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原来我误会了作文600

原来我误会了作文600

更新时间:2024-06-02 22:04:56
原来我误会了作文600

原来我误会了作文600【一】

我也开心的拿着冰欺凌,把垃圾袋扔进垃圾桶。一边吃一边走,看见了“小布丁”的包装袋,生气的说:“谁呀!这么不讲卫生,把脏垃圾扔在地上,真不环保。”于是准备弯下腰去捡,不料,被高叔叔发现了,他以为垃圾是我扔的,狠狠地批评了我:“你不知道吗?我们清洁工可是很累的,你怎么还这么不讲卫生,要不让你扫地去,看看我们的辛苦。”我委屈地说:“什么呀!这不是我扔的,你误会我了。”可是,高叔叔根本不相信:“小孩的把戏我还不知道吗?你怎么能欺骗大人呢?”“我没有!”我的眼泪“扑哧扑哧”的往下掉,“还不承认?我要告诉你妈妈,让他看看她的女儿干的好事。”这时,高玉玫来了,问:“爸爸,怎么了?姐姐怎么哭了?”高叔叔指着垃圾袋生气的\'说:“看!多不文明,他难道不知道我们的辛苦吗?”高玉玫仔细的看了看说:“这是珊月姐姐干的,不是嘉瑜姐姐。”这时,高叔叔愣住了。

临走前,高叔叔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我误会你了。”

原来我误会了作文600【二】

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最远的可以是最近的,最近的也可能是最远的”。看到此句,我的思绪不禁飞回了童年时代,那个令我难忘的时期。

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住,我比较亲近我的奶奶,因为奶奶温和慈祥,而爷爷却是那种典型的“冷面人”。我从小就对爷爷有一种恐惧感,记忆中的他从未抱过我,也从未照顾过我,有的只是那种冷峻的目光,也不知道是善是恶。因而我常常觉得我和爷爷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甚至比那阻隔牛郎织女的银河还遥远,纵使我与爷爷生活在一个屋檐底下,但是我却似乎并未感觉到他的关心与爱护。

我也常思索,是否因为我是女孩,他才没有过多地关心在乎我,只是把我抛给奶奶。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逐渐到了上学的年龄了,我被父母领回了身边。从此,我不再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临走时,我紧紧地抱住奶奶,十分不舍,但对爷爷只是木然地望着,未言一语。爷爷也只是看着我,眼里却比往日多了份不舍。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那样,难道是因为离别,抑或其他?

后来,每次回家看望爷爷奶奶,我都会享受“贵宾级”待遇,爷爷依旧不说话,但他却用他朴实的行为让我明白,他其实是爱我的。奶奶偷偷告诉我,爷爷其实并不是重男轻女,只是他的性格如此罢了。爷爷是个不善表达情感的人,总是将喜爱偷偷埋在心底。或许,从前的.种种都是假象,都是我一厢情愿制造的。奶奶还说,自从我回去跟爸妈一起住后,爷爷天天对着我的相框发呆,有时候一看就是好半天呢!听了奶奶的话,我不禁心中一片酸楚,我是一个多么不懂事的孩子,一直以来都误解了一个老人的心意,总以为来自爷爷的关爱是世界上最不易获得的,殊不知,这最远的居然是离我最近的,只是我的粗心大意让我未能感受到罢了。原来,爱一直就在我身边,离我并不遥远。我要细细体会,这份来自爷爷的关爱……

最远的其实就是离你最近的,这份爱,既丰富又简单,全凭自己去感悟。

原来我误会了作文600【三】

每次回国,我常看到以下情景:年轻的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到处乱跑,大声喧哗,父母对我讪讪一笑:“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让孩子自由发展,少点儿规矩,多点儿个性。”

这种论调让我很困惑,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谈何素质呢?

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地方。在家庭聚会上,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地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

我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族,孩子众多。每次家庭聚会时,我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在绝大多数时间,孩子们都必须参与亲人之间的互动。自由活动时间没到或大人没有允许,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先生的表哥一家4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家自助餐厅。表哥的大儿子,14岁的Brahim当晚想看美国队在世界杯的比赛,他爸爸却拒绝了:“我也很想看比赛,可是大家更希望和我们聊天。你可以每隔15分钟起身去看一下比分,两分钟内必须回来。”Brahim没有讨价还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还站起身给大家幽默地声明:“我在以后的30分钟内,身心全是大家的,可是之后,我每15分钟会去看一下美国足球队的赛况,如果谁对比分感兴趣,举手,我负责给你们更新。”

我的对面刚好是Brahim10岁的弟弟Armin,还没等我开口,孩子说话了:“蔻蔻,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可是抱歉,我只会用中文说几个菜名。”接着我们用荷兰语交流,姨妈、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与变革对欧洲现在政体的影响。没想到Armin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提一两个问题,再讲讲美国的宗教情况。

后来我和表嫂聊天:“你们在美国住那么大的`房子,家务一定很多吧?”她说:“前几年有点儿累,不过4年前,他俩一个6岁、一个10岁的时候,就好了。他们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自己叠,每周一人打扫一天卫生,一人做两顿晚餐,所以一点儿也不累,因为大家都在共同分担。”

这种教养,其实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也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想想看,在一个社交场合,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约束力吗?而这种能力是从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一点一滴学到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备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约束力,不要再说“那是欧美的自由和素质”。把放纵当自由,把任性当个性,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