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帮助同学复习作文(同学帮助我学习语文的作文)

帮助同学复习作文(同学帮助我学习语文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4-30 12:51:43
帮助同学复习作文(同学帮助我学习语文的作文)

帮助同学复习作文【一】

由于点题的时机或者说位置不同,对点题语言的内容要求和作用也不同。

帮助同学复习作文【二】

文中的点题必须是在一个部分之后,这样的点题必须有对前一个部分的小结作用,或者有启示下文的作用,如果能同时做到点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好。

如《白杨礼赞》的文中点题就是一种对前文小结同时又点示文章主题的;而《菜园小记》则主要是启示下文。

帮助同学复习作文【三】

1.准确把握、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3.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理清议论文的结构与层次。

5.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6.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

帮助同学复习作文【四】

考题形式: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理解论据在文中的作用;概括文中所用的论据;围绕论点为文章补充论据(开放性试题)。

试题演练:用简要语言写出文段中的两个论据:

勤能补拙。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论据①:德摩斯梯尼克服天资差的缺陷,苦练50年终成演说家。

论据②:陈正之克服反应迟钝的缺陷,勤学苦练,终成博学之士。

【解题思路】分析论据的作用:支撑、论证作者的观点、主张。

概括补充事实论据的形式:人物+事件+结果+论点

(1)文章开头事例或故事或作用:

a.引出中心论点; b.充当论据;

c.引出论题; d.引起读者的兴趣。

(2)文章中间的作用:

作为事实(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

(3)补写论据时要注意选择的论据要与作者的论点相符,论据的内容力求真实、典型,语言准确、简明、概括。

帮助同学复习作文【五】

一、端正态度,卸下包袱

高考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高中生最终走向成年的标志。如果说以前有家长、老师一同和我们面对问题、克服困难,但在高考考场上,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必须独自面对。我们没有理由不在自己未成年生活中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件大事中竭尽全力,以求不留遗憾。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一点:高一高二的成绩已经不再具有坚定性的作用,在高三,同学们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始一场全新的远征。由于所有的知识点都会在高三上学期第一轮复习中被不遗漏的重新梳理一遍,原先掌握知识不扎实的同学大可以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复习补上之前的漏洞;而原先学得不错的同学如果不认真听讲和复习的话也很容易掉下去。因而,不管您先前的成绩如何,请卸下一切包袱,投入到高三的复习当中去。

二、做好计划,周密准备

如果说高三是一台精密的仪器,那么这台仪器的运转不光需要老师们在讲台上挥汗如雨、同学们废寝忘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还有高三复习计划的制定、资料和用具的筹备、心态的调整、饮食起居和作息的稳定等等。只有考虑清每一步细节,才能在高考复习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也正是对高考复习过程中细节的面面俱到好精益求精,让许许多多原本看起来并不优秀的同学最终走进了理想的大学。

计划的制定:在学校安排的总体复习计划基础上安排自己的课下复习计划,根据自己的科目强弱,以“补弱”为原则对自己的课余尤其是周末进行规划和安排,争取在高三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所有科目的成绩比较平均,这样才能轻松进入二轮复习。需要提出的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多和老师家长讨论沟通,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资料和用具的筹备:不用买额外的辅导书,学校准备的就非常全面了。倒是应该准备足够多的笔、资料夹、笔记本、错题本、草稿本。更重要的,应该有一片专用的学习区域,专门用于复习功课和摆放复习资料。这样在整个高三中,只要进入这片区域,我们就能迅速进入复习状态,从而大幅提高复习效率。

饮食起居和作息的稳定:高三,拼的就是每个人的学习效率在总学习时间上的积分,因而不要盲目的追求每天比别人多学几个小时,而是在见缝插针地把零碎的时间利用上的同时确保自己的学习效率。因而我们需要从暑假开始培养稳定的作息时间。调定生物钟的好处恐怕只有这么做的人才能到,它对保证学习效率的帮助非常大。

三、提前启动,抢占高点

高三复习节奏的特点是循序渐进,学习效率会随着有效学习时间的积累而不断增强。因而“提前启动”就成为了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的制胜法宝。在暑假“提前启动”,可以使我们在高三保持学习效率的优势。而且,提前复习带来的进步无疑会是我们一轮复习时的重要推动力。

那么我们“提前启动”的方式方法是什么呢?其核心就是在认真完成作业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进行“第零轮高考复习”。这一复习可以是自主完成的,也可以是由有的人辅导的。重点如下:

1、读教材。高考题是根据大纲出的,而考试大纲是根据教材制定的。因此,对教材的熟悉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一个梳理知识漏洞、建立网络知识的好机会,并且也是复习过程中老师不会去特意监督的环节。

2、做积累。很多东西是慢慢积累出来的,比如,语文字词、默写、素材;英语词汇、短句、好句子;数学和综合科目的经典题和错题。积累越早越好,只有积累上的量变,才有考场上的质变。

3、写作业。 高中最后一个暑假里,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作业大餐”。也正是这份数目庞大的作业里面暗含着暑假的复习方向和重点。作业不是万能的,但不做作业是万万不能。对于以前作业不是特别认真的同学,现在一定要重视作业。在高三,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的老师,他们留给我们的作业绝不是随手布置的,绝对是经过老师们仔细斟酌后才安排的\',因而其质量高,数量也一定不过分(真正过分的在一摸后,那还早着呢。因此,好好写作业,也是第零轮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经过高考后,把高三暑假的体会拿来与大家分享,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能把这个暑假真正用到实处,不浪费这段高三前最宝贵的时间。

帮助同学复习作文【六】

考题形式:结合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你对作者所说的某某问题的\'认识。

【解题思路】:

① 亮明观点:我认为: ②然后结合文中内容:在文中……;

② 着结合学习生活的实例:在生活中我们也要……④进行总结:所以……

课堂小结:思考在本节课,我学到了议论文的哪些知识?

体验中考,实战演练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可以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在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和卑俗作斗争,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②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③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④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⑤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⑥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⑦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

4.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

帮助同学复习作文【七】

考题形式: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章主要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注意区分论点与论题:

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句子。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范围。

试题演练1:判断以下题目属于论点还是论题

“敬业与乐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谈耐心” “让善行成为习惯” “勤出智慧”“空谈不能成就事业”

属于论点的是: 属于论题的是:

试题演练2:找出下面片段中作者的论点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里,我向大家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

----《坚持一件事原则》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 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说“勤”》

【解题思路】

1.找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开头,(3)篇末(常是结论句),(4)文章中间(常是过渡句),(5)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

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所以等。分论点常是首先、其次、第三等。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1)题目或者开篇直接提出论点;

(2)引用名言诗句或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论点;

(3)提出论题,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帮助同学复习作文【八】

一、考点解读

新课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因此,说明文的阅读考查往往突出下列考点:评价考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考查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的能力;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考点分析

年份题型分值比率考查知识点备注

2005年

2006年说明文阅读1510%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谈阅读后的启示

2007年说明文阅读149。3%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三、复习策略

近年来,选自课外的说明文,大都体现研究成果的先进性、联系生活的广泛性、说明语言的可读性,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因此,说明文的阅读复习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体特点。要熟悉说明文的特点和有关知识,明确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及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明确阅读目的,快速筛选信息,根据要求或摘引文中原句或自行组织语言回答。筛选信息就是扣题阅读文章,在相应的段落里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整合,概括要点。

3、重视“开放题”的答题训练。说明文中的开放题,一般采用主观题型,常见的有:感悟题,即谈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启示等;补充题,即联系上下文,补充一句或几句话;仿写题,联想、想象题等。这种题型注重题目的开放性和答案弹性,是平时学习的拓展和迁移,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创新空间。

四、配套习题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3、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

4、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5、了解和识别各种说明顺序。

归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事物或事理为主要内容,它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首先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其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特征,即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所以说关注文章标题,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捷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当然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二)、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用等。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1、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能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2、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3、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5、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说明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7、作诠释:即对说明对象作出通俗地解释,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

8、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9、引用: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谚、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生动。

体会文章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时,要注意其前后方具有领起作用的概括性语句。作者一般会在使用说明方法之前或之后,尤其是在连续使用多种说明方法之前,用一句概述性的话领起,表达出自己的一种见解,随后才使用说明方法来更好的阐释它。阅读时只要找出这句概述性的话,通常就可以知道运用的说明方法具体所起的作用了。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般模式为:运用某说明方法,具体(根据说明方法选用加点字)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

(三)、理清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运用时文中一般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2、空间顺序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如介绍建筑物、名胜等,多以此为序。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六类。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局部的说明顺序,又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说明性文章一般都很讲究条理性,这种条理性,在书面表达上常常表现为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如表示先后关系的“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总括性的词语“总之”、“总而言之”、“总的来说”;表示一些结论性的或结果性的语句,如“证明了”、“表明了”、“反映出了”、“标志着”,发现这些词语出现一定要有警觉,最好用笔圈点起来,对这些词语利用得好,就可以使自己看清文章的层次顺序和逻辑关系了。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五)、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特点首先是“准确”,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随着近年阅读文本的变化,一些带有文学性、文化性倾向的文本,则可能同时具有“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为,(1)合理使用修饰、限制的词语,使表意准确、严密、科学;(2)准确选用同义词,使表意立体而精确;(3)恰当运用模糊语言。除了用科学、准确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如“左右、上下”等;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事实,用表示推测的语言,如“可能、也许”等。这种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

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重要的是与对文章整体的理解结合起来,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辨析理解,切忌“就事论事”。

解题的基本模式:某词不能去掉,因为某词的意思是……,这样运用的好处是……。

测试卷:

遵义市2007年初中学业统一考试试卷

微波武器 冯永平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伤人员。其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成人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好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

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答:

2、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伤对象。(4分)

构成:

伤对象:

3、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4、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答案:1、说明了微波武器的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3分)2、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伤对象:①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答对“构成”给1分答对“对象”给3分。共4分)3、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4、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山东省

滨州市二〇〇七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海底飞船

(1)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姊妹篇的“海底飞船”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开始下水试验。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以到达全世界99。8%的洋底。

(2)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一种是无人驾驶的自由行动的潜水器,也叫水下自动机器人。船开到某一海域,把它放下去,它可以自动地在深海探测。另一种是缆控潜水器,拖着一根长缆,放下水去,然后由甲板控制人员通过遥控机械手和电视进行取样、拍照、探测。再一种就是载人潜水器,可以携带海洋科学家进入海洋深处,在海底现场直接进行观察、分析、评估,操作机械手实现高效作业。

(3)我国这一新开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长8米,宽3米,高3.4米,是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的。从外观上看,“海底飞船”呈一椭圆形球体,酷似一头小鲸鱼,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在潜水器的前端,安装有一个密封的玻璃舷窗,透过它潜水科学家可以看见外面的神秘世界。它有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当需要下潜时,压水舱注水,开始下潜。当需要在水中悬停时,它抛出一个配重块,如果此时启动动力装置,就可以工作了;它的两只机械手,可以抓取75公斤的矿物。当需要上浮时,它抛出第2个配重块,同时向压水舱加入空气,排出海水,就可以上浮。这种设计是为了尽量节省蓄电池的能量,使它在水下连续工作时间达到7个小时。

(4)载人潜水器主要用于深海资源勘探、海底测绘和采样、热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采样、深海地质调查等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载人潜水器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1991年俄、美科学家两次乘坐和平号,在大西洋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液矿体。1994年俄国科学家在大西洋水域热液场探测时,发现了多种热液生物,具有代表性的有虾类、贻贝类、鳗类等生物群。在深海地质研究方面,日本科学家在日本海沟6200米深的斜坡上发现了裂缝,同时还发现了一条地震断层悬崖。

(5)在军事上,载人潜水器可以直接为建设海底军事基地服务,还可以直接参与现代水雷战,完成潜艇救生和水下捞救等任务。

(6)在21世纪,加快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把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是

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1.文中“海底飞船”具体指的是: (2分)

2.选文条理清晰,第(3)段说明的内容是: 。(2分)

3.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的方法,说明了

(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3分)

4.请分析“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5.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3分)

链接材料一:中国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院士指出:深海基础研究是21世纪国际海洋竞争的重要部分。深海研究不只是人类了解地球亟待填补的空白,也是国家资源和安全保障之所系。

链接材料二:海洋地质专家估计,海底储存着约1350亿吨石油,近14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海底还沉积着极为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其中铀的储藏量高达40亿吨,是陆地上的2000倍。

链接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又难以解决的热点多发生在海洋上或沿海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争议的岛礁近1000个。21世纪,中国海洋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国外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提醒我们:“在中国海区,有70%以上的地区存在着危机!”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答案1.(我国新开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

[评分标准]本题2分。答“载人潜水器”不给分,无括号内文字亦可。

2.“海底飞船”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评分标准]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

3.举例子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载人潜水器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

[评分标准]本题3分,第一空1分,第二空2分。

4、“大体上”是限制性的词语,表示这是大致的分类,还有其他的类型;随着技术的不

断进步,可能还会产生新的类型。这个词语的运用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标准]本题3分,酌情给分。

5、示例:加快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究对我国发展至关重要。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我国海洋安全存在着危机;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加快深海科技研究,为中华民族的腾飞、祖国的富强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和安全保障。

[评分标准]加快研究的重要性、海洋资源的丰富、我国海洋安全的危机各1分。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1)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及阐释。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准确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

(3)能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4)能够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阅读对文章的观点、说明对象等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5)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1、整体感知材料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一般来说,在答题前至少要通读两遍文章。第一遍快速浏览全文,迅速捕捉信息。这一次一般最好不带题目,在自由状态下获得基本信息,诸如作品的类型、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等。第二遍再依题读文答题,找出题目在文中涉及的段落内容,细加揣摩。有了第一步的归纳信息,解题时定向就更明确了。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②、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

③、联系试题,突出目的性和针对性。

2、筛选整合信息

明确阅读目的,快速筛选信息。筛选信息就是扣题阅读文章,在相应的段落里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整合,概括要点。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中考现代文每年都要涉及的考查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

②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要对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归纳、整合应从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

概括要点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摘引文中原句,即用文中现成的语句概括作为答案。②选取文中的重要词语,组成符合要求的答案。③根据要求自行组织语言,自行概括。

3、重视“开放题”的答题训练。说明文中的开放题,一般采用主观题型,常见的有:感悟题,即谈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启示等;补充题,即联系上下文,补充一句或几句话;仿写题,联想、想象题等。这种题型注重题目的开放性和答案弹性,是平时学习的拓展和迁移,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创新空间。这正响应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即“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测试卷:

随州市2007年初中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面对全球变暖 普通人的“节能帐”该怎么算

①2007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②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加剧温室效应,令地球温度“节节上升”。

③科学家们预言,气温不断升高将在未来20年至90年间导致成千上万的人被洪水“逐出”家园,出现疾病流行、食物和饮用水缺乏等严重问题。

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计划于4月初发布的有关全球变暖的报告草案说,如果在几十年中,人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停留在一定水平,那么多数坏的影响都能避免。

⑤全球变暖的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其实,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中稍微加以注意,算上一笔“节能账”,就能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⑥比如,可以选择把空调室外机装在阴凉处或配以遮阳棚,运转效率就可以提升10%;冬天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摄氏度,夏天调高2摄氏度,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或者把家中的单层窗户换成双层从长远来看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冬天时双层窗户能避免家中一半的热量散失出去。

⑦家中使用的白炽灯泡别小看,也会浪费不少能源。有调查显示,全世界有20%的电力消耗在照明上,其中40%的电力是老式白炽灯泡消耗掉的。

⑧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节能荧光灯不仅比白炽灯省电75%至80%,而且使用寿命更长。假如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灯泡,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

⑨购买节能电器,同时尽量别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多使用电器上的开关按钮,直接关闭电器,而不要只用遥控器一关了事。因为如果电器处于待机模式,就要白白耗费40%的电量。

⑩喜欢驾车出行的朋友只要略微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也可以节约不少能源。例如,缩减开车次数,或是给轮胎打足气,别让发动机转速过高(即尽可能提前一刻换挡变速),及时清理车中杂物减轻车子载重等小措施,从而减少油耗。

○11其实,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账”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比如重复使用购物袋,多选择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等。全球变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个人的小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2.文章第⑥~⑩段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3.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

4.据专家预测,当地球气温升高4℃时,北冰洋所有的冰盖消失,海平面随之上升12米……结合本文有关内容,发挥想象,谈谈人类那时将会面临哪些灾难。(3分)

答:

5.作者认为,“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帐’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请联系日常生活,列举出2种文中没有提到的节能小点子。(4分)

答:① ②

答案:1。“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

评分标准:只要扣住“人类活动”即可,2分。

2.为了说明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中稍加注意,算上一笔“节能帐”,就能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评分标准:意思接近即可。2分。

3.不能去掉,因为“大部分”表明不是全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温度上升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太绝对。意思接近即可,3分。

4.评分标准:只要扣住第③段相关内容,想象合理即可,3分。

5.示例: ①随手关灯;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③尽量少用空调等。

评分标准:只要是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方法措施即可。写出一个2分,计4分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2006年福建省厦门市)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手

①厦门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海上花园”,先贤曾诗赞其“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然而,这座林木茂密,花卉缤纷的“海上花园”,却时常有外来生态手伺机侵入。“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就是两个有着美丽面孔的外来生态手。

②猫爪藤是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因其叶子顶端长有吸附能力很强、酷似猫爪的三枚小钩状卷须而得名。160多年前,猫爪藤作为观赏性植物从原产地美洲引入厦门。想当初,红砖楼房外,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间探出,确也是一道风景。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猫爪藤便渐渐暴露出其生态手的真面目。繁殖能力极其旺盛的猫爪藤,借助强劲的海风将其种子四处传播。生根发芽之后,不仅其发达的根系会疯狂地与其它植物争夺养分,而且坚硬、锋利的“猫爪”还能紧紧抓住树皮往上攀爬,以层层叠叠的茎、叶构成网状“藤罩”遮盖整个树冠,使树木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而后它再向四周扩散,攀援周围的其它树木并覆盖,最终导致成片的树林亡。在我市受猫爪藤危害较重的鼓浪屿,许多古树名木被猫爪藤裹缠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③猫爪藤的胡作非为让人忍无可忍,但铲除猫爪藤却并非易事。猫爪藤的根扎进地下40厘米左右,与其它树木的根纠缠在一起,难于斩除,而且猫爪藤还有贮藏着丰富养分的块根,即使把地面的藤蔓统统割掉,它很快又能长出新芽。上个世纪90年代初鼓浪屿就开始清理猫爪藤,到2004年7月清理面积已达12万多平方米。尽管如此,形势仍不容乐观,要防止猫爪藤重新在鼓浪屿蔓延显然还需要旷日持久的艰苦斗争。

④“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容貌比“猫爪藤”更姣美。它有着小向日葵般的花梗和鸡冠般的黄穗,与其他名花相配非常好看。这种花原产于北美,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平均每株可产生2万多粒种子,经风、鸟等途径向四周扩散,只需3年时间就能迅速成片。生长过程中和其它植物争光、争肥,肆意排挤其它植物,最后导致在它生长区域里的其它植物一律消亡。1935年引进后短短几十年间,这种花已在许多省市泛滥成灾。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这种花在上海的繁殖面积已占调查面积的54。3%,近20年来上海已有30多种土著植物因这种花的排挤而消亡。

⑤前一两年,“加拿大一枝黄花”也悄悄潜入厦门。2005年,我市有关部门组织过调查,发现东孚、集美等地有五、六个场(圃)种植这种花,种植历史有1年以上,面积约200亩;而我市的花店一般也都有销售这种花。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⑥“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当初都是作为观赏性植物被有意引进的。在引种地区,这些植物不再受原产地各种天敌的威胁,生长的环境阻力变小,繁殖速度极快,最终成了生态手,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带给本土植物的是生存的危机,带给厦门人的则是深沉的思考。

1.通读全文,把握事物特征:

(1)从文中摘录表现“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美丽面孔的语句各一句。(2分)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为什么用“生态手”一词来称呼“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2分)

2.有人认为,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的划线处都以鼓浪屿为例,显得累赘,可删掉其中一处。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你的理由是什么?(3分)

3.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27.文章结尾说“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带给本土植物的是生存的危机,带给厦门人的则是“深沉的思考”。下面链接的是几位市民颇有代表性的想法,你赞同哪一位市民的想法呢?请具体说说理由。(4分)

【市民甲】可采用“生物防治法”,引进天敌,治理“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市民乙】应保护和培植本土植物,不要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以维持本土植物多样性。

【市民丙】应尽早建立外来生物入侵的预警机制,早防早控,确保生态系统安全。

【参考答案】1.(1)(2分)

例如:[猫爪藤]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间探出。 [加拿大一枝黄花]它有着小向日葵般的花梗和鸡冠般的黄穗,与其他名花相配非常好看。

要点与评分:扣题摘录,句子意思要完整。每句各1分。

(2)(2分)

例如:(生态手指的是毁灭别的生物的某一物种)。“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自从引进本土后,由于缺少了原产地的天敌,繁殖过快,与本土植物争地、争肥、争光、争水,挤占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土植物灭绝,而且“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一旦泛滥成灾则极难清除,所以称它们为“生态手”。

要点与评分:扣住“危及本土植物生存”这一要点2分。

2.(3分)

例如:不赞同。第②段举鼓浪屿为例,能具体说明猫爪藤对其他树木造成的严重危害;第③段举鼓浪屿为例,则能具体说明猫爪藤极难清除。两处虽都以鼓浪屿为例,但具体的说明作用却不相同。。

要点与评分:明白两处的不同作用3分

3.(3分)

例一:“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符合实际情况。

例二:“野生”一词指野外生长的,排除了人工栽培的现象。

例三:“在调查中”强调事例的真实性,排除了胡编的可能性。

要点与评分:找出符合题意要求的词1分,结合语境分析2分。 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4.(4分)

例一:赞同市民甲的想法。“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成为生态手主要原因是缺少天敌的威胁。若适当引进其天敌,它们生长的环境阻力会变大,繁殖速度会变慢。这样就不会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了。

例二:赞同市民乙的想法。这种方法简便经济,可操作性强,可有效防御外来植物的入侵。而且市民对本土植物有一种亲切感,多培植本土植物可满足市民的情感需求。

例三:赞同市民丙的想法。早防早控,能防患于未然,。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因为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大量繁衍便很难控制了,消除它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要点与评分:一是观点鲜明、理由充分2分,二是适当联系文章内容1分,语言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