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探讨问题的作文(关于问题的简短作文)

探讨问题的作文(关于问题的简短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29 14:21:33
探讨问题的作文(关于问题的简短作文)

探讨问题的作文【一】

从哲学角度看,知行关系问题实际上是认识论问题。在哲学史上,有关知和行孰先孰后的问题,一直存在纷争。例如,著名教育家黄济先生在其《教育哲学通论》中对知行关系进行过深入分析。他认为儒家从伦理道德出发,基本主张是重行,认为“非知之艰,行之唯艰”,比如荀子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朱熹则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行相须互发”。孙中山又从人类进化与科学发展实际出发,认为科学家要进行创造发明,事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故而推导出“知难行易”。〔1〕对于他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观点,黄济先生认为他“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把行也归于知之中”了。〔2〕根据他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陶行知先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教学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么,对于幼儿的饮食而言,知和行孰先孰后呢?本文拟深入分析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和幼儿的进餐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面向幼儿更好地开展饮食营养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探讨问题的作文【二】

在《自主性游戏摘要》这篇文章中讲到了自主性游戏的几对关系,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自主与指导的关系、愉悦与教育的关系、材料提供与儿童需要满足的关系。其实这些关系在实际的游戏中,我们都在做只是没有将它进行归类整理。如:在实际的游戏中我们都会结合幼儿的特点制定一些游戏常规。在游戏中幼儿能按着规则去游戏,从而体现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在游戏中,我们会引导幼儿在游戏前通过插排的形式自主的选择游戏区域,在游戏中我也会以不同的角色进入游戏进行相应的指导,如:在点心店我会以客人的身份进入游戏进行指导,在医院我会以病人的身份进入游戏指导,这些都体现了自主与指导的关系。

在游戏中我也会注意到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是否对游戏感兴趣,通过这个游戏幼儿是否在游戏的同时获得了知识,提供的游戏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些体现了愉悦与教育的关系、材料提供与儿童需要满足的关系。通过文章的归类,让我在今后的指导幼儿游戏时更加有目标,有针对性。

此外,在《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文章中介绍了一些“教师介入的时机”“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也非常的详细具体,其中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鉴。我会选择一些符合自己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尝试。

探讨问题的作文【三】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说实在的,我不清楚林则徐这副对联的写作背景,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言行一致真的没有留钱给子孙,更没有机会考究过其子孙得了“留钱”或者没得“留钱”所受到的影响。今天,我写下这个题目,无非是想以此为“话引”,说了些闲话而已。

从林则徐的“对联”看,这是一个对后代教育培养的严肃话题。本来,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名人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子孙个个是英雄豪杰,一代胜过一代。事实上,又有几人能够如愿?不知是什么原因,反正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比方说鲁迅,他在当时那个时代已登上文学的顶峰,他的儿子和孙子,恐惧再怎么样努力,也难于在这方面超过他。其他人也是如此,不必再作什么论证的了。但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这与留还是没留钱给子孙没有必然的联系。“留钱”也不一定就会对子孙造成“损其志”或“增其过”的后果;没留钱也未必就能激发其斗志,以至成为有用之才的。

据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决定捐出他的大部分财产,不想留给儿女,使他们免遭钱太多的祸害;美国财政部部长鲍尔森把自己家庭中99%的财富捐给一个环保基金后这样说:我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我不想把钱留给他们。原因是一样的,都担心留给大多的钱给儿孙们,生活条件太好了,会使他们丧失斗志,不思进取,从而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实话实说,我以为比尔·盖茨和鲍尔森的“事迹”不具备可学性。其一是,他们的1%财产也足够我们用几辈子了。金钱,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负担。捐出去后反而是一种解脱;其二是,他们的\'儿辈决非等闲之辈,要父辈养活简直是一种耻辱。但是,我们的国情有别,能留钱给子孙,于子孙而言,善莫大焉。因为只要有了钱,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进而房子才会有,车子才会有;再往下想,妻子才会有,官位才会有。只有这样,钱才能生钱,获取更多的钱。再说,谁又能肯定子孙一定会从此腐化堕落,成为纨绔子弟呢?相反,那些身无分文的穷光蛋,有几人能做到穷则思变,奋发图强,从而成为富翁的呢?事实上许多成功人士就因为能站在父辈创下的基业较高起点上以登上更高的台阶的。

如今的人都变得现实了,对那种就是把钱挥霍掉也不留给儿孙的做法颇为反感,因此,节衣缩食也要给后代留更多的财富,使儿孙们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优哉游哉,以显示自己作为长辈的本事。没能正儿八经赚钱的,邪门歪道也得用,就是偷、抢、骗也得捞到钱,为的是让子孙有福享。如今贪官多,也许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其实,将心比心,我要是有机会赚钱,也一样会为儿子们着想。因为现实的状况是,在我国这种生态环境里,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立足社会实在太艰难了。再说,留钱给子孙再怎么不好,也比那些一旦有了钱,就拥有三妻四妾,或者豪赌,或者吸毒,将钱财挥霍掉不知要好多少倍!

本来,男女都一样,有钱就变坏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说句心里话,没有谁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捱苦的。历史上就有许多由“富”至“腐”的先例。“富不过三代”,其实也是对“富人”发出的一个忠告。不要说是人,就说动物园的野兽老虎等,养尊处优惯了,连捕兽的本能也丢掉了。刚才,我在人民网上看到了一组摄影照片,说广西一家动物园有意让老虎与牛搏斗,以训练老虎的野性,培养老虎放归大自然后能够生存下去的本领。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仅仅是个别现象,并不是普遍规律。

然而,话又说回来,“先富”起来然后取得留钱给子孙资格的,于多数人而言,仅是一种美丽的幻想,没有几人能使梦想成真。事实上,养活自己尚且不易,又何谈什么“留钱”或者“不留钱”呢?

探讨问题的作文【四】

笔者曾借助“营养”“维生素”“蔬菜”“荤菜”“肥胖”“挑食”“零食”“蔬菜”“水果”“饮料”“白开水”等概念,调查了300名3~6岁幼儿有关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状况,结果发现,幼儿主要是根据事物可直接感知的外部特征来理解这些概念的。例如,对于“维生素”“蔬菜”“荤菜”“水果”“饮料”等集合概念,幼儿会以举例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而很少会依据集合的属性来定义这些概念。调查还发现,大、中、小班幼儿的概念定义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5%的幼儿不知道什么是“荤菜”;74%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挑食,73%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吃零食,75.35%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喝饮料,且这些幼儿大多是从挑食或吃零食、喝饮料的不良后果角度来解释原因的。〔3〕可见,大多数幼儿是依据具体举例、可直接感知的具体情境或外部特征来理解饮食营养概念的,而不是从概念的内在属性来认知的;大多数幼儿能认识到不良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害处,且大、中班幼儿对不良饮食行为后果的认识更加清晰。或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3~6岁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饮食营养概念,已经懂得一些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能够基本满足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认知需求。

笔者又通过对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进餐行为的观察,发现幼儿的进餐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因为缺少最基本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所以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很难建立。例如,幼儿经常会询问:“这个能不能吃?”“这是什么?是蛇(指鳝鱼)吗?”“海虾是鱼吗?”“为什么要吃这个?”如果幼儿的求知欲得不到及时满足,或相关担忧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进餐兴趣和进餐速度等。(2)在具有大致相同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前提下,幼儿的进餐表现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虽然大多数幼儿都知道挑食对健康有不良影响,但是有的幼儿几乎不挑食,有的幼儿有时候挑食,有的幼儿却很挑食。(3)幼儿的进餐行为与其他生活行为的倾向趋向一致,已有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不起决定作用。例如,平时做事磨蹭、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幼儿进餐时也容易出现发呆或边进食边说笑等情况,进而影响了进餐速度。(4)幼儿喜欢吃的往往是诸如鸡腿、鸡翅、盐水鸭、大虾、红烧带鱼等口味较重的`荤菜和一些形象有趣可爱的面点。(5)幼儿不喜欢某样食物的理由多种多样。例如,幼儿不喜欢吃青菜是因为“塞牙齿”“难嚼”,不喜欢吃胡萝卜、芹菜是因为这些食物有特殊的气味,不喜欢吃苋菜是因为菜叶颜色太红,不喜欢吃螃蟹是因为害怕螃蟹张牙舞爪的形象,等等。(6)幼儿在具备一定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却又食欲不佳的情况下,往往会以不咀嚼、不吞咽、玩弄食物、不断从锅里或大碗里盛菜到小碗里做游戏等来消极抵制进餐。笔者认为,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既受幼儿园的影响,也受家庭的影响。例如,幼儿园中、小班往往把孩子的饭菜放在一个碗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米饭被盖在菜肴的下面,幼儿不得不先吃菜再吃饭,不能饭菜交替吃。这样的进餐习惯一旦养成,幼儿很可能在家里也是“前面吃菜,后面吃饭”,结果因为菜特别是荤菜吃得过多,主食吃不下去了。又如,许多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习惯包办代替,时常主动喂孩子吃饭,结果导致孩子进餐独立性不够,在幼儿园进餐时速度很慢。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时常会在孩子进餐时絮絮叨叨,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哄孩子多吃。这时候家长向孩子灌输的营养知识往往带有误导倾向,进而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进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