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家长夸自己孩子的作文(夸奖孩子的优秀作文)

家长夸自己孩子的作文(夸奖孩子的优秀作文)

更新时间:2024-03-01 21:22:06
家长夸自己孩子的作文(夸奖孩子的优秀作文)

家长夸自己孩子的作文【一】

亲爱的晨渝孙子:

新的一学期以来,你在老师的辛苦培养和耐心的教育下,有一定的进步。特别是,出现了以前没有的“A”,这是你在语文学习中,努力学习,平时动脑筋积累知识的结果。英语能积极发言,用英语对话。数学方面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都是需要你继续坚持地好习惯。在体育锻炼上不怕苦不怕出力流汗,上一次棒球训练中,两条手臂被击中。有好大的一片紫色的伤疤,妈妈心痛的问痛不痛,你边擦《红花油》边回答不痛,妈妈说:“晨渝真棒!”

除了这些优点,不知道你自己感觉到你还有那些不足的地方,经常让老师和家长替你操心的地方,你能说出来吗?能给韩老师说出你今后要改正的地方吗?这样你才是最棒的好孩子,爷爷期待着你改正错误方面的好消息。希望你在学习中取得更多“A”。

爷爷

20XX年5月18日

家长夸自己孩子的作文【二】

在很多人眼里,全职妈妈是一份没有意义的工作,甚至不认为这是工作。“整天在家里没事做”“不就带个孩子,有什么难的”“全职妈妈好可怜,过着伸手要钱的生活”······这类话经常出现于各种评论中,甚至亲朋好友的嘴中。

曾经我也很迷茫,觉得自己真的如那些人所说的,整天想的都是孩子,没有考虑自己将来是否要重返职场,没有学习新知识的计划,没有注重自己的身体管理,完全失去了自我。更可怕的是,我把这一切归结为“谁让我是全职妈妈”,而没有想过从自身找原因,没有想过全职妈妈也能拥有精彩的自我。

“做一位有自己生活而不是成天围着儿子团团转的母亲,这种心态可以说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为健康的礼物之一”。是的,父母有自己的生活且活得精彩,不只是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还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所谓言传身教,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其实给孩子的影响最大。热情开朗的父母,孩子也会积极乐观;爱阅读的父母,孩子往往也爱阅读;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父母,孩子不会粗心马虎······

“孩子面前,你想书写一个怎样的人生故事”,这句话提醒着我:你是孩子的榜样,难道,你要让女儿认为女人只能成为没有自我的全职妈妈?难道,以后孩子写《我的妈妈》的作文时写你整天做家务?难道,你不期待更精彩的生活,更充实的人生?不!我必须努力!目前,我也正在努力着。我开始制定年度计划,计划里包括亲子育儿、日常生活、自身成长这三大方面。我开始调整作息时间,注意饮食和锻炼。我开始每天坚持阅读、记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我开始关注新鲜事物,关注自己老本行的新动态。我唯有努力,才是真正在教育孩子。

家长夸自己孩子的作文【三】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这句话出现在书的封面,也是本书的题记,更是引起我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我看来,“教育孩子,是因为爱还是害怕”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能对应三种类型的父母。

第一类父母是出自真心地爱孩子,他们会主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凡事为孩子着想,在爱与严之间能把握好一个度。

第二类父母也很爱孩子,但是没把握好度,变成了害怕,害怕孩子不能如自己所愿,因而管教过于严格,变成了强制型家长。

第三类父母纯粹是因为怕,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让自己丢脸,给自己添麻烦,他们被动地教育孩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我属于哪一类父母呢,我是因为爱还是因为害怕才教育孩子?说真的,没看书之前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翻开这本书之后,这个问题开始提醒着我:我现在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要基于爱,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亲子教育变了味。如何去爱?那就要不断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恰好,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父母要因爱而教育,做主动型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保持强大的情感纽带。

家长夸自己孩子的作文【四】

我每天都费心思给孩子做好吃的,为什么孩子还是瘦瘦小小的?我有空就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为什么孩子还是很胆小?为什么我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去名校,孩子的成绩却不理想可叹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真的是掏心掏肺,不辞劳苦。可有时候现实就爱开玩笑,辛辛苦苦付出了那么多,孩子的成长却不能如自己所愿。

书中把父母的这种心理状态称为“A-B压力陷阱”,有这种压力的父母普遍认为“只要我做到了A,孩子就能实现B”。带着这种压力去教育孩子,父母就会患得患失,容易走向极端。

要走出这个压力陷阱,父母就必须明白:尽管自己做得尽善尽美,也不能保证孩子就能成为自己心中的模样。没有什么是“尽在掌握之中”的,正确的行为并不能保证理想的结果。也许父母们会备受打击,但是,世上哪有平坦无阻的成长道路?说到底,父母应该看开点,随性点,保持良好的心态更有助于教育孩子。

这本书还有不少内容值得思考与探讨,也有一些方法、技巧方面的指导。里面时不时就冒出来的问题,能让每一位父母随时反思自己,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父母心灵成长课。

家长夸自己孩子的作文【五】

亲爱的女儿:

夜深人静,现在是心灵沟通的最好时候。

女儿,妈妈现在特别想对你说一些心里话,尽管有些话说过无数遍,但还是要说:培养你健康快乐成长,无论需要我们付出多少,在所不惜,并且非常乐于这样做,这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最大目标和愿望,同时也是对你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我们自己负责!

首先希望你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人类与地球上其它生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人有感情,有爱心。你要有广博的爱心,爱祖国,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爱家人,爱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物理学上讲万物都有一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你对别人好,别人可能会对你更好;你对别人不好,别人对你好的可能性一定不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优缺点,多看别人优点,经常检查自己的不足,用良好的心态和言行与别人交往,主动示好施爱于人,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友好相处,这样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路会越走越宽。

其次希望你是个遵守纪律和秩序的孩子。现代人与未开化人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秩序。没有人天生喜欢受约束,但如果人人不约束自己,放任自流,甚至放纵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对他人,对社会,也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试想一下,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如果离开秩序会是何等混乱不堪的状况。爸妈不只一次给你讲过在日本的所见所闻,爸妈还有更多的人绝对不希望看到你们这一代人在纪律秩序这个做人最基本的要求方面输给日本同龄人!遵守纪律、秩序,一件事,一天,一个月都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这样做,自发、自觉地做。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自己都不能打自己,将来何以扫天下?!

再次一定要有上进心。我们都是过来人,知道学习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你们现在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是我们当年所无法比拟的。同时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对你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远的不说,就看看你身边的同学,各有所长,个个都不简单,相信未来一定会从这里涌现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爸妈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骄傲地看到你成为其中的一员。人生路上的马拉松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既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随时准备迎接困难的挑战,也要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努力。努力未必能拿到冠军,但不努力一定会落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要让大好时光从自己身边白白流走。

最后希望你能快乐成长。人对物质方面的需求和是永远无止境的。但是不是一个人什么都有了就一定幸福?答案是否定的。有那么一些人,物质上应有尽有,但精神上极度空虚,整天垂头丧气,抱怨叹息,有的甚至走上了歪路邪路,变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可怜甚至可恨的人。再看看贫困山区的小朋友,物质条件那么艰苦,一样在积极而乐观地学习、生活。现在对你讲精神第一,物质第二,可能有点太深。但你要明白一点:所有的物质都是外在的,一个人快乐不快乐,最主要是他的内心世界。积极地学习、生活;对人对事多从好的方面看,少往坏的方面想;对别人,对社会,少要求,多付出;别人对自己的好,要记一辈子,自己帮了别人,最好马上忘掉;做好事,付出不要求回报;对人对社会常报感恩之心;不要过份关注结果,而要充分享受过程……这些都是别人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快乐真谛。希望你用心并努力这样去做,你的快乐和幸福将会源源不断。

……

女儿,对你要说的的话太多,讲不完,要求也不少。压力是一定有的,但我们不希望你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希望这些将化为你前进路上的动力。孩子,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在努力前行,我们永远支持你!做你风雨无阻的加油站和啦啦队!

永远爱你的妈妈

家长夸自己孩子的作文【六】

你为什么对孩子发脾气?提到这个问题,估计每个家长都有很明确的理由:孩子实在是太调皮了,什么都跟我作对;我辛辛苦苦叠好一堆衣服,他一下子全搞乱了;每次吃饭都撒得到处都是,看着就生气······是呀,孩子的这些表现确实能点燃家长心中的那把怒火,尤其是整天忙里忙外、耗尽耐心的家长,根本来不及思考对孩子发脾气是否妥当,来不及思考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但是,发脾气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年龄太小的孩子面对满腔怒火的父母,可能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没有安全感。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更叛逆,甚至学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此,学会控制脾气是父母的必修课。书中也给了一些如何控制脾气的'方法,其中有两点值得每个父母注意。

第一,专心倾听,不可妄下结论。面对孩子的一些“过分”行为,我们应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听一听孩子的内心所想。要知道,眼见不一定为实。地板上有碎玻璃和果汁,也许只是孩子为了给下班后的妈妈倒一杯果汁,却不小心摔烂了杯子。如果妈妈不问缘由就骂孩子捣乱,那孩子该多难过?

第二,多考虑孩子的能力。孩子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我们千万不能用大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某些行为。孩子总是与父母作对,也许只是因为他刚好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期,他需要通过“不”“不要”这种“叛逆”来显示自己的独立。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多多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