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阶段反思作文(半个学期的反思作文)

阶段反思作文(半个学期的反思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6 05:43:19
阶段反思作文(半个学期的反思作文)

阶段反思作文【一】

本次写作课是要求写一封信给长辈(爸爸、妈妈、老师、任选一位),告诉他或她,,说一说你的心里话,报告学校里目前的情况,《给长辈的一封信》教学反思。或是你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学习中的喜悦与困惑……按照书信的格式写,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说话恰当,教学反思《《给长辈的一封信》教学反思》。在信的内容上也作了限制,一是要先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二是要求汇报学校目前的情况;三是说说心里话。

小学生和老师的感情最真挚,有许多话要对老师们说,有些学生回忆了老师的和蔼可亲,为教授知识所付出的艰苦劳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呕心沥。或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或是与同学之间的问题矛盾。这些话虽不多,但说得实在,情真意切,思想表达可谓纸短情长。

另一类作文就是写给自己妈妈的信,在小学生的心理对自己的妈妈肯定是情深意切的,有部分学生除了写自己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外,还着重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即妈妈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世界,能多与孩子谈谈心理的想法,能学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考虑孩子的情感世界。这些都是孩子真实想法与心理的写照,应该值得肯定。还有部分学生写出了对妈妈的思念,这些学生常年与妈妈分开,妈妈外出打工很少回家,他们写出了对母爱的渴望,令人感动。

所以,我想,在教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时,应该鼓励学生们写自己身边的事及自己心理的感受,因为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真情动人,引起读者共勉。

阶段反思作文【二】

《给老师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以书信的形式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

所以我就牢牢把握以读促情,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份浓浓的情意。

如何结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使这篇课文焕发出新的活力,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在教学时,我抓住阅读体验的两个特征:一是情感性。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一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所以在理解“您的本领比魔术师还大”的句子时,我让学生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先说说自己对魔术师的情感体会,然后将老师和魔术师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在自己学生心目中那神圣的地位,但是在朗读感悟中这一环节做得不是很到位学生不是很积极。

二是整体性。阅读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刚开始初读课文时,我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在文中寻找与之相应的内容,进一步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阶段反思作文【三】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本单元的4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一封信》是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主人公露西的爸爸因出国工作,要半年才能回来,露西因为想念爸爸而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题目是“一封信”,实际故事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是露西独自写的,句句都是她的心里话:因爸爸不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开心的事,她有满腹的委屈想跟爸爸倾诉;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帮助下完成的,循循善诱的妈妈成功地将露西的情绪调整过来,在信中向爸爸报告了生活中快乐的事情,把这份快乐和爸爸分享。两封信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是都表达了对爸爸的思念,期盼着爸爸的归来。

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学习生字词后充分读文,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读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是让学生找出两封信的内容进行对比。在第一封信的朗读中,学生越来越能体会到露西伤心的感受,特别是几名留守儿童。我问他们:“你们是不是和露西一样想念自己的爸爸?”孩子们回答:“是的。”我话锋一转,接着问:“可是,爸爸在遥远的地方,当他读到这封信,会是什么感受?”“伤心、难受、不高兴、担心、不放心……”虽然很多词语的意思是重复的,但是他们能真正体会到一种真挚的情感。然后学习第二封信,我让学生先找出信的内容后进行朗读指导,提问:“读着第二封信,你有什么感受?”很多学生说越读越开心了。

接着,我通过课件,先出示第一封信,让学生找出第二封信相对应的内容,对比阅读,抛出问题:露西前后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我让学生先思考,再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后指名汇报。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喜欢第二封信,因为第二封信能让爸爸放心,安心工作。第二个学生站起来,这是一个回答问题十分积极,但是站起来常常不知道要说什么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蹭了半天,终于说出喜欢第一封,我继续鼓励他说出喜欢第一封信的原因,但是他说出的原因仍是让爸爸放心,与第一封信相反了。

另一个孩子举手了,这是一个有点懒散,学习不够积极,但表达还比较清楚流畅的孩子。他站起来,很明确地回答了他喜欢第一封信,孩子们又以为是他说错了,部分学生已按捺不住,有的甚至发出了“么、么”的质疑声。好像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喜欢第二封信就是固定的答案,只有回答喜欢第二封信才是正确的。我告诉他们: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能说出原因都是可以的。然后再次问站起的那位同学,你喜欢的是哪一封?他还是很肯定地回答:喜欢第一封。停顿了片刻,他接着说:“我的爸爸从小就没有照顾我,妈妈从小照顾我,很辛苦,我想让爸爸知道。”我突然感觉眼睛有点模糊,孩子的回答是我不曾意识到的,他真实的话语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但接下来我有两点需要好好引导学生:

1、表扬孩子真实的回答,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并告诉大家平时要能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父母的不在场,学会体会父母的辛劳。因为孩子们都是农村的,很多父母不得已外出打工,缺少了对孩子的照顾与陪伴。

通过引导,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虽不在身边照顾自己,但他们一样爱我自己,他们在外面上班也很辛苦。最后我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结束这一课的教学:你想做个怎样的孩子,不让爸爸妈妈总为你担心?孩子们现在能各抒已见,说出一些具体的想法。

通过《一封信》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到了:教学中要尽量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对孩子们的思想、言行引导也才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