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一种幸福的友谊作文(友谊让我幸福的作文)

一种幸福的友谊作文(友谊让我幸福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30 02:17:56
一种幸福的友谊作文(友谊让我幸福的作文)

一种幸福的友谊作文【一】

奋斗三年,只争中考。然而中考到来时,我却紧张起来,不是因为自己对自己没信心,只是老师平时说的:“中考很重要,是人生的转折点。”诸如此类的话让我烦躁起来,要是平时紧张还好,毕竟好有时间调整,可是明天就是中考,漫漫长夜,要是有一个人陪伴,那该多好啊。

“不要想这些。”我小声喃喃,可是越这么想脑中反而涌现出更多老师说的话。要不用老师讲的转移注意力吧,说不定还有点用,去看会书吧,可是这个时间学校不允许开灯,看不了了。我只能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尽量不去想其他东西,不久我便坐起来。然而我才发现,原来睡不着的我一个,宿舍里的大部分人都还没有睡。于是我们几人便聚在一起,聊了起来,我们聊得很广,自己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以及大学毕业后理想的`职业。随着一个人打哈欠,睡意很快便袭来,我们便回到各自的床上,今夜我们互相陪伴,度过一个宁静的夜晚。

“铃铃铃”电话响起,将我们从梦中惊醒,因为我的床离电话较近,所以我顺手将电话接了。一听,竟然是爸爸。爸爸是来给我加油的,他询问我昨晚睡得是否舒服,中午用不用送饭过来。我听到这些心里不禁一软,嘴上却答道“昨晚睡得很好。”最后爸爸让我尽力去考就行。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个好成绩,让爸爸满意。

就这样这个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大考就在爸爸和舍友的陪伴下度过,虽不说很好,但是却让我有了一个好的状态去应对。

幸福就是这样,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总有人陪。

一种幸福的友谊作文【二】

我一次次的回眸,只为多看你一眼,看你焦虑的容颜,只想把你刻在心里,一次次将你想起,一次次在午夜梦中相遇,温暖就如在你身旁。

当记忆如波涛般涌来,当朦胧似迷雾般将我笼罩,我又一次在午夜醒来,又一次在梦中与你相遇,那梦境竟与曾经的片段那样的熟悉。

那时的我就像一块在海中漂浮着的板子,不知何时能遇到一个港湾,早上醒来便觉得浑身酸痛,才知道发烧了,打电话给爸爸,他却说公司很忙,让我自己去医院看看。听了这话,心便寒了一半,就也没有想着去医院,只是请了假在寝室呆着,以为睡一下就好了。

正当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妈妈你却出现了,你二话不说就把我拉了起来,手贴着我的额头,却惊讶的叫了一声,好似惊讶我那炽热的温度。眼里是满满的心疼,二话不说带着我便奔向医院。在医院里,医生一直责备你,说孩子都烧成这样了,才送来。不怕发烧傻掉了吗?你什么都没说,只是眼眶红红的,当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用手擦拭眼睛,只有我明白你对我的爱,如那江海滔滔不绝,可以付出全部。

因为身在学校,不能常听到你那温柔的声音,于是想着打个电话给你,可是电话的那头不是往常好听柔和的声音,而是略带沙哑的,你也同我往日那样的不以为然的说:“没事,小感冒,过几天就好了。”妈妈,你不知道,我多希望你也能象紧张我一样紧张你自己的身体。时光荏苒,你不再如年轻的时那般体格,任何疾病都侵不了你。年华已老去,岁月已流逝,你的身体机能也在慢慢变差,我希望你能照顾好自己。

妈妈,你对我的爱没有华丽的辞藻,是那么的朴实无华,让我无时无刻不感受着你的关怀!

每次当我离开你身旁,你那饱满爱意的眼神我记得;每次当我犯了错误,你那恨铁不成钢的眼神我都记得;每次当我顶撞你,你那受伤的眼神我记得。我永远都记得:有一种幸福叫有你。

一种幸福的友谊作文【三】

最先知晓他,是从他的那本《伊斯坦布尔假期》开始,那时自己年少,尚未燃起环游世界的“野心”,但彼时已经对世界上,诸多拥有异样美感名字的城市印象深刻,例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雷克雅未克、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尔,等等。因此,当时读马克·李维的《伊斯坦布尔假期》,其实也是怀揣着一种想要领略异域风情的心思吧。

然而,正而八经地读完他的这本书,却是在2016年。人的拖延,有时真的相当讨厌,当然,没能成功克服这种拖延习惯的自己,也并不值得赞扬吧。

而后,隔年读完了他在国内读书市场上相当火爆的著作——《偷影子的人》。彼时,对于马克·李维的印象,大抵概括下来,就是“他是一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

而今,读完第三部由他所著的小说——《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却又对他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其实起初,我个人对于马克·李维的感官并不是非常强烈,也从未想过要系统阅读他的所有著作。何况市面上的图书很多,可供选择得,就更多了。而一个人的空闲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各色娱乐相当丰富的年代,比起读书而言,我想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影视剧、游戏、短视频,等等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来消磨时间。

而最终,自己会选择购买并阅读他的这本《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大概纯粹只是因为这个书名吧。

最近一两年来,自己过得不好,谈不上不顺,只是觉得生活中充满了“负能量”,仅仅用“丧”这个字或许已经无法涵盖全部。那种感受,大抵有些像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明明独自一人时悲伤难过,以泪洗面,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他人面前时,却又要表现得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可实际上,他人并不会真的在意你的感受,这种戴着面具和镣铐跳舞,却无人欣赏的场面,总让自己觉得,自己真TM像个傻X啊。

往往越是身处于此种境况时,人越会容易思考和怀疑人生,比如说:我是谁?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快乐?等等。

而我,也不外如是。

且通常,这种自我反思和发问,都是没有结果的。更何况,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三观不一样,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感官也不一样,就更难以得到一个可以通用的结论。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前些年央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片段,记者在马路上采访一位大爷,问他说:“你幸福吗?”大爷的回答,让很多人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回答说:“我不姓福,我姓曾。”

所以你看,其实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定义,对于幸福的感受和理解,往往还同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获得的满足程度有关联。

不少人默认的一种规定俗称的结论,大抵就是,物质生活不够丰盛,且精神需求较少的人,通常会过得更加幸福快乐。而物质生活相当丰富,精神需求更多的人,反而过得不够快乐。

当然这只是一种默认的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就像我,物质生活不够丰盛,精神需求却极多,用开玩笑的语调来说的话,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知道作为一个法国作家,他对于幸福有着一种怎样的认知和定义,于是便有了这场阅读。

起初以为这是一段形同《伊斯坦布尔假期》的小说,因为米利和乔这两个人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调香师阿丽斯和她那脾气古怪的邻居戴德利。

但故事读到一半时,却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公路风格的小说,因为几乎所有的情节展开,都同那辆奥兹莫比尔敞篷老爷车,还有那一段段横贯美国的公路相关联。从一座城市抵达另一座城市,从一个州横跨到另一个州,越过山川河流,只为了追逐那一个不太明确的未来,这样的阿加莎,不得不说,充满了一种别样的魅力。

这是同《伊斯坦布尔假期》中的阿丽斯完全不同的魅力,如果说阿丽斯的伊斯坦布尔之旅,更像是一段追寻过往和爱情的探寻之旅,那么这部作品中阿加莎的横跨美国之旅,更像是去赴一场岁月洗尽之后的约定,有些茫然,但却坚定不移且充满力量。

而且书中讲述到了不少关于美国早年的历史,让比较熟悉历史的读者,更有一种深刻的代入感,觉得这是一场曾证实发生过的故事,而我们不过是在见证着它的再一次讲述。

作品中阿加莎,以及她曾经的伙伴们为了独立和平权所做的斗争,能够让人领略到曾经美国的黑人解放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的些许片段,也正是因为曾经有着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才有了后来更好的美国。而这些虚拟人物于历史中的穿梭和展现,无疑也代表着身为作者的些许观念和立场。一位作者,是很难完全在他的著作中保持中立的,且马克·李维的这种偏向,更让人感觉到他这个“幕后推手”,即鲜活又生动。

或许,即便身处于不同的文化和成长环境中,人们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追求也是殊途同归的吧。

虽然马克·李维没有在作品中明说,但不管是原谅了汤姆·布雷德利,并愿意和他相伴终老的阿加莎(或者该说是汉娜),还是终于认清自己对于友人所持有怎样情感和心绪的米利和乔,都无疑是在无声述说着“幸福的另一种含义”——那就是,能够认清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并能够勇敢追求心中所爱。

也许其他读者会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我觉得该是如此吧。

这种唯爱至上的理念,无疑充满着一种法国式的浪漫气息。而中国式的爱情和浪漫,则要显得含蓄得多。

幸福可以是稳定无波澜的工作和生活,可以是体面的生活,不那么深爱却也不那么讨厌的情人,还可以是彼此相恋相守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更可以是无所顾忌的对于所爱之人和未来精彩生活的热切追求。

幸福,它有着无数种定义,马克·李维说了它的另一种含义,那你呢?

有没有属于你自己的含义?

老实说,其实从马克·李维这里,我依然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我却并不讨厌他给出的这种解答。

这本书读到一大半的时候,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工作上的繁琐冗杂,承受不了家庭中的沉默不语,还有自己日渐深沉的抑郁癫狂。所以独自一人跑出国去潜水度假,放空自己,什么都不想,只是纯粹旅行着,看看当地人的生活。再回来时,之前的那种心绪不宁已经平静了很多,至少,不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而回来后,才读完了这本书剩下的一小半。起初拿起这本书,是想从马克·李维这里找一个答案,而今我知道,自己同书中的米利一样,或许只是少了些时间,少了些机缘吧。而距离自己想要的那个正解,中间所隔,也不过只是些岁月变迁和时间沉淀吧。

莫名想到了扉页背面上,保尔·艾吕雅说的那句话,我觉得拿来作为这篇文字的结束挺好。

“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相遇早已注定。”

也许,你想要的,其实已经遇见过,只是先前尚未认清自己的内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