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记叙文起承转合的作文指导(记叙文起承转合结构)

记叙文起承转合的作文指导(记叙文起承转合结构)

更新时间:2023-11-28 08:48:17
记叙文起承转合的作文指导(记叙文起承转合结构)

记叙文起承转合的作文指导【一】

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

①开头与正文间过渡。

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③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如:

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④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用过渡。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记叙文起承转合的作文指导【二】

如果是记事的文章一般都要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交代清楚。虽然不是每一个事件都有剧烈的冲突,但高潮部分都是存在的。一般来说,高潮部分是记叙的重点,要写得比较详细;其他部分只要交代明白即可。

写人的文章,重点在于能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进行详尽的描绘,通过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也可以引述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神态等,表现其内心世界。如果要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性格,则要抓住一件事和一个侧面作为重点,其他的可以相应简略。这样的安排可以避免因内容过于琐碎而使中心不鲜明。

写景状物的文章先要确定记叙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突出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部分。比如写月季花,最引人注目的显然是它的花朵,所以就要从颜色、形态等方面进行描写,叶、茎、根等其他部分则可以略写。

需要注意,详略是相对而言的。详写不是要面面俱到,略写也不只是一笔带过,而是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详、略安排。

记叙文起承转合的作文指导【三】

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在语言上要把握住以下几点共同的要求:

首先,规范准确。这是对语言文字最基本的要求。要运用规范的文字,不能生造词语;注意语法的正确和句式的完整;运用修辞手法时,不要违背基本规则,例如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在某方面有相似性,排比句要由三句以上的句子构成等。

其次,通顺流畅。所谓通顺流畅,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说要用词恰当,意思清楚,没有语病或歧义。这是字面层次上的要求。第二层含义更重要,就是要符合逻辑,上下文联系紧密。

再次,恰当生动一篇记叙文,只干巴巴地交代一个人做了一些事,即使没有任何遣词造句上的语法错误,还是称不上语言优美。在记叙中适当地运用描写,采用修辞手法,挑选恰当而传神的修饰性语句,都会使文章增加吸引力,语言也更有文采。

最后,有特色的语言能使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但经过训练,是可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的。

记叙文起承转合的作文指导【四】

土地,永远的根

文/一考生

父亲种了大半辈子的田,即使生活好了,他依旧奔忙于田间,因为那是他心中永远的根,宁忘一世业绩,不忘生存之根。(开头点题,入题快。)

夏天刚走,秋天就悄悄点燃了山村万物。(“点燃”一词极妙,通过景物的变化巧妙的写出了夏到秋的转变。)

高粱红了,瓜果熟了,岩坎上的野山菊摇荡着粉黄的花朵,远远地就闻到了她的清香。

最按捺不住激动的是满垅沉甸甸的稻穗儿,在和风拂动下,身姿摇曳,泛起层层金色的波浪。忽然,又齐刷刷地低下头,宛若待嫁的村姑,一副羞答答的可人样。(对秋天庄稼成熟景象的描写,表达了父亲对收获的喜悦,烘托了人物形象,为下文抒发父亲对土地的热爱做铺垫。)

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儿,摊开手掌吹吹,而后一粒粒地数着,“一、二、三……”一抹阳光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呱呱落地一样陶醉,家里不少那点粮,但是父亲依旧那么卖力。(捋、数、摊等传神的动词形象、生动的传达了父亲对土地之“根”的坚守。)

终于到了开镰的日子了。

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谷声由远及近,仿佛频频传送泥土的回报。父亲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稻谷,伴着夕阳的余辉从田埂上走来……(夕阳的余晖既表达了父亲的劳作时间之久,又烘托了人物高大的形象,可谓神来之笔。)

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着父亲吱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的晒谷坪。

我知道,此刻父亲心里,他收获的不只是耕耘播种的回报,还有来年的充实与祥和,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对根的依恋,对田的热爱。“你看坪里大堆小堆的谷,这就叫堆金积玉!”父亲读过私熟,常搬出旧书上类似的例子教育我。

我笑笑,不以为然。他脸霎时一沉,“你呀,懵懵懂懂,只抱怨种田没有出息,可知田乃生存的根本,是一世为人的见证,宁忘一世业绩,不忘生存之根本!”瞟了我一眼,又说:“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朴实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既是对我的教诲,又是全文情感所在,人不应该在安逸的生活中忘记生存之本。)

一阵清风掠过,驱散了周身的燥热。(侧面表达了我受到父亲教诲后的心情。)我呆呆地站立,半晌无语。抬眼望望那片青了黄,黄了又青的梯田,一种感觉倏地升起:父亲一生没有传奇,但精彩都长在地里。(青了黄,黄了又青的梯田,正是父亲一生传奇的见证,借此之景,既抒发了对父亲的热爱,更表达了对父亲一生固守劳动本色的人类精神的敬佩,言有尽而意无穷。)

父亲是个农民,田是他的根,一生都长在根上,不曾离开。

记叙文起承转合的作文指导【五】

一、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事文的六要素,(或者四要素)。.描写物体的就要从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

三、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四、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五、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写作,伴随自然流漏的适当议论和抒情。

六、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

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七、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起承转合的作文指导【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