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写老师教的植物标本作文(小学生植物标本作文)

写老师教的植物标本作文(小学生植物标本作文)

更新时间:2024-03-27 10:00:23
写老师教的植物标本作文(小学生植物标本作文)

写老师教的植物标本作文【一】

最近我看了《妈妈教的数学》这本书。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历都以数字的形式来表现,比如下楼数楼梯,走路计步数,跑步看秒表……把数学自然而然地融入在生活中,而不是记硬背地套用公式,更不是做大量的数学题目来巩固学过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往下看此书,我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它让我重新了解和定义了数学,并构起了我探知的。

先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全让路,这是四则运算的规则。“1,3,5”,大调;“2,4,6”,小调,这是音乐调子的规则。数学和音乐两者之间天壤之别,本无关联。可是看了此书,我神奇地发现音乐的“美”和数学的“精”这两者之间奇妙的关系。比如音乐常用的和弦1、3、5,恰恰是数学的奇数组合;而音乐常用的和弦2、4、6,恰恰是数学的偶数组合。这些有规律的数字跳动在五线谱上就能弹奏出一曲曲美妙动听的歌曲,而跳动在数学书上它就是让我又爱又恨的数字精灵,两者合体,同步的节奏让我莫名兴奋。重新拿起奥数本再看题目,数字在我眼里就是跳动在五线谱上的小蝌蚪,而我提笔写下的解题过程,犹如自己填词作曲的歌,这让我兴奋不已,更让我源源不断地想去探索和深究数学的奥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妈妈”的影响下,日常生活中我早已习惯了上超市口算需支付的金额、买水果核对要找的零钱、写作文也要精算一下字数……久而久之这些数学原理、概念对我来说根本不需要理解就能很好地掌握,因为在生活中我早已把它们的规律用熟、用透、用烂了,而且在这些应用中让我明白了寻常的生活中竟蕴藏着如此美妙的数学原理。

神话来自神奇,不断延续这种神奇,不知不觉中挖掘的能力、探索的办法都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从而在快乐中练就神来之笔。

写老师教的植物标本作文【二】

一进入标本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只见它双翅向两边伸展,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直瞪前方;犀利的爪子紧紧得扣着一根枯枝。威风凛凛的雄鹰的边上却是一只仪态万方的孔雀,只见它拖着美丽的长尾巴,安详地看着前来参观的人们,悠闲自在。如果把雄鹰看成一位保家卫国的英雄的话,孔雀就是陪伴在英雄边上的贵妇人。

我们转到边说的.野兽馆。这里陈列着松鼠、野兔、刺猬等许多小动物。小松鼠翘着长长的尾巴,两者前爪捧着个坚果在认真的啃着,无视旁人的指点;野兔正往边上的草丛逃窜,小刺猬却正神出小小的脑袋,慢悠悠地往前爬呢。这些小动物小巧玲珑,栩栩如生,真惹人喜欢。这里还有一只大野猪,足足有两米长,目瞪前方,好像随时准备攻击。我想,哪个人要是被这只野猪撞一下的话,不知道要飞出去多少远。瞧,那边的云豹,尖尖的爪子,一看就令人心寒。只见它双眼凝视前方,正向前扑食,不知道看到什么猎物。

标本馆里还有很多鸟类、昆虫,更有数不清的植物,看得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要知道我最喜欢就是这些动植物了呀。可惜时间差不多了。在妈妈的不断催促下,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标本馆。

写老师教的植物标本作文【三】

如果把它当做一本“数学学霸的成长反思”的话,还挺好看,建议和思考都很中肯,书中提到的数学学习小技巧也都很实用,反正我自己看的时候也不是都跟上了,感慨小时候没有好好学数学。

跟孩子一起玩数学的思路特别好,书中有不少小故事跟以前看《别闹了费曼先生》中费曼玩数学暗合,在生活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哪怕是比别人算得快呢!这种成就感都会带来进一步的探索。反正吧,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倒是成功经验会引领我们重复、深化和反思。

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比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需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具体的数,从自然语言到数学语言,是培养孩子的学术能力的很关键的一步,还有就是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感知和建立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记硬背答案,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呢,里面所讲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确实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奥数了,毕竟这可能是作者本人比较熟悉的角色。

最后分享一个特别打动我的小细节,就是书中作者妈妈教给他的一些小技巧,后来作者学了数学专业,当了数学老师,发现是源于古代文化中的方法,这种不动声色但意味深长的家庭教育内容,让我特别感动。大概也是这本书想说的吧,父母在孩子学习和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写老师教的植物标本作文【四】

从花市大街的西头一直走到最东头,是一段相当不近的路,白明先生的“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就在大街的北侧,北京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地下一层。白明先生据说在学生时代力主着让父亲把家传的最后48件古瓷精品卖给一位收藏家,现在我估计应该在十亿人民币上下的古董,那时只卖了一万美金。后来,白先生知道了那些古董的真正价值,惋惜之余,爱上了古瓷片收藏,成绩斐然,“片儿白”的名头也逐渐在京城乃至全国响了起来。我最需要他这样的博物馆,而他的博物馆,大概也是需要我这样的人去参观的,但我看完他的博物馆之后,觉得他是又一次浪费了这些古董,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今天的作为,就是他学生时代的故事有一次“故技重演”。我从几个方面讲一下我的感受和感想。

一,外观形象很差。店名已经有些破旧了,没有人擦拭整理,这些事情其实并不需要什么钱,只要有人下点工夫去收拾就可以了。通向地下的宽阔的石阶,落满了尘土,还有好几处脏兮兮的水渍,往里走的时候,感觉很不舒服,仿佛这个店的主人自己都不怎么重视这项事业。进了门,因为门上面有风铃摆动,前台小姐知道有客人来了,就打了个招呼,然后说,参观是要收费的,交上十块钱后,居然没有任何其他反应,既不给张票,也不做任何介绍。

二,瓷片草草放置。进门向北然后往西转,放置了六七个玻璃展柜,只是大概分了类,展柜的后面是胶合板材做成的架子,放着一些稍微完整些的器物。每个玻璃柜子里的瓷片,一般只有十几片上面是有标签的`,只是类似“M清--9”之类的字样,绝大部分瓷片上面没有任何标记,每个玻璃展柜里面有个小牌子,三言两语地介绍了某个朝代瓷器的大致特征。参观者得不到讲解是可以理解的,但连个比较具体的介绍都没有,让人十分遗憾。哪些很少的有标签的瓷片上面的扣取纸,多数已经翻卷起来,很久没有人整理了的样子。而玻璃柜后面柜子上的展品上,即使有标签的,因为距离远,也很难看清那钢笔写的小字。

三,空间闲置。在市中心租这样大的店面一定要花不少钱的,但店里空荡荡的,展柜很少,瓷片也很少。我很奇怪,据说白先生有六万片瓷片,为什么花了这么多钱租这个店面,却只放千来片让人看呢?如果只是把这里当仓库用,那真是太奢侈了。如果让我经营这里的话,我想,这个地方至少可以放置两万片瓷片,让参观者得到一次古代瓷器的饕餮大餐。我想,白先生吝啬不给普通参观者看他那些库藏的瓷片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但为什么只放这么点,始终令人费解。

四,氛围不好。前台放置了几本白先生写的书,收款的小姐说这些书是出售的。在店里转的时候,却发现到处零散摆放着一些跟古董没什么关联的报刊,比如房地产方面的杂志,还有《精品购物指南》等,跟博物馆的主题很不搭调,另外,设置茶座占据了博物馆相当一部分面积,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伦不类。如果真的是为参观者着想的话,其实放几排长椅就足够了,因为这样的博物馆里来的参观者应该不是以附近居民为主,所以设置茶座的办法感觉是个败笔。不同的地方挂着几段白明先生自己的话,虽然很有激情,郑重其事的知识性介绍等却少的可怜,即使有,也是泛泛地讲个大概。

五,几乎没有管理。前台小姐显然不是喜欢古代瓷器的人,既不给客人讲解,前台也没有有关白先生举办什么活动之类的宣传纸,也没有博物馆的简介,人进了博物馆,像个没头的苍蝇,爱咋转咋转。媒体上所说的“触摸区”,我也没有见到。

按说开博物馆不是赢利性质,是主人的一片恩惠社会的好心。记得白先生隐约有些怨言,抱怨客源很少,亏损经营,我想,似这样经营,不亏损都难。如果古瓷爱好者来到这里,能看见白先生数以万计的瓷片,并有相当数量的瓷片上面或者旁边有标记和简单介绍,人来了一次如同上了一堂生动的古代瓷器大课的话,客人一定会络绎不绝的,我离这里只有五六公里的路,估计一年怎么也得来个几十次。但现在这种状况,就实在叫人不敢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