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看课外书后有什么收获的作文(读课外书的习惯作文600)

看课外书后有什么收获的作文(读课外书的习惯作文600)

更新时间:2024-05-23 01:09:50
看课外书后有什么收获的作文(读课外书的习惯作文600)

看课外书后有什么收获的作文【一】

爷爷喜欢在秋天凉爽的季节出门郊游,我也总喜欢跟着他去。因为每次我都能从中学到一些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记得有一次我随爷爷去郊游,我看见一种植物,结出密集像花一样的红色小果实,十分逗人喜爱。我随手摘了一枝,这时突然闻到一种淡淡的臭气。我捂着鼻子问爷爷,这是什么植物?怎么有臭气?会不会有毒?爷爷说:“你不用怕,这是‘臭牡丹’,没有毒,还可以入药。”

还有一次去郊游时,我在路边捉蝴蝶,看见一只“豹斑蝶”停在一匹边缘呈齿状,约手掌大小的绿色叶片上,我用双手一捧结果蝴蝶飞了,手掌却把叶片给捧住了。“哎哟!我的妈呀好痛哦!” 爷爷听见我的惨叫声急忙走过来问怎么回事?我哭着说了经过。爷爷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知道这叶子是什么植物吗?” 我摇了摇头。“这是‘荷麻’!它的叶片和叶柄上长有许多细毛刺,而且含有生物毒,你刚才就是被它刺扎伤的,要记住教训,这种植物是摸不得的。” 我恨恨地盯了它几眼,心里想:我总算认识了你。

还有一次,在路过一条田间小路时,一阵清风吹来,我闻到一股熟悉而叫不出名的气味,我马上问爷爷:“这是啥子气味?还有点好闻呢!”爷爷说他也闻到了。“是薄荷味,这里一定长有薄荷。”我看着地面长有许多种草,问:“薄荷是啥样子唷?”爷爷很快就发现前面路边长着许多薄荷草。我摘了一枝,拿在鼻前嗅了嗅,这气味真好闻。它叶片是绿色,呈椭园形,边缘有齿。爷爷说:“有些糖果和饮料中,就是加的从薄荷草中提取的薄荷晶。薄荷是常用的中药材。”

看课外书后有什么收获的作文【二】

有一天,小猴兴高采烈地爬上树,心里美滋滋地。你知道它心里想什么吗?因为不会爬树的小狗要跟小猴比赛摘苹果。不一会儿,小猴就摘了满满一筐的苹果。

小猴高高兴兴的背着一筐苹果走在路上。小猴没想到它的箩筐下面有个破洞,苹果正从破洞里一个一个地掉出来。正巧,被想要摘苹果去的小狗看到了。

小狗一声不吭地跟在小猴后面,把从小猴的筐子里掉出来的苹果一个一个去捡起来,放在自己的篮子里。小狗看到小猴的'筐子里的苹果已经缪缪无几(所剩无几,小猴在后面偷偷地笑了起来。小猴还浑然不知地哼着歌。

到了赛场,它们各自把篮子里的苹果拿了出来,放到了桌子上,小猴惊讶地说:“我摘了那么多的苹果怎么只剩下一个了?”小狗喜滋滋地对小猴说:“瞧!我摘得比你多吧!”

我想对小猴说:“小猴,你真是粗心大意!你还没发现吗?你的筐子破了个洞,你为什么还不补一下?”

看课外书后有什么收获的作文【三】

换位思考是现在很多人缺失的一种能力。人们会在为人处事、学习生活中不停地抱怨别人,却很少有人静下来思考思考,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换个角度,换个角色,你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我们往往觉得别人的行为不合自己心意,但又有几个人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在别人那里如何呢?换位思考,换个角度,换个方位,你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有很多。一味地怪罪别人,而不找自己的原因,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在互不理解中不知觉地发生。人们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矛盾,从而引起事端。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处理方法既不是放任矛盾激化,也不是怪罪他人,归咎于他人,而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找自己的原因,首要的一点就是将自己当做别人去思考,用归咎于别人的方式来归咎于自己。换位思考,换个角度,换个方位,找到问题的'关键,学会理解别人,能使你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如鱼得水,一帆风顺。

但仅仅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不够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通过不断地经历,不断地修正,最终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改正的目的。如果与你发生矛盾的是你的家人、朋友或是和你关系较好的人,你还可以用同样的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发现他们的问题,适度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他们与你一同进步。

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位置,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也可以避免很多愚蠢的事情发生。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位太太总是对她身边的人抱怨说对面的另一位太太懒惰,永远洗不干净衣服,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偶然间发现其实是她自家的窗户玻璃上有灰渍,反而显得对面的衣服不干净了。这只是一件衣服,可当窗户变成隔阂,衣服变成朋友的时候,我们这样做的后果,就绝不会只是擦掉灰渍能够解决的了。灰渍擦掉与否,隔阂还在,而这份友谊也许就无法挽回。

换个角度看别人,仔细想想事情本身。也许在你抱怨的过程中,你已经错过了沿途的无数风光。做一个会换位思考的人,让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加轻松,更加舒畅,饱览风光,收获属于自己的亲情与友谊,也让你身边的人们和你一同快乐,一同进步;再看这个世界,也并不像之前的暗淡,而是在人与人的宽让、理解、互助下镀上了光彩。

看课外书后有什么收获的作文【四】

我认为当代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分重视课外阅读。

诚然,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程教材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和“业余钻研”。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鸡胸鸡腿兮“林黛玉”……许多人陷入“应试操练”的怪圈中,越勤用功,功效越不显著;愈钻研,脑袋越糊涂……试问,不懂诗词格律怎能真正理解古诗文?不了解牛顿,爱因期坦,怎会有兴趣搞数理化?没有看过史诗般壮丽的华章,怎会笔头灵动,落笔千言?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实也正是这样。有一些成绩斐然的同龄人便深识这一点。他们之所以进步显著,又显得步履轻松,毫不“艰苦”,乃是由于他们早已进入了以“读”带“学”的正轨,既重视课内学习,更不放松课外“开拓”,尽力地开阔自己的眼界,迈入了一个越学越好的`良性循环之中。我想,一个学生只有重视课外阅读才是他的明智之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泛的课外知识才是我们增智过程中披荆斩棘、无坚不摧的“利器”。

至于当前部分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对于漫画卡通,言情武侠之类的迷恋,如果仅以此作为暂时的娱乐消遣,倒也无可厚非,但若沉迷其中,不思自拔的话便大谬而又特错了,恐怕真要“长此以往退而又思”了。试问那些情调低下,媚俗哗众的读物能当做长久的“精神食粮”吗?它们又能给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呢?恐怕只能令人多一点意气用事的莽撞、睚眦必报的狭隘、纵欲无度的奢侈吧!我坚信:只有那些经过无情时间淘汰筛选才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品,方能启人智慧,明人心扉,这是为历代文人学者所证明的事实。

生活告诉我:只有真正会读课外书的人,才是出类拔萃的时代骄子!我仿佛感到一阵时代的风掠过耳畔,她留下一句嘱托:“好自为之。”我在此也想劝告千千万万的同龄人:“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辨吧!”

看课外书后有什么收获的作文【五】

从出生到现在,我收获了很多东西,收获了友情,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勇气…。。。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收获了自信。

这件事发生在我四岁时候。有一次我在南昌贤士湖公园里玩耍,走着走着,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座小桥,这座小桥是由几个并列的木块条拼成的,中间有缝隙,透过缝隙能看到下面的流水,整体看上去较窄。于是我停住脚步不肯前行,爷爷看出了我的害怕,就用充满鼓励的语气对我说:“不用怕,勇敢的`向前走,走慢点,爷爷会保护你的。”但是那时的我比较胆小,嘴里嘟嚷着,我不嘛。

爷爷接着说:“那我先扶着你走好吗,放心吧,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肯定没问题的。试一试吧。”我看着那桥和桥下流动的水,心理还是觉得很胆怯,于是我大声叫道:“不,我会摔跤的,我站不稳,我害怕……”。话还没说完,,就听见“扑通”一声,我结结实实的摔了一跤。最可笑的是我当时根本没迈步子,是站着那儿摔跤的。本来就害怕,又摔了一跤,就更不敢过桥了。不过我想,我那时心理肯定有一股冲动,是想让自己过桥的(否则我肯定就向反方面逃跑了。但又因为害怕,不敢过,所以在那儿进退两难。

爷爷一直在旁边给我鼓劲,慢慢的我的心态也镇静了。想着,试试吧。于是我鼓足勇气的对爷爷说,你能不能先牵着我走一走。爷爷笑眯眯的说:“当然可以。”于是我拉着爷爷的手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桥,慢慢的挪动着脚步。走着走着,我发现自己走的有些熟练,有些自然了,心理也不那么紧张,变得有些轻松了,于是我猛的甩开爷爷的手,大胆而小心翼翼的迈着步子,走了几步,发现原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于是我的步子就更大了,节奏也比先前更快了,嘴上也开始欢呼了,“耶,我可以自己过桥了,I’mhappy!爷爷也夸奖我说:“恩,真能干”。接着又对我说,怎么样,没错吧,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就能成功的。

是呀,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懂得了,凡事相信自己,克服恐惧,“独木桥是会被踩在脚下的”。不是有句,天生我才必有用!

看课外书后有什么收获的作文【六】

阅读既是语文学习中各项基础知识的集中表现,又是我们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你是否钦佩过李白的才气?你是否崇拜过孙子的机智?你是否想过难道他们是天才,再成为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不,他们也曾饱读诗书,才获得了功成名就。

一些文章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包涵着丰富的思想与生活内容,有足量的适合我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有些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笔,或立意深邃,或构思精巧,或议论深刻,或语言优美。其辐射的大量阅读信息对我们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文字基本功都有极大的帮助。

张海迪就是因为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觉得自己应该像书中的保尔一样坚强,便从生活的困境中走了出来,成了生活中的强者。

就连鲁迅这样的大文学家,也常常提醒年轻人读书,鲁迅曾经做过这样一件事:

1932年,鲁迅先生翻译了两部苏联的'著名作品《毁灭》和《铁流》。

一天代售那两本书的书店来了一个年轻人,他是一个买票工人,他想买鲁迅翻译的《毁灭》,但口袋里的钱不够,鲁迅只收了一元钱边让年轻人把两本书都拿走了。

鲁迅先生把年轻人渴望进步,爱好读书的热情当作给自己的安慰和鞭策。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书在旧中国独特的作用和地位,在旧中国,书是人的第二个老师,是革命人教授青年人的一种方式。可见,课外阅读作用之大了。

的确,书在生活中起着无形的作用,在你不经意时你的课外阅读能力就展露出来了,或许你说了一个别人不会的成语,或许你听过哪一篇文章,并能完整的复述出来,在你眼中,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别人眼里,对你的印象却有了大的改变。

作为一名小学生,现在首先是学好功课,当然也需要从课外书中吸取营养。世界上有许多好书,而好的书刊是智慧的钥匙。

在我心中,书是我趣味的源泉,是我心灵的挚友,是收获希望的土地,愿我们辛勤耕耘,获得更多的精神粮食吧!

一声呼唤,呼唤书籍,呼唤真知,呼唤人类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