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自卑的孩子作文(懵懂无知的小孩作文)

自卑的孩子作文(懵懂无知的小孩作文)

更新时间:2024-01-19 17:06:31
自卑的孩子作文(懵懂无知的小孩作文)

自卑的孩子作文【一】

今天阅读家庭的影响章节中关于父亲和母亲作用的陈述。虽然前述章节对于心理的分析,作为一个读书不多的人看来足够振聋发聩了,但是这一章节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逻辑不严密以及偏见,非常遗憾。

作者对于母亲职能的理解和武志红老师观点中常用的“承接”“看见“有一些相似,不过他过分夸大了母亲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过影响母亲来影响孩子。

这里还有一些明显有偏颇的预设观点和无法成立的推论。预设养育以及一切附带条件都是女性的责任,预设女性就应该做家务,并且通过“潜能是通过社会责任感得到发挥的”来美化之。

“母亲常常将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诸如此类。

我没有孩子,和父母谈过,将来生育也不是必选项,对这个发表观点未免有些外行指挥内行,但是仍然要说一句,母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需要孩子才能够完整人生?为什么需要家务才能够体现“社会责任”?如果是一个经济基础与社会职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观点根本立不住脚。

他的确强调了女性地位平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这个目的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心平气和地履行职责,做家务抚养孩子,而没有提到二人的分担。实际职务的不平等,那么口头平等就是空谈,不过是哄骗罢了。

倘若我这样说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么从作者当时社会环境来考虑,几十年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尚不如现在,将女主内男主外作为一种平等,那他是否像认为女性应该承担家务一样,认为父亲应该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呢?不,他是这样说的:“妻子没有理由强迫丈夫承担家庭中的全部开支。”可见一斑。

作者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误认为本质,在根本性的概念错误上,是无法建立真正平等的观点的,顶多提供表面上的平等名头罢了。

我建议这一章应当把对父亲的期待作为对家庭双方的期待,作者认为父亲应当“走出家庭过自己的生活“,应当“将人生的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实际上这才是对一个完整的人应有的期待,他对母亲的期待不过是如何更好地成为家庭附属物,一个“第二性”。

不得不说这一章让我对作者相当失望。

又及:另外,作者这里有一个用词,“遗传性格”。遗传对基因与解剖结构的影响显然存在,基因与解剖结构与人的性格乃至病理征的相关性也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的,那么遗传和性格就可以放在一起了吗?“遗传性格”这个词儿就可以成立吗?

而且相关性的证实方法也存疑。这是我的知识盲区,无法讨论了。

自卑的孩子作文【二】

一年以前遇到过这本书,当时读了几页便放弃了。一年以后再重新拿起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可见,读书也是要靠缘分的,然书可再读,人难再遇。

我对心理学方面的书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过某本书了解过弗洛伊德,到底也没有用心记过相关理论。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主要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于自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记得之前在某篇文章里就看过类似“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我最喜欢他关于婚姻的态度,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虽然这个“伙伴关系”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其实婚姻真的是一种长达一生的合作,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说”关于social的一个辩题,人怎么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声地位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时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则哪能存活于世。毕竟我们存在于与他人的联系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亡。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这个观点似乎和马原中,“唯物”“唯心”还是“存在”的关系时相似的。每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解读在其生活行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是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里面有个没有注明出处的调查说,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常常产生精神问题。后者不知道,前者根据我的经验倒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似的。至少我是这样,在脱离父母监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归路,大学简直放飞了自我。虽然没有太差的结果,但是明显自己应该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学应该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运一点,高中还是有监督的,到了大学也是浑浑噩噩。

关于梦境,人的人格在梦中和清醒时都是一致的。只是梦境中,人比清醒时更为放松,人格受到的障碍和防御减=少,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来。一个人在梦中的表现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中,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一致的,但是梦对我们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维护。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生命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关于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合作。还有孩子的成长问题,从环境和基因方面,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讲述的;还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还有犯罪问题等等。我感觉这本书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看,少年可以从中改善自己的情绪;青年人可以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中年人可以在有适合自己的育儿观。

最后以这句结尾,“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自卑的孩子作文【三】

阿德勒认为,人这一生必须面临的三大制约:

一、我们都必须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目前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类与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必须共存,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这个地球。

二、这个星球上,除了我们自己,还有其他人,一切组成这个星球的人类体系。所以我们必须与周围人相互关联,因此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人类有男有女,这同样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人这一生中都无法绕开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即两性关系。

因为有这三种制约,便有了接下来的三大问题:

一、既然我们的星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人类获得永存?

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定位,才能达到与人合作的目的?

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两性关系”?

而这一切的表现形式都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职业、人际关系、两性关系。这几乎涵盖了我们活着的一切内容。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工作、又没有朋友、也没有家庭和伴侣,是否可以说他是活着的,然后这种真空状态应该是很难的,我们总会与这个社会发生点什么。而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必是将活着视为一个充满危险的事情,尽量避免一切的外来接触,进行自我封闭,最后只有与现实不断失联,生存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份充满成就感的工作、值得信赖的朋友、美满的婚姻。他将活着视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于是他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机遇,即使遇到困难,也有超凡的勇气去解决。

因此,阿德勒认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作贡献。“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若非仔细想过,我们很难看到自己处于地球、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利益相关的个体,我帮助了你,你帮助了他,他又帮助了我,都是息息相关的形成一个社会运作系统循环,才会推动社会向前,推动自己向前。而不是自我封闭的个体。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世界,一切以自己的感受、利益为出发点。

自卑的孩子作文【四】

蝙蝠在捕捉蚊子的时候,先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很快将蚊子的位置锁定。这样,即使在漆黑的夜晚,蝙蝠捉起蚊子来也是十拿九稳,很少失误。

蚊子们知道,想要战胜强大的蝙蝠,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使自己的飞行动作更复杂一些,飞行技巧更娴熟一些。

为了生存,蚊子们都学会了上上下上、忽左忽右地飞,或者绕着圈子飞。有一只蚊子却不这样,他在感受到蝙蝠临近的那一刹,突然收缩翅膀,使自己像粒尘埃一样跌落到地上,让蝙蝠失去追踪的目标。他用这种方式,一次又一次逃脱了蝙蝠的追击。

看到同伴一个接一个落入了蝙蝠的口中,有只蚊子问这只幸存的蚊子:“和你同时出生的蚊子,几乎全部丧生了,你为什么还能够活着?”

这只蚊子回答:“因为我没有随大流。”

自卑的孩子作文【五】

老人们说,在那遥远的大海的海岸上,曾经有一个水怪被困在那里。

这个水怪平时生活在水中,身躯巨大,长着一对鼓眼睛,一口牙齿闪着锋利的白光,浑身披着鳞片,一天可以游好几千里路。这还不说,它还可以兴风作雨,当风雨大作的时候,它就可以飞腾起来,直上九霄,非一般的鱼虾可比。

可是水怪现在被潮汐冲上岸,困在沙滩里。水怪在陆地上是半步也挪动不了的,再加上它身体过于庞大,尽管它用尽全身的力气挣扎,而且前面又没有高山峻岭、关隘峭壁的阻隔,路也并不远,但它仍然是没有办法回到水中去。可怜这个水怪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连自己都救不了。

这时,几只水獭(ta围拢来,见是水怪被困在那里动弹不得,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嘲笑起它来。有的说:“喂,大水怪,你为什么上这里呆着来了?你平日的威风都上哪里去了呢?”有的说:“水怪啊,原来你也有这种落魄的时候啊,真还不如我们水獭,陆地和水里都能自由往来呢。你真是白白浪费了一身好本事啊!”

要是在平时,水怪才不把这群微不足道的水獭放在眼里呢,可是现在,它被困住了,,只好任凭水獭们戏谑嘲弄,心里十分窝火。

最后,一只颇有威信的老水獭开了口:“水怪啊,你平日里总是看不起我们,完全不考虑我们也有尊严。现在你被困,知道是什么滋味了吧。只要你开口请求我们一句,我们就帮你回到水中,你要不肯开口,我们可就不管你啦!”水怪自恃清高,不愿丢这个脸,就扭过头去不理它们。

过了很久,水獭们又来了,对水怪说:“水怪啊,我们就要离开这里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你愿意我们帮助你吗?”

这时候,其实只要稍稍借助一点外力,水怪的困境就能够解除,可是它怎么也放不下身份,说什么也不要帮助,还打肿脸充胖子说:“就算烂在泥沙里,得也像个英雄,我自己情愿这样。我可没有乞求别人帮助的习惯,你们用不着管我,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于是,水獭们走了,其他可以帮它的动物见到这种情形也不来理睬它了,免得自讨没趣。

水怪就这样一直坚持着它可怜的自尊而被困在沙滩里,谁也不知道它最终是是活。

其实,接受帮助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如果像水怪那样过于清高而又不愿依靠群众,就会孤掌难鸣,就算有本事也无法施展,岂不是反而浪费了一身本领吗?

自卑的孩子作文【六】

一个黑人小孩儿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排列在那里。可是令他生气的是夜里那些淘气的风,往往一瞬间,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七零八落。

男孩儿很生气,委屈地哭了。男孩儿的父亲抚摩着男孩儿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们可能对风没有什么办法,但我们可以对自己有办法。我们可以拿自己的办法征服那些风!”

小男孩儿擦干了眼泪,坐在木桶边想啊想啊,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去井上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后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最后才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觉。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男孩儿就匆匆爬了起来。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个个排列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被风吹倒的,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的。小男孩儿高兴地笑了,他对父亲说:“我们虽然对风没办法,但我们可以对自己、对木桶有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要想木桶不被风吹倒,那就加重木桶自己的重量。”

“对!”小男孩儿的父亲赞许地笑了。

自卑的孩子作文【七】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优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这种心理对我们文化中重视教育和教育价值的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的,我觉得它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因为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然而,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每个孩子都去追求优越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各种问题儿童。这些儿童会把追求优越性扭曲为追求权力,控制别人,自私自利,或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错误的优越性追求,正是教育中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

第一,澄清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在学生能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让学生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特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让学生知道父母和老师说你不对和比别人差,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们的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对同学们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