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读书让人心静作文600字(《读书让生活更美好》的600字作文)

读书让人心静作文600字(《读书让生活更美好》的6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28 16:03:50
读书让人心静作文600字(《读书让生活更美好》的600字作文)

读书让人心静作文600字【一】

近一个月来读了梁漱溟先生写的《人心与人生》,虽说相对于同时期其他书籍来说已经非常简洁易懂,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深深的喜爱。我喜爱那种能把道理说得非常明白的书,梁漱溟先生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在读这一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没人能把人生说的相对透彻。读这本书的感受有两点,一是以上说过的透彻,二可中国一句古话来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梁先生的书,在人生不同阶段阅读,一定有很大的不同感受。

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他的人和他的书,第二部分为心理的认识转变,第三部分为人心的特征,第四部分为道德与宗教等,第五部分为东西学术分途。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关于作者的一些故事,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人类的全部活动能力可以从其机体内外两面来看: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即有所感受,复有所施为,既有所施为,复有所感受的那些活动能力;个体生命所依赖以维持其机体内部日夜不停地活动能力。然后作者介绍了人心的三个方面,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之后作者讲述了关于宗教和道德,关于生命力,关于道德与习惯,关于迷信,关于马克思伦理学。宗教是一种方法,帮助人提高自己的品德,佛教所谓人天乘、小乘、大乘,乘是乘车、乘船之乘,明显点出方法、工具之意义。道德则要人率真行事,只要你一切老师率真,品德自然渐渐提升,不倾向出世;生命力皆有生来禀赋之一面和后天养成的一面。道德不道德是就看它向上还是向下。梁认为内心自觉之明强方显生命本质,自觉贫弱便随俗流转去了;世俗之见以为道德即是好习惯之谓,这是错误的。好习惯只是生活中所必要的工具条件而已,生命初不在此;迷信,是说人自蔽其明,人为何自蔽其明?心有所牵于外,则蔽生而明失也;梁漱溟认为人生哲学或伦理学应以论究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评价而昭示人生归趣为事。同时,“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机的躯体”。即人生息于自然界中,混乎其不可分。从人类历史发展之事实出发,以论究社会理想、人生旨趣者,惟马恩学派,从而认为它是一种较好的伦理学。最后作者介绍了东西学术分途。对于梁漱溟先生介绍的这些,我有些感触的是人心,其他的也许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

对于主动性,梁先生强调了,人和动物之所以区别去宇宙间其他物种,是因为人和动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产生行为。像是水啊,空气也是可以动的,但是他们的动受制于动,是被动,而富有生命者却可以做到真正的主动。此外梁先生还谈到了战争,强调在客观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战争胜负取决于主动性,也就是制于人还是受制于人。人的主动性主要在于他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得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能主动获得相关材料,借助灵感完成作品。那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也可以做到主动出击,能充分发挥主动性,获得好的状态。正如梁先生所说,能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才叫人,那么能按照目的而相应行动的才是成功的人。

对于灵活性,梁先生谈到,不循守常规而巧妙地解决了当前的问题,是谓灵活性,能在各种形式变幻中随时予以适当应付,不落于被动是灵活性。灵活性是生命不受制于物而能恒制乎物的表现。灵活性不能坐享其成,但却也是不可求之的。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个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活性。此外,灵活性还能体现在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做出正确的事。很多人都梦寐以求能在考场爆发,能在一些关键场合表现最好,殊不知只有平时有了那样的水平,在特定的场合才可能有那样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水到渠成。

最后对于计划性,梁先生谈到,计划是人们在行事之前,却不行动,而就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中那些对象事物,先从挂念上运用筹措,以较量其宜如何行动,假定出一方案。人类不同与其他动物也在于此。可以说,我所知道的所有成功的人,他们都有极强的计划性,他们能够规划自己的生活直至到分钟,他们珍惜生命中每一分钟,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做事,长期坚持便做成了大实业。我现在想说说对于计划性我自己的理解。首先要有计划,在此之前就存在一个你要制定计划的原因,既然有这个原因,那么足以证明你有愿望去做这件事。十项以个人完全不想去做这件事,那么他肯定不会去为这件事做规划。其次,计划本身就取决于你自己对事物难易程度和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考量,这算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锻炼。计划的实行,是计划性最关键的一步,不管有多么美好的蓝图,没有实现都只是空梦一场。能坚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对人坚持的考验。那么为什么有计划的人更加容易成功?还记得一个例子,有一个世界马拉松冠军,有人问他秘诀是什么,他就说“超越我前面那个人”,这是一种智慧,人类就是这样的一种生物,人类更加擅长于追求眼前的事物和接近他的事物,这就决定了你要想做到一个伟大目标只能步步微化目标使之成为一个个小的计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因此,没有那一步步就没有最后的终点线。为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制定计划,规划自己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初读梁先生这本书的感受,我还有很多部分不明白,但我可以在下一次阅读时懂得多一些,理解深一些。

读书让人心静作文600字【二】

??狗眼看人心有感1000字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狗眼看人心有感1000字,欢迎大家分享。

故事发生在一个作家的家中……

一件狗咬狗的小事,却引出了各路妖魔鬼怪,也无情地揭露了人性。

余峰踏出家门,到门口的车上取东西,背后一阵黑影,发出咕噜咕噜声,藏獒!余峰脸色发白,不敢动,那只藏獒叫大毛,通体黑色,眼睛发红,两颗长长的犬牙露在外面……余峰慢慢往家里的院子挪动,大毛步步逼近,突然窜到了他的身上,余峰拿起伞,和藏獒对抗,很显然,余峰不是藏獒的对手,这时妮蔻出现了,咬住了大毛的脖子……妮蔻被甩了出去,大毛扑上去咬住了妮蔻的脖子,好久才放,妮蔻全身被染的通红……

电影到这里,虚伪的人性,才刚刚开始。

虚伪的侄女,表面上一副虚心认错、真诚道歉的样子,然而,背地里串通警察,一张账单摆在面前的时候,她的面具就被无情地撕开了。原来,她不过是想讨回被关在派出所的狗。道歉只是手段,要狗才是目的。

嚣张的司机。一出场就是一身马特装扮,说话时鼻孔朝天,张口钱闭口哥们。说实话,这是一个很有欺骗性的人物。他不仅威胁,还付诸行动,守在余峰家门口,用石头打破他家的窗,抱走他们的孩子,总之,一般人碰到这种人物,是很害怕的,可是,他的嚣张气焰,不是来源于发自内心的强大,而是纸老虎一只,只因为背后是那关系户路家老太太……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儿子,刘博一个海归,但都是空的,当远在国外的刘博打来电话的时候,我和余峰一样,以为事情终于了结了。毕竟,他的态度、他的身份,天然就给人们一种信任感。但是,就在他所找的代理人出面签协议时,我知道自己又天真了,他的目的还是为了狗,再奢侈的香水也掩盖不住他身上的恶臭!

强词夺理的代理人。整件事的对错,谁最明白?妮蔻!以及她的家人,在这位代理人的嘴里,凶狗变成了受害狗,受害者变成了狗犯,颠倒是非,黑白扭曲。

神秘的老太太。这次事故最应该出现的人是她,她才是背后的人,因为她养了大毛,看护不周,仗着自己的背景,在小区里养藏獒!至始至终没有露面的也是她。她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汽车驶出后的\'惊鸿一瞥,是她之后的灵堂。对于这件事,她始终没有给出说法,我想她肯定也只是以把狗要回来为目的……

还有那怕狗的警察,为了不让自己丢掉饭碗,让他们私下解决!

余峰的妻子,我认为她的想法是错误的,当家里窗户被砸破的那一刻,妻子慌了“爸妈不能睡这儿了,一诺不要上幼儿园了,我们搬家!我们去找有背景的人压压他们的气焰。”余峰认为应该报警!妻子不让,她担心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她的为人是挺好的,没有多敲一笔钱,而是实事求是。

这真是一起精彩的事件,百样人生。一出“狗咬狗”的悲喜剧,将“人心叵测”这四个字阐述得淋漓尽致。

也许,在我们看来,这本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可是,在他们这些人的眼里,这只不过是钱发挥的一点儿小作用吧。没错,他们有钱,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无法无天。

狗眼看人心。如此嚣张的狗,如此嚣张的人,究竟是狗仗人势,还是人仗狗势,谁又能说得清。

电影中的人心确实挺可怕的,但影片的最后——真实事件,四个字,让人触目惊心……

读书让人心静作文600字【三】

一直以来,对于宇宙这个浩瀚的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我和其他人一样,内心都充斥着无法泯灭的好奇感。而且,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传媒的迅猛发展,对宇宙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然而,这些生活中拾掇起来的东西,拼凑起来的宇宙的面目,是模糊的,不全面的。

上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的科教片——《宇宙与人》,弥补了我认知中对于宇宙的缺陷。使我系统的,归根结底的了解了宇宙这个庞大物质世界的产生,发展等等。更重要的是,与我们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生存的人与宇宙的关系。这部影片,令我受益匪浅。

宇宙,究其本质,是物质的。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物质的客观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而物质,是这一切发生的根源,任何超越了物质条件的想法,都将是不可实现的。

一切关乎物质的东西,都是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物质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但一个纯粹的,丰富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人类,这一在宇宙变化中衍生进化出的生物,就成为了思维的载体。一个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意识形态的世界,会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苍白。况且,那样的世界,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宇宙的运动,造就了地球,充足的阳光,给予了一切生命开始的养料。生物从海洋匍匐向了陆路,在不断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出于赤道附近的森林古猿最终被选择。它们是人类的祖先。迫于生存,它们开始用后肢走路,前肢来拿起树枝或者石块来抵御敌害。四肢的分开运用,长时间的进化,慢慢的变化成了手和脚。于是,这样子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目前所知的唯一的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等生物。脱离了宇宙的人类,脱离了宇宙的生命,都是一种空谈。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人类,既然能够在宇宙中存在,在地球上生存,就应该来研究宇宙的发展历程,关注其由来和走向。这样,加之利用我们智慧的高科技产物,主观的扭转宇宙的变迁,来更好的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宇宙。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的深入,拓展的更远。这样一个永恒发展的宇宙,正在被我们一点一点的掀起它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怀着这种憧憬,一如既往的探索吧。

读书让人心静作文600字【四】

加班一天,晚上,看完了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一书。

这是一本用半文言文写成的书,类似小说《水浒传》之类的文笔。但是,内容非常深刻,是作者融合了心理学,哲学,生理学,宗教,以及国内国外这些方面的思想,写成的一本书。该书18万字,历史40年。作者真是有耐心。

作者梁漱溟,在23岁,凭着他的《论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一书成名,破格成为三十年代北大的教授,是当年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后,他单独前往延安,与毛泽东彻夜畅谈两个通宵,对毛泽东的思想十分佩服,同时毛泽东也十分欣赏他。之后建国后,毛让他做教育部的重要职位。他推测掉,发誓做做官。他的座右铭是“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他曾经当面严厉指责毛对于思想的统治,他希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思考。

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代文人,从小就对作者灌输儒家思想。同时作者父亲也是以为改革派,认为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同时非常爱国,在日军攻入北京时,依然自已表亡国之恨。

这本书很深奥。作者说他的创作思想发起于自己在北大的讲课讲稿,后又不断融入它家思想。虽然自由短短的18万字,算不上长篇巨著,但是读起来,内容非常庞杂,旁征博引,可以看出作者学贯中西。很久没有读过这样费心费力的文章了,但是读到精彩之处仍然会拍案叫绝。越是读的累越觉得自己有收获,这就是文章的作用。

现简要引用一些对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作者一直在追寻人生的意义,人与动物的区别。他说,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已经停止了进化,唯独人还没有,这是人心的力量。人心为本,人身为用,正是由于人的心智的打开,才能是用双手创造出来今天的世界,并仍然在一步步创造着,进行着。这里的心,并不是心脏的概念,也不是头脑的概念,而是一个形而上的思想,哲学,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一个综合概念。

他认为,为什么春秋时期的论语,孟子等作品影响了几千年,而后来几千年都没有这样的作品。因为那个时候,人的心智刚刚打开,因此,人们比较淳朴,越是淳朴越能创造出思想,精神上伟大的作品,就如同唐代的仕女图,宋代的雕塑一样;也如同希腊的雕塑,壁画。而中国越向后发展,人们心智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开始了关于势力,权利,斗争,欺诈等等不良思想,不再那么单纯,从而也就反而没有了伟大的思想上的\'作品。

那么,为什么近代中国孱弱,为西方欺负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一开始就落后于西方。作者认为,人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人与外界(物)的关系阶段;

2)人与人的关系阶段;

3)人与心的关系阶段。

由于西方开化的较晚(作者从生理学关于体毛等分析),反而更注重于第一个阶段,即人与外界的关系的阶段,也就是自然科学,去认识外界世界,主宰世界。而中国,由于开化的较早,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直接跳过第一个阶段,开始了得二个阶段,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第三个阶段,人与心的关系。进而,由于西方“求诸于外”,而中国“求诸于内”,的结果,就是西方自然科学发达,而东方儒家思想活跃,东方更多地是主张认识自己。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因为发展阶段不同造成。

对于中国的思想,大的,有道家,儒家,宗教的划分。作者认为,儒家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道家是介乎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心的关系;而宗教,就是纯粹的人与心的关系。

作者对宗教又非常有研究,作者认为,宗教之所以在东方产生,尤其诞生在印度和中国,就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开化的更早,更加求之于心的原因。同时对宗教,就是人与心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作者认为,宗教分为三个阶段;

1)统治阶级的工具(类似西方的政教合一的阶段);

2)小乘佛教;

3)大乘佛教。

宗教一开始,其实是一种统治的工具。慢慢的,发展为小乘佛教,即修今生,修来世,为己为人;之后,最高级别的大乘佛教,即天下大同,不役于物。

作者更加创造性的,将宗教的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联系,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的共产主义阶段,其实就是佛教里面追寻的大乘佛教甚至更加深远的内容。因此作者更加认为,马克思思想,其实从根源上还是因袭了人类发展的轨迹的,其实与佛教,宗教的最终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佛教更多的是东方的一种宗教,而马克思主义更多地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其实二者是可以合二为一的。

同时,作者认为,人类的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心理学等。因为自然科学可以拾级而上,一步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造,每一步都是有理有据。而心理学,社会学不同,往往在起点处就争吵不休,永无止境。因此,其实西方的心理学研究的还很肤浅,还都是在起点处打转转。反而中国的儒家,佛教思想发展的更加深远一些。

其中,更还有关于西方哲学思想,关于矛盾,统一,实践等等很晦涩的内容。如果想要完全读懂这本书,感觉需要将作者之前的3本书,以及一些西方哲学明主读完,才能彻底领悟。估计我倒四十岁左右,也许才能真正领悟了。

关于作者,无论如何我还是很佩服的。他没有役于物。而是不断的在思考人生,人心等问题。而且不是简单的思考,还在广泛涉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主张,主义,内容。当我们还在为生活,赚钱,成功而忙碌时,看看这本书,有时候有一种身心释然的感觉。

同时,作者一本书写了40年,可见其意志的坚定。这也充分说明了,只要一条轮走下去,无论如何,都是可以有所成就的。关键是需要一直走下去。

接的在一个纪录片中看到,当作者在文革中被打倒,无法研究的时候。他每天都去北海划船,因为他认为,浩劫终将最终过去,而自己必须活得更长时间一些,因为自己的作品,自己的研究还没有最后完成。这是一个多么意志坚强的人啊。

作者在私塾受过教育,再接受西方教育,同时经历了国家动荡的年代,又经历了文革,不可谓经历不丰富。

民国时代的这些知识分子,其实是思想受到巨大冲击的一代人。看到儒家思想无用,看到国家,国人无能,看到外敌入侵。任何有点想法的都会向西方学习,认为只要是西方的都是强大的。而作者冷静思考,始终有自己的主张,而没有随波逐流。

同时,作者也是积极用世的,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之所以四十年才完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工作,社会活动太多。作者在抗战时积极组织抗日,鼓舞民心;在内战阶段又积极奔走于和谈。最后解放后也是加入了政协,做了重要职位,始终希望看到国家富强,始终在为社会,为国家做着事情。

正如做着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的题字,“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这八个字,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学者,也成就了这一段伟大的思想,更成就了这一本伟大的作品。

读书让人心静作文600字【五】

我认为,在《看见》这本书里着重记下的,不仅是那些新闻里的人,也是她这十年里的成长路程——从一个被别人批评后就会眼泪打转的小女孩,到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从一个钟情于围巾,外表似邻家女孩般清秀,到一个带着林妹妹面具的、柔和的声音中透露着坚持与不可退让的央视主持人,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从一个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小会计到一个一线主持。她的目光总是执着的。说不清想要什么,只知道要前行。如同一个远足的人,抬头看看天,再低头赶路。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她是矜持冷静的吧,似乎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时常在现场,她坐在草坪上采访,亦或面对面看着对方。柔和的声音里,每每透着坚持的,不可退让。

也有人说她的采访是“表演式采访”,我却不认同。也许作为记者,存在就是为了还原真相,正所谓“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可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她有的也只是真情的流露。如若一个记者在面对大地震的惨面表情冷漠、如若一个记者面对非典时目光呆滞,那么,呈现给这个国家的,呈现给世人的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冷漠吧?世人会不会以为中国是个没有感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个没有肉的民族?

我喜欢的是“我关注新闻中的人”,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而要想看见不为人知的故事,看见幕后的辛酸,看见事实看见真相,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这本书一共有二十章,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二十章,二十个故事。柴静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向我们讲述着她的经历,那些社会边缘的故事,记录的不仅仅是社会,更是她的成长历程。然而带给我们的是感动,也是沉重。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的标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面,他们只是那些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正如柴静所说“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读着柴静的书,对一些曾经并不甚了解的新闻热点,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印象最深刻的的是《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描述的是非典时期的故事。过去多年的非典时期,此时仿佛也浮现在眼前了。那时,我在上小学三年级。虽然每天清晨进校之前,都要被老师“观察”一番,但老实说,自己一直认为那件事距离自己很遥远。那一段段平凡的\'文字中间,虽没有过多的渲染感情的辞藻,却能轻易带我们进入那个大锅一样的北京,却让这段恐慌那么真切。开始读这章内容,我觉得柴静是在揭露社会的黑暗是在传播负能量,是在制作恐慌,但是后来,我想我是错了。她是记者,她的使命就是呈现事实,不为人知的事实。她必须要用事实说话,敢说话,这个国家才能进步。央视并没有强求柴静做这期非典节目,甚至连她自己也不能确定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还记得那个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楼群间的一块空地,一个楼与楼之间的天井,加个盖,就成了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成了输液室,发热的病人都集中到这里来输液。二十七张床几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间只有一只拳头的距离。没有消毒设备、没有通风、没有窗户,只有一个中央空调的排气口,把病菌传到各处。而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没有人关注,仿佛是被遗弃的另一个世界。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就是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柴静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我无法想象来到这个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气。那沉闷的、带着亡的气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蚀人的身体。病房中凌乱的被褥和四脚朝天的椅子,意味着逃命般的撤退。但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她很少感到恐惧:“有一些比这更强烈的感情控制了人。”——尽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测量体温以确保自己并非感染了非典这样的噩梦之中。

还有一章《沉默在尖叫》,讲的是家庭暴力。这章中,我看见了李阳将自己的家庭暴力归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看见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习以为常,看见了当多年的隐忍与承受终于在那一刻海啸般爆发时,往往是施暴者结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监狱,施暴者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与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倘若我们的法律能更加完善从而严格的制约家庭暴力,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会不会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会不会变的比恶多一点,至少我们不会助长恶的火焰,从而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但柴静呈现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容忍与包容。就如小梅的话,即使她父亲经常殴打她母亲,她仍然相信父亲会温柔,只是没有被发现。就像李阳的妻子Kim对孩子说“可以恨爸爸错误的行为,不要恨爸爸这个人”。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情还有爱。 《看见》是在披露真相。柴静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和正义,将华南虎事件、学术造假事件、上海倒楼事件,剥丝去茧,从冰山一角还原一个个真相。就像在双城事件中,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会把有些东西看的比生命还重,但后来我渐渐理解了他们,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执着的东西。同性恋,这样尖锐的字眼,或许有的人觉得恶心,但当我们不再无知,当我们认识到性取向是由基因决定的,大多人会理解他们吧。我想我能理解。当文中的一个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恋时,给了丈夫一个大大的拥抱时,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的眼圈湿润了。对于很多事件,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遇见,但这些确实真真的发生过,也许就在我们周围。许多事,许多人,我们不能理解,但我们没有权利去干涉它的存在。

读《看见》,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