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中国纪录片第二季观后感800字作文(纪录片《中国》第一季观后感800字)

中国纪录片第二季观后感800字作文(纪录片《中国》第一季观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4-02-16 13:35:26
中国纪录片第二季观后感800字作文(纪录片《中国》第一季观后感800字)

中国纪录片第二季观后感800字作文【一】

《中国诗词大会》让又火了一把,但在濮存昕眼中,诗歌从未离我们远去。路边小饭馆的店名,上海的普希金雕像,甚至是市井文化中的嘈嘈杂杂,都像一首动人的抒情诗,如同大珠小珠一般,落入了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

用秀的方式进行比赛,来提升一个艺术门类,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民间有着不可遏制的文化生长能量,就看你开采不开采,电视台有这个优势,应该充分利用来带动更多人。其实,谁也没有离开过诗歌,路边一个小饭馆的名字,都可以很有诗意。就算很少接触诗歌,一个在他乡打工的人也能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思念之情。上海一直都有很好的诗歌文化底蕴,上海市井文化中的情调,就像一首抒情诗。

濮存昕:很多诗都是作者在成功之后所著的。30岁以前,忙着奔功名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等到40岁,成家立业之后,完全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时候,才会懂得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须学会放下,才能“白日依山尽”的境界,才能明白天地永恒而个人是多么渺小。这种情怀,年轻的时候哪里懂呢?

像这次音乐会上的《纪念碑》,1998年的时候,我就曾读过,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读得并不好,太生涩。现在似乎有一点能读懂了,我甚至开始考虑自己以后葬在那里,碑上写什么。

濮存昕:有许多角色都是伴随着我的人生体验,角色和我之间,真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过程。1991年,话剧《李白》首演时,我38岁,当时年轻浑身是劲,但一场演出下来,浑身都很累。现在,我不再受到板眼的`限制,就像是在河套里的水一样,自由地奔腾流淌,我渐渐开始享受到这样的感觉,也开始懂得被流放到白帝城的李白,对于从军还是归隐的那份纠结从何而来,这是当代知识分子同样面临的选择——奋斗还是苟活。

中国纪录片第二季观后感800字作文【二】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光,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的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的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可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与其说事在介绍中国美食,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在介绍中国文化,把文化通过味蕾传给大脑。舌尖上舞动的不仅仅是那些或珍贵或平常,或鲜美或回味的食材,更是那令所有中国人为之自豪的文化。

中国纪录片第二季观后感800字作文【三】

作为央视的台级重点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一年的节目制作周期,录制20多天,前期筹备、策划、讨论近3年。

连续两季担任点评嘉宾的王立群教授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表示,4名点评嘉宾只负责点评,并不涉及出题。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央视自主原创的节目,而不是像有些电视台高价购买国外电视台的成熟的模式,这是真正的自主创新,极为罕见。”王立群说。

制作第一季时,颜芳和她的团队整整工作了600多天,修改了20多版。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曾获得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综艺栏目奖。

为了第二季更进一步,制作团队在2016年又付出了更多努力。

“创新不易,靠的是电视人的觉悟,为电视人的志气而战。作为国家电视台,也有责任去担当。”阚兆江说。

第一季的时候出题范围局限在唐宋,第二季入选节目的诗词则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

内容设置是《中国诗词大会》最大的难点。作为一档大众电视节目,诗词太简单和太难都吸引不了观众,必须做到“熟悉又陌生”,不能离观众太远,也不能离观众太近。

“比如有一道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说的哪个节日,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在说“重阳节”,这时候观众就会有知识上的满足感,能把观众黏住,让他有参与感,形成一种与节目与选手的互动。”阚兆江解释。

点评嘉宾康震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做到了知识性、趣味性、竞赛性和高雅性的结合。

选手陈更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更看重专家对自己诗词世界的引导。“哪些作品开始读,用什么方式读。对我们业余爱好者而言,这是接触老师,接触经典很好的机会。”

至于,怎么才能成为接近老师的百人团成员。颜芳透露,百人团的诗词背诵大致在300首—3000首。“至少要熟背《唐诗三百首》。这是最起码要求。”颜芳说。

除了内容,第二季的比赛还升级了赛制,如“飞花令”的设置,让节目效果更加出彩。

有网友说,节目太注重选手的故事。阚兆江承认对选手 的选拔有所控制。他说,如果只是为了比赛,节目组大可以去高校里最顶尖的中文系请几位学生来参加。

“我们今年特意丰富了百人团的构成。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不分年龄、不分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阚兆江介绍,“一个人在这里有好的表现能激发一千个一万个跟他差不多的人接触诗词。百样人生才能激发最大的文化价值。”

中国纪录片第二季观后感800字作文【四】

近日,中央一套播放了一个异常火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大流口水之际我也有着自己的感叹:

一、电视上的很多美食我们没吃过。

第一集至第七集集集都有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们吃过的寥寥。而且我们发现,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费功夫的。在速食泛滥的今天,在流水线充斥的现在,在添加剂无所不能的当下,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贵的馈赠,哪里才有浸透着汗水与辛苦的美食?因此,这一切,只能在电视里,不能在肚子里。是电视唤起了我们对美食与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我们的田野。

钢筋与水泥里长不出来美食,忙碌与焦灼品尝不了美味,但是我们都已经为了生活住进了城市。被钢筋与水泥锁定后我们发现我们心里却一直存在着一片长满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们心里的净土。为了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师傅让人拉了三卡车土,把自己的楼顶开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长满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鸟语花香,晚上有邻居聚餐,楼顶上满是开心与快乐。

三、转化的灵感。

我是陕西人,看了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较熟悉。那个陕北卖黄馍馍的人我似曾相识。他说,老天爷会把钱给勤快人,不会给懒人的。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是这部纪录片的灵魂。豆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豆腐,大米经过发酵可以酿成美酒,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辛勤与汗水可以转化为美好与幸福。

中国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这么容易令人感动。

中国纪录片第二季观后感800字作文【五】

中国纪录片第二季观后感800字作文【六】

就这样,盼望着,盼望着,春姑娘来了,舌尖二也来了。本来早就计划好昨天晚上第一时间收看央视一套的首播,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昨天下午来了饭局,我也只好从观看舌尖转移到了体验舌尖,与朋友选择了一家迁址新开张的老店和它新推出的大菜,明炉牛骨汤(确实不错)。经过白酒、啤酒的轮番轰炸我回到家的时候已是十一点多,舌尖二早已结束。

不知道大家对舌尖一中的这一集,特别是这一段有没有印象,这为婆婆是香港大澳的一位虾酱作坊主,在老伴去世,人们对传统食品失去热情的情况下,仍然坚守着最后的阵地,与四百年的老店慢慢变老。我记得最后有一段台词是这样的:大澳,是香港观赏日落最理想的地方,在这里,也许指的不仅仅是风景。

这一集,是我在看舌尖一的时候,第一次感觉这部以美食为题材的纪录片肩负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深厚文化积淀,反映我们的故土、乡亲、勤俭、坚忍等等,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社会变迁等内容的思考。

这一特征,在舌尖二中变得更加明显,整片以国人的迁徙为主线,将劳动者对食材的求索贯穿于大江南北,东至山东沿海,西到青藏高原,北起白山黑水,南往深广潮汕,其中,更有秦岭、苗寨等元素负责点缀,使脚步这一主线更加鲜活,突出表现了在日益剧烈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人类,以及负责人类生存的食材在加速流转。而与解读起来就觉得压力巨大的物质文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等内容相比,片中徐徐展现的包括沂蒙山村落、苗寨、甘陕农家等画面,则给了我们适度的心灵舒缓,也轻易的唤醒了人们对儿时生活,特别是与农村有关生活的记忆。我生长在北方一个偏爱面食的县城,在看到老旧的锅台,热气腾腾的大锅里翻腾着劲道的面条,以及颜色鲜亮的浇头时,与哈喇子一起流出来的,还有对儿时农家生活的深深眷恋。记忆中,我的老家,一个并不起眼,在地图上根本无从查找的农村,那里的`人们就和那片中蓝田县那招待麦客的老农和他老伴一样,朴实无华、勤劳善良,就像他们祖祖辈辈为之流汗奋斗,为之付出所有心的麦子一样,口味清淡,却能带给人们巨大的能量。但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即使麦客们再努力,再辛苦,在震耳欲聋的现代化收割机器面前,也显得渺小和无能为力。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小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中国纪录片第二季观后感800字作文【七】

2月7日晚,16岁的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夺冠。她最后的对手,曾获得第三届汉字听写大会第四现场年度总冠军、中国成语大会年度总冠军的彭敏难免遗憾。

“如果我能再拿下一个冠军,最后就是一个‘三冠王’了。我在报名的时候的确有这样的期待。”电话那头,彭敏对《新华每日电讯》说。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第4个“大会”。

“最早根据现代人提笔忘字的现象,为了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我们设计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后来我们想,既然汉字可以成功,那么一个词语、一首诗词呢?”阚兆江说。

《中国诗词大会》原本是频道总监阚兆江一开始最担心的一个“大会”。因为诗词和人人都要写的字,常跟日常生活的成语不同,自古为文人雅士所爱,容易曲高和寡。

“诗词有一定的难度,与普通公众还是有一段距离,不是每个人都能写。作为一个大众节目,不能太有距离感。”阚兆江说。

但《中国诗词大会》现在却成了最火的一个“大会”。有网友说,终于有了一款可以和爸爸一起看的综艺节目。针对这个现象,点评嘉宾康震的解释和阚兆江所见略同。

康震对《新华每日电讯》说:“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爱诗词的心从来没有消亡过。热爱诗词的群众基础从来没有消亡过,而是一直存在着,不但是存在着而且是一直兴旺发达着。节目只不过是借助中央电视台激活了藏在人们心中的热爱诗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