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有关附近的作文提纲(写身边普通的事物作文提纲)

有关附近的作文提纲(写身边普通的事物作文提纲)

更新时间:2024-05-13 01:41:41
有关附近的作文提纲(写身边普通的事物作文提纲)

有关附近的作文提纲【一】

从西门口进入公园,只见一个红蓝相间的大门立在眼前,很威严的样子。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高矮不等的松树,还有路旁的几棵人工彩灯树,像五颜六色的糖果,很诱人的样子。向东走20米,有一个分叉路,如果往两边走,则是公园的另外两个出口。继续向东走大约50米,有一个大大的舞池。第天早上,很多的爷爷和奶奶们在这里打太极拳,音乐可特别了。继续向东走大约20米又到了分叉路口了,如果向北走是北门口,如果向南走是一条羊肠小道,再向东北走则是一个健身的小广场,我很少到那儿去玩,一般都是大人们在那里锻炼身体,走步什么的。接着向东是东出门口,而向东南则是我们孩子们的天下了,那里有秋千、单杠、蓝球场地、跑步机、转盘……,这是我们的“游乐场”。到了傍晚,孩子们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像一群小蜜蜂找到了花朵一样,一齐涌了过来,几个人在荡秋千,另外的孩子就在一旁排队等候,我也是其中一员,每每都眼巴巴的站在那么等候。还有很多孩子在蓝球场打球,他们经过激烈的角逐,还没有分出胜负,却个个已大汗淋漓了!

这就是我经常用去玩的公园。

有关附近的作文提纲【二】

有一年放假我回到了山东老家。

一到麦田边,哇!一大片一大片的麦穗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像海一样,泛起一片金光,涌起无边无际的金色麦浪。周围还有一排排整齐的樱桃树,树上的樱桃大大小小,形状不一,有的是红里透紫的;有的是火红火红的,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灯笼。

这时候是捉泥鳅的好季节。我拿着小篮子来到泥塘边,捋起袖子,蹲在泥塘边开始捉泥鳅。我先用手去捉,刚捉到它,又使劲一捏,准备放进篮子里,只见泥鳅“嗖”的一跳,钻到水里溜走了,水面上溅起了几个小泡泡。等了一会儿,另一只泥鳅又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看着我,我赶紧伸手去捉,又让它逃走了。这时,我一着急,就在水里乱搅和。这一巨大的举动,惊动了泥塘里其它的泥鳅,它们跃出水面在半空中“跳舞”,又回到水里再跳出来,弄得我满脸满身都是泥水,这泥鳅真狡猾。我趁着这个好机会,把小篮子举到泥塘半中央,等待在半空中“跳舞”的泥鳅落网,结果一下子就捉了好几只泥鳅。我高兴极了,今天的收获真不小。回到家里,大叔夸奖我真能干。晚饭时,吃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美滋滋的。

捉泥鳅真有趣呀!

有关附近的作文提纲【三】

最近,爸爸妈妈都很忙,没空带我出去。就今天,他们抽空带我去玩了玩。

出门大概几百米就到公园了,公园里一片翠绿,到处泛滥着绿色。公园里的树就像一把把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梅花也正开花,白的、红的、粉的,很不少。他们的花蕊像一只只小手,想触摸到春天。

一路沿着河走。河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微风吹过,河面就变得波光粼粼的,再加上太阳的照射,河面上就像洒满了金银珠宝。

来到草坪,它绿得就像一块无暇的翡翠。草坪周围长满了树,就像一个个守卫珍宝的武士。

公园里还有许多水池,有一个水池的后面有一座巨大的假山,上面爬满了藤蔓,看起来就像真的山一样,还能流出瀑布呢!假山虽然不高,但在公园里算得上是比较雄伟的了。上面没有猴子,但是有野猫。它们好像也想学猴子占山为王,它们蹲在假山上,俯视着我。在另一个水池中,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锦鲤和青蛙,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听见清脆的蛙声(不知为什么,这里的\'青蛙不冬眠)。

时间不早了,爸爸妈妈把如痴如醉的、意犹未尽的我唤回了现实。我书还没有读,作业也只字未动。我只好回家了。

有关附近的作文提纲【四】

清晨,由于气温很低,草地上冒出了一地晶莹的小露珠,像似给花花草草披上了一件美丽的`晚礼服,正好可以让他们去要求参加小鸟的演唱会。不一会儿,小鸟们飞来了,飞到树妈妈的怀抱里。小鸟们梳理了一下羽毛,便开始演唱了。小鸟们动听的歌声一下子传遍了整个公园。歌声带动着花朵们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忽然,一阵微风吹来,花朵们被吹弯了腰,好像在说:“微风姐姐,欢迎你也来参加演唱会!”就这样,微风也被邀请了,所以演唱会变得更热闹了:微风在小鸟和花朵们的伴奏下欢快地跳着舞。花朵们的舞姿更优美了,小鸟们的歌声更动听了。老人家们听到这优美动听的歌声,打起了太极拳,锻炼起了身体;小朋友们听到这优美动听的歌声,在草地上欢快地放起了风筝。

傍晚,演唱会结束了,人们吃好晚饭,纷纷到公园里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在草地上说说笑笑,多开心哪!

我喜欢我家附近的公园,我爱我家附近的公园!因为她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和快乐!

有关附近的作文提纲【五】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决定有时间一定要去探个究竟。

一天,妈妈焦急地对我说:“宝贝,咱家的食用油用完了,你能替妈妈去一趟超市,买一桶食用油吗?”

我心想:正好成这个机会去超市探个究竟。我便欣然答道:“好啊。”

“哦,对了,妈妈要告诉你,如果遇到困难,记住一定要去服务台号找服务员阿姨。”

“知道了,妈妈。”

“快去快回啊。”

我进了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这该怎么办啊?这么大的超市,我去哪找食用油啊?”不!我不能认输!我一定要靠我自己的实力,去完成妈妈布置给我的任务。于是我从第一排开始搜寻。

哈哈,第三排就是调味料专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开心地大叫起来。

我仔细的`搜寻食用油的踪影。“啊?”我揉了揉眼睛。“超市没有把价格填错了吗?怎么这么便宜——0.9元。”

我跑到服务台,问:“服务员阿姨,服务员阿姨,为什么食用油只有0.9元呢?”

服务员阿姨笑眯眯地对我说:“我们家的超市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咱家100元的商品,只卖1元。1元的商品,要卖100元。所以,咱家的食用油只有0.9元。”

“哇!这次我可不是捡到了一个大馅饼!哈哈哈”我开心的结了帐,又蹦又跳的回家了。

有关附近的作文提纲【六】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