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作文(幼儿心理方面的论文)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作文(幼儿心理方面的论文)

更新时间:2024-05-14 23:27:12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作文(幼儿心理方面的论文)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作文【一】

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文明合群等品质。而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具备这些素质,这样才能感染幼儿、影响幼儿。就像这次四川大地震,一开始,我们也沉浸在悲伤中,心里十分难过,但是短暂的痛苦过后,想到今后的生活还要继续,还有很多美好的生命活着,欢乐就代替了悲伤,我感到自己坚强起来了,为活着的`同胞祝福,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就这样,我又找到了快乐的理由。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作文【二】

记得以前在上学的时候,总是觉得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太过枯燥,学起来很吃力,但是手中的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却用了一些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案例等方式将诸如以前学过的首因效应、德西效应、晕轮效应等概念介绍了心理学的规律,在读完每个故事的时候,在心中总会问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那么我应该如何处理呢?

代序中“鱼就是鱼”这一则著名的童话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鱼与蝌蚪生活在水中,后来,蝌蚪变成了青蛙,跑到陆地上看到了人、老虎、鸟等等,它回到水中告诉了鱼。鱼按照青蛙的描述,就想象出女人就是有腿、有乳房的鱼;老虎就是有盆大嘴的鱼;鸟就是有翅膀的鱼。就是说,鱼是按照已有的知识在认知新事物。

鱼就是鱼的故事,其实是随时都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认知和来观察外部世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忘记“鱼就是鱼”这一真理,每个孩子因为周围环境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在我们做到因材施教之前,首先做到的是知道我们的对象是一帮孩子们,有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东西总是不能遂人心愿,我们只是在我们的假定下教学,而忽视了他们也只是在他们的假定下教学。

这些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周全,既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现状,特别对于我们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书中的“知觉中的图形——背景现象”这个理论给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倾向于将对象分为图形和背景,背景就像幕布一样,使最前部的显眼的图形突出来。同时,图形和背景可以相互交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图形。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虽然是同一对象,感知到的却完全不同,这样就得到了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表达了不同的内容,侧重于不同的方面。

书中举了这么一则实例:

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室里书声琅琅,突然一只小麻雀从窗户外闯了进来,读书声嘎然而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它身上。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

书中作者用两个老师处理的方式进行了一个对比,一位老师很气愤地说:“快读书!一只小鸟有什么好看的!”学生虽然不情愿地拿起了书本,心却跟着小麻雀飞来飞去。

另外一个老师是这么说的:“小鸟为什么要飞到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呀?对啦!小鸟是被大家动情的读书声吸引住了,它也不甘寂寞,要和我们比一比谁的声音好听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要和小鸟一比高低”“我也要比!”……

一种课堂,两种结果,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这体现了两种渐染不同的思想观。小鸟作为课堂的干扰因素,第二位老师却能够从消极中找积极,把它变成课堂的干扰资源,使积极地背景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正是这种灵活的、多方位的思维导致了教学机智,之后的教学效果也使这位老师懂得了教育机制的分量。对于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说,这样的机智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了,这本书是非常值得我们阅读的,一个个简单的事例的背后都蕴藏着很多大道理,很多都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相容效应”告诉了我们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观点;马太效应则让我们知道教师要防止“马太效应”.即要克服定势心理,树立发展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知识经验、能力起点不尽相同,要相信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会学习的潜能;皮克马翁效应向我们证明了当我们在与孩子们交往过程中,一旦好意知觉孩子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他们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难怪有人说,教育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爱”!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了解了教育中常出现的这些心理效应,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也得心应手了许多。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我们要将这些心理效应付诸行动,从而产生教育的效应。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作文【三】

自信心是促进人的一生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动力。从幼儿阶段就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教学任务。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幼儿教师所必须探究的课题。因此,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注意采取积极、适宜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格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而自尊是自信的沃土,自尊是自信的温床,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其自信心必定是脆弱的,非常容易丧失。幼儿的年纪小,受到一次失败,成人的冷嘲热讽,不关心、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是导致幼儿失去自信心的主要原因。所以,自信的产生和培养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例如,三岁半的蕾蕾(化名),因为活泼聪明而加倍受到称赞。有一次,蕾蕾的妈妈带着她到雯雯(化名)家去玩。雯雯一会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一会儿背诵,而蕾蕾只会跟着雯雯玩闹一番。回家后,妈妈说:“你看,人家多能干,你只会玩。”从此以后,蕾蕾再也不肯到雯雯家玩,甚至家人只要一提雯雯,她就发脾气。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也是最脆弱的。原先十分自信的蕾蕾就因为妈妈的一句话:“人家多能干,你只会玩。”自信心荡然无存。这一方面说明孩子的自信心是十分娇嫩的,需要成人细心呵护;另一方面,也和家长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有很大关系。当雯雯表现出色时,蕾蕾并没有觉得自己不如雯雯。可是蕾蕾妈妈那句评价,却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自尊都没有,何来自信?自尊自信消失了,而不健康的嫉妒排斥心理却占了上风,家人连雯雯的名字都不能提,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自卑、狭隘,还会形成心理障碍。

当孩子看见别人比自己能干时,如果家长或老师帮孩子找出自己的优点,告诉他并不比别人差。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又能使孩子懂得别人有别人的`优点,自己也有自己的优点。如果当雯雯在展示才能的时候,蕾蕾的妈妈在称赞雯雯的同时,顺便提出:“雯雯表演了这么多好节目,我们蕾蕾也很能干,会唱歌、会跳舞。来,蕾蕾!你也表演一个怎么样?”这样,上面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这样的原则:每个孩子各有特点,不能以别人的长处来比孩子的短处,更不应该以此否定孩子。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应该学会在孩子身上寻找属于她的闪光点,当孩子遇到其他优秀的孩子时,应该在让孩子看到其他孩子优点的同时,告诉他自己身上也具有他人没有的优点,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进而培养其自信心。所以,孩子的自尊需要特别保护,只有保护自尊,才谈得上自信心的培养。

另外,孩子在遭受挫折和失败时,是最容易失去自信的。在这个时候,他往往会很容易忘记个人的存在价值,一味地指责自己,严重挫伤自信。遇到这种情况,成人要教会孩子。只要自己比昨天有了进步,或者说尽了努力,就可以为自己感到骄傲了。老师教托班的幼儿画绕毛线团。一位小朋友非常得意地将自己的画拿给妈妈欣赏,谁知妈妈看了一眼说:“你画的是什么呀?真难看,乱七八糟。”小朋友非常失望地看了看妈妈,嘴里还小声试想一下,如果这位妈妈能抓住这难得的教育机会,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并提出努力方向,相信收效会截然不同。如果妈妈这样说:“啊!你能把毛线团画得这么好,你真棒!如果你再把毛线团画得整齐些,线往一个方向绕,你一定会画出更漂亮的毛线团来!”要使孩子建立自信心,就需要大人的耐心和正确引导。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如果我们一味地指责、否定孩子的行为,就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所以,我们应当抓住时机,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孩子如果自己再努力一下还会取得成功的。同时,应当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让孩子在家长温和的语气中,感受到鼓励的力量,从而使孩子从失败中走出来,重获自信。幼儿在这个时期的自信心容易在大人的鼓励中得以培养,但更容易在大人的嘲讽中摧毁。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鼓励、肯定的时机,让孩子的自信心在我们的呵护下逐渐培养起来。

幼儿的心智还不太成熟,内心也比较脆弱,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大人的影响。然而,幼儿只有具备了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才会表现得活泼、开朗、进取,才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从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他们塑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注意平时的行为、态度、说话方式和方法,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他们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发和培养幼儿从小形成自信、自立的意识,让孩子在我们鼓励的目光下快乐、健康、自信地成长起来。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作文【四】

在工作中,我们总可以接触到不同能力、性格的幼儿,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家长,他们当中,有的令我们感到欣慰,但是也有让我们感到头痛。不管是面对幼儿还是家长,我们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出发,真心地为他们考虑,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就没有难得倒的人和事。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作文【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第二部分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三部分是“管理中的心理效应”。每一部分下面又分很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从一个小故事引出,用典故、案例、新闻故事穿针引线地穿插到每个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中去,用一些实验证明这些效应的存在,形象地告诉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处理我们生活和教学中出现的教育问题。

书中讲到的“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其实即便是再调皮的孩子他也一样有上进心,也会期待得到肯定,作为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克服定势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

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读了书中的“扇贝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深有感触。小凌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在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爸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这很让爸妈困惑:用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没有奖励就不劳动。到底怎样才能用好奖励,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小凌的这种表现就属于“扇贝效应”,在心理学上,“麦当劳”就是强化物,是对小凌做出某种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行为。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麦当劳”,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的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现在相信每个老师都会联想到我们经常用的“小红花”吧,小红花就应该要科学的使用。

我们曾经见到过很多孩子背诵或课文时吞吞吐吐很不流畅的样子,当时,我们一定批评过孩子,说孩子你怎么这样懒惰,不去认真背诵,回想一下我们可曾教过他们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呢?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自己去背诵,并没有教给他们方法,使有些孩子花了很多的时间还是没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完成背诵的任务。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记忆有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高记忆力是有方法的。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中在找练习本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和玩耍中度过。背诵课文、单词变换开始位置,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每一节课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超载,考虑7+2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这些就是好的提高记忆的方法。我们要把这些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作者对一些极其平常的生活故事背后所反映出的心理效应有了一个恰当的形象的解释,我感觉受益匪浅。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作文【六】

每个人都会有好习惯和坏习惯,就拿我弟弟的好习惯和坏习惯来当例子好了,我觉得弟弟的好习惯当中,最值得学习的是他每次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帽子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子,他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就可以很快速的找到帽子,不像我,每次放学回家一进门,就把帽子乱丢,到了第二天早上要赶着上学时才急急忙忙到处寻找,害得上学时都差一点迟到呢! 再来,弟弟的坏习惯当中,我觉得最糟糕的是每次放学回家后,都会把鞋子随地一丢,就跑出去玩了,害奶奶每次都帮他把鞋子放好,避免别人不小心绊倒,希望弟弟能丢鞋子乱丢的\'习惯改掉。我问妈妈我和弟弟共同的好习惯是什么?妈妈说:我和弟弟上学从不赖床,这就是我和弟弟最值得称赞的好习惯,并且要我们二个能持续保持这种好习惯。

每个人都友値得称赞的好习惯和需要改进的坏习惯,好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发现有坏习惯时,就要马上改进,这样长大以后才会有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