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区别作文素材(个人与集体的作文素材摘抄)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区别作文素材(个人与集体的作文素材摘抄)

更新时间:2024-05-31 17:04:43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区别作文素材(个人与集体的作文素材摘抄)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区别作文素材【一】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即局限又具有深度的书,说它局限是因为书里的所讨论的是相对剥离后的资本主义,不涉及科技、生产力、人口等对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其它因素。只探讨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所产生的心理动力。而书中对资本主义的定义也是相对局限性。传统的资本主义在新教改革之前就有踪迹,所以本书讨论的不是传统向的资本主义。深度在于书中对资本主义精神的探讨涉及面广阔,即深入,切入点又十分独特。

首先资本主义精神是什么呢?资本主义精神不是简单的对利的追逐。如果只是单纯对利益的追逐可谓是人的天性,自古就有,更不会在新教改革之后才发展出来。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引用了富兰克林的一段话,其内容反而是反人性的。

简单来说,资本主义精神不是把钱当工具而是当目的,赚钱只是为了赚钱,而非为了享乐。从经营所得的利润,不再用于挥霍享受,而是通过再投资将利润扩大。资本主义精神还涉及到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天职。由路德提出新的名词,但是由于路德偏向传统化,所以并没有进一步发展。反而由加尔文教发展起来。

关于这两点的新教伦理又是怎么发挥影响,产生心理动力的呢。

首先关于第一点,在传统宗教里是反对商人获利,特别是放高利贷等行为。而新教从圣经里提取了新的解读。即如果一个人能获利就代表这是神的恩赐,如果不把握获利的机会,反而是对神的亵渎。这就给商人获利取得了宗教上的理论支持,但是同时新教也是禁欲的,它不反对商人获利,反对的是商人骄奢淫欲,肆意挥霍。所以信奉新教的商人,赚取钱财就不再是把钱当成工具拿来享受而是成了为了神服务,为增添神荣耀的目的。

关于天职,这涉及到了加尔文教的核心教义救赎预定论,即认为人的得救与否,永生或者永灭早已由上帝选定,各人的努力的与否不再重要。救赎预定论削弱了教会和忏悔的影响,和上帝之间的联系变成一个孤独又私人的事情,因为任何人都帮不了你。同时信徒也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个疑问。即怎么确定自己是否被选定。

这造成以下的影响,相信的人会狂热的相信,对于心里的疑惑和不安但会当成是一种考验。加尔文本人对去确定自己本身是否是选定的事,是报否定态度的。首先他自己确信自己是被选定的,因为上帝需要他传播关于他的思想,其次对于窥探神的选定被认为是对神的亵渎。但是这种是否被选定的不安感会始终的围绕信徒心中。而努力完成神的给与自我的天职则能有效的消除这种不安感,但是这不是为了一种努力反而是一种结果,是为了相信自己是被选定者所以努力过着上帝期望过的生活,为了增添神的荣耀。

为什么这种职业的心理动力这么重要呢。书中给出了一个例子,首先单纯的经济手段来完成一种职业化的转变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商人给工人按件计费,一件1块,一天工人可以赚五十。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商人提高单件的费用,一件六块但是生产效率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工人赚够五十以后就不做了。因为这五十块已经能让他过上他平时习惯传统的生活。提高单件费用不行,那降低费用呢?后期商人采取降低费用的方式,工人必须更努力才能过上和之前一样的生活,然后效率还是并不能提高。

在现代社会关于职业传统的种种习惯,我们早习以为常,但是这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成熟的。在当时职业的传统还未发展起来,正是加尔文教的发展才提供了职业的成熟心理动力。加尔文教的信徒这种心理动力是贯彻一生,且具有理性和规划。和路德因信称义不同,路德教的教义使得信徒缺乏加尔文教的心理动力,他们只需要忏悔就能得到救赎。而加尔文教信徒一生都有一种不安感,为了消除不安,为增添神荣耀的天职,尽心尽力过好神安排好的职业就是安抚自己,相信自己是被选定人最好的方式。如果不过这种生活,即认为了自己不是被选定,陷入了被抛弃永灭的绝望感。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区别作文素材【二】

这本书探讨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新教的各个教派对宗教伦理的发展和探讨,在无形之中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提到资本主义,很多的人的第一印象,资本主义是如何地恶毒和可恶,不顾一切地追逐金钱利益,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也往往是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标签。

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追逐金钱利益——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这种物欲只会存在于人类本身,一切时代,一切国家成员,无论有无实现的可能,这种都存在。对物质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更勿论资本主义精神。

但是资本主义确实是通过连续、合理的商业活动来产生利润并使利润再产生——这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总而言之,他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攫取金钱的投机活动,不会放过任何一次盈利的机会。

当然这一切并都不是其利益熏心,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和原因。倘若没有合理的资本主义形式,这所有的一切特点都不能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不会有与之结合而产生的现代西方社会结构。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始至终都受到科技发展可能的影响,这与清教徒们对科学采取了青睐的态度是分不开的。毫无疑问,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建构也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中其重要作用的两点。

尽管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依托于理性的技术和法律,但是要实施一些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借助人为的力量。倘若这些理性行为受到了精神因素的阻碍,那么理性经济行动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的来自于内部的阻碍。

在印度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利益为何没有起到相同的作用?为何两国的科学、技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朝向近代西方所特有的合理化方向发展?

这里面,西方宗教力量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精神往往是印度和中国所不具备的,往往这看起来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素,却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为正是这些宗教教义的规定,比如劳动、节俭,人们出于对上帝的一种虔诚,把这种宗教的虔诚当作自己的行为,在增加上帝荣耀的同时,促进了财富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资本主义精神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区别作文素材【三】

虽然马克思、韦伯、涂尔干三位社会学的奠基者都是对基本上同一时期(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初“现代性”作出诊断,但他们思想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这位历史唯物主义者十分重视经济层面的因素对人类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组织和形式等的影响,于是“资本主义”浮现在马克思的分析中;涂尔干则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出发,将分析的焦点放在了工业主义上;韦伯也讲“资本主义”,“然而在韦伯的意义上,‘资本主义’与马克思笔下的同一个概念有明显的区别”(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第10页,韦伯更为关注“理性化”(rational,“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并从发生学上说明西方理性主义的独特性,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寻并说明西方形态的独特性”(《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论第11页,陕西人民出版社。与马克思一样,韦伯也承认经济因素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但是与此同时,韦伯却认为,“与此相反的关联作用也不可不加考虑。因为,虽然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部分的依赖于理性的技术和理性的法律,但与此同时,采取某些类型的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气质。如果这些理性行为的类型受到精神障碍的妨害,那么,理性的经济行为的发展势必会遭到严重的、内在的阻滞。各种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关于责任的伦理观念,在以往一直都对行为发生着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论第11页,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所做的工作是进行如布迪厄所说的“心理—表象”式的分析(皮埃尔·布迪厄《再生产》,13页,也就是说,韦伯的社会学研究是受这个问题支配的:宗教观念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各种社会的经济行为(《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357页。为这个问题,韦伯必须论证资本主义精神与西方宗教伦理在影响经济行为(无论是个人的活是社会性的的一致性。事实上,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的论述中心就在于此。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一开始,通过宗教归属与职业群体之间的关系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在拥有和领导资本主义企业方面……都有新教徒在数量上超过天主教徒的倾向”(《社会行动的结构》塔尔科塔·帕森斯,570,译林出版社,这个至少为韦伯指出了它所研究的问题的方向。我们在后面就可以看到,韦伯在对加尔文宗派(新教派代表等诸禁欲伦理派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论证方面作了极为大量的工作。

他认为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是以表现在欧洲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为支柱,这种精神是西方理性主义长期发展的结果;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新教伦理有着一种内在的亲和关系。但是为“资本主义精神”下定义是件困难的事,因为这个概念所代表是在历史中联结起来的诸要素的复合体,因此,这个概念的最后的完善形式就不能是在这种考察的开端,而必须是在考察之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篇第11页,陕西人民出版社。所以,韦伯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对富兰克林、雅各布·福格观念的对比,标明富兰克林“具有伦理色彩的劝世格言”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表现(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不在这里引用富兰克林和雅各布"福格的观点,具体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章,12页。

韦伯认为,“事实上,这种伦理(指富兰克林的观点所宣扬的至善 ——尽可能地多挣钱,是和那种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因而首先就是完全没有幸福主义的(更不必说享乐主义的成分搀在其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章,12页在这里其实包含着几方面的含义。首先,用韦伯的话来说,“在经济上获利不再从属于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了。这种对我们所认为的自然关系的颠倒,从一种素朴的观点来看是极其非理性的,但它却显然是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显然,这种把获利作为人生的目标作为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或基础原则,在其他社会(未受资本主义影响是不会存在的。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是具“资本主义精神”的商人行为或观念的“矛盾律”(这里的“矛盾律”只是作为表现一种状态两种相反的现象,并无逻辑上那种必然的“非A即B”。在这方面,随着研究的推进,韦伯把他研究的观念伦理及资本主义精神同新教的诸禁欲派别的伦理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矛盾律”,主要和韦伯所提到的“天职观”(Beruf有很紧密地联系。

那么,在这里就必须对新教派(本文以加尔文宗为代表的宗教伦理做一些交待。加尔文宗是宗教改革中影响比较大的新教教派。加尔文宗曾经在宗教改革中提出了有广泛影响的“预定论”。这样的一个宗教教义的意义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⑴一个决对超验的上帝存在,作为世界的统治者和创造者,而且其是唯一的.;

⑵不在任何人的理解范围之内,所有的灵魂是否得救、后是否进入天堂,完全由绝对的上帝预先决定,任何人无法通过任何方式得知自己是否得救;“按照上帝的旨意,为了体现上帝的荣耀,一部分人与天使被预先赐予永恒的生命,另一部分则预先注定了永恒的亡。”(1647年“威斯特敏斯特信纲”,下篇,第四章

⑶一个人在尘世上存在,“其全部意义在于上帝,而不在于人;上帝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相反,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一切造物(当然包括加尔文所深信不疑的事实,即,只有一小部分人被选召而获得永恒的恩宠,只有一个生存意义,即服务于上帝的荣耀与最高权威。”

⑷个人尽管预先并不能知道自己是否得救,只有自己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也就是说,自己要博得上帝的青睐。尽管已经预定了“选民”,但个人应使自己配得上“选民”,达到选民的标准。

韦伯在谈到禁欲主义是认为,清教徒就像所有理性类型的禁欲主义一样,力求使人能够坚持并按照他的经常性动机行事,特别是按照清教教给他的动机行事,而不依赖感情冲动(下篇,第四章。所以,韦伯在解释禁欲主义对资本主义精神作用的历史性起源是指出,“上帝的绝对超验性及 ‘一切和肉体有关的都是堕落’等严酷教义与个人内在的孤独感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清教徒对文化、宗教中一切诉诸感官和情感的成分都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因为这些东西无助于得救,而只能平添些感伤的幻想和偶象崇拜式的迷信”(下篇第四章。另一方面,加尔文教禁欲主义与中世纪禁欲主义(详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下篇,第四章的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表现在从禁欲向世俗活动的转变。

由此,这里可以将上面提到的“矛盾律”简略的概述一下:狂热的工作与拼命地赚钱积累资本与禁欲主义行为。狂热的工作与拼命地赚钱积累资本表现为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商人们以合理的手段不断获取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商人们赚钱的目的并不在于享乐,而是在于为“神召”的“天职”,即为上帝添加荣光。在德语的 Beruf(职业、天职一词中,以及或许更明确地在英语的calling(职业、神召一词中,至少含有一个宗教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务(《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三章。就这样,在商人们同一状态或行为的两个方面,构成了积累财富与禁欲进而成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动力。在另一层意义上,这也构成了现世与上帝之彼岸的某种衔接。这种衔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矛盾律”的。韦伯指出,“这种世俗的新教禁欲主义与自发的财产享受强烈地对抗着;它束缚着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而另一方面它又有着把获取财产从传统伦理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的心理效果,它不仅使获利冲动合法化,而且(在我们所讨论的意义上把它看作上帝的直接意愿。”(第五章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新教的伦理观念至少在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对于资本的积累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商人们在世俗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获利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的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得以完成。

从个人行动的意义、文化和价值等方面研究社会现象,被称为“方法论的个体主义”。韦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除了应对社会现象作合乎规律的因果分析外,还必须深入地探寻导致特定社会现象出现的个人行动动机,理解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属人的“意义”。从韦伯这种方法论立场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韦伯为什么在“心理-表象”和精神动力方面对资本主义精神作出分析。也就是说,韦伯为什么从宗教伦理的角度来论述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是他关于“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系列研究的最先的著作。关于西方宗教与资本主义的研究之后,他对比研究了其他的有世界性影响的几种宗教(未全部完成,建立起宗教社会学思想体系。他进一步把新教伦理相联系的经济合理性思想引入对国家、法、政治的研究中,既论证了现代资本主义及其形式主义法律和官僚制行政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存在实质非理性。

韦伯的这本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著作,引起了诸多的回应。实际上,评价韦伯的这本著作仅从其本身出发是不够的,而在于这本著作所提出的问题,所采取的视角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