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与男朋友认识七年的小作文(和男朋友在一起六个月的小作文)

与男朋友认识七年的小作文(和男朋友在一起六个月的小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02 22:44:52
与男朋友认识七年的小作文(和男朋友在一起六个月的小作文)

与男朋友认识七年的小作文【一】

观完有一个习惯性的总结:记载片中的十三位主人公,无论是出身上流社会的,出身中产的照样出身工薪阶层的,划分阶层的一个基础点不是金钱,而是学历,不错,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顶尖的大学学历,基础上无论你后天如何尽力和奋斗,哪怕是买了西班牙度假别墅的托尼,也只能永远停留在工薪阶层且一生都在不绝尽力奋斗前半生为了本身后半生为了子孙,但好在本性乐看对生活有着无与伦比的满足感,而女儿考上一所大学考古系的保罗算是工薪阶层里后代前途最好的一个,但仍旧没有实现超过,但好在遇到一个好老婆,不绝勉励他,生活也十分稳定,这些工薪阶层的子女依然是工薪阶层。中产阶层的布鲁斯算是一个范例的代表了,大学卒业于牛津数学系,卒业后出国支过教,返国后不停从事教书工作,伉俪都是教师,且生活稳定充裕,对后代教导也十分中规中矩,一生颇具善心。最后是富人精英四人组,三男一女,男孩们卒业于一流名校,卒业后从事律师和bbc记载片编辑,婚姻稳定后代依旧延续他们的路线,固然进入二十一世纪竞争激烈,但对后代教导的看重始终如一,也基础都在正常轨道内运行,唯一的女孩虽并未进入大学学习但好在婚姻美满,基础上后半生的采访都可见笑容满面,可以说上一代留下来的财充裕以支撑衣食无忧的过好一生,后代也都是从小接收最好的教导,以确保更好的延续财富。

几十年如一日的变更其拭魅这些都是并未转变的绝大多半,偶尔呈现一二个异类,比如胜利从布衣一跃成为中产的尼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再婚娶了美国范例的白富美可以说几乎跻身于富人精英阶层了,而这一切源于大学考上了牛津物理系,不停从事研究工作,后来升职为系主任,评为正教授也授课,到了最后一集之前偶尔的拮据检查几乎统统被幸福的红光满面填满!而另一个阶层滑落的尼尔,从中产一度滑落到布衣,甚至许多年都精神状态不稳定,完全不见小时候的灵气,期间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但性格决天命运,这句话我想从来不是空口说,固然后期做了议员,算是从政了,也算勉强回归,但同龄的中产阶层石友布鲁斯已经稳定的胜利抚育了后代长大,他还未婚,也算是另一种滑落吧!最主要的这些都是外在的评论不紧张,紧张的是他个人不感觉幸福。如果他如布衣托尼一样乐看知足,大概会有另一番境遇,但人生不能重来。这几个人算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最后说说我内心深处的一声叹息:观到英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十几个七岁小孩子的一生,其实不少人到最后都已经相对有些反感了,至少在某些阶段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抗拒和感觉侵犯个人隐私,甚职苄些人忏悔被逼迫接收了这个采访,虽未明说,但那一丝丝的遗憾未必不是埋怨,大概这个节目影响力太大了,或多或少都对主人公们的人生起到了某种作用,有的好有的欠好,你不能直接说好或者欠好,但好的虽然得偿所愿,欠好的总有些许遗憾,谁不是就过这一生呢?而这些还不是最胆怯的,最令我认为胆怯的是,在五十年前的英国就已经阶层固化如此严重了,可想而知,如今的英国!而我庆幸本身诞生在中国,新中国建国不够百年,它生擅长这样一个科技一日千里的时代,有些人尚且未脱离蒙昧,有些人已经坐着火箭遨游宇宙了,这就不仅仅是阶层二个字可以或许简单概述的了,但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国家发足疾走式的成长又让这一切在今日的中国有了些许初现的眉目,借用耿直boy高考状元的一句话:农村子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勤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导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许多外地孩子或者农村子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他的父母都是交际官,他给本身的定位是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

排除财务配景,有二点:

一是父母的职业后面代表的教导水平;

二是父母对他在学业上的影响深远。

一个中学生的言论还上升不到政治的高度去讨论,我只想借用一下,表达本身的观法,我感觉如今的中国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有幸生长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固然我已不是最好的十八岁,但要做最好的三十五,最好的四十二,最好的每一年都要留给选择不绝发展的本身,哪怕一百零五岁也要是最好的一百零五岁。我本日要分外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感谢故国母亲养育了我们,感谢我不停都没有加入过的党不停在兢兢业业的领导这个国家匍匐前进,要知道地球上几十亿人口,中国一个国家就要养活十几亿,人与人之间是最难沟通的,一届又一届的领导着我们尽力向上的人确定有着难以言说的艰辛,诡计论者恨不得我们国家早早陷入内斗或者战争,要知道一场战争可以轻松毁了一个国家,以史为鉴!而无论你多么尽力总有没有达到目的的人会起而攻之!但意志坚决之人从来会置之一笑,或者说根本没有光阴在意这些小事。我想了许多,感觉庆幸,庆幸我们的故国不停都在稳定的成长着,偶尔有些退步也情有可原,或许从来就没有太多机会留给任何人,有些人生来就有的,是因为父辈祖父辈或者更远的祖辈们用辛勤劳动或者泪换来的`,而今日生来就没有的,那是之前没有人奋斗过或者说没有拼尽全力过,如果必要有人去拼尽全力奋斗,那我希望是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八零后已经为人父母,有些九零后也早已为人父母,现在的七岁小学生们都诞生于这样的年龄布局家庭里,父母多是靠着自身的尽力拼来学历,拼来社会承认的一代,我只探讨有学历的这部分人,可能是本身的切身体会更深些,至于其他了解不多,就不做赘述。

我的父母一位通过不绝尽力进修到本科学位,一位只有九年程度的文化,一位是党校的教育主任,讲师,一位是林业局的管帐,照样靠着父辈有些许才能支配的,如今都已退休。而他们最看重的便是教导后代,二女一子都考入大学,固然都不是一流院校,但要从动身点来观,我们也都算中规中矩的比父母好那么一点点了,当然并没有好许多的水平。

至于我本身大学卒业后在择偶时目标明确有二:

1、必须不低于我的学历,以确保下一代的学历最低限度;

2、身高必然跨越一米七五,因为我感觉我爸妈把我生的矮,固然一米六在现在观来尚可,但要知道在我长大的黑龙江,最不缺的便是大高个儿!因此我抉择必然要通过配偶转变我下一代个子不高的基因。

现在观来学历还没到验收的时刻,但至少个头儿我十分满意了,当选入校舞蹈社团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在孩子诞生的头几年,作为北漂一代,毫无归属感让我们没有太多心思花在孩子教导上,而且财务上也挣扎在贫困线以下,以北京市均匀工资作为参考,所以在她上小学之前基础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因为我们几乎没有选择上哪所幼儿园的才能,她能在公立幼儿园接收三年教导,完全是她本身的好运气!也因为我们大多光阴都要为了生存而工作!至今庆幸在她一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创业,我是法学专业,她爸爸是理工科配景,让我们在知识产权这个圈子里通过六年的创业也算基础入门了,当然在创业之前我们也不停在这个圈子里打工积累,也要感谢积累时期遇到的所有贵人,她爸爸考到了专利署理师的执业证,同时也多亏了我最好的朋友和最亲的大学同学们不停以来的协助,公司这几年稳步成长着。也因此到了她小学入学前,我们有了一点点的小才能在陈诉公立小学的同时,也参加了私立海淀凯文小学的入学选拔测试,并在校长口试后顺利通过选拔,拿到了offer,也缴纳了入学名额费,这一切都在拿到公立校的入学看护书之前完成。实事求是的说,我们最后选择公立校有绝大部分原因是上文说的只不过是有了一点点的小才能,这点儿小才能颠末深思熟虑我感觉尚不够以支撑我为她设定的求学之路,另有一部分原因也是老爸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借用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我们要的应是踏踏实实式的耐久稳步前进。我不能替任何人做选择,但我把我的个人财务配景大致交卸下,和目前的状况简单描述下,想必许多人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有那么一点点代价,就不枉我第一次开诚布公的分析本身,了解我的人应该知道这有多灾。鉴于我父母不停以来催匆匆我们要看重孩子的教导,遇到的孩子的第一位班主任也多次强调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紧张性,还对孩子们下学后写作业的光阴做了调研,我异常庆幸,遇到这么多不绝煽动我们发展的良师良友!愿将来我也能不停和我所喜欢的朋友们交往,如果我们拥有至少一种重合的代价看的话。

与男朋友认识七年的小作文【二】

《金刚狼3》最打动我的地方,出现在罗根一行人借宿农场主芒森家里的时候。

罗根帮助芒森他们将车推回公路,芒森妻子邀请他们吃晚餐,坐在汽车里被罗根称为“父亲”的X教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们在这部休·杰克曼最后一次扮演“金刚狼”罗根的电影里,看到了以往在《X战警》和《金刚狼》系列里都鲜少出现的“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的温馨画面。

尽管“小狼”劳拉对于很平常的就餐“规矩”显得丝毫不懂,看似有点尴尬,实则凸显了她一直被封闭训练造成的童年缺失。她没有普通人那般的“正常成长”,对外界大多数事物没什么概念。虽然与敌对抗时能够凭借“狼爪”大四方,但内心里却仍然是个充满童心的小孩子。

因此,她对芒森一家的生活感到好奇,对芒森儿子的房间、听的音乐感到好奇。也正是因为体验到了这样的生活场景,她开始有了家的概念,也因此勾起了对小伙伴们的思念。听着音乐,掏出与伙伴们的合影,是影片展现劳拉成长的一个小细节,也是传递她与罗根、X教授情感关系的一个重要细节。令人感动。

但更令人感动的,还是X教授在黎明前对“假罗根”说的那番话。他说他在芒森家里度过的这一夜,是他这些年来最美好的夜晚。可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样的夜晚,因为过往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让他内心感到歉疚与不安。

X教授说的这一段话,一下子击中心弦,让我不禁涌出泪来。

怎么能不感动呢?眼前的X教授,已是九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因为患了脑退化症,他有时会不记得曾经发生过什么。“痉挛”的时候,他所引发的效应足以伤害周边的数百人。这让他成了美国国土安全局通缉的“危险人物”,加上X战警的解散所带来的沉重打击,让他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挚友,也失去了基本的平静生活。

他靠着罗根时不时弄来的药物维持和控制着生命,需要罗根和卡利班的照顾与监管,需要东躲西藏一般地生活在一个大罐子里。担惊受怕,流离失所,混乱的记忆,退化的大脑,潜在的危险,让他的生活早已不再是生活。他何尝不渴望如平常人一般的生活?何尝不渴望平静地过日子?但他无法拥有这样的生活,他必须要“躲”着,必须要承受歉疚、担忧、恐惧等心理煎熬。

所以,当他看到罗根的时候,总是不厌其烦地念叨该如何如何;在遇到劳拉的时候,会激动不已,如同遇到了希望;当汽车驶入灯火辉煌的城市时,会感叹“这才是生活”;在酒店看老电影的时候,会回忆自己的小时候;在农场主芒森家里吃过晚餐,睡过一觉之后,会觉得自己度过了久违的、美好的一夜。

一个人要经历些什么,才会对平常的生活如此眷恋?

X教授给出了一份属于他的答案。遗憾的是,就在他十分满足地回味美好之夜的时候,“假罗根”将“狼爪”刺入了他的胸膛。陪伴观众多年的'“X教授”查尔斯·泽维尔就这么和大家告别了,但凡对这个系列有所了解的人,怎能不为之感动?怎能不因此涌出泪水?

而纵观全片,这样的感动如同空气一般萦绕在银幕间,不那么明显,却又扎实存在。因为这是“金刚狼”的“终结”之作,也是“狼叔”休·杰克曼最后一次饰演“罗根”的作品。不管影片是否煽情,那种“告别”的气息都十分浓郁。

坦白讲,我在看影片之前,一度做好了被各种煽情感动至哭的准备。但在看完之后,发现影片并没有过多的“煽情”。一开始,我觉得这种情感处理做得并不够好。感觉前面的铺垫不够,结尾也没有迎来情感的喷发,不够悲壮,不够精彩,让本该汹涌的伤感情绪变得平淡,难以闪现泪花。

在我的预期里,影片会有不少关于罗根过往的回忆镜头,他的童年、亲人、爱人、好友、导师等等,时不时地闪现,让观众的记忆也跟着翻涌,进而被感动。结尾的大战,罗根奋力一搏,殊一战,应该会有非常激烈的打斗镜头,会有强势逆转的对抗情节,让观众看得脉偾张,激动不已。

但实际上,整部电影关于罗根的回忆镜头屈指可数,结尾的大战更是显得几近平淡。我一开始觉得,这样的处理未必能很好地调动观众的情绪。但后来一想,发现这样的处理其实更好。就如知名美漫研究者M大在我微博里评论的那样:不煽情挺好的。

不过分煽情的处理好在哪里呢?好在情感的克制,往往能激发更深沉的感动。

罗根在影片里没有提一个“老”字,没有讲一句“想当年”,没有为自己的终将逝去而落一滴泪,这很罗根,很“金刚狼”。他是刚强的,勇敢的,是不会轻易低头的,但,也是会老去的。影片虽然从头至尾都没有直言罗根的老去,但却通过许多的细节来交待他的不复年轻。

胡子拉碴,肤色黯淡,衣服褶皱,走路不再那么利索,看东西需要戴老花镜;为了保住汽车,和一干小流氓打架都显得十分吃力;与唐纳德一派雇佣兵较量,无论速度和力量,都不再那么勇猛;和“假”罗根的两次较量,都有些力不从心;他受伤后的愈合时间越来越久,体内艾德曼合金的毒素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他只能用饮酒的方式抵抗痛苦~

罗根活了两百多年,他深知自己的身体不如从前,也深知自己的能力不复当年。他试图用詹姆斯·豪利特这个名字来隐藏自己,放低姿态去给各种人提供汽车服务,以此赚取给X教授购买药物及“逐日号”的费用。他不再想做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只想早日买到“逐日号”,去海上过安稳平静的日子。

当英雄迟暮,世界的喧嚣与纷争便不再重要,回归安稳与平静才是内心所想。罗根最终还是没能买到“逐日号”,他向往的平静生活也没能来到,即便是在新一代变种人构筑的“伊甸园”里,他也还是会做噩梦,梦到自己在伤害别人。直到他最终倒下那一刻,他才感受到了一种平静,他喃喃地说:原来亡是这种感觉。

他只有在埋葬X教授的时候,忍不住地湿了眼眶。但他还是不想那么直白地流露情感,只好对着汽车发泄一通,就像他儿时失去父亲的时候那样,用愤怒的方式表达情感。他不说自己的老,不言自己的累,不轻易低下头颅,不轻易流下泪水,但,越是这样的克制,到最后,就越是令人感动。

影片没有刻意地煽情,却处处洋溢着告别的情绪。这情绪叫人伤感,因为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没有人愿意说再见。当X教授被葬在傍水之地,当罗根在劳拉怀里合眼,当休·杰克曼宣布这是最后一次出演《金刚狼》,大家便知道,告别的时候还是来了。

是啊,陪伴观众17年的休·杰克曼版《金刚狼》,就此谢幕。是该说再见了,但却有多少人讲得出再见?罗根不愿和X教授说再见,劳拉不愿和罗根说再见,观众不愿和“狼叔”说再见,但终归还是要告别。休·杰克曼告别的是“金刚狼”这个角色,观众告别的,可能是一段青春,一段回忆,一段人生。

劳拉将罗根坟前的十字木架摆成了X状,我想,大概有许多人,会在这一无声的再见里,默默掉下泪来。 

 

与男朋友认识七年的小作文【三】

看书累了,我喜欢看看记录片,那是另一种读书。

昨天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万千。

片子是英国格拉纳电视台拍摄的,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记录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从7岁到56岁,跨越半个多世纪,记录了他们的大半辈子。而这14个孩子的未来,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无一例外的过着优渥的生活;三个中产家庭的男孩,仅有一位进入牛津大学,其余两位仍旧中产;而那几个来自于底层社会的孩子,年老的他们无一不做着普通的底层劳动,甚至与失业相伴。

这本来是一个揭示英国阶级流动固化的纪录片,然而放在如今的中国何尝不适合?有人做过一个调查,清华北大的学生,其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比例远远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要多。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会在清华北大,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条件优渥。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结论,有人会说: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钱的人才能上清华北大?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资源是互补的。什么是资源?比如说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每年都会有本科生期末考试的原题出现,而这些原题,本校的学生是要比外校的学生容易找到的多,这就是资源。

再举个例子,两个同样努力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许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师辅导班,一节课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钱补习。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许要帮家里干活、或许要去发传单挣生活费……慢慢的、慢慢的,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老祖宗有句话叫“寒门出贵子”,确实现实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远一点说,有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点说,马云总算一个吧?然而中国十三亿人,宋濂马云之流有几个?为什么每出一个就会轰动一时、远近闻名?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呀,谁会巴巴地去报道哪个首富家的儿子开了什么公司(王思聪除外)?谁会去关注哪个二代出了什么成绩?因为在人的潜意识里,这都是正常的,只有那些辛辛苦苦从泥潭里爬起来并且走上人生巅峰的人,才会安慰吾等凡人的脆弱心灵。你看,寒门出贵子,我们努力了还是可以成为凤凰的。

我说“寒门难再出贵子”,还因为一个人的家境决定了这个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没有见过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一定见过,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或许你还在美术课上学习断臂维纳斯的美,人家已经站在卢浮宫自己领悟了。而片中,三个精英家庭的小孩说他们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甚至已经有了隐隐地规划——做律师、上剑桥的三一学院。但是出生贫寒的小孩呢?他们远远没有如此眼界,他们只希望“见到爸爸”、“做个赛马骑手”。当然,理想没有贵贱,谁说想见爸爸不是孩子最纯真的愿望呢,只是阶级的远见性由此已经可见一斑了。

老一辈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手骨肉匀称、细皮嫩肉,那么他是一个有福之人。以前觉得封建迷信,现在却觉得大有道理。为何呢?细皮嫩肉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很少干活或者不干活,那么他的家境一定不错,一个家境不错的人,只要不出大问题,将来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

站得高你才能看得远,终究寒门难再出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