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志存高远道阻且长作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800字作文)

志存高远道阻且长作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8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8 01:21:10
志存高远道阻且长作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800字作文)

志存高远道阻且长作文【一】

一次读报,偶然看到这么一则故事: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说:“砌砖。”第二个说:“赚钱。”第三个说:“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人还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这个故事中的对话虽然简单,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不禁使我想起了诸葛亮的一句至理名言“志当存高远”。

第一个工人立志太低,简直可以说是无志。建房工人只为“砌砖”而砌砖,心中无既定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怎会建成漂亮的房子?第二个工人立志也不高,建房只为“赚钱”,未免偷工减料,敷衍塞责,更不能建成像样的房子!

常言说:“立大志者,得中志;立中志者,得小志;立小志者,不得志。”前两个工人的立志都这么小,难怪他们到头来还是普普通通的工人。

第三个工人就不同了,他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立志要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追求特色,追求完美。这样的人怎能不成为有名的建筑师呢?

高尔基曾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能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一个人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才有可能去为之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有可能走向成功的彼岸。纵观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具有坚定志向和远大抱负的人。

毛泽东早在学生时代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他有“三个不谈”:不谈家庭琐事,不谈金钱,不谈情说爱。正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使得毛泽东成为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导师、领袖。

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个志向鼓舞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爱迪生因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大哭一场,立下了“长大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的宏志。这宏志使他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陈景润上初中时就立志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个志向鼓舞他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取得超人成果,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立志的重要。如果像前两个工人那样,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缺乏崇高的生活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永远也不可能成材。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生活无目的,就如航海无罗盘。”这句话道出了第三个工人成材的秘诀。我们这一代人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未来事业的开拓者,岂能胸无大志,碌碌无为,虚度年华?

无志者,万事空;有志者,事竟成。青少年时期,是我们学习、立志的黄金季节。第三个工人尚能立志成为建筑师,我们何尝不能立下远大志向,不畏劳苦,发奋学习,勇于登攀,成为21世纪的“建筑师”呢?

志存高远道阻且长作文【二】

9月20日,这于我而言,它是与众不同的,是我们在心中雀跃已久并翘首以盼的神圣时刻。这一天,我们在二中新校区大礼堂参加了周恩来班揭牌仪式,受邀参加的领导嘉宾有:周总理卫士高振普将军、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名誉会长廖心文奶奶等,大家共聚一堂见证这非同寻常的荣誉。

仪式在庄严激昂的国歌中拉开了序幕,当美珍老师双手捧着周恩来班这面金黄色的班牌时,全场掌声雷动。老师激动地说:今天,我光荣地成为了周恩来班的班主任,我知道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使命……说起周总理,孩子们的眼睛会发光……孩子们,早立志,立伟志,因为我们是‘周恩来班’的孩子,因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定会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底气与勇气……在老师深情的发言中,我的眼角有温热的泪,心中翻涌着冲天豪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震撼灵魂。

在廖心文奶奶的专题报告《以伟人精神激扬青春梦想&&学习周恩来青年时代》中,周总理那一句面壁十年图破壁使我荡气回肠。正是这场演讲,让我看见了十几岁时的.周总理志存高远的样子,他的宏伟志向和家国情怀,他破釜沉舟立志用知识武装头脑拯救全国人民于水火的毅力,令我肃然起敬。南开大学对总理在学校学习时的评价非常之高:君性温和诚实,最富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周总理这种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刻苦求知的学习精神正是我身上所没有的。了解了周总理更多的生平事迹后,我发现伟人的卓越精神越发的可钦可佩,他炽热的光辉把我的心灵照耀得温暖敞亮。今天,我们光荣地成为了周恩来班的一分子,我立志严格传承聪明正直的校训,追随周总理的脚步,为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而不懈努力。

老师说,大志向产生大力量。是啊,志当存高远,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担起时代的使命,迎难而上,一起奋斗,给这个世界我们最好的!

志存高远道阻且长作文【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远大抱负,无论学习还是人生。我在学习中要博览群书,专心、静心,这是我在学习中的志向。

“有志者事竟成”,今天,我们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心中感触真正颇深,是啊,只要宁静、淡泊,让自己的心态良好,不就可以在一点一滴中进步成长吗?不就在一点一点实现自己的志向吗?时光无情,的君子才不会在大好时光中玩乐,之后才追悔莫及,而是在这时光长河中修身养性,坚守节操,培养自己的品德,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才情、灵气与宁静。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性格,从轻薄浮躁变成一种扎实和沉稳,屏除一切杂念,宁静而又专一,如古老的湖水一般慢慢运转。

不要在努力的年纪选择安逸,在合适的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你的人生终将闪耀。只有努力学习,宁静淡泊才可以完成自己高远的志向。将勤俭用来培养德行,用宁静来感化自己,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一个人在一个年纪就要确立目标和志向,要心存高远,展翅飞翔于更广阔的蓝天。

在考试前定一个小目标,今天从哪里读到哪里,我这次考试的自定义分数线,都是一个志向,都是一个目标。

正所谓“志当存高远”,让我们宁静、专一,做一个君子,做个一有志向的君子。

志存高远道阻且长作文【四】

??书应当志存高远议论文素材

一个人,十年寒窗苦读,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图取一纸功名?一个高薪的工作?还是为了将来能遍游世界?我想都不是。

自打上学以来,父母就教育我要好好读书,总是说:现在不好好读书,以后就要饿肚子。年幼的我,因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总认为父母说的话都是对的。于是十分刻苦努力的学习,渐渐地,我便明白了父母这样做的苦心,但我又有一些疑惑:难道一个人读一辈子的书,就只是为了将来能有一吨饭吃?这真的是对读书目的的曲解和对书的价值的贬低。要是幼儿园、一年级的小朋友这样说,到还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中学生,还这样说,不就成鼠目寸光的人了吗?

我记得周总理在幼时便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铮铮誓言。我们也应该志存高远,为祖国的昌盛而读书啊!

我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不为小我而为大我。试想如果你连你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那么,无论你将来有多高的成就,都无益于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建设。

比如:现代球星——王治郅,他的球技当属中国队一流,可是,自从打进NBA以后,国家队曾多次请他回来为国出征,可他竟然全都拒绝了。最后,就连达拉斯小牛队也将他踢了出去。这是多么可悲的结局呀!

遗憾的是,现在仍有一些人,稍稍有了一点本事,就狂妄起来,自私自利,甚至最终就连自己的中国都望在身后。这样的人,注定成不了大气候,而且还有可能落得一个一事无成的下场。

反之,那些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呕心沥、九一身抛头颅,撒热的英雄们,他们以国家、人民的大义为己任,自当赢得人民的尊重与景仰,他们也将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乃奇才也!他给刘备做军师,建立过宏伟的基业,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一片赤胆忠心。这才是人中豪杰,这才实现了人生价值。

纵观历史,无论是古代的关羽、赵云、岳飞,还是现代的\'周总理、朱德、刘元帅,他们这些国之栋梁那一位不是文武兼备?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们的书才算没有白读,他们这样的人,才配得上青史留名,也才配受万人的景仰!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的感情。为祖国之富强而读书,自然应该成为我们这代人读书的主要目的。人生苦短,谁又能幸免一呢?国,忠义之大者,乃真英雄也!如果你为你的朋友,不怕两肋插刀,那么,你为你自己的祖国,就更不应该怕献出生命!这样的志,才堪称高远之志啊!

志存高远道阻且长作文【五】

所以我读得很慢,基本上是读几页大脑就开始疲惫,要睡一会儿再接着读,就是在这种“半昏迷”状态中一直读到了杜小真对“否定”的解读,到此读的每一页都通透明白,十分畅快。再回过头来比对之前写的《存在与虚无》的笔记,发现自己在不知道自己已经理解了的时候已经理解了,十分奇妙。

本篇主要再述从导言到第一章的“否定”的相关问题。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的“存在”是指自在的存在,虚无是指自为的存在,萨特更加关注后者。

萨特否定本质说,是因为事物的存在就是一个显像系列的集合,它只是一个整体,不能表明它“背后”有什么(本质),本质就是显像,现象是什么,本质就是什么。

萨特着重论证了一个“纯粹意识”的存在,它不是笛卡尔说的“我思”,也不是“认识”,而是把一切异于意识的东西从意识中剔除出去,得到一个对整个世界的位置性(对峙)意识,它是被净化了的,最纯粹最干净的意识,萨特认为它是一切哲学的起源。

这种纯粹意识在萨特看来是纯粹的虚空,是什么都没有,它要通过这个世界才能被揭示出来,这是意识的超越性,它依赖世界,但是只关心(揭示)自己。

当我们对具体和抽象进行考察,对虚无和无进行考察时,所采取的态度就是“考问”,而“考问”是架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桥梁,因为提问本身就包含了是和否两个答案。

关于存在、否定和虚无的关系,杜小真引述了两个非常易懂的例子,一个是生命、自和亡的例子,生命不能引起自,自是对生命的否定,通过自向自在的生命进行超越,使虚无有了意义。还有一个是金指环的例子,构成指环的金子是存在,指环中间的孔洞是虚无。

通过这种否定活动,人一直徘徊在存在和虚无之间——我想戒酒,就包含着我可以酗酒的`否定可能,这就是人的自由,正是人生而拥有这种自由,无可逃避,也就成为了我们生命的重负(书名即来于此)。

萨特经常引用胡塞尔“悬搁”的说法,“悬搁”就好比,为了看清一幅画,必须要后退几步,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悬搁就是不在场,就是对现实的否定,萨特把这种虚无化的行为称为“想像”。上文所说的“纯粹意识”是没有被意识到的意识,而通过否定将反思引入意识,就是对虚无的意识,虚无就是对虚无的意识。

我们对这种虚无(的意识)采取的态度是焦虑。焦虑分为面对未来的焦虑和面对过去的焦虑。人面对悬崖产生的焦虑就是面对未来的焦虑,之所以有这种反思的焦虑,是因为我意识到我有选择跳下去的自由,要消除这种焦虑,就是要立即采取行动(小心翼翼地迅速通过悬崖);酗酒者的焦虑就是面对过去的焦虑,因为反思使他意识到,他完全有酗酒的自由。

对于酗酒者来说,戒酒的决心已经成为过去,通过自由而对决心的否定而分泌出的虚无,把他同他本身分割开来。

但是为什么大部分人不会受这种永恒的焦虑困扰呢?萨特提出一种“严肃精神”的说法,这些人把世界的压力视作理所应当,他们心满意足地屈服于这种压力,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因此也不会对这种自由感到焦虑。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他们相对存在于自在之中,没有对虚无的意识,也就不用探寻背后的自由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