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陶渊明退与进议论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陶渊明退与进议论文)

更新时间:2023-11-27 09:30:53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陶渊明退与进议论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一】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二】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三】

他从小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有着为民谋福的志向,为此他出仕做官,但不过只是参军,九品的小官。而后做官也是被生活所迫,便道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对仕途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使他写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在《饮酒》、《杂诗》中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日厉,抚剑独行游。”说明他一开始就有隐居脱世的想法。

他过着安适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这,为生活他也不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为此他无怨无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开垦的荒田使他的一家走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但好景不长,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几亩荒田,几间茅草屋就这样消失了。他曾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而他又“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为此“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他虽说家贫,但仍保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在去世前的两个月,写下相当于告别诗的《挽歌》其一、其二、其三,更是在《挽歌(其一)》中写下:“有生必有,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为自己归天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而他又在《挽歌(其二)》和《挽歌(其三)》中抒发对亡的感慨与虚想。

他去之后首先是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了纪念他,写了《陶征士》。“靖节先生”的由来也就是他的好友给予他的称号,他的田园诗则更受梁朝太子萧统的推崇,可谓爱不释手。就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北宋的王安石、苏轼都是崇拜他的文豪,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念奴娇》中:“须信采菊东篱,离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陶渊明最高的评价。

陶渊明,他永远是世人心中真正的隐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四】

陶渊明夫子道鉴:

近来安好?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下大乱,各方诸侯割据混战,正所谓“乱世之中出枭雄。”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有才的贤士与英勇的武将,他们随着自己的诸侯四处征战,出谋划策,帮助其立下赫赫威名并且雄踞一方领土,成为人们所崇拜的霸主。

早就听闻先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对我来说就如当空悬挂的明月一般如那干涸之土中的一条清泉,使我求贤之情越发强烈。看那四方战乱不断,人们在战火中的洗礼下,残暴统治的折磨下,痛不欲生的场景,看到一个又一个家庭因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望着一座又一座的城池下战牺牲的勇士们,相信爱好和平的先生也和我一样为纷乱的战争社会的黑暗而惋惜,痛恨吧!可是,只是不满于现实,而不付出与行动,一腔热,又能往哪里泼洒呢?只有在这乱世之中,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统一中原才能结束分裂,结束战争。先是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只要有先生这样的贤者来辅助我加入我,让我们一起煮酒谈天共论天下大事,努力奋斗,就有可能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成为向您先辈一样,声名赫赫的人,一位真正的英雄。

如能前来,自当恭迎。希望先生可以助我一臂之力。

盼即赐复。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五】

寒风萧瑟,百花凋零,唯梅花独立于北风中,迎寒吐艳,香气袭人。

狂风暴雪,万木折腰,仅松柏傲立于风雪中,昂扬向上,威严森森。

寒冷的冬日,雪花迷茫了整个天地,西北风凝固了天边青色的云,整个大地便一片萧条冷落之景,但是梅花与松柏却不畏严寒,傲然伫立于风雪之中,这种气节,坚忍不拔。而人生,同样也有着这样可敬的气节。

历史浩如烟海,时间流逝匆匆,可是有个名字却在这渺茫的历史海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历史不会忘记有志气的“瓮牖绳枢之子”,譬如陈胜,即便帮助别人耕田,即便被周围人嘲笑,但年轻的他却早已胸怀“鸿鹄之志”,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志气,才会“伐无道,诛暴秦”。“壮士不即已,即举大名”,这样的豪言壮语,有谁可以仰天长啸?莫不是陈胜的那份志气,他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豪语的,更不会有后来名垂青史的大举,他的气节显示在他的志气上,志气,乃是一个人成功的路基,有这样气节的人,方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远远近近地,不知谁在低吟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那样的低沉却又显示出无穷的豪情与壮志,这位写下《正气歌》的南宋诗人,他的那一腔爱国之情化作笔尖的力量,一字一字,有力地印在了宣纸上,宣纸为他的爱国之情作了最好的见证。我们反反复复的吟诵这首诗,在指尖触及书页时,是否陡然间觉得滚烫滚烫的?书页已经承载不下这样深厚的爱国之情,这样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淹没在书页的另一边,比书页还深。气节,气节,文天祥正因这样的民族气节而永垂青史。

人生因气节而可贵。风雨中僵卧孤村的陆游,心中还想着报国,直至临还不忘嘱托儿女“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气节,难道不是一个国家最需要的支撑吗?那渴饮雪,饥吞毡的苏武,不畏匈奴贵族的压迫,心如铁石坚,这样的气节,难道不是每一个在逆境中迷茫的人所要学习的吗?岳飞面对敌人欲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可以匈奴,他仰天长啸着“不破楼兰终不换”,这样的气节难道不是中华民族最璀璨的明珠吗?

……

人生也有气节,无论是志气还是爱国情怀,无论是不折不挠还是坚贞不渝,历史都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翻开书页,抚摸那些历史的印记,是否觉得肺腑间充满了豪情?然而历史不仅仅停留在过去,历史会走过我们,踏向未来,就让人生的气节走近我们,也以同样豪迈的脚步跨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