们就对它翘首以盼。

听说本来打算拍夏洛蒂为主的,结果找的编导不乐意,表示要拍就三姐妹一起拍,光拍夏洛蒂我不干。

于是就拍成了三姐妹的电视电影,结果迫不及待找来一看,我去,这真是为了纪念夏洛蒂诞辰200周年拍的么?明明这片子的核心人物是三姐妹她弟,那个扶不起来的勃兰威尔啊!编导用了大量的篇幅告诉我们一个艺术青年被他的大龄情人抛弃玩弄之后的种种心碎与自毁,甚至连他的情人都有资格来个长达好几秒的情色镜头。等他一挂,影片也over了,这真的不是勃兰威尔失恋史?用我朋友黑眉姐姐的妙评就是“这其实是为了纪念勃兰威尔诞辰200周年吧?”

而原本的正主夏洛蒂则成了个后娘养的孩子,不但被编导各种不待见,还来了几段高级黑。我看过的资料都说夏洛蒂是无意中看到艾米莉的诗作,然后主动向艾米莉坦白她看了。到了影片里变成夏洛蒂偷入妹妹的房间,各种翻箱倒柜,就跟偷看孩子的家长似的,结果看完后还智硬的没按原样放好,被艾米莉抓了个现行。黑得真是漂亮啊!

影片中,关于艾米莉和安妮的创作,都给出了背景心理展示,但是到了夏洛蒂这儿,啥也没有,她就盯着个窗户发了一会呆,然后在纸上写了一行字,再加上名字简爱,就算完事。三姐妹一起写作,一起讨论的场景也没有夏洛蒂,她对两个妹妹说她要写一个与众不同的像她一样矮小不漂亮女主角的场景也木了,被编导移花接木给了安妮,变成她告诉艾米莉她要写一个像海伦那样的女主。结尾的时候,只打出两个妹妹的去世时间,也没夏洛蒂的份儿。

本片的编导兼导演曾言她最喜欢安妮,所以不但安妮的演员颜值是最高的,不少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大局意识都给了她。担心父亲去后,将何以为生,觉得写作会是一条出路;支持夏洛蒂的出版事业。吾友枕草子更是指出,不少画面从构图上也可以看出安妮居于中心地位。

全片看下来感觉勃兰威尔是第一主角,实力展示了不管天朝腐国,身为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独子——“男人,被重视的痛!”

并列第二主角艾米莉和安妮,一个“正直、才华出众、不媚俗、热爱劳动、充满善心、对自己不争气的哥哥不抛弃不放弃、妹妹也明显爱她更多…”,一个温柔善良、力挽狂澜、不可或缺、主导大局。

而戏份排第三的夏洛蒂则被塑造为一个冷酷无情,只顾自己的野心勃勃的阴郁大妈。瞧不起弟弟,看见弟弟醉倒也不想管他,妹妹的新书被认为是她写的,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害她自己的新书卖不出去。

吐槽了一堆,说说优点。片名很棒,片中对当时女性处境以及女权的表达也很棒。但是能不能再多来点篇幅,更详细的描述三姐妹那激情诗意的内心。

我很赞同一位腐国观众的评论:夏洛蒂人生中的重大时刻表现的太少,希望能更多的展现,特别是当姐妹们一个一个离她而去时,她所感受到的那种失去。

写书后感作文350字【七】

2016年,为纪念《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诞辰200周年,影片《隐于书后(To walk invisible:The lives of the Bronte sisters)》于年底在英国上映。

影片没有完全着力于表现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而是将剧情徜徉于勃朗特三姐妹创作她们一生中重要作品及作品出版前后的家庭变故,即时间锁定在她们唯一的兄弟勃兰威尔人生中最后的三年,这令影片有了更为丰富、感伤且费思量的部分,而彼时的女性无法以自己的身份出书,三姐妹假托男性之名,作品才有了问世的机会,从这个层面讲,《隐于书后》这个译名很靠谱。

而《隐于书后》这个片名,似乎还有一层和影片剧情相符的意思,即该片还给出了创作这些作品时的个人及家庭所面临的困境,那些令人痛苦的无从排解的家庭事件,是她们能够成就各自才情的依托和促使。在看这部影片时,年轻的观众们如果了解一些时代背景和特点,会愈发理解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三姐妹所面临的境况——身为乡村牧师的父亲年事已高,一直被给予厚望的勃兰威尔却指望不上,如果父亲离世,她们将不得不离开所居住的牧师寓所,即意味着家的消亡,在办校计划落空以后,她们以头脑和笔,尝试为自己开拓出路,这样悲愤的创作背景,令人难掩唏嘘。

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勃朗特这个终日萦绕着文学音乐绘画艺术的家庭,这个位于豪渥斯荒凉的村落里离群索居的家庭,始终被贫穷和病魔紧紧追迫着。这个家庭多产文学天才,这个家的人也往往早逝,母亲的病故和两个姐姐的早夭,令这个家仿佛一直蒙着一层不幸的阴影,而有幸长到成年的孩子,也难逃疾病的侵袭——1848年9月,三姐妹的兄弟勃兰威尔染病去,一直沉浸于悲伤中的艾米莉,身体也急剧衰弱下去,她于三个月后离世,小妹妹安妮于1849年5月病逝于远离故乡的斯卡波罗,她留给姐姐夏洛特的遗言是:“勇敢一些夏洛蒂,勇敢一些!” 1855年3月31日,夏洛蒂病逝时39岁,已是兄弟姐妹中活得最久的一位……

片中塑造的三姐妹形象,符合大多数书迷的想象,夏洛特果敢坚毅、沉稳自信,凡事有大主意,给出版社写信、面见出版商之类的决策性事件,均有她主导。艾米莉个性突出,有些乖戾,敏感而富有激情,仿佛想要超脱束缚却总被现实和琐事缠身,而她诸多的令后世无比膜拜的美好诗句则是在厨房劳作之时涌出脑海的。安妮宁静温婉,善解人意,体贴细心,最顾及他人感受,仿佛这个自尊心很强家庭的不可或缺的调和剂,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该片所选择的三位女演员丽贝卡·卡拉德、克洛伊·皮里、夏莉·墨菲,在片中所呈现的气质和一些彼时书信中描述的三姐妹接近,容易令书迷接受。

影片所再现的三姐妹居住地豪渥斯,也符合很多相关书中的描写,一条长而泥泞的街道,尽头是牧师的住所,这里住着曲高和寡的一家人。而艾米莉时常散步的荒原,则令人想起《呼啸山庄》中的部分场景。早年间就展露过才华的勃兰威尔为情所困,他没有姐妹们那样坚强的意志,他颓废堕落,长期酗酒,那段不值得的与雇主夫人的爱情经历却令他仿佛得了失心疯一般,片中有几次他于那条街上路过的画面,或回牧师住所,或至小酒馆,而这样的路径往复却令观众感到生命消耗的庸碌与无奈。

在所处的时代,勃朗特姐妹以才华以头脑以毅力以羸弱之躯,和坎坷的命运以及所面临的不公进行着抗争,就像雨果所言:“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尽管世间冷漠残酷,她们依旧勇敢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步,令后世在缅怀她们作品的同时,更敬重她们的所作所为。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