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做灯笼作文结尾(写做灯笼的作文)

做灯笼作文结尾(写做灯笼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13 10:18:04
做灯笼作文结尾(写做灯笼的作文)

做灯笼作文结尾【一】

正月十五是闹花灯的日子,文化广场里正在闹花灯。

进去一看,哇!里面的灯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简直是个灯的海洋!看了这么多美丽的灯,我也想亲手做一个。回家后,我找出一个有提绳的透明的长方体塑料酒盒、一张硬纸板、一瓶乳胶、一张广告纸、一根铁丝和半只蜡烛。我先在酒盒底部的中间用锥子钻一个小眼,把铁丝伸进去,里外都打一个小结,把它固定住,把蜡烛插在铁丝上。再把硬纸板切成略大于酒盒底部的形状,涂上乳胶,粘在酒盒底部作底座。又把红黄两种颜色的广告纸分别剪成两条龙的形状,把它粘在灯笼的四面。为了让灯笼更好看,还要在底座上涂上喜庆的红色。

最后,把蜡烛点着,盖上盖子,灯笼就做好了。爸爸看见后夸我做得好,我又给它取了名:龙灯。

做灯笼作文结尾【二】

我最喜欢的传统新文化是做汤圆。有一天,奶奶说:“做汤圆了,做汤圆了。”我一听到,就飞快地下楼了。

我一下楼就看见他们在做汤圆。我说:“我也要做汤圆。”妈妈说:“好啊。”我就很快地做了起来。我看他们怎么作汤圆,我就学着怎么做。

我先把白面粉放到桌上,然后把他揉起来,又把他敲扁。我发现自己做错了,做成了扁扁的汤圆了。他们看见了,就哈哈大笑。我伤心极了,决定重心做。我又照着他们做。之后,终于做出来了。

后来,我又多做了几个,就这样我学会了做汤圆了。做汤圆的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细心做,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做灯笼作文结尾【三】

上星期五下午放学前,我们小组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做汤圆的准备。最后,我的决定是:后天星期日下午四点到华标广场金太阳幼儿园做汤圆。各人的分工是:朱旭东带锅,黄湘旖带相机、余星辰带花生、刘安琪带芝麻、陈心言带白沙糖和我带汤圆皮。

星期日早晨,我和妈妈吃完早饭就到菜市场去买汤圆皮。菜市场里的人真多,挨挨挤挤的数不胜数,真热闹!

下午三点多,我坐车到金太阳幼儿园跟汤圆小组同学集合,朱旭东带我们到幼儿园的厨房,到了厨房,我们把准备的材料拿出来,放在桌面上,大家先洗手,然后,朱旭东把锅清洗干净,打开水龙头,把透明清流的自来水装到锅里,放到煤气炉里去煮。我们开始做汤圆了!首先拿来一块圆皮,在汤圆皮上放一些芝麻馅,便马上把它包起来,再磨圆就做完一个了。我们把许多包好的、圆溜溜的汤圆放到热开水里,再往水里放一些白沙糖,过十五到二十分钟后,煮熟了,才可以尝吃。我们各人拿起筷碗装汤圆吃,咬一口,热腾腾的,感觉到香甜可口的、美味的口感。啊!真是太好吃了!

今天,我学会了做汤圆。而且,味道比往常吃的更好吃,因为这是我们的劳动食品。

做灯笼作文结尾【四】

炮竹声下,映照的是扬起笑的脸。很久没有,如此畅怀的开心,如此肆意的快乐。我过年,我快乐。 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过年啦!

当然最温暖人心的便数大年初一的早上那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了!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一起床,妈妈便搬来了一碗刚煮好的汤圆。圆溜溜、雪白雪白的汤圆在清水里翻滚、沉浮,犹如一个个小精灵在追逐嬉戏,宛如喝饱了牛奶的孩子,又像刚洗过澡的婴儿,又圆又胖,又白又滑,让人忍不住一口气把它们吃掉!

我拿起勺子摇起一个汤圆,那扑鼻的香味,馋得人直流口水。细看煮熟的汤圆,晶莹透明,稍带褐色。裹在里面的乌黑的芝麻隐约可以看见。这汤圆就像一颗硕大的白珍珠,只要轻轻一咬,香喷喷,甜滋滋的芝麻就会流出来……

我将汤圆放入口中,那嫩滑柔软的汤圆在口中蹿来跳去,一口咬下去,里面的芝麻就立刻钻了出来。那比蜜还甜的芝麻和那柔软如布的汤圆皮一起缓缓吞入肚中,这种味道真是妙不可言,仿佛吐出来的气也带来了一丝芝麻的清香。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让人怎么也吃不厌。

汤圆既好吃,可爱又有营养,我喜欢汤圆的这种味道,那你呢?

做灯笼作文结尾【五】

虽不似昴日鸡,爱花冠而终日理。人们喜欢美丽的头饰,喜欢帽子,倒也算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牙牙学语的娃娃若哭闹,买顶绒线帽子哭声就止住了;正值青春的姑娘受了挫,买顶漂亮帽子信心就回来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心中闷,买顶毛呢帽子心底就暖和了…

连高大的树冠算着,一切冠帽之中,我爱华丽的鸡冠,玉洁的冰封,同一顶盖在头上用处迥异的小帽。提起帽子,就会想起被团成一团的红色毛线,自己兴高采烈拆帽子的乐趣;就会想起温暖的感觉,仿佛曾被包裹的\'脑袋;想起母亲微撇的双眉,同嘴角藏不住的一抹浅笑;小路上想起火又辣的太阳;医院拐角处想起过去担忧的自卑;在家中想起各式各样的小帽,冬天的毛线帽,夏天的鸭舌帽,草帽。真的,帽子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里网着的就都是。

记得曾经的雪日,最期待的并非打雪仗,堆雪人,却是这一日能在上下学路上正大光明地扣一顶粉丝绒小帽又不被家长责罚。还未出家门,总能听到母亲的叮咛:“路上冷,戴了帽子去吧。”而后便见母亲笑盈盈携了帽子走出,戴在我毛茸茸的头上,再替我细细整理,抹去了挡住视线的碎发,才放我出家门。走在路上不管身子有多冷,脑袋上却总裹着一片暖意,似是顶了一个小太阳。那种温暖的感觉,是一直思慕着的。

犹忆去年秋天,我动了个手术。手术虽小,但要求剪去部分长发。我曾试着抗议,最终也因医生坚持妥协了。可惜剪了头发后终是难过,就一人在床前不语,目光略滞。母亲瞧见了,不知从何处变出一顶鸭舌帽戴在我头上,灵巧的手翻飞着,三两下把我的短发压入帽中,又找来镜子推给我看——镜中人发型利落,恰似少年。那一瞬只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如此,在我十几度春秋中便已通过母亲收到数顶帽子,却未曾送出半个,怪哉!

几日前,无意间瞥见母亲在梳头,我悄悄窜去她身边,正看到她草草挽起了凌乱的发丝——其中竟夹杂着十几根白发!我愕然。许久之后,我又蹑手蹑脚跑去取了一顶贝雷帽回到母亲身后,轻轻为她戴好,一如儿时她对我一搬温柔。蓦地,母亲瞧见了我。你看,她正勾出浅浅笑容,我愿就是那其中的一份笑颜。

唉,壮,如今帽子越来越多,虽然颜色不一,款式各异,但深情几许,尽在送帽人的心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