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作文写不好不是孩子的错(孩子作文写不好家长要反思)

作文写不好不是孩子的错(孩子作文写不好家长要反思)

更新时间:2024-05-12 14:08:40
作文写不好不是孩子的错(孩子作文写不好家长要反思)

作文写不好不是孩子的错【一】

突然间,两天的休息时间被压缩成了半天,任是谁也不会服气。压抑的越多,发泄就越大,越是被束缚,就越渴望自由。对于周末的补课,我除了不断地在随笔上抒发着不满,也很少认真地在周末听过课。即使是我最喜欢的奥数也是如此,因为太无聊了。哪里缺的就从哪里补,我可以在上课时做作业,已减轻课后负担,下课就心安理得得和同学们一起玩闹。

我无法适应这种生活,自然而然的,我的文章中就会时不时有意无意地露出一些对教育对社会的一些不满。我就像韩寒一般用我的文笔,讨伐着教育的弊端。我的文章或许在网络上能受到好评,但在学校中,我的考场分数却始终是一如既往的低。

我曾无数次被班主任找去谈心了,可我一直无法理解他口中的”叛逆”,就像上一辈的人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说他们”迂腐”一般。我只不过是将我自己的一些不同或别人想说又不敢说出的想法说出,或许在许多人的眼中,学生就应该是埋头苦读,服从学校,但对我来说,浪费我的休息时间就是一个很大的过错,所以每次周末补课结束后,我总是带头一溜烟地冲出学校。

外面还下着些小雨,天空呈现出一种有些暗淡的蓝色。坐在书桌前,我真的有些不了解自己在想些什么:同学们都很羡慕我,因为我的成绩和我的相对自由。可现在这样子我也不舒服自由但不自在,还得担心偶尔下降的成绩与随之而来的流言蜚语,压力自不是外人可以想象的.……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他就是一个小型的“个性粉碎炉”,很多人都是带着满身的棱角进去,然后被磨成圆滑的球体出来。难道有一天我的个性也将被这个社会磨平,年少的张扬也被淹没着时间的滚滚岁浪之中……

我“叛逆”,但我不叛道,我用我的生活书写我们的少年本色。

作文写不好不是孩子的错【二】

我的成绩差,这我知道,老师说我差,爸妈总是说我怎样怎样的.不好,如果你们能给我一些鼓励,告诉我,说我可以,那我即便觉得很难,也会充满信心,努力向上,可是你们总是说我不行,也许这招用在别的孩子上可以,但是用在我身上不可以,因为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觉得自己很悲哀,从没有人去认可我,我真有这么笨吗?

今天,老爸无缘无故说我长大以后工作的事,他叫我帮他,难道我这辈子注定要为别人而活吗?爸爸明知道我不喜欢做这工作,我喜欢唱歌,从小,做一个歌手就是我的理想,我爱唱歌,我对它充满了感情,那是一种不可分离的感情,为了这个理想,我鼓足了勇气去参加合唱团,明知道落选的可能性很大,可我还是去了,因为我无法控制我对它的爱。

老爸让我再读两年书工作,我问他为什么两年,他说我最多只能读两年书了,学习那么差,我是不会花钱买的。泪水在我眼睛里打转,不读书,歌手的理想就离我更遥远了,没有学历,那可怎么办?我放低了声音说:“你怎么知道我考不上?”如果老爸此时说,让我去努力学,我肯定会很感动,可他没有,他说;“就你?肯定读不上,成绩这么差”我彻底绝望了,我需要的不是冷漠,而是鼓励,你们连这小小的要求都不答应我吗?

这世界上的人太冷漠,如果世界上再多一份温暖,多一句鼓励,那该多好?世界该是多么的美好!

作文写不好不是孩子的错【三】

过年有走亲戚的习俗。年初亲戚来访时,主人家总会想方设法去热情相待。孩子也不会没闲着,打招呼、斟茶递水、陪食、送客,忙前忙后。待客有礼能体现主人家热情好客,但有些孩子的表现却偏偏“差强人意”,这时免不了会挨上一顿骂,而且往往是当着客人的面被数落一番的\'。骂得最多的就是:“你怎么那么嘴笨”“见了谁也不问,没礼貌”等。

孩子被骂后通常会躲一边黯然伤神,偷偷抹泪。虽然受了委屈,心里却暗暗较起了劲:下次一定不能再这样了。可真等下次又象泄了气的皮球,没了底气。结果在一次次骂声中慢慢建立起来的自卑感,成了成长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面对陌生人或平日里少见的亲属,活泼一些的孩子会放得开些,文静内敛的不免局促,甚至会不自觉地躲起来。通常这时父母们大多会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来,忍不住说些中伤性的言语,肯抑制住情绪,待客人散去再来埋怨的已经算是很克制了。若能若无其事淡化处理的,甚至说上几句鼓励话的,皆大欢喜;若还能就事论事,推心置腹去施教的,一定是很有耐性的人了。

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除了耐心,还需寻求技巧才行,才能保证说教作用同时又没伤到幼小心灵。要把握好这个度,说来是件挺伤脑筋的事情,不过肯留心观察,生活中总能找到不少有借鉴作用的事例。比如之前看到的一个例子。一年轻妈妈带女儿外出购物,半路遇上熟人。妈妈唤来女儿叫“阿姨好”,不料孩子却拽着妈妈的衣角害羞地躲到了背后。妈妈并未理会女儿这一举动,而是继续与朋友聊了起来,等说完后才转过身去拉起女儿的手递向那位阿姨,阿姨当即心领神会呈出笑脸,伸手握着孩子的手。妈妈示意女儿说,我们要走了,跟阿姨握手说再见。阿姨率先说了拜拜,孩子没有说,不过却腼腆地笑了。

多有亲和力又值得学习和尊敬的一位母亲。碰到这样的情形,不是当面的呵斥,而是设身处地“护”着孩子,懂得如何引导与尊重她,给予肯定与鼓励,也没有为了自己脸面而为难孩子。虽然孩子最终没说什么,但她的笑容足已说明她内心是开心的,也算是对别人礼貌性的回应了。显然这位妈妈是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的,才没表现出盛气凌人的一面。人人都有童年,挨骂了难免闷闷不乐。我虽小,也有自尊心,经常无端受到责骂,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大人们的眼里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蠢孩子。少了自信,以后不管遇上任何事,总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好,唯唯诺诺的,原本该有的棱角与天性,丧失殆尽。所以以自身经历看根本是行不通的,足以引起反思。

可以理解,那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彬彬有礼仪表堂堂呢。问题是,家长们是否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人当然要有礼貌,平日里碰上相识的人要打招呼、跟别人交谈时不要转移注意力、尊重别人的正常发言等,这些最基本的做到就差不多了,无所谓苛求。相反,要求必须严谨客气,样样都要遵守固有的繁文缛节,反而会滑入“世故”的泥沼里,也会引起孩子们的排斥、厌恶与孤独感。

所以,有时候我们对孩子是不是太过刻薄了呢?只要他们稍有不合意的,就义正词严横加指责。教不好,是他蠢,教不听,是他叛逆,总能找到理由往他们身上推。从来很少或根本就没从自身找过原因,忽视了孩子的单纯性、承受力、微弱的判断力等多种因素。可见与其一味固守不变,不如寻机求变。过程难免艰难、迷惑,哪怕收获甚微,亦好过放任自流。

我觉得小孩没礼貌或使坏,家长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不应端起为人父母的架子强加“唯命是从”的指令,更不要为找台阶下而扯个堂而皇之的借口搪塞到孩子的身上,这样对他们很不公平。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