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如何快速背书作文(怎么快速背诵作文)

如何快速背书作文(怎么快速背诵作文)

更新时间:2024-03-03 08:07:08
如何快速背书作文(怎么快速背诵作文)

如何快速背书作文【一】

看到这本书名叫《快速阅读术》的书时,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字数不多,所以一向看书很慢的我,这次居然很快就读完了,并且觉得获益匪浅。

作者是印南敦史先生,曾经也是一个读书很慢的人,自嘲读一页书需要5分钟,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他成了一个书评人,每个月写60篇书评,一年可以读700本书。

其实现在我们想读书却读书慢的人,总会觉得阅读量减少了,作者阐述的理由就是阅读量减少很正常,因为我们觉得的读书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本书从头看到尾,但是现在手机网络都很发达,我们每天也会读大量的新闻和文章,但是这些都没有归结为阅读。

作者有一个特别触动我的理念是,像听音乐一样去读书,不用被仔细阅读的念头束缚。我们听音乐的时候不会提醒自己现在是前奏,现在是副歌。即使我们以非常轻松的心情去听音乐,也依然会记得一些旋律。所以印南敦史先生说不需要把读书想的过于沉重,不用读完一本书要全部记得,哪怕一本书里有一行文字一个片段触动了自己,那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全书除了分析阅读缓慢的原因,介绍阅读理念之外,也讲了一些快速阅读的技巧,选书的方法,管理书籍的方法。这本书最大改变了我的就是读书的心态,不会再强求逐字逐句的读。

最后作者作为一个博览群书的书评人,也说了自己的体会:读书不应该是一个强求的行为,不要把读书想的过于沉重,更好的`是享受阅读。

“读一本书只为遇见一行文字”,这是书里面的一句话。感谢这本书让我遇见了这行字文字,我应该不会再惧怕读书了。

如何快速背书作文【二】

有的同学在急促的翻着书,希望捉住那最后一棵救命稻草;有的同学把耳朵捂住,继续背书;有的同学把书放在腿上,嘴里念念有词,仿佛佛脚还没抱够,这一节课抽查背书。

老师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笑容,一片晴朗。

老师查了几个人,脸上如天气一般晴转多云,这几个同学,背起书来不是画蛇添足,就是时有残疾。而我心里却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在没背之前就有了几个“垫背”的,忧的是前几个人这样,那后面的人不就完蛋了,我不敢再想下去,只有暗暗的说一句,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愿上帝保佑我吧。

老师走到了我跟前,我心里暗暗的说:“不要抽到我,不要抽到我。”老师说了一声:“你来背。”我身边的一个人同学站了起来,唉!又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难熬的一节课终于过去了,那几个侥幸逃掉的学生,长长的呼了一口气,旁边的人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唉,是呀,总是要等到抽查背书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该背的书只背了一点点;总是到了才发现该学的还没学会;总是到了睡觉前,才发现作业还没做完。

那个几年前的我,如今已经是一名初二的中学生了。那堂课一直映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那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从那以后,我不在等到抽查背书时再去背,也不在等到考试前十分钟再去临时抱佛脚,每次我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再也不用等到睡觉时再去狂补作业。

有些事,过去了就过去了,再也不会回来。要把握住那一次机会,你才不会后悔。

如何快速背书作文【三】

为提高修养而读书。

这是一个无聊的命题。这是作者说的,不是我说的。

此书名为快速阅读术,似乎更像是在辨析,而不是在介绍方法。如果真的是想学快速阅读,那么看这本书,恐怕得不到你想要的。推荐一本叫做《事倍功半读书法》。

开篇作者提到能仔细阅读又能快速阅读,这样的人,我也很羡慕。嗯,我也做不到,我更偏向于快速阅读。而读书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似乎没有定论。我中学时候语文老师说过我,你看那么快,记得住什么。我说,看得慢也未必就记得多啊。当时比较年轻气盛,想什么就说什么了。现在看来,很难说在单位时间内,同样一本书,是仔细看一遍好,还是快速看三遍好。

作者提到一点,我觉得,很有道理。用手抄而不是电脑录入。我从小到大学四年级,都是手抄。但是觉得手抄太慢,携带不方便,检索不方便。所以改电脑录入,那效率的确是蹭蹭上涨,我本来就是写字偏慢的,大概电脑输入是比手写快四倍有余。而正如作者所说,因为速度快了,所以这个也想写,那个也想写。而且,虽然检索方便,但我也很少去回看。手抄,还是录入,这是一个问题。

作者驳斥了为了提高修养而读书,读书提高自身素质这些观点。深以为然。我也不知道从何时起,读书成了万能药(也许真的是),所有励志书、成功书、教育类都会告诉你要读书。

诚然,以我的阅历和年纪来谈论读书能不能提高修养,有点不合适。我只是认为,即便读的是同样的书,每个人读法和收获都不同。而把书,视为解决困境的解药,恐怕,没得治。

如何快速背书作文【四】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快速阅读的方法,如“流水式”阅读、“一行采集”等阅读技巧和如何挑选书籍,整理书籍等。当然作为一本介绍阅读方法的工具书,它所阐述的方法并不普适于所有读者。通过作者的自述,快速阅读仅适用于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籍,如商务书和时下新书,而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少触及这些类型的书籍,我更偏向于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和随笔游记等书籍,那么我就不能像作者一样去阅读。因而对我来说,本书的价值有限。对于阅读有着不同需求的读者,本书的价值也因人而异,但我们可以采取其中仍对我们有着普遍价值的方法,如“一行”理论。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本书的某些观点也存在问题。作为职业和兴趣不能像作者一样对书籍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大部分人而言,一年阅读700本亦或是作者所倡导的300本的阅读量是不可越过的门槛,兴趣爱好,阅读需求,生活理念以及时空间的限制,使得每个人的阅读量有所不同。对于作者整理书籍的方式,根据阅读时间的远近和书籍的时效性来决定书籍是否有继续保留的价值,对此我亦不敢苟同。我们不能因为一段时间没有阅读一本书而判断这本书对我们是没有什么用的,由于眼界和当下需求等原因,我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阅读,但这并不代表它对我们的价值有限。

归根结底,本书的价值因人而异。读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个人能力,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心灵愉悦。因而我认为,面对一本书,你想从中获取些什么和你对该书的态度,才是对你阅读速度最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