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洒满阳光的记忆作文提纲(洒满阳光的记忆小标题作文)

洒满阳光的记忆作文提纲(洒满阳光的记忆小标题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01 05:18:36
洒满阳光的记忆作文提纲(洒满阳光的记忆小标题作文)

洒满阳光的记忆作文提纲【一】

时光匆匆离去,可我始终忘不掉你对我的爱。

蝉似乎不知疲倦地叫着,当你向绿葱葱的草中望去,却怎么也发现不了它。“它到底躲到哪里去了?”我充满疑惑地问奶奶。奶奶满脸慈祥,笑着说道:“这蝉呀,就像你一样,跟个小机灵鬼儿似的,找也找不到。”就是,每次与奶奶玩捉迷藏,她都找不到我。

我朝奶奶笑道,奶奶用她那粗糙的食指刮了一下我的鼻梁,说道:“走,回家去,奶奶给你做最爱吃的红烧肉去。”奶奶的.手上已经充满了褶皱,老年斑无声地暗示着他的年龄。

由于长期的洗衣做饭,奶奶的双手已经干得裂口了,鲜红的肉清晰可见。顿时我的心不禁颤抖了一下。我急忙从房间拿了一盒创口贴,然后小心翼翼地帮她贴好。奶奶满脸笑容地看着我,并用她那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现在我依然能无比清晰地感受到那手的质感,犹如一张干裂的皮,印在我的脑海里。

夏天总是这么热,阳光直射进我家的院子,我总喜欢把洗完手剩下的一点儿水甩在院中,一转头的工夫,它就被太阳公公给吃了。

我无比怀念那个夏天的晚上,月亮在院子的斜上方,年幼的我特别喜欢躺在奶奶的躺椅上看月亮,耳畔不时传来遥远的狗叫声。

蚊子就像不完也打不似的,不停地在我的耳边嗡嗡叫,不时还送我几个“红包”。正当我准备起身反击时,一阵清凉的微风从我的头顶拂过,然后流遍我的全身,顿时安抚了我焦躁的心情。原来是奶奶。奶奶手里握的还是用竹子编制而成的扇子。这还是奶奶年轻时候做的那把。

她轻轻地为我扇着风,驱走了蚊群,也驱赶走了我心里的杂念,慢慢地,我坠入了梦乡。

奶奶让我获得了无数的安全感。可当时年幼的我不懂得珍惜,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后悔莫及。和奶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永远也体会不到了,我会将它永远封存在我的记忆里。

洒满阳光的记忆作文提纲【二】

成功,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为我的生命旅程掀起一朵朵旖旎的浪花;成功,像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年轮里记载着我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

上次语文考试,我不幸考出了自升入初一以来最差的成绩。在家人的责备、老师的失望、同学的嘲笑中,我的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挫伤,曾一度想过放弃,可他却走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我也没考好,没事,一起努力!”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我心中燃起了奋斗的热火。我开始埋头苦读,每当我意志动摇的时候,他那朴实的话语就会回荡在我的耳畔,让我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努力。终于,这一次语文考试,我取得了优异的的成绩,老师、家人、同学都向我投来了赞赏的目光,是他的鼓励让我成功的路上洒满阳光。

那天,妈妈带着我外出骑行,开始一切都很顺利,精力充沛的我不知疲倦的蹬着车子。走了预定路程的一半,我开始累了,不停地跟妈妈诉苦,命运女神好像也不眷顾我,就在我筋疲力尽之际,竟然把一个大上坡摆在了我的面前。我停了下来,向妈妈喊道,“停下,我实在骑不动了,往回骑吧!”妈妈却说:“你真的尽力了吗?我相信你一定能蹬上这个陡坡,当你蹬上这个陡坡,你就会知道此刻打算退缩的自己并没有用尽全力。把你的潜力拿出来,加油,坡上见!”听了这话,我不知从哪来了一股神力,终于蹬上了这个陡坡,并且如愿以偿的到达了目的地。是妈妈的支持让我成功的道路洒满阳光。

还有妈妈、老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关心我的.人,他们每次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都记在心上,每次想到这些往事,我都感觉到无比的幸运。

成功无非是一场又一场的经历,无论是轰轰烈烈,亦或无声无息,我都在成功中变化着。其实这些经历都是一种收获,因为有他们在我的身边,因为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让我成功的路上洒满阳光。

以前,在心灰意冷的人面前,总是觉得他们不够坚强,不够勇敢。连失败的困难也无法安然度过。我笑他们太脆弱。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面对失败和挫折,也是一样的被无力感淹没。我终究把成功看得太轻巧,轮到自己时便失了分寸,脆弱已久重演。

成功之路应该被阳光洒满,充满激情、快乐和斗志。而不是被心灰意冷的情绪打入无底深渊,永远不能翻身,堕落无限延伸到整次生命。只有阳光才能照耀你前进的方向,让你看清路况,不至于迷途。

成功者的心态轻巧明亮,失败者的心态悲观沉重,总是阴云密布,只会迎来暴风雨。

一次语文考试的时候,并不理想,别人说我是努力不够,可那里是不理想,简直是糟糕透了。无力感包围四周,悲观的像失去全世界。听到别人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又燃起了小小的斗志。可这星星之火怎么能跟一望无际的‘雪原’相比?它不能带给我哪怕是一丝的温暖,可是,我并没有就那么简单的放弃。阴云密布的心情一直持续到下次语文考试,我一直在努力,但是成绩出来后,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可能?一个月左右的努力在这张纸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比起上次来一样或是更糟糕!这次我真的是心灰意冷,从前对别人悲苦样子的不屑,和自己那可笑的意气风发的骄傲,此刻却成了对我自己最大最有力的嘲讽。好吧。无所谓了我不再为成绩发愁,放任自己,像是随波逐流。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该开心便开心,难过的时候也努力快乐。因为想起以前那些事虽然表现出应有的情绪,可依然没有什么好结果。既然如此,不如开心。那些事情也没有什么到不了的。可再一次的成绩却让我大吃一惊。竟然上升了不少。

有时候,我们应该放弃那些小执着。不必为一次的失败而输掉全部。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失败悲观而改变什么,却会因为你的成功和快乐而变得更加美好。

洒满阳光的记忆作文提纲【三】

爱学生,就要从包容开始。包容,心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要求,班主任的包容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而且班主任是学生心灵的净化师、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因此,对于学生,我应该用一颗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的一切,包括优点和缺点。尤其是他们不足的地方,不能一味地批评他们,而是用一种较缓和地、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的去和他们沟通,达到一种春风化细雨的效果。我非常欣赏陈建仁老师在书中的观点:多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缺点,不要求全责备,吹毛求疵。不能总盯着缺点看。要放大优点,寻找“闪光点”,哪怕微乎其微也要大加肯定。我相信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更信服老师,从而也会走上我所期盼的那条路。

把教室还给学生,因为教室是学生的避风港。老师不用每时每刻盯着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偷偷站在教室后门观察学生的行为,这样不仅让学生累,也会让老师更累,并且很有可能收不到意想中的结果,因此可以将教室还给学生,让他们可以在这样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而老师只要把握住其中的大方向即可。以前我还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安安静静的教室才能体现一位教师的管理能力,是一位教师的成功体现。哪知在阅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过于安静的教室并不能体现教师真正成功,这只说明了班级的学生都很害怕这位教师,即使取得非常理想的书面成绩,但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却隔得很远。教师,不能一味追生的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因为这个才是学生以后走上社会道路用到最多的地方,也是他们以后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尽量让学生释放天性,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在活泼的学生和班级的掌控中做到游刃有余。

合理的治教,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学校,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殿堂。陈老师的开学几个一:一个文明礼仪作业、一篇、开学第一节始业教育课、布置好第一个教师节任务、给学生家长发第一个短信、精心设计给学生打一个电话,从陈老师做的这些事情当中,可以看出他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同时也加强了与学生父母之间的交流。管理学生,陈老师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首先班级竞选出责任心强的班干部,然后再其他学生的共同帮助下实现自治,这实在是一个好方法。当然,要成功的班级自治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我也会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健康和谐的班级,会让他们的梦想最终展翅飞翔。班级,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地方,因此班主任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集体。班主任当然应该要管理班级,但是也要有一个度,不能过分的参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就像郑立平老师说的:“教师首先是个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而且管理必须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是为教育服务的。”班级管理中,除了“管”,更多的还是“理”——教育。只有在与学生沟通恰当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信任你、亲近你,这样才能更好的理顺一个班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能够管好自己,也能够管好班级,假如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从中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实际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家校联系,会事半功倍。学生,除了在学校之外,在家的时间是最多的,而且与父母的接触也是最长久的,同时,父母也是他们的启蒙老师。毋庸置疑,(家长的角色极其重要。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通过双方面的努力,学生可以更加快速的发展,这也是班主任和父母都愿意看到的。

感谢《让心灵洒满阳光》这本书,让我在刚走上教师这条路上时就给了我正确的指领,避免了很多弯路,同时也让我明确了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老师。不断奉献,关爱学生,用爱包容学生的错失,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添砖加瓦,而且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我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我知道在这条路上会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相信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拼搏,一定会在这条宽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越走越好!

洒满阳光的记忆作文提纲【四】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洒满阳光的记忆作文提纲【五】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总的来说,在《提纲》中,马克思主要突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被后人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不仅

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洒满阳光的记忆作文提纲【六】

记忆深处有一抹光在闪烁着,使我无惧黑暗,时刻感受着温暖。也许,这就是爱的光辉。

儿时,常觉得自己是棵小树苗儿,爷爷是太阳,是大伞,时时刻刻保护着我。所以我画了幅画,彩色的油画棒在纸上舞动着,那时看着自己的伟大画作,赶忙儿跑去跟爷爷分享。他摸着我的头,笑着,爷爷的眼里溢出的是爱。

长大了,变得更加调皮了,跟爷爷出去玩,骗爷爷去买冰淇淋,我就悄悄地躲在电线杆后面。那时的我真傻,真觉得那么细的电线杆能遮得住我。爷爷一回来,很快就看到了我,但他偏不说,瞧瞧这坏老头儿!他假装到处在找我,走到不远处,嘴里还念叨着:“这丫头,跑哪去了?”这使我憋不住了,“蹭”地一下跑出来,“啊”一声想吓着爷爷,爷爷也装出被吓到的样子,逗得我骄傲极了。

略大些,爷爷教我拉二胡了。爷爷拉二胡可牛了,但他常常因为二胡的事跟奶奶吵架。他闭上眼,摇头晃脑的,但他的手指却弯不了。听他说,是工伤,导致肌肉僵硬了。那时的我还不懂,手指肌肉僵硬对一个二胡爱好者来说有多重要,但他教我的`时候我却不好好练,刚学一个音调就要吃饭,上厕所……爷爷常常宠溺地摇摇头。那时的他,由太阳化为了万般风雨,滋润着我,慢慢地长成大树。

但有一次太阳不见了,我和爷爷走散了。望着空无一人的街道,我害怕起来,右手边是一条小河,我不敢看河水,脑海里回想着爷爷跟我讲的“落水鬼”的故事。不远处的头顶是一大片乌云,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迫感,孤独、恐惧涌上心头,我像是被人摁在水里,喘不上气来。风变大了,气温降低了,暴雨要来了。我奔跑着,嘴里喊着爷爷。还好他来了,我的太阳回来了。他大汗淋漓,裤脚沾满了泥,脸上浮出的是欣喜的笑。我本来很冷,当那束光照着我的时候,瞬间被爱意笼罩。

但后来,我的太阳永远地消失了。雨下得大的时候,再没有人为我撑伞了。我也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撑伞了。爷爷终究成为了留在记忆里的一抹阳光,而那抹阳光也成了我最后的寄托,使我无惧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