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得失是人生的常态作文(关于得失的作文800字左右)

得失是人生的常态作文(关于得失的作文8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4-06-07 13:16:27
得失是人生的常态作文(关于得失的作文800字左右)

得失是人生的常态作文【一】

人生如同一艘有着限载量的船只,不可能装得下所有的东西。只有放弃一部分,才能避免沉没在茫茫大海中。——题记

小时候,大人们常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那些得到小利却失去大利的人。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纯粹以为就是把西瓜弄丢了。直到发生了这件事情。

记得在八九岁那一年,我正在外婆家过暑假。外婆家置身于大山之中,这里的交通不怎么便利,所以粮食什么的都是自给自足。正好附近也有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理所当然,我和他们玩在了一起。在一次黄昏中的捉迷藏中,我突然感到肚子有点饿。可能是中饭没吃饱,也可能是村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勾起了我的食欲,我便提出来想找些吃的东西。这时一个男孩自告奋勇说他知道哪有吃的。我们便让他来带路。

不一会,我们来到了一块田垄中。他停下后指着一棵低矮的植物说这个是红薯,可以烤着吃。说完便动手挖了一颗出来。其他人估计也是饿了,也纷纷动起手来。我随口问了句:“这是你家的吧。”他却答道:“不知道,但反正可以吃。”我想:这难道不算偷吗?我的心里打起了鼓。可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我还是拔了一颗出来,环顾四周后便催他们赶快返回。

回到院子里后,我们生起了火来烤红薯。但当我品尝时,却感觉不到一丝甜味,而是满嘴的粉糯涩。他们说是还没有到时候,可我却觉得并不是这个原因。现在我明白了,那次我得到的是一颗红薯,失去的却是一份道德。

而在去年的那件事中,我明白了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有时失去某些东西将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那是一个晚自习放学的傍晚,路上已经没有多少行人,街边的小店也都关上了大门。昏暗的路灯光线,像是在茫茫迷雾中迷茫的行人的指向标。一阵秋风吹来,树叶在其中瑟瑟发抖,我也缩了缩脖子。这时,我发现一个同校的同学正蹲在一辆自行车旁,低头看着什么。我过去一看才知道原来她的自行车链条掉了,怎么也装不回去。看着她明亮而澄澈的眼睛中闪烁着期待的目光时,我便决定帮助她修车。

经过十分钟的抢修后,终于是把这顽固的链条安回了他的老家。她感激地向我道谢后便骑车离开了。这时我才发现我的手上满是黏糊糊的.黑色的油渍,可我却并不觉得这有多脏,因为我虽然失去了一些的时间和精力,但我得到的却是一份由衷的感谢。

现在看来,上天是公平的,有得便有失,有失便有得。而在这反反复复的得与失之间,我们也在历练着,成长着,为了将来我们将要遇到的更大的抉择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着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挑战。

得失是人生的常态作文【二】

摘要:面对槽糕的成绩,没有了奖状的辉煌,却多了一个反思的机会;面对伤害你的人,虽然没有的疼爱,却让我们多了一份坚强;面对艰难的的高中生活,没有了舒适的环境,美味的饭菜,却让我们学会了独立。这一切不正也是又得有失吗?面对生活,我们要从失去寻找得的痕迹,如荒漠仲的那一点点绿洲,却始终支撑这着我们。

我们总是在害怕失去东西,因为觉得失去了就代表槽糕,代表自己得东西没有了。别人总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虽然失去了,但这不是让你学会了珍惜了吗?”所以,在我看来,得失并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传塞翁有一只很出色的白马,有一天,马不见了。乡邻都来安慰他,塞翁说:“马不见了,不见得是坏事。”过了几天,马不仅回来了还带了了塞外一匹骏马,乡邻都来恭喜塞翁,塞翁却说:“这未必是一件好事啊.”又过了几天,塞翁的儿子从马上摔下了,腿断了。邻里又来安慰塞翁,塞翁又说:“这未必不是好事啊!”一个星期后,国家征兵打仗,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的问题,留了下来,得以避免得战沙场。塞翁用得失之心去对待事情,失去了在他看来不一定是坏事。失去了不一定代表伤心,得到了不必太高兴。因为两者是相互存在的。

我们身边的事不也是这样吗?面对槽糕的成绩,没有了奖状的辉煌,却多了一个反思的机会;面对伤害你的人,虽然没有的疼爱,却让我们多了一份坚强;面对艰难的的高中生活,没有了舒适的环境,美味的饭菜,却让我们学会了独立。这一切不正也是又得有失吗?面对生活,我们要从失去寻找得的痕迹,如荒漠仲的那一点点绿洲,却始终支撑这着我们。

失了我们要寻找得,那么得到了我们该怎样办,怎样处理?

西楚霸王项羽,成就了一番伟业后,就沾沾自喜。自认为功高天下。不听亚父的劝告,三次放过刘邦的机会,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悲剧。得到了还是同时存在失去,他失去了做人原来的志气,失去了别人的爱戴,所以防治失去就要”不可沽名学霸王”,必须从得中察觉失,不断提升自己,更新自己。 所以,当你下次失去时,不要落泪,因为得在你得身边等候,不要埋怨,因为得失在一念之间。

得到了,要不要顾着自喜,因为失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向你靠近。

得失是人生的常态作文【三】

其实,这何其不是人生的一个缩影呢。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一无所有;然后把欢乐、痛苦、梦想、失落、爱恨情仇装进自己行走世间的背囊,还有金钱与地位,利益与名望;但是最后,我们都会离去,什么也带不走。

其实,所谓的空与所谓的满,都是一种物质上的“空”,毕竟我们带不走一切幻影流光;所以,我以为,“空”与“满”是两种心态,前者是悲观、消极的,而后者是乐观、积极的。它们的区别体现在对于人生中过程和结果、得到和失去的理解,这是不同的看法的来源。尤其是得到与失去。

我还以为,这两种观念都没有绝对的正确或是说错误,但要看怎样理解。无论如何,都应该以享受人生、感激人生、活出价值为核心才对;否则,说这话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第二只小木桶是这样理解的,它在享受得到的过程,感谢一切对于它的.赋予;可第一只不,它郁郁于失去,为此而痛苦,却没有想到过在“失去”之前的“得到”是从何而来——它自以为天生就要重复失去的过程。了然地,高下立判。

我想说,得到与失去是永远无法避免的人生主旋律,老子就曾说过“失之,得之”这样的妙语。既然我们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那么,就应该享受得失,享受得失的过程。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时间,对得起我们的一生;至少该为自己的幸福与满足感活着,才能想到别人——若是对自己的悲欢得失郁郁于怀,那么还有什么心情来关心别人呢?

或许,我们都只能看得清视线范围内的东西,看不到太远的将来;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正视眼前的命运。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得失,才会有积极的人生。我们无从掌控全部的命运;但是,性格有能力改变你能够主宰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控制得失,无法预料遥远的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看待这一切的心态;如果无法避免现实的惨淡,那就在内心深处构建一个快乐的世界。

第二只小木桶,同第一只一样,只能是一只小木桶,但至少,是一只快乐的小木桶;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渺小的一子,但是,我们照样可以很快乐。所谓得失,其此之谓乎。

得失是人生的常态作文【四】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与得失相伴。在意外得到时不需欣喜若狂,在突然失去时也不必自我否定。静心看看,在劳累的跋涉后,看到的是精彩的风景;在彻底的休息后,见到的是不变的旧景。得到的背后伴随着种种的失去,失去的同时又会有种种意外的得。在得到与失去中,你曾犹豫徘徊过吗?

得与失,本便是天平的两端。你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有得必有失。奥运赛场上,运动健儿们用矫健的身姿赢得掌声无数;用轻巧的身形获得满场赞誉;用完美的动作摘金夺银。然而,人们看到了他们在领奖台上耀眼的光芒,却忽略了他们在台下的辛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舍去了平日了悠闲的时光,舍去了与家人团聚的欢声笑语,甚至舍去了健康的身体。那些荣耀的得到的背后,伴随着的,必定是常人所不能的失去。这种失去常常被人们抛之脑后,不曾多加理会,只去在乎得到时的风光无限。

有失定有得。在低谷中回头看看,便会发现一片意想不到的风景。大诗人李白曾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因为这份傲骨,李白失去了在朝当官的机会,失去了高官俸禄的富贵。但对于这种失去,李白不曾感到难过,因为他权衡了得失,自失去中得到了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因为这份傲骨,让李白畅饮美酒,游尽名山;与知己论书,和好友评诗;在自由自在,豪放不羁中,写出了那一篇篇流传千古的名篇。试问,若没有当日“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失去,又何来李白“诗仙”的美誉?若没有对富贵权利的舍去,李白又焉能作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名句?

得与失,本便在于一念之间。不要悲叹意外的失去,不要庆幸突然的得到。挫折可以是失败,也可以是收获;责任可以是负担,也可以是认可。在得中失,于失中得。笑对人生,冷静看待,便会发现,得与失,并没有清晰的界线。少了失,人生总少了一些味道;少了得,人生又少了一些绚丽的色彩。它们,是构成五彩人生必不可少的元素。尝尽了得与失的百般滋味才能真正完美人生,精彩生活。

走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妨换个角度看待得失。在顶峰思考过失,在低谷看到成功。在“得到”与“失去”中,你领略到了什么?你又嗅到了哪些别样的风景?

得失是人生的常态作文【五】

牺牲你一人的利益换取天下人的利益,你,愿意吗?

身着胡服,怀抱琵琶,身形单薄的一绝色女子缓缓走来,“愿意。”二字说得温柔而坚定。

匈奴首领向当朝天子请求和亲,她决意出塞。她深知和亲若成,万民太平;若不成,必致战事,从此以后百姓的安宁,整个民族的安危将系于她一身,而她失去的,将是她远离故土,再无归期,像唐人感慨的: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凄凉的背影,未知的前程,她将以她的毕生幸福为汉朝百姓筑起坚固的堡垒。

那么,连古时不习诗书的弱女子王嫱尚且能够深明大义,为了整个国家以及无数百姓而甘愿放弃她的毕生幸福,那么我们又怎能说“不愿意”呢!即使个人利益再重要,但对于无数百姓的利益,一个民族的利益来说,却又是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仿佛沧海一粟。那么在大与小之间的取舍,也就不言而喻了。

须发尽白,手握旌节,身形萧索的一迟暮老人缓缓走来,“愿意。”二字说得嘶哑而决然。

天汉元年,匈奴示好,放回曾扣留的汉朝使节,他亦率使团出发,送还曾扣留的匈奴使节。他深知此行前途未卜,但他依然率部动身,带着不舍与依恋。匈奴内部叛乱,副使张胜参与,累及于他。匈奴单于劝降,他却自刎明志。而后被扣押十九年,白了须发,却誓不归降。待他回国时,妻子改嫁,他效忠的君王已逝多年,他又可曾后悔?

支撑苏武十九年的,便是自己身为汉朝使节,必不辱使命。他背负着整个国家和朝廷的尊严,但他未曾后悔。十九年的青春年华,就那样逝去了,换来了汉朝与民族的颜面尊严。一个人所受的折磨与屈辱,在整个民族利益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总是听说“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之前总觉着有些夸张,而如今细细想来,却是于这篇文章再合适不过的了。总是说个人的利益是任何人都不可以侵犯的。这句话没错,但我认为那是在不与民族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一旦发生冲突,那么面对摆在眼前的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面对这一小一大的选择,我们应当选择的无疑是民族利益。即便是再自私的人,看到无数个人利益叠加起来的民族利益,再看看自己的利益,他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吧?

在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面前选择前者,并不是我们有多伟大,而是良心使然。

既已明确了选择,它们之间孰轻孰重也就明白了,同王嫱苏武想法一致,我也认为民族利益是无数个人利益的集合,远在个人利益之上。

得失是人生的常态作文【六】

“大学生溺水身亡,同学联系家属被疑行骗”一事,我读罢其实并无多大的震撼,或者说,已经见怪不怪了。要谈感受大概只有心痛和无奈。于今的世风日下已使信任的力量日趋薄弱,即使诚感众人的暖心事件时常发生,也掩不住社会角落的毒瘤所散发的腐臭气息。日复一日扩散蔓延,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由不得人不喟叹一声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信任,岂能如此不堪一击?

古时的信使千里走单骑只为传达一个口信,耗时又费力,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收信者待其为尊贵的上宾。而今传递的信息,同样的含金量同等的重要性,只需一个电话短信便能跨越空间轻松到达远隔万里的收信者手中,而收信者抱着怀疑的态度。是因为技术的不发展?的确有那么一点,口信的传达无需再暴霜露斩荆棘,只用简单的按几下软键,同样的,若有人心怀不轨想以此牟利,也只用简单地按几下软键,指不定会有人信那些不加润饰语气直白的诈骗短信。但若细细剖开来看,这还要归咎于人心。只有污浊的心才会将给予人们便利的通讯工具视为助自己敛不义之财的帮凶。若有一颗向善的心,就算一句玩笑话的发出,只消鼠标轻轻一点,他也不愿意以这小小的恶意作弄他人。信任危机,说白了就是人心危机。怀疑与猜忌,警惕与防备,这些令人生寒的字眼均源自人心,再往前推一步,是伴随着社会

现实中阴戾于险恶的人心的泛滥而产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由此便更容易看出,信任的脆弱性归根于恶人,而主体是大众。然而若想根除又是长期性的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于此若想扶大厦于将倾,耗费大量时间重固地基只会顾此失彼,徒劳无功,不若先寻一根强度足够的高杆将其抵住,以缓燃眉之急。而这根高杆便是人心。人们在接触了太多太杂的行骗手段后似乎已将这种过度的防人之心当作后天形成的生存惯性,在判断出来人的善恶与目的之前便条件反射般拉响警笛,竖起后盾,却于无形中将所有人——无论其怀着善意还是恶意——拒于心门之外。这样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保的作用,却失过于得。心门隔开了少数的恶念却拒绝了多数的善心,使少数的恶人面色不改猖狂依旧,却使多数的善人屡屡碰壁知难而退。信任,正因此而慢慢褪却光泽。

信任岂能如此不堪一击?人心的高杆真的无从竖起了吗?我想事实并非如此,毕竟人性本善,人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卸下无谓的防备,以本善之心对待无心行恶的人,以此方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狼来否?

自小便听着“狼来了”的故事长大,如今“放羊”的人太多,我们却已迷失了信任的本能。

狼来否?无可知。但信任危机这洪水猛兽却确实的猖獗在了生活里。

放眼这场悲剧,给人以“信任”问题的思考却远远超过了生命本身陨落的伤感。为什么在孩子亡后收到56个电话和信息却仍无动于衷,认其是诈骗信息?我们的百姓是怎么了?怎会如此麻木不仁?但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他不是麻木,他只是被骗多了,骗怕了,骗走了相信的本能,骗走了淳朴,骗得最基本的安全感一无所有,毫不保留。

于是,经历了各种精心策划的骗局,我们已如蚌壳里的小小生物,一旦受到伤害,便瑟缩回去,并紧紧的收好自己的外壳。我们早已身着甲胄,无坚不摧。

却不知,已深深的把心丢在了海底,保护起来。与世外,横绝一片孤独的海。

世间有一片净土,那便是孩子的心。这个群体总是相信,也总是受伤。其实我们都本有一颗纯净而无杂质的心——谁能彻底而勇敢的相信不是一种幸福呢?只是时光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不够美好的事情来玷污心灵,也打磨心灵。正如现在,欺骗纷至沓来,我们的心灵是否在这来往之中迷失了。

如今,各种诈骗信息会以各样的说法发送至手机上。在这欺骗的狂轰滥炸中,一次,两次,信息内容再充实,再真诚也可笑了,不屑一顾了 。久而久之,真的也成了假的。

这便是“狼来了”的效应。这效应若是扩大成为了社会现实,信任的篱墙也就岌岌可危了。人的安全感都是有限的,谁都不能在一次次的伤害之中无所设防。总有人在一边冠冕堂皇的呼吁着相信,一边制造着各种“狼来了”的声音。多想一路单纯到底,却不小心就会落入圈套。不忘初心,才能始终,在世俗的假寐中,多少人的初心已无影无踪。

世间本是由爱构成的,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信都没有了,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在每场“狼来否”的博弈里,我们都输了。“狼”真正来过没有,斗争的主角。信任这匹恶狼,尤使缺失的信任更加鲜淋漓。

保持初心才能一路到底。狼来否?狼来否?但愿这狼只如一阵飓风,来过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